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性在作文中飞扬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2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文是一种表达的艺术,更是一个人思想情感的体现,必须具有个人的见解。好的文章正是因为涂抹了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了与众不同、感人至深的力量。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关键词】 新概念;写作;个性化;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080-02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能力的培养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作文是一种表达的艺术,更是一个人思想情感的体现,必须具有个人的见解。好的文章正是因为涂抹了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了与众不同、感人至深的力量。
  
  一、个性化作文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作文指导模式封闭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审题、教师指导作文、教师讲评。课堂上大讲文章的章法、技巧、引导学生写文章要首尾圆合、伏笔串连、铺陈渲染、起承转合……这些做法忽视了对写作个体审美需要的尊重,把具有独特体验和个性创造的写作活动视为机械化批量生产,束缚了学生的自由表达,忽略了学生是作文的主体,学生作文的能动性、作文的个性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指导过程中被扼杀了。
  (二)审美要求提倡单一
  受审美单一性的限制,学生笔下的人、物也就失去了个性,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过多地强调材料主题的价值取向,“材料是否有深刻主题可挖掘”被反复提示;主题要“舍小取大”,不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教师必定是忘我奉献的蜡烛……在这种“价值一统化”的写作理论制约下,学生写作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几乎没有了张扬个性,抒发自我生命体验的空间。
  (三)写作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这是个性化作文缺失的根本原因
  因为远离了生活,学生就很少能够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不能从生活的土壤中去吸取作文的养料,积累创作素材,丰富个人情感。“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是写作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唯一源泉。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反之,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就难免苍白而呆板。不从自己对生活的积淀和感悟出发为文,而以背书式的资料取代生活材料的积累,或胡编乱造,或虚情假意,或循章摘句。在今年中考作文中有些学生不惜以父母患绝症甚至以牺牲父母为代价来完成一篇以“把握”为话题的作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远离了真实的人生和社会的文章,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剩下的只能是编造了。
  
  二、个性化作文的写作策略
  
  (一)培养学生个性化感受
  所谓感受,通常指接触外界而得到的认识、体会、感悟,个性化作文就是要感他人之所未感,言他人之所未言。
  1.从细节抓起,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
  大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学中,指导学生从一些最常见的生活细节思考起,然后再提炼自己感受最深切的亮点。久而久之,让他们养成思考、感悟生活的习惯,文章的立意也就能一次比一次新颖别致。比如学生在周记中写到:“……我彻底失败了,眼前是老师失望的目光,同学嘲笑的目光,父母愤怒的目光。我已不是往昔充满自信的我。一个人走在凄清孤寂的小道上,天正下着蒙蒙细雨,一丝丝柔柔地飘落在我的身上,一种伤感涌上心头,心在雨中颤抖着。我自责,我凄然,我悲伤,我的心情就如这黑夜一般漆黑……”这就是一篇感悟深邃的好作品。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积极地思考人生,深入地体验情感,那么,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加强,他们就会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2.以课文为范例,引导学生对生活做深层理解
  感悟即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某现象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的认识。作家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景、物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我以课文为例子给学生剖析了这种感悟。七年级课文《紫藤萝瀑布》中,面对一树盛开的藤萝花,作者不仅有了从“焦虑、悲痛”到“宁静、喜悦”的情感体验,更可贵的是作者从一朵朵花与整树花的瀑布的关系上有了更深的感悟:单个人的生命是有止境的,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陷入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要与祖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一朵朵花,一个个人,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辉煌灿烂。这些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可以说,感悟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层理解。学生作文描写毕业班的生活紧张而忙碌,人都“疲惫不堪”了,看到同学们“有跑步的,有跳远的,有投铅球的”,“我在想,难道他们不累吗,于是自己试着跑了3圈,竟然一切劳累烟消云散,且有一种越跑越有劲的感觉。我这才发现‘人可以累,心不可以累的’的含义,于是,我对自己说,这是一个开始,如果没有踏好这一步,要累的是一辈子”。虽然是平凡的小事,但他从平凡中感悟到了一种人生的真谛。水到渠成,明丽自然,思想深刻。
  (二)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所谓个性化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独特反映。文章要有新意,选材要新,立意要新,手法要新,语言要新,一句话,个性化思维显得犹为重要,它是发展个性的核心。在作文训练设计中,教师应把如何激活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放在设计的首位,注重启发思路,传授方法。
  1.培养想象能力、联想能力
  想象能力、联想能力,是衡量个性化思维能力高底的标尺,也是检测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做到训练经常化、具体化。“经常化”是指平时的写作片段练习,大都可用来培养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具体化”,是指通过启发思路、传授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想象,如何联想。用这样的训练方式激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例如,学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后分别让学生续编寓言情节练习: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还可让学生自编寓言练习: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学生习作各具个性色彩。平时的作文命题设计中,我还经常给学生出一些这样的问题:绿,是我们熟悉的一种颜色。请你以“绿的联想”为题,展开联想,写一篇作文。首先鼓励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海阔天空,然后加强具体指导,让学生注意联想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注意联想的桥梁,注意联想的丰富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但增强了写联想作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个性思维能力,在表现个性的过程中发展了个性。
  2.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思维由单维向多维发展,这种思维带有很强的创造性,培养这种思维能力,十分有利于个性发展。在作文训练中,注意通过具体指导,激活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个性,以一次作文练习为例。教师出示材料:请代画家郑板桥,老年得子,却不溺爱。他病危时,要求尝一口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不会做,郑板桥就命他请教厨师。儿子将馒头做好时,他已经咽气了。他只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我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他们有的从材料中直接获得信息,郑板桥教育儿子要独立,以“独立”为主题来写;有的从反面入手,写许多独生子女不独立,以“溺爱”为主题来写;有的翻出新意,从郑板桥教育儿子要靠自己,进行反向思维,联系生活中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还需要依靠他人,即合作的重要性,以“合作”为题材来写等等。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语言
  所谓个性化的语言,是指那些新颖、独特能启人深思、引人联想的语言。这些语言,脱离了大众化的话语范式,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甚至到语气语调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角色意识。请品味一下学生精妙的个性语言:“取,一定要取之有道,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重要什么必要。”“岁月是我,青春是棱。”“微笑是最美的行囊。单调的生活里,我挎上它,即使独来独往,也永远不会寂寞。”“真爱就是母亲在父亲归家时为他开门、泡茶;真爱就是父亲对母亲为节约一块钱而冒雨回家的了解。真爱原来是平平淡淡,不需要密码的。”“我最喜欢睡晒过的被子,因为里面有太阳的味道。”这些语句虽稚嫩,但颇具智慧灵光,表达出自己真切的生活体验。事实上,只有鼓励学生大胆突破“常格”,运用擅长的个性化语言,才能出“彩”。
  (四)开辟个性化作文发展的广阔空间
  发展需要空间,个性发展需要广阔空间,这是由个性的多样性、丰富性所决定的。如果我们真的承认个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个性,愿意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就是要在作文教学设计上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1.改变习用课型,放开时限
  事实证明,人的思维活动轨迹,决不是没有起伏变化的直线运动,思维活动具有“阵发性”的特点。一种独创的形式,一个新颖的构思,一个词语的巧用,一段文字的呵成,往往要受到外界某种因素的激发,而完成于思维最活跃的“阵发性”阶段。因此传统的作文教学“两周一次,文必成篇”不符合文章生成的自然程序。为了让学生真正在宽松的心境下展示自我,弘扬个性,应打破原有的作文课型,采取符合文章自然生成规律的做法。具体就是没有专门的作文课,而是在布置作文(不是命题作文)后,给学生一个观察、感悟的机会,把作文延伸到课外去完成,为学生开辟一个宽松的时空条件,让他们尽情抒写内心的真情实感。
  2.改变命题模式,放开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过:“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学生所观所读所悟日渐丰满之后,感兴趣的范围会扩大,可准备的材料也较以前充分了。此时若拟出他们心目中的题目,学生写起来就会较有积极性。为把题目真正出到学生心坎里,我在命题形式上改变教师命题学生写的陈旧方式,采取以学生自拟题目为主、师生共同命题为辅的命题形式。
  当需要命题时,采取师生平等研讨、共同制作的方式,使命题的过程成为一个比较鉴别、提高思维水平的过程。共定的题目要求:a.具有开放性,一般不出判断性的命题,特别是带有质量规定性的题目;b.具有宽泛性,使写作的内容伸缩较大;c.具有诱发性,给学生联想、想象的空间。命题形式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灵感,开拓了学生独特的角度、独特的理解,使文章内容显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3.改变批改模式,放开话语权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教师批阅,弊多利少。最大的弊端不在于浪费教师精力;而在于把学生摆在被批评的被动位置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叶圣陶先生说:“我想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因此,每次学生作文完毕,我改变了教师一人批改的传统做法,而是采取师生共改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
  学生的自由作文全部由学生自己评价修改。自批时可以自我欣赏,也可以自揭其短,然后根据自批的意见自改。在这种“当家作主”的心态下,学生兴趣盎然,批改的效果远远超过教师的“指指戳戳”。
  对师生共同拟定的命题作文,则实行师生共同批改的办法:a.让学生先自改,再互批,最后由教师批改一部分;b.采取师生交叉批改的办法,如这一次以学生自改、互改为主,下一次以教师批改为主。
  4.改变讲评形式,放开评价权
   A.让学生上台行使讲评权。课前每组确定1至2人上台评讲,每次轮流。评价的方式可以一边读被评的文章一边读讲评者的批语,也可以读完全文再对文章作整体评价,作文评析的要求有两点:第一是“寻宝”,找出被评析作文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第二是“挑刺”,找出被评析作文值得修改的地方并且提出修改方案。
  B.以评价作文片断为主,评讲整篇作文为辅。我们知道,就整篇作文而言,不论是优秀佳作还是较差的“典型”,其实都是少数,大部分情形是不错的作文中有不足,较差的作文中有亮点,所以如果把整篇作文作为讲评载体,既不公平,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我把作文讲评的重点放在片断的评价上,评讲者以个人的眼光去评判。无论褒贬,均要做到言之成理,评之有据。
  师生共同参与作文讲评可以变教师“婆婆”式的说教或“权威”者的指点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使学生在一种相互信赖、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心智的启迪和潜能的激发。这样的讲评,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
  
  三、个性化作文的基本要求
  
  (一)情感求真
  个性化的作文应该是真实的。写作是生活的反映,是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要写最熟悉的东西,要写那些打动过我们心灵的东西。心灵,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会获得真的生命。正如古人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是强调文章要质朴自然,因为真实的东西必然是质朴自然的。矫揉造作不是真实,也就无法显示个性。
  (二)立意求新
  个性化作文应有创新。所谓“创新”,就是力求新颖、别致。人无我有是创新,人有我变也是创新。个性化作文,重在思维的独特个性,而不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更不是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
  (三)语言求活
  生动活泼的语言会让作文穿上一件美丽的旗袍,是思维、情感、自我流露的外在载体。这种语言,它是生活的,平易自然,如行云流水,飘然无序,异彩纷呈。
  (四)格调健康
  所谓健康就是要扬善惩恶,陶冶心灵,积极向上,促人进步。真实的内容也许是恶的、丑的,因此还必须有健康这一条来约束。否则,个性倒是突出了,可写出的东西为人不齿,令人作呕。
  作文教学应当呼唤创新思维,呼唤个体生命以自己的思维触觉对世界予以深度介入,呼唤有韵味的活生生的语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更新观念,积极营造良好的作文环境,还学生张扬个性、抒发心声的本能愿望,让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飞扬。
其他文献
【摘 要】 针对现行外贸会计制度中自营出口销售收入及国外运保费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存在几点不当之处,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自营出口销售;国外运保费;自营出口销售收入;其他应付款  【中图分类号】F 23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037-02     长期以来,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外贸易实行国家管制,专业经营,形成一套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各种便利条件,使得教学的效率以及教学效果都得到了明显提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部分教师虽然接受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改变,但所沿用的教学模式却并不适用于这样高效率的教学,没有完全体现出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优势。因此文章中以高中生物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为研究的主题,从教学的内核开始进行改变,让高中生物教学能够真正着
期刊
【摘 要】 文章主要从新课程教学背景出发,通过对《论语》中《高山仰止》的教学,来反思和探讨如何在新课程《论语》(选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 论语;思想;学生;探讨  【中图分类号】 G 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071-02    一、教学背景介绍    奥苏贝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
期刊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就应重视语文教学的课堂美。文章就此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变化;高低起伏;和谐民主  【中图分类号】G 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074-02    一帆风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开开心心,人们说:岁月如歌。假如在语文教学中,一堂课、
期刊
【摘 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法为何贵?得法事半功倍,不得法事倍功半。何为得法?所谓得法就是在教学中根据师生的特点,教材的内容,有差别的,针对性地灵活施教,既能减轻师生教与学的负担,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边教学,一边思索,逐渐探索出一套带有个人特色的“三厉(砺、励)”教学法。  【关键词】严厉;磨砺;激励;课堂;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 621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 1
期刊
【摘 要】 历史是一门记忆量很大的学科,学生根据记忆的内容和自身的实际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才能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历史;记忆力;记忆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2-0100-01    历史学科是一门记忆量很大的学科。上下几千年,遍及七大洲三大洋。必须记住大量年代、地点、历史人物及其
期刊
【摘 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最佳切入口主要是:从主干问题切入,牵一发而带动全身;从逻辑起点切入,在追问中步步深入;从创新问题切入,在创新中拓展思维。  【关键词】 阅读教学;初中语文;提问;切入  【中图分类号】 G 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096-02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课堂提问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就语文阅读教学而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对柳宗元的《渔翁》的分析中,得出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的客体化,这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这样,读者从诗人苦心孤诣的构思里,又可窥见一层凄清之色。  【关键词】 柳宗元;渔翁;赏析  【中图分类号】I 22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091-01    渔
期刊
【摘 要】诗歌教学就是要把隐藏其中的缄默知识挖掘出来,使其显性化,从而指导学生更好地欣赏和阅读诗歌。  【关键词】诗歌;缄默知识;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090-02    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诗歌,特别是现代诗,要想准确传递整首诗的情韵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难以做到以很精确的语言来进行“准确的教授”。所谓“诗不
期刊
【摘 要】本文着眼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下,对中小学校长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际,针对现行中小学校长培训中亟待改进的一些方面,提出了中小学校长培训应达到的目标和应遵循的原则,并创新了培训课程设置和培训方式。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校长培训  【中图分类号】G 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