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南张寨青铜器坑出土两件商代前期铜鼎及铜鬲,其形制组合规格以及用途。主要辨析判断其是祭祀用器,还是墓中随葬品。将其于其它已经确定用途的商代铜器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这三件青铜器应是用于祭祀活动中的祭祀用器。除判断青铜器的用途外,我们还要推测张寨青铜器坑的性质。针对学界较为认同却具有争议的“动乱说”和“祭祀说”进行探讨。以及我私认为的“风水说”的看法进行辨析。
关键词:青铜坑;“动乱说”;“祭祀说”
一、张寨铜器坑出土器物
(一)青铜器
1.一号铜鼎
“杜岭一号铜鼎”是三件青铜器中形体最大的,据《郑州新出土的商代前期大铜鼎》一文所载,其高100厘米,重约86.4公斤,口径横长62.5厘米,纵长61厘米,腹壁厚0.4厘米。口和腹略呈横长方形,口沿外折,并有凸棱似子母口的双折平沿,方唇。沿面上有两个对称的圆拱形竖耳,它的上端微向外张,耳内壁和侧壁皆素面,惟耳的外壁作凹槽状,凹槽内有三道圆拱形凸棱纹。鼎腹四壁除一部分素面外,分别饰有饕餮纹和乳丁纹。饕餮纹共8组,作带条状饰于鼎腹上部,其布局是四壁中间各饰一组,四个转角处又各饰一组。乳丁纹饰在每壁的两侧边和下部,两侧边各位四行,下部为五行。鼎足为上粗下细的圆柱形,每个足表的偏上处环绕饕餮纹两组,靠边侧的一组与腹壁饕餮纹相同,靠内侧的一组在饕餮纹双眼内无凸起的圆珠,每个足表的偏下部又各饰凸弦纹三周,足部作圆鼓形凸起,出土时保存完整,腹部和足表皆带有烟熏痕。
2.二号鼎
“杜岭二号鼎”形制纹饰布局与一号铜鼎相同。但口和腹呈正方形,口沿平折,鼎耳外侧的凹槽内有二道圆拱形凸棱纹。足表和腹部也带有烟熏痕。高87厘米,口径621厘米,腹壁厚0.4厘米,重约64.25公斤[1]。杜岭一、二号铜鼎均为方鼎,古方鼎规格重于圆鼎,由此可见此两件方鼎的地位之高。以出土的商代后期后母戊鼎来相对照看,此三鼎皆为四足方鼎,且都刻有饕餮纹、折沿。但杜岭一二号铜鼎相较后母戊鼎来看,其上未刻有铭文,无盘龙纹、虎咬人头纹、鱼纹、蝉纹几种纹饰。且后母戊鼎是商代发现所有青铜鼎中最重的,且其高度规格也比杜岭一二号方鼎要更高。由此可见商代铸造青铜器工艺早期后期之间的演进与发展。铸造方法上杜岭一二号铜鼎采用多范分铸铸成各部,最后再将各部结合起来铸成一器[2],后母戊鼎是将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在鼎身铸成后装范浇铸成。可见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一号鼎与后母戊鼎相比较看,由于其时代技术的限制或可将其看成商代前期的“后母戊鼎”。其规格形制在商代前期中也是地位很高的。并将这三件规格近似的的铜鼎的用途应也相似,后母戊鼎用于祭祀,所以杜岭一二号铜鼎可能也应是用于祭祀之用,两件铜鼎的腹底足表皆带有烟熏痕,也为我们将其认为是祭祀用器提供了证据。
3.铜鬲
在张寨铜器坑中发现的铜鬲其位置十分奇特,它不在坑内的生土层的任何一处,它被放置在了二号铜鼎中。其形制为敛口、卷沿、贯耳、鼓腹、分档,下有锥状尖足。颈部饰弦纹三周,腹饰三组双弦线人字纹。通高35厘米,口径22厘米,腹部也有烟熏痕,应为实用物。类似的铜鬲在郑州商城外杨庄商代二里岗期上层墓葬中曾出土过一件,在郑州商代冶铸青铜器作坊遗址中,也发现过类似的鬲外范[3]。这件铜鬲的出土为铜方鼎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关于张寨铜器坑性质辨析
我们于张寨铜器坑中发现这三件铜器,但我们对于这三件铜器到底是祭祀用器还是随葬用品难以确定。因此对于青铜器坑的性质,对于它到底是祭祀用坑还是墓葬坑难以确定。在学界中对于此铜器坑性质主要有“祭祀说”和“动乱说”两种争议”[4]。
(一)动乱说
1.动乱说
中国古代铜器窖藏坑,在考古发现中是极为常见的。在其形成原因中又因战争、动乱导致紧急掩埋形成的窖藏坑最常见。此类窖藏坑一般位于居址内或近旁[7]。但张寨铜器坑却并不是很符合对于“动乱说”的几个条件。
(1)、首先,张寨铜器坑埋葬深,其位于地下约六米深处。如果是因战争等原因而紧急埋葬的话,不会有时间挖这么深的坑。
(2)、其次两件青铜大鼎在坑内是东西并列,口沿平齐,端正的排在一起。而且因为两鼎高度不同,还特意将高一些的铜鼎下的生土层给挖低了一些,以使两鼎高度平齐。由此可见如果时间紧急是不可能将两件铜鼎放齐的,还要挖土让两件铜鼎一样高。这么看的话,时间是不够的,难以支持“动乱说”。
2、祭祀说
“祭祀说”,用器物、食物、牲畜祭祀天地,鬼神,祖先,是自人类对上天产生敬畏之情就衍生出的祭祀行为,借以祭祀,以祈求上天的保佑。自进入夏朝开始,青铜器开始使用,因其难以铸造,规格高大,形制宏伟,就将精美的青铜器作为祭祀天地的礼器。因此看来,张寨青铜坑可能是储藏青铜祭祀礼器的青铜器窖藏坑,应是用于储藏祭祀器的祭祀用坑。这么看来,祭祀用坑的说法比墓葬坑更加有信服力。
3、风水说
在我個人看来,这件铜器坑或许还有“镇宅平安”之用,亦或可将其看成是一种风水之说。我们还不知这青铜器坑和其对应的房址的废弃事件,也在其附近未发现房址。如若其是随房址废弃而出现的话,其可能是用于保障祖宅风水,庇佑子孙之用。在原主人因某些原因迁走此处之后,而特意将几件贵重器物放于此,以此来保证家族根基,福德。也或是其随房址的出现而出现,二者在同一时间出现其可能是有“镇宅平安”之用,就如现在的“泰山石敢当”一样,作“镇宅石”之用。青铜鼎之上所刻画饕餮纹之类纹饰即可作辟邪之用。可保宅平安。亦或是,在我国曾发现许多的商代青铜器窖藏坑,其可能是每个青铜坑之间有着某些联系。
三、张寨铜器坑应为“祭祀用坑”
我们自张寨青铜器坑中,发现三件青铜器,或许因为资料的缺失,或与其相应的有关系的遗址还未发现或没有,我们难以判断其器物的用途。以及其青铜器坑的性质。但我们通过对商代中后期的此类青铜器坑的发掘,与其放置手法、放置器物组合相似,我们可以推断其应为“祭祀用坑”的性质。张寨铜器坑其各种条件都要符合“祭祀用坑”的特点。由此在我看来我认为其是“祭祀用坑”的可能性最大。
结语
经过我们对张寨青铜器坑的出土器物和其青铜器坑的形制规格,我们或许可以断定张寨青铜器坑应是用于埋藏祭祀用青铜器的青铜器器窖藏坑。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博物馆.郑州新出土的商代前期大铜鼎[J].文物,1975(6):64.
[2]、[3]河南省博物馆.郑州新出土的商代前期大铜鼎[J].文物,1975(6):65.
[4]张国硕.郑州商城铜器窖藏坑性质辨析[J].中原文物,2018(1):53.
关键词:青铜坑;“动乱说”;“祭祀说”
一、张寨铜器坑出土器物
(一)青铜器
1.一号铜鼎
“杜岭一号铜鼎”是三件青铜器中形体最大的,据《郑州新出土的商代前期大铜鼎》一文所载,其高100厘米,重约86.4公斤,口径横长62.5厘米,纵长61厘米,腹壁厚0.4厘米。口和腹略呈横长方形,口沿外折,并有凸棱似子母口的双折平沿,方唇。沿面上有两个对称的圆拱形竖耳,它的上端微向外张,耳内壁和侧壁皆素面,惟耳的外壁作凹槽状,凹槽内有三道圆拱形凸棱纹。鼎腹四壁除一部分素面外,分别饰有饕餮纹和乳丁纹。饕餮纹共8组,作带条状饰于鼎腹上部,其布局是四壁中间各饰一组,四个转角处又各饰一组。乳丁纹饰在每壁的两侧边和下部,两侧边各位四行,下部为五行。鼎足为上粗下细的圆柱形,每个足表的偏上处环绕饕餮纹两组,靠边侧的一组与腹壁饕餮纹相同,靠内侧的一组在饕餮纹双眼内无凸起的圆珠,每个足表的偏下部又各饰凸弦纹三周,足部作圆鼓形凸起,出土时保存完整,腹部和足表皆带有烟熏痕。
2.二号鼎
“杜岭二号鼎”形制纹饰布局与一号铜鼎相同。但口和腹呈正方形,口沿平折,鼎耳外侧的凹槽内有二道圆拱形凸棱纹。足表和腹部也带有烟熏痕。高87厘米,口径621厘米,腹壁厚0.4厘米,重约64.25公斤[1]。杜岭一、二号铜鼎均为方鼎,古方鼎规格重于圆鼎,由此可见此两件方鼎的地位之高。以出土的商代后期后母戊鼎来相对照看,此三鼎皆为四足方鼎,且都刻有饕餮纹、折沿。但杜岭一二号铜鼎相较后母戊鼎来看,其上未刻有铭文,无盘龙纹、虎咬人头纹、鱼纹、蝉纹几种纹饰。且后母戊鼎是商代发现所有青铜鼎中最重的,且其高度规格也比杜岭一二号方鼎要更高。由此可见商代铸造青铜器工艺早期后期之间的演进与发展。铸造方法上杜岭一二号铜鼎采用多范分铸铸成各部,最后再将各部结合起来铸成一器[2],后母戊鼎是将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在鼎身铸成后装范浇铸成。可见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一号鼎与后母戊鼎相比较看,由于其时代技术的限制或可将其看成商代前期的“后母戊鼎”。其规格形制在商代前期中也是地位很高的。并将这三件规格近似的的铜鼎的用途应也相似,后母戊鼎用于祭祀,所以杜岭一二号铜鼎可能也应是用于祭祀之用,两件铜鼎的腹底足表皆带有烟熏痕,也为我们将其认为是祭祀用器提供了证据。
3.铜鬲
在张寨铜器坑中发现的铜鬲其位置十分奇特,它不在坑内的生土层的任何一处,它被放置在了二号铜鼎中。其形制为敛口、卷沿、贯耳、鼓腹、分档,下有锥状尖足。颈部饰弦纹三周,腹饰三组双弦线人字纹。通高35厘米,口径22厘米,腹部也有烟熏痕,应为实用物。类似的铜鬲在郑州商城外杨庄商代二里岗期上层墓葬中曾出土过一件,在郑州商代冶铸青铜器作坊遗址中,也发现过类似的鬲外范[3]。这件铜鬲的出土为铜方鼎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关于张寨铜器坑性质辨析
我们于张寨铜器坑中发现这三件铜器,但我们对于这三件铜器到底是祭祀用器还是随葬用品难以确定。因此对于青铜器坑的性质,对于它到底是祭祀用坑还是墓葬坑难以确定。在学界中对于此铜器坑性质主要有“祭祀说”和“动乱说”两种争议”[4]。
(一)动乱说
1.动乱说
中国古代铜器窖藏坑,在考古发现中是极为常见的。在其形成原因中又因战争、动乱导致紧急掩埋形成的窖藏坑最常见。此类窖藏坑一般位于居址内或近旁[7]。但张寨铜器坑却并不是很符合对于“动乱说”的几个条件。
(1)、首先,张寨铜器坑埋葬深,其位于地下约六米深处。如果是因战争等原因而紧急埋葬的话,不会有时间挖这么深的坑。
(2)、其次两件青铜大鼎在坑内是东西并列,口沿平齐,端正的排在一起。而且因为两鼎高度不同,还特意将高一些的铜鼎下的生土层给挖低了一些,以使两鼎高度平齐。由此可见如果时间紧急是不可能将两件铜鼎放齐的,还要挖土让两件铜鼎一样高。这么看的话,时间是不够的,难以支持“动乱说”。
2、祭祀说
“祭祀说”,用器物、食物、牲畜祭祀天地,鬼神,祖先,是自人类对上天产生敬畏之情就衍生出的祭祀行为,借以祭祀,以祈求上天的保佑。自进入夏朝开始,青铜器开始使用,因其难以铸造,规格高大,形制宏伟,就将精美的青铜器作为祭祀天地的礼器。因此看来,张寨青铜坑可能是储藏青铜祭祀礼器的青铜器窖藏坑,应是用于储藏祭祀器的祭祀用坑。这么看来,祭祀用坑的说法比墓葬坑更加有信服力。
3、风水说
在我個人看来,这件铜器坑或许还有“镇宅平安”之用,亦或可将其看成是一种风水之说。我们还不知这青铜器坑和其对应的房址的废弃事件,也在其附近未发现房址。如若其是随房址废弃而出现的话,其可能是用于保障祖宅风水,庇佑子孙之用。在原主人因某些原因迁走此处之后,而特意将几件贵重器物放于此,以此来保证家族根基,福德。也或是其随房址的出现而出现,二者在同一时间出现其可能是有“镇宅平安”之用,就如现在的“泰山石敢当”一样,作“镇宅石”之用。青铜鼎之上所刻画饕餮纹之类纹饰即可作辟邪之用。可保宅平安。亦或是,在我国曾发现许多的商代青铜器窖藏坑,其可能是每个青铜坑之间有着某些联系。
三、张寨铜器坑应为“祭祀用坑”
我们自张寨青铜器坑中,发现三件青铜器,或许因为资料的缺失,或与其相应的有关系的遗址还未发现或没有,我们难以判断其器物的用途。以及其青铜器坑的性质。但我们通过对商代中后期的此类青铜器坑的发掘,与其放置手法、放置器物组合相似,我们可以推断其应为“祭祀用坑”的性质。张寨铜器坑其各种条件都要符合“祭祀用坑”的特点。由此在我看来我认为其是“祭祀用坑”的可能性最大。
结语
经过我们对张寨青铜器坑的出土器物和其青铜器坑的形制规格,我们或许可以断定张寨青铜器坑应是用于埋藏祭祀用青铜器的青铜器器窖藏坑。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博物馆.郑州新出土的商代前期大铜鼎[J].文物,1975(6):64.
[2]、[3]河南省博物馆.郑州新出土的商代前期大铜鼎[J].文物,1975(6):65.
[4]张国硕.郑州商城铜器窖藏坑性质辨析[J].中原文物,201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