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欣赏活动是幼儿美术领域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主要以欣赏为主,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从而培养审美愉悦和审美能力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孩子用情感去体验,享受作品带来的愉悦感受。于是,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挖掘作品的教育价值,为幼儿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与欣赏,加深对事物的审美体验成为我们思考和研讨的重点。
为此,我们展开了专门的教研活动,选取大班《建构式教材》下册毕加索的作品《梦》,组织教师在深入挖掘作品价值的基础上,分析幼儿的行为,反思教师的问题,提升认识。
一、《梦》的初始
平时我们在设计欣赏活动时,首先会对原作品进行理解和分析,特别是大师的美术作品,总会把作品介绍放在首位,把一些认知的元素放在活动目标中,重点放在关注幼儿能否理解作品,是否能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大胆表现,往往忽略了幼儿在欣赏过程中情绪的宣泄和对美的体验与感受。
在欣赏环节中,发现幼儿对作品《梦》的观察理解是模糊且笼统的。教师对大师作品的理解不够,没有真正走进作品《梦》中,所以需要让幼儿去欣赏画面的哪一点,对作品的意境游离在外,导致执教过程中难以把握,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如何欣赏和感受画面中的美。
只有让幼儿充分感受作品美和意境美,才能为幼儿提供创作的空间。于是,除了对活动环节进行调整以外,我们还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欣赏模式,开始尝试多手段结合、多感官参与、多形式表达的开放式美术欣赏活动。
二、《梦》的推进与表现
1.运用音画结合,充分挖掘作品意境和内涵
音乐和美术本质上具有同源性,都是用于表达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音樂中的节奏和旋律相当于画面中的点线面,音乐中的音响相当于画面中的色彩,音乐中的快慢强弱相当于画面中的长短、大小、粗细等。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能达到图音并茂、有声有色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梦》是毕加索中期比较重要的作品之一,作为幼儿美术欣赏的教材,更多要从幼儿观察与欣赏的视角着眼,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幼儿理解作品,感受作品中的美。活动中,幼儿感受梦和表现梦时都出现了音乐。欣赏作品时,教师引导幼儿:“我们来学学画上女孩睡觉的样子”,同时播放音乐,幼儿在三拍子的音乐声中,闭上眼睛感受作品中女孩的梦境,享受熟睡中的身体舒展、柔软和放松,幼儿在感受梦境时,他们脑海中出现了“苹果树下野餐、跳芭蕾舞、草地上奔跑”等美好的梦境。不同的旋律和节奏都会给孩子不同的体验和感受,音乐的运用将作品抽象的部分形象化,而音乐与欣赏的完美结合,有利于幼儿对作品《梦》的理解。
2.丰富审美经验,进一步感受线条与色彩
美术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经验。因此,颜色丰富,色彩明快,画面变化大的作品较容易吸引大部分幼儿。基于此,我们对作品《梦》进行了剖析,把欣赏的重点定位在:线条的变化、组合和衔接;色块的颜色、明暗;人物的神态、表情。
当呈现作品《梦》时,首先映入孩子眼帘的是女孩熟睡的睡姿和神态,从女孩的神态和表情中,让幼儿感受到睡梦中女孩的舒适和惬意,让人也有了欲睡的感觉,体验到女孩的梦境是美的,从而引发幼儿观察作品中女孩脸上的黑色线条、金黄色长发、红色沙发、纤细柔软的手指等一些柔软圆滑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块,圆滑的线条让幼儿体验到睡梦中女孩的柔美,大色块的暖色系(黄色和红色)在画面冷色背景衬托下,显得明亮,给幼儿温暖、柔和的感觉。
3.加入肢体表演,转变抽象作品为具象内容
欣赏式活动形式的开展,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有另外多种形式,如在欣赏名画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和引导幼儿通过肢体表演充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让幼儿将抽象的作品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理解内容。
由于幼儿有自身发展的特点,他们更喜欢用身体动作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通过一些随性的肢体表演,从自身的感受来加深所理解作品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美。《梦》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感受女孩抽象的梦境,教师引导大家“我们也来学学画上女孩睡觉的样子”,同时播放舒缓音乐,幼儿随教师的引导,缓缓闭上眼睛,靠在椅子上,十指交叉轻柔地放在胸前,用身体来表示圆滑的曲线,感受曲线的自由、流畅,在舒适安静的睡梦中感受女孩美好的梦境。在幼儿表现“梦”时,他们用手部动作再次表现出不同的曲线。在线条的变化中,表现出女孩不同的梦境。“梦”是幼儿喜欢的话题,但“梦”又是看不到、摸不着的,通过模仿表演、动作表现等形式,将梦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美术欣赏活动中,加入适当的肢体表演,让幼儿用动作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可以将作品抽象的部分转化为具体形象,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
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充分感受和欣赏作品的美,把认知对象转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能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当幼儿的美术欣赏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更能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幼儿的审美想象才会得以释放。
编辑 孙玲娟
为此,我们展开了专门的教研活动,选取大班《建构式教材》下册毕加索的作品《梦》,组织教师在深入挖掘作品价值的基础上,分析幼儿的行为,反思教师的问题,提升认识。
一、《梦》的初始
平时我们在设计欣赏活动时,首先会对原作品进行理解和分析,特别是大师的美术作品,总会把作品介绍放在首位,把一些认知的元素放在活动目标中,重点放在关注幼儿能否理解作品,是否能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大胆表现,往往忽略了幼儿在欣赏过程中情绪的宣泄和对美的体验与感受。
在欣赏环节中,发现幼儿对作品《梦》的观察理解是模糊且笼统的。教师对大师作品的理解不够,没有真正走进作品《梦》中,所以需要让幼儿去欣赏画面的哪一点,对作品的意境游离在外,导致执教过程中难以把握,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如何欣赏和感受画面中的美。
只有让幼儿充分感受作品美和意境美,才能为幼儿提供创作的空间。于是,除了对活动环节进行调整以外,我们还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欣赏模式,开始尝试多手段结合、多感官参与、多形式表达的开放式美术欣赏活动。
二、《梦》的推进与表现
1.运用音画结合,充分挖掘作品意境和内涵
音乐和美术本质上具有同源性,都是用于表达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音樂中的节奏和旋律相当于画面中的点线面,音乐中的音响相当于画面中的色彩,音乐中的快慢强弱相当于画面中的长短、大小、粗细等。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能达到图音并茂、有声有色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梦》是毕加索中期比较重要的作品之一,作为幼儿美术欣赏的教材,更多要从幼儿观察与欣赏的视角着眼,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幼儿理解作品,感受作品中的美。活动中,幼儿感受梦和表现梦时都出现了音乐。欣赏作品时,教师引导幼儿:“我们来学学画上女孩睡觉的样子”,同时播放音乐,幼儿在三拍子的音乐声中,闭上眼睛感受作品中女孩的梦境,享受熟睡中的身体舒展、柔软和放松,幼儿在感受梦境时,他们脑海中出现了“苹果树下野餐、跳芭蕾舞、草地上奔跑”等美好的梦境。不同的旋律和节奏都会给孩子不同的体验和感受,音乐的运用将作品抽象的部分形象化,而音乐与欣赏的完美结合,有利于幼儿对作品《梦》的理解。
2.丰富审美经验,进一步感受线条与色彩
美术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经验。因此,颜色丰富,色彩明快,画面变化大的作品较容易吸引大部分幼儿。基于此,我们对作品《梦》进行了剖析,把欣赏的重点定位在:线条的变化、组合和衔接;色块的颜色、明暗;人物的神态、表情。
当呈现作品《梦》时,首先映入孩子眼帘的是女孩熟睡的睡姿和神态,从女孩的神态和表情中,让幼儿感受到睡梦中女孩的舒适和惬意,让人也有了欲睡的感觉,体验到女孩的梦境是美的,从而引发幼儿观察作品中女孩脸上的黑色线条、金黄色长发、红色沙发、纤细柔软的手指等一些柔软圆滑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块,圆滑的线条让幼儿体验到睡梦中女孩的柔美,大色块的暖色系(黄色和红色)在画面冷色背景衬托下,显得明亮,给幼儿温暖、柔和的感觉。
3.加入肢体表演,转变抽象作品为具象内容
欣赏式活动形式的开展,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有另外多种形式,如在欣赏名画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和引导幼儿通过肢体表演充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让幼儿将抽象的作品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理解内容。
由于幼儿有自身发展的特点,他们更喜欢用身体动作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通过一些随性的肢体表演,从自身的感受来加深所理解作品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美。《梦》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感受女孩抽象的梦境,教师引导大家“我们也来学学画上女孩睡觉的样子”,同时播放舒缓音乐,幼儿随教师的引导,缓缓闭上眼睛,靠在椅子上,十指交叉轻柔地放在胸前,用身体来表示圆滑的曲线,感受曲线的自由、流畅,在舒适安静的睡梦中感受女孩美好的梦境。在幼儿表现“梦”时,他们用手部动作再次表现出不同的曲线。在线条的变化中,表现出女孩不同的梦境。“梦”是幼儿喜欢的话题,但“梦”又是看不到、摸不着的,通过模仿表演、动作表现等形式,将梦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美术欣赏活动中,加入适当的肢体表演,让幼儿用动作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可以将作品抽象的部分转化为具体形象,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
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充分感受和欣赏作品的美,把认知对象转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能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当幼儿的美术欣赏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更能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幼儿的审美想象才会得以释放。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