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是为了减轻患儿的恐惧感,增加亲近感;又或许是手术中医护人员抬头,一眼就能看到这缤纷的图案,帮助缓解手术的压力,见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主任张海波时,他刚从手术室走出来,除了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头上还戴着一顶难得一见的蓝底起花手术帽。
他穿的白大褂胸前,印着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幼芽”一般的Logo,还别着一枚金光闪闪的党徽。这装束看上去很儒雅,也特别帅。我们的访谈就在心胸外科会议室一幅硕大的“心形”科室全家福照片前开始了。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有一个在上海乃至全国医卫界都少有的,由丁文祥、苏肇伉、刘锦纷、徐志伟4位劳模组成的“丁文祥劳模创新工作室”。在2016年,这个工作室荣获“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如今,劳模工作室又扩容了——张海波日前不仅当选为上海市劳动模范,还被评为“上海市医务工匠”。一个临床科室有5位医生当选劳模,怎不让大家羡慕呢?
张海波说:“我是苏肇伉教授的硕博连读研究生,一直在丁文祥教授创立的小儿心胸外科工作,都几十年了。我清晰地记得丁文祥教授带领我做了第一台法乐四连症手术,苏肇伉教授带领我做了第一台复杂先心病分期手术,刘锦纷教授指导我做了心脏大血管错位根治术,徐志伟教授指导我做了室间隔、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这是一个“传帮带”的优秀团队,为的就是可持续发展。丁文祥教授今年已经90多岁了,天天还要来科室。他说:“永远和患儿在一起就很温暖。”张海波将丁文祥、苏肇伉、刘锦纷、徐志伟等视为人生的标杆、学习的榜样,一直在向他们看齐。
“我永远记得导师苏肇伉教授说的一句话,‘看人要看长处,要团结周围的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是手上做出来的’。这次当选劳模、评为工匠,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张海波谦虚地说。
据了解,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拥有130张床位、250名医护人员,2019年实施了3800多例小儿先心病手术,其中50%以上是復杂心脏手术。张海波兴奋地介绍说:“我们中心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治疗中心,而且手术量已经成为世界儿童医院之最。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先天性心脏病数据库已加入欧洲先天性心脏病数据库。我们最近3年的死亡率不到1%,2019年降为0.8%。复杂性心脏病手术占55%,1岁以内患儿手术占60%~70%。美国胸外科学会审批委员会的前任主席、现任主席和候任主席,一致为我们中心点赞!”
但说到他自己的贡献与成绩,今年已经56岁的张海波还有点腼腆。实际上,他不仅在国际上首创全心房内管道Fantan手术,肺动脉前向血流封堵内外科序贯治疗高危Font a n;还在国内首创主动脉瓣畸形的儿童AV neo手术(OZAKI)。
他做的功能性单心室- 双心室转化术、继发性/ 原发性肺静脉狭窄的Suturessless技术、新生儿婴幼儿复杂先心矫治技术、各类先天性瓣膜修复技术在国内外都属领先水平。
获得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奖(金刀奖)的张海波,从业30年,已主刀小儿先心病手术6000余例。其中,危重复杂先心病手术4000余例,最小年龄患儿为出生后12小时,最低体重为860克,手术成功率却超过98%。
访谈中,张海波回忆起这样一个高难度手术的故事:“已经入夜,我刚完成一天的手术,接到一个电话。说从浦东机场紧急送来一名出生66天的紫绀型先心病男婴,需要急诊手术。男婴最后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中极严重且少见的右心室双出口及主动脉弓缩窄畸形。”
张海波解释说:“这种病仅占先心病患儿的0.48%~1.67%。患儿主、肺动脉均起源于右心室,大型室间缺损是左心室的唯一出口,主动脉与二尖瓣之间无纤维连接。如不及时动手术,这个小生命将坚持不到一岁。”
张海波的团队连夜会诊,拿出了两套手术方案:一是一次性根治手术。借助右心室空间,在室间隔缺损与主动脉建立隧道,让主动脉与左心室贯通。二是在不具备建立隧道的条件下,环缩肺动脉,减轻肺动脉高压。待患儿3个月后及3年后,分步再做两次跟进手术。
很显然,方案一属于高难度手术,风险很大。但如果成功,孩子便无须承受多次手术的痛苦。方案二难度相对较低,但可能带来后续的问题。张海波说:“容不得多考虑,我果断选择了方案一。”
手术时,为了便于在这颗鸽子蛋大小的心脏上动刀、缝针,医生要先让这颗小心脏暂时停止跳动,并通过灌注冷冻心肌保护(停搏)液,将心肌温度降至16℃。还有一个大难题:男婴的主动脉弓发育不良,仅有正常孩子一半粗。最狭窄的地方只有3毫米,存在明显梗阻,极易导致下肢缺血,引发肝、肾等脏器衰竭。
因此,在解决右心室双出口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完成主动脉弓的再造,即快速切除1厘米多长的主动脉弓缩窄段,然后截取男婴自身薄如纸的心包膜,给嫩如豆腐的小心脏补上一层皮。“我们大概用20分钟时间,完成了主动脉弓的吻合修补术。”张海波回忆说。
“接着进入补心环节。我们决定为男婴一次性建立一个隧道,让主动脉与左心室贯通。又剪裁了一块大小合适的心包膜,把手中捏握细针的镊子换成最小号,找准最佳缝合点,塞入缺口处。”张海波说,“这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呀!历时3个小时的手术结束,男婴停跳了95分钟的小心脏恢复了跳动。今后,他会像正常孩子一样茁壮成长。”
“双心室拯救计划”是当下小儿心脏外科领域最高难度系数手术,仅有少数发达国家的个别医生掌握。不久前,张海波向此项技术巅峰发起挑战。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多国专家的见证下,这位中国医生独立成功完成了这项世界顶尖技术。
这意味着,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进一步拓展了国内复杂先心病技术的目录。这些年来,张海波不断突破小儿心外科手术禁区,攻克高难度前沿手术,填补了领域内的数项空白。
“镶嵌式治疗”(Hybrid)技术曾是国际上治疗复杂畸形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趋势。简单来说,就是内外科医生同时进行手术,将内科的介入治疗与外科开胸手术“二合一”。早在2009年,张海波就跟同院心内科专家共同主刀实施了上海市第一例“镶嵌式治疗”手术并取得成功。自那以后,张海波开始探索如何独立进行“镶嵌式治疗”手术,为此他学习了很多内科介入治疗的技术。
问起外科医生为什么要兼做内科的事情,张海波不无幽默地说:“多一门技术傍身,总是不错的嘛。”
由于心脏手术的特殊性,心脏中心内外科的合作其实是非常密切的,配合也十分默契。出于对病人的安全、术后恢复情况,甚至住院费用的节约等方面的考虑,张海波愿意多学一点、多做一点,“最重要的是降低死亡率”。
以新生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为例,如果行传统的心外科矫治手术,死亡率是20%~30%。如果选择微创镶嵌式治疗,经右心室流出道穿刺,将扩张球囊倒入闭锁肺动脉,并进行扩张,则可以把对患儿心肺功能的影响降至最低,手术死亡率可以降到10%以下。
也是从“ 降低死亡率” 的初心出发,张海波还对先心病修复材料、围术期重要脏器保护和复杂先心病长期预后做了大量相关性研究。目前在研国家基金/市科委重大项目/临床多中心研究等各类课题就有5项,科研基金达到400余万元。近年来,这些努力还帮助他先后拿下了国家科技進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从医这么多年,有什么病人是让他最难忘的呢?张海波表情凝重地说,最难忘的不是成功的案例,反而是失去的病人。
“你会时时刻刻去想,为什么会失去这个病人?到底是手术方法选得不对,手术时机做得不对,还是手术操作方面有些问题?这是我们医生必须时时刻刻去思考的东西。就像以前有人采访球王贝利,问他哪一个球最精彩。他回答,下一个球最精彩。一样,成功的案例过段时间就忘记了,失败的案例则会促使你反思有什么地方不够完美,这样才会有进步的余地。”张海波说。
访谈中,我们最喜欢听张海波慢条斯理地讲精彩的手术小故事,也喜欢听他文绉绉地说他的门诊人文小故事。
每个星期二,张海波要看一天的门诊。而且,他的门诊不限号,可以敞开挂。这是他一直以来的规矩。家长只要在挂号窗口停止服务前,找他开加号单,都能看上病。如此一来,一个半天,他经常要看上百位病人。中间,只有在给患儿做体格检查时,他才会站起来一两分钟。随后又坐下,埋头看病史、写病历。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从外地赶到上海看病,真不容易。我总要帮助他们看上门诊。他们在上海多待一天,就要多花一天的钱啊。”张海波说。
张海波的病人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年龄小病情复杂,二是大多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由于病人从初诊到手术到复诊,基本上都需要来回好几次,张海波还要替他们考虑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2012年,我们的病人有93%是外地来的。到了2013年,这个比例超过了94.5%。”张海波接着说,“如果彩超能争取当天做,他们就能多节省一点。”
在张海波看来,任何事物都没有人的生命来得珍贵。可以想象,他的门诊总是充满着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刚刚还缩在妈妈怀里哭个不停的患儿,抱上诊疗台,就被张海波一声亲切的“来,我们打个电话”吸引住,一下子安静下来。
还有些患儿看着他戴的听诊器停下了哭声,甚至破涕为笑。
张海波解释了一下:“‘来,我们打个电话’,其实是我多年坚持的跟孩子沟通的一个小技巧。孩子来到医院,特别是看见穿白大褂的医生,多多少少有些恐惧。我用这样的开场白,然后把听筒放到患儿胸前,仔细地听一听,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很多患儿之后会对父母说:‘打了电话,一点都不疼。’”
这么多患儿,这么多焦急的家长,让我们忍不住想问:“您是如何与他们有效沟通的?”张海波回答:“方法很简单,就是两个字:坦诚。”
“定期前来复诊的病人,彼此都比较信任,沟通起来比较简单。遇到对手术犹豫不决的家长,我的回答比较实在:‘别拖了,孩子年龄越大,手术风险越大,赶快手术吧’。遇到病情危重的患儿,我会倾听家长的意见和诉求,不厌其烦地跟他们解释清楚。你明确地回答,才能让患儿家长悬着的心落地。”张海波说。
对儿童的治疗, 除了考虑疾病本身,还要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的问题。患儿可能需要的手术次数以及预后,需要涉及的术前术后检查、随访等,张海波一般都会很直接地告知患儿家长。多年的经验告诉他,“直说”比“模棱两可”要好。
他穿的白大褂胸前,印着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幼芽”一般的Logo,还别着一枚金光闪闪的党徽。这装束看上去很儒雅,也特别帅。我们的访谈就在心胸外科会议室一幅硕大的“心形”科室全家福照片前开始了。
“前任主席、现任主席和候任主席”一致点赞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有一个在上海乃至全国医卫界都少有的,由丁文祥、苏肇伉、刘锦纷、徐志伟4位劳模组成的“丁文祥劳模创新工作室”。在2016年,这个工作室荣获“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如今,劳模工作室又扩容了——张海波日前不仅当选为上海市劳动模范,还被评为“上海市医务工匠”。一个临床科室有5位医生当选劳模,怎不让大家羡慕呢?
张海波说:“我是苏肇伉教授的硕博连读研究生,一直在丁文祥教授创立的小儿心胸外科工作,都几十年了。我清晰地记得丁文祥教授带领我做了第一台法乐四连症手术,苏肇伉教授带领我做了第一台复杂先心病分期手术,刘锦纷教授指导我做了心脏大血管错位根治术,徐志伟教授指导我做了室间隔、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这是一个“传帮带”的优秀团队,为的就是可持续发展。丁文祥教授今年已经90多岁了,天天还要来科室。他说:“永远和患儿在一起就很温暖。”张海波将丁文祥、苏肇伉、刘锦纷、徐志伟等视为人生的标杆、学习的榜样,一直在向他们看齐。
“我永远记得导师苏肇伉教授说的一句话,‘看人要看长处,要团结周围的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是手上做出来的’。这次当选劳模、评为工匠,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张海波谦虚地说。
据了解,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拥有130张床位、250名医护人员,2019年实施了3800多例小儿先心病手术,其中50%以上是復杂心脏手术。张海波兴奋地介绍说:“我们中心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治疗中心,而且手术量已经成为世界儿童医院之最。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先天性心脏病数据库已加入欧洲先天性心脏病数据库。我们最近3年的死亡率不到1%,2019年降为0.8%。复杂性心脏病手术占55%,1岁以内患儿手术占60%~70%。美国胸外科学会审批委员会的前任主席、现任主席和候任主席,一致为我们中心点赞!”
历时3个小时的手术结束,男婴停跳了95分钟的小心脏恢复了跳动。
但说到他自己的贡献与成绩,今年已经56岁的张海波还有点腼腆。实际上,他不仅在国际上首创全心房内管道Fantan手术,肺动脉前向血流封堵内外科序贯治疗高危Font a n;还在国内首创主动脉瓣畸形的儿童AV neo手术(OZAKI)。
他做的功能性单心室- 双心室转化术、继发性/ 原发性肺静脉狭窄的Suturessless技术、新生儿婴幼儿复杂先心矫治技术、各类先天性瓣膜修复技术在国内外都属领先水平。
方案一属于高难度,“我果断选择了方案一”
获得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奖(金刀奖)的张海波,从业30年,已主刀小儿先心病手术6000余例。其中,危重复杂先心病手术4000余例,最小年龄患儿为出生后12小时,最低体重为860克,手术成功率却超过98%。
访谈中,张海波回忆起这样一个高难度手术的故事:“已经入夜,我刚完成一天的手术,接到一个电话。说从浦东机场紧急送来一名出生66天的紫绀型先心病男婴,需要急诊手术。男婴最后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中极严重且少见的右心室双出口及主动脉弓缩窄畸形。”
张海波解释说:“这种病仅占先心病患儿的0.48%~1.67%。患儿主、肺动脉均起源于右心室,大型室间缺损是左心室的唯一出口,主动脉与二尖瓣之间无纤维连接。如不及时动手术,这个小生命将坚持不到一岁。”
张海波的团队连夜会诊,拿出了两套手术方案:一是一次性根治手术。借助右心室空间,在室间隔缺损与主动脉建立隧道,让主动脉与左心室贯通。二是在不具备建立隧道的条件下,环缩肺动脉,减轻肺动脉高压。待患儿3个月后及3年后,分步再做两次跟进手术。
很显然,方案一属于高难度手术,风险很大。但如果成功,孩子便无须承受多次手术的痛苦。方案二难度相对较低,但可能带来后续的问题。张海波说:“容不得多考虑,我果断选择了方案一。”
手术时,为了便于在这颗鸽子蛋大小的心脏上动刀、缝针,医生要先让这颗小心脏暂时停止跳动,并通过灌注冷冻心肌保护(停搏)液,将心肌温度降至16℃。还有一个大难题:男婴的主动脉弓发育不良,仅有正常孩子一半粗。最狭窄的地方只有3毫米,存在明显梗阻,极易导致下肢缺血,引发肝、肾等脏器衰竭。
因此,在解决右心室双出口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完成主动脉弓的再造,即快速切除1厘米多长的主动脉弓缩窄段,然后截取男婴自身薄如纸的心包膜,给嫩如豆腐的小心脏补上一层皮。“我们大概用20分钟时间,完成了主动脉弓的吻合修补术。”张海波回忆说。
“接着进入补心环节。我们决定为男婴一次性建立一个隧道,让主动脉与左心室贯通。又剪裁了一块大小合适的心包膜,把手中捏握细针的镊子换成最小号,找准最佳缝合点,塞入缺口处。”张海波说,“这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呀!历时3个小时的手术结束,男婴停跳了95分钟的小心脏恢复了跳动。今后,他会像正常孩子一样茁壮成长。”
多门技艺傍身,源于“降低死亡率”的初心
“双心室拯救计划”是当下小儿心脏外科领域最高难度系数手术,仅有少数发达国家的个别医生掌握。不久前,张海波向此项技术巅峰发起挑战。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多国专家的见证下,这位中国医生独立成功完成了这项世界顶尖技术。
这意味着,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进一步拓展了国内复杂先心病技术的目录。这些年来,张海波不断突破小儿心外科手术禁区,攻克高难度前沿手术,填补了领域内的数项空白。
“镶嵌式治疗”(Hybrid)技术曾是国际上治疗复杂畸形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趋势。简单来说,就是内外科医生同时进行手术,将内科的介入治疗与外科开胸手术“二合一”。早在2009年,张海波就跟同院心内科专家共同主刀实施了上海市第一例“镶嵌式治疗”手术并取得成功。自那以后,张海波开始探索如何独立进行“镶嵌式治疗”手术,为此他学习了很多内科介入治疗的技术。
问起外科医生为什么要兼做内科的事情,张海波不无幽默地说:“多一门技术傍身,总是不错的嘛。”
由于心脏手术的特殊性,心脏中心内外科的合作其实是非常密切的,配合也十分默契。出于对病人的安全、术后恢复情况,甚至住院费用的节约等方面的考虑,张海波愿意多学一点、多做一点,“最重要的是降低死亡率”。
以新生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为例,如果行传统的心外科矫治手术,死亡率是20%~30%。如果选择微创镶嵌式治疗,经右心室流出道穿刺,将扩张球囊倒入闭锁肺动脉,并进行扩张,则可以把对患儿心肺功能的影响降至最低,手术死亡率可以降到10%以下。
也是从“ 降低死亡率” 的初心出发,张海波还对先心病修复材料、围术期重要脏器保护和复杂先心病长期预后做了大量相关性研究。目前在研国家基金/市科委重大项目/临床多中心研究等各类课题就有5项,科研基金达到400余万元。近年来,这些努力还帮助他先后拿下了国家科技進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从医这么多年,有什么病人是让他最难忘的呢?张海波表情凝重地说,最难忘的不是成功的案例,反而是失去的病人。
“你会时时刻刻去想,为什么会失去这个病人?到底是手术方法选得不对,手术时机做得不对,还是手术操作方面有些问题?这是我们医生必须时时刻刻去思考的东西。就像以前有人采访球王贝利,问他哪一个球最精彩。他回答,下一个球最精彩。一样,成功的案例过段时间就忘记了,失败的案例则会促使你反思有什么地方不够完美,这样才会有进步的余地。”张海波说。
张海波的病人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年龄小病情复杂,二是大多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
沟通有技巧,“直说”比“模棱两可”要好
访谈中,我们最喜欢听张海波慢条斯理地讲精彩的手术小故事,也喜欢听他文绉绉地说他的门诊人文小故事。
每个星期二,张海波要看一天的门诊。而且,他的门诊不限号,可以敞开挂。这是他一直以来的规矩。家长只要在挂号窗口停止服务前,找他开加号单,都能看上病。如此一来,一个半天,他经常要看上百位病人。中间,只有在给患儿做体格检查时,他才会站起来一两分钟。随后又坐下,埋头看病史、写病历。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从外地赶到上海看病,真不容易。我总要帮助他们看上门诊。他们在上海多待一天,就要多花一天的钱啊。”张海波说。
张海波的病人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年龄小病情复杂,二是大多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由于病人从初诊到手术到复诊,基本上都需要来回好几次,张海波还要替他们考虑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2012年,我们的病人有93%是外地来的。到了2013年,这个比例超过了94.5%。”张海波接着说,“如果彩超能争取当天做,他们就能多节省一点。”
在张海波看来,任何事物都没有人的生命来得珍贵。可以想象,他的门诊总是充满着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刚刚还缩在妈妈怀里哭个不停的患儿,抱上诊疗台,就被张海波一声亲切的“来,我们打个电话”吸引住,一下子安静下来。
还有些患儿看着他戴的听诊器停下了哭声,甚至破涕为笑。
张海波解释了一下:“‘来,我们打个电话’,其实是我多年坚持的跟孩子沟通的一个小技巧。孩子来到医院,特别是看见穿白大褂的医生,多多少少有些恐惧。我用这样的开场白,然后把听筒放到患儿胸前,仔细地听一听,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很多患儿之后会对父母说:‘打了电话,一点都不疼。’”
这么多患儿,这么多焦急的家长,让我们忍不住想问:“您是如何与他们有效沟通的?”张海波回答:“方法很简单,就是两个字:坦诚。”
“定期前来复诊的病人,彼此都比较信任,沟通起来比较简单。遇到对手术犹豫不决的家长,我的回答比较实在:‘别拖了,孩子年龄越大,手术风险越大,赶快手术吧’。遇到病情危重的患儿,我会倾听家长的意见和诉求,不厌其烦地跟他们解释清楚。你明确地回答,才能让患儿家长悬着的心落地。”张海波说。
对儿童的治疗, 除了考虑疾病本身,还要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的问题。患儿可能需要的手术次数以及预后,需要涉及的术前术后检查、随访等,张海波一般都会很直接地告知患儿家长。多年的经验告诉他,“直说”比“模棱两可”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