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已进行了几个年头,但教科书一直都是课程开发的主要资源,教师凭借对教科书的理解,在上课过程中像管道一样,把知识从一头传输到另一头。新课改明确指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生命载体。”如何开发学生资源?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感受。
一、起点资源,不容小觑
学生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或多或少地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教师在授课前要对学情进行准确的分析、定位: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具备哪些知识和经验,可能还存在什么问题?把握学生的这些学习起点资源,是地理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知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鲁教版必修Ⅰ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中《热力环流》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知识学生在生活中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平时焚香、夏天空调打冷气等这些现象学生司空见惯,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比较详细。怎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过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首先想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给学生播放一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视频,学生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再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疑点资源,循循善诱
怎样让学生肯问,并且问得巧?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拨动思维之弦。例如关于工业区的布局问题,除了考虑主导因素外,还要考虑污染。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学生都知道应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地带,这样做可以减少对城区的污染。紧接着我呈现了一幅图,材料里呈现的是最小风频,绝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出了答案:“最小风频下风地带。”我在黑板上着重指出“最小风频”并提出:“最小风频与常年盛行风是同一个概念吗?”学生们疑惑了,我解释:“最小风频:一地一年中出现次数最少的风向;常年盛行风:一地一年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风向。”学生们顿时领悟了,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宜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由此可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抓住学生的疑点提问,而且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三、错点资源,归纳巧用
“课堂,学生出错的地方”。在传统理念的影响下,课堂上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我们更多的是采取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的出错与我们理想中的课堂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其实,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资源。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学习中出错的过程应该被看做是一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例如:师:“圣诞平安夜,一名孕妇在海轮上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姐妹,在登记出生日期时,发现妹妹比姐姐的年龄大,海轮是如何穿过日界线的?”(学生七嘴八舌,讨论非常激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要么向东穿过日界线,要么向西)师:同意向西的举手。(全班56人,23人举手,占41%)师:我们刚刚学过两个知识点:东边的时刻比西边早和自西向东穿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那么,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日期怎么变?生:加一天。师:就是说日界线东侧是12月24日的,其西侧就是12月25日。这对双胞胎姐妹的出生日期是怎样的?生:姐姐是12月24日,妹妹是12月25日。师:那么现在是妹妹比姐姐大吗?(学生恍然大悟。)顺着学生的错误,教师假定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那日期的变化应该加一天,也就是姐姐是12月24日,妹妹是12月25日出生。要是这样,应该谁大?哪一天出生的大?通过对学生出现错误的轨迹的分析,将错就错,层层相扣,剖析错误,学生不但弄清了错误的来龙去脉,对日界线的知识也理解掌握了。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他们掌握知识。
四、亮点资源,充分挖掘
教师要用“心”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亮点资源,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只要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来的东西,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自信心。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要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潜意识的能量释放出来。让学生“亲其师”,“乐其学”。
事实证明,学生身上蕴藏许多可挖掘利用的“资源”,一旦我们发现了这些“源头”,然后找准方向,用对方法,深挖下去就必定能有所收获。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无处不在,作为教师,只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真正关注学生,用心感受学生身上的每一个细节,我们就会不断找到灵感,不断从学生身上捕捉到新的教学资源,然后加以合理利用。这样,课堂会因此而更灵动,更和谐,更富有生命力。
一、起点资源,不容小觑
学生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或多或少地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教师在授课前要对学情进行准确的分析、定位: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具备哪些知识和经验,可能还存在什么问题?把握学生的这些学习起点资源,是地理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知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鲁教版必修Ⅰ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中《热力环流》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知识学生在生活中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平时焚香、夏天空调打冷气等这些现象学生司空见惯,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比较详细。怎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过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首先想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给学生播放一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视频,学生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再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疑点资源,循循善诱
怎样让学生肯问,并且问得巧?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拨动思维之弦。例如关于工业区的布局问题,除了考虑主导因素外,还要考虑污染。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学生都知道应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地带,这样做可以减少对城区的污染。紧接着我呈现了一幅图,材料里呈现的是最小风频,绝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出了答案:“最小风频下风地带。”我在黑板上着重指出“最小风频”并提出:“最小风频与常年盛行风是同一个概念吗?”学生们疑惑了,我解释:“最小风频:一地一年中出现次数最少的风向;常年盛行风:一地一年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风向。”学生们顿时领悟了,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宜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由此可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抓住学生的疑点提问,而且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三、错点资源,归纳巧用
“课堂,学生出错的地方”。在传统理念的影响下,课堂上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我们更多的是采取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的出错与我们理想中的课堂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其实,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资源。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学习中出错的过程应该被看做是一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例如:师:“圣诞平安夜,一名孕妇在海轮上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姐妹,在登记出生日期时,发现妹妹比姐姐的年龄大,海轮是如何穿过日界线的?”(学生七嘴八舌,讨论非常激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要么向东穿过日界线,要么向西)师:同意向西的举手。(全班56人,23人举手,占41%)师:我们刚刚学过两个知识点:东边的时刻比西边早和自西向东穿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那么,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日期怎么变?生:加一天。师:就是说日界线东侧是12月24日的,其西侧就是12月25日。这对双胞胎姐妹的出生日期是怎样的?生:姐姐是12月24日,妹妹是12月25日。师:那么现在是妹妹比姐姐大吗?(学生恍然大悟。)顺着学生的错误,教师假定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那日期的变化应该加一天,也就是姐姐是12月24日,妹妹是12月25日出生。要是这样,应该谁大?哪一天出生的大?通过对学生出现错误的轨迹的分析,将错就错,层层相扣,剖析错误,学生不但弄清了错误的来龙去脉,对日界线的知识也理解掌握了。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他们掌握知识。
四、亮点资源,充分挖掘
教师要用“心”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亮点资源,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只要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来的东西,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自信心。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要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潜意识的能量释放出来。让学生“亲其师”,“乐其学”。
事实证明,学生身上蕴藏许多可挖掘利用的“资源”,一旦我们发现了这些“源头”,然后找准方向,用对方法,深挖下去就必定能有所收获。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无处不在,作为教师,只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真正关注学生,用心感受学生身上的每一个细节,我们就会不断找到灵感,不断从学生身上捕捉到新的教学资源,然后加以合理利用。这样,课堂会因此而更灵动,更和谐,更富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