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举手投足却自有一种超逾年龄的沉稳,眉宇之间也闪烁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和应对一切的老练。
郭敬明,上海大学学生。出版长篇小说《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1995-2005夏至未至》,散文集《爱与痛的边缘》、《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策划编辑书系《岛》、《迷藏》。他连续两年成为福布斯中国名人榜最年轻入选者,被称为“最佳80后作家”,“新青春派小说掌门人”。
初见印象
在约定好的酒吧外面等着正从新浪匆匆赶来的郭敬明。这时已是傍晚七点钟,天光在欲沉未沉之间,闷热却没有一丝退却,在夏日的北京恣意徜徉着。我没有心思顾及这份热,而是迅速地把郭敬明的资料在脑海里再次归拢梳理了一遍—— 一个在文字中种满忧伤的22岁少年,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竟然将自己的人生舞台安排得如此丰富如此绚烂,我心中早就生出的好奇在即将见到郭敬明本人之际更加一发不可收拾起来。
一边悠悠地设想着待会儿和这个80后的“老作家”面对面的场景,一边耳听六路眼观八方:一辆轿车缓缓停在不远处,直觉告诉我:来了。果然,一个瘦小的身形从车里走了出来,我迎上去,笑着叫了一声小四——网名“第四维”的郭敬明被他的“粉丝”们亲切地称为“小四”,久而久之,“小四”便成了网上网下对他的昵称。小四也报以阳光的一笑,很绅士地说了声你好。
他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瘦小,这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甚至更年轻,但他举手投足却自有一种超逾年龄的沉稳,眉宇之间也闪烁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和应对一切的老练。看来,几年来在媒体和公众关注下的生活的确让他比同龄人更多了一份成熟。而他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宁静与平和,也在城市固有的喧嚣之中愈加跳脱了出来。
穿过酒吧昏暗的灯光,走进角落一个安静的隔间,明亮的灯光、古色古香的八仙桌、方正的扶手木椅和摆放齐整的青花茶具带来了一缕柳暗花明的清新,小四不由得笑道:和外面相比,这里还真是另一番天地呀。笑容里有一丝孩子气的惊喜和顽皮。
好学生自白
提到郭敬明,总会有不少人在潜意识里联想到另外一个名字:韩寒。同样在“新概念”中大展身手,同样少年得志,同样对文字有着不一般的驾驭能力,同样是青春派作家……但不一样的是:当叛逆不羁的韩寒依旧在对中国的教育制度大力抨击的时候,郭敬明却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大学录取。
“知道高考成绩的那一刹那也没有特别的高兴”。回忆起三年前的高考,郭敬明的惋惜明显多过于兴奋,“就是觉得没有发挥好,没有考到自己理想的成绩,按照我平时的水平应该会更好一点的。但是还好,上海大学一直是我特别喜欢的大学,能考上我特别开心。”
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郭敬明,在文理分科时一度很困惑。最终,他还是顺从了父母的意愿,选择了理科。这个用文字感染了无数读者的少年作家,竟然是理科出身,而且成绩如此优秀,他的全面和天赋的确让人有些惊诧。也正因如此,这个在社会规范之内力争上游的好学生、乖孩子,自然成了孩子和家长普遍认同的青春偶像。于是,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对郭敬明的家庭和教育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的话还没问完,小四就马上接过了话茬:“我出生在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家庭,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我的爸爸妈妈是最普通的职业工人,也没有什么所谓艺术家啊什么家庭的熏陶,没有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爸爸妈妈不会强迫我做什么,就是你喜欢做什么你去做就可以了,而且他们对我的鼓励多过批评。”
较之于韩寒对大学教育的痛斥,郭敬明显然对大学生活有着另外一番见解。虽然已经念到大学三年级的他由于经常忙于社会工作而没有能够全身心地好好体验大学时光,但他依然很享受那种“整体的感觉”。
“在大学里不论你是在专心读书、专心谈恋爱还是专心在外面做兼职,但只要你有过大学这一段生活,以后的记忆都会变得非常生动。大学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年代,是一个人一定要经历一下的,所以我经常说不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都一定要去读一下大学,因为那是一个人一辈子最宝贵的回忆。”
《幻城》风暴
从初中到高中的那个阶段,郭敬明开始迷恋写作并在《萌芽》、《莽原》、《散文选刊》等文学杂志上发表文章。2001年9月,还在读高中的他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作品集《爱与痛的边缘》,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关注。
2003年,郭敬明高三紧张学习之余的练笔之作《幻城》在《萌芽》上发表,一时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轰动。那个冰与火组成的绝美世界、那份被描述到极至的亲情、那种优美流畅自成一格的语言……伴随着大批读者新奇的目光和感动的眼泪,伴随着网站上铺天盖地而来的帖子,伴随着当年销售过百万的不俗业绩,郭敬明三个字连同他“清亮的笑容、深黑的瞳仁以及隐没的忧伤”,和他的小说《幻城》一样迅速蔓延开来,势不可挡。
这部用奇异的想象和精致的表达“砌”出的《幻城》有太多值得深谈的角度和细节,但我最感兴趣的却是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樱空释、梨落、星旧、岚裳、蝶澈……每一个都唯美而梦幻。无怪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在《幻城》的序中赞道:“不要小看这些名字,一篇作品中的一字一句,其实都可闪现这篇作品的风采。一篇作品写到什么份上或者说处在什么格上,光看里头几个人名就能有一个判断……《幻城》中这些名字,都是很有讲究的。不是什么人想有讲究就能有讲究的。讲究得有讲究的力量与才能。这些富有意境的字以及这些字的出其不意的组合,其背后是一个人的才情、天趣、知识、智性与创造力。而当这些名字成为整篇作品的有机部分和谐如汤汤大水滚滚向前时,就更能体现出一个书写者的能耐。”
如此毫不吝惜的赞美更加让我对那一个个无比“讲究”的名字背后的“力量与才能”产生了不可抵御的好奇:“当时怎么能够想出这样的名字呢?”我似乎有点迫不及待地问。
“当时我有意没有按照常规的中国名字来取,而是主要看它组合起来形式上的一种美感。”
这个回答让我有点意外,但想到刚刚他说到自己最喜欢的作家是苏童,而喜欢的原因是“他的文字很有质感、画面感,读起来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看来重视视觉效果是他一贯的作风——那么这样的回答也就很是理所当然了。
继续谈《幻城》,郭敬明有一种好汉不提当年勇的淡然:“那时因为高三学习压力太大了,就想写一些自由一点、幻想空间大一点的东西,所以当时选择了那样一个题材。它在我的文学创作中占有一个很特别的地位,当然这个特别也不可能永远特别下去。我希望自己是在不断进步的,而不是陷在这个‘幻城’里面永远走不出来。”
成长的代价
《幻城》风暴还未平息,郭敬明的另一部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随即以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姿态横空出世,迅速在读者当中掀起了新一轮的“郭敬明热”。一时之间,这个斯文单薄的少年似乎以破竹之势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青春派偶像。
然而,正如坊间的老话一样:一帆风顺的话是有的,一帆风顺的事却并不多见。郭敬明这个幸运儿似乎得到了太多命运的恩泽,2003年底,名利双收的他遭遇到了自出名以来最大的一次挫折:当《梦里花落知多少》正在大江南北热卖之际,一个叫庄羽的女写手爆出《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了她的小说《圈里圈外》,并一纸诉状将郭敬明告上法庭。舆论顿时哗然,各种评论也纷至沓来,不论是喜欢他的还是不屑他的都抓住这个机会再次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郭敬明的人生道路上从此多了另一种印迹,也由此付出了比普通人更多的成长代价。
在采访之前,我一直没能下定决心要不要重提“抄袭风波”。犹疑不定之际,一组蒙太奇翻滚着进入了我的脑海:郭敬明两次“新概念”一等奖的成绩、那种干净流畅自成一体的语言风格、文字中散发出来的感染打动无数读者的“郭氏忧伤”、“捧杀”和“棒杀”的种种议论、重提此事的动机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想到这里,我心里突然一凛——也许郭敬明成长的代价并不在于抄袭事件本身,而在于和媒体周旋应对之中的心力耗费——如果一个有实力的少年作家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之下就此销声匿迹,这个责任又该由谁来担负?而在媒体、舆论无处不在的今天,郭敬明们能够如何应对又该如何应对?
于是,我决定换一种方式提问——
GRACE:还记得第一次给别人签名的情景吗?
郭:记得很清楚:那还是出《幻城》的时候,在沈阳的第一场签售。那时候很激动,手都在发抖,因为以前都是在电视里看到明星,觉得很遥远,从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给别人签名。那个时候我19岁吧,第一次给别人签名就像做梦一样。
GRACE:自从《幻城》大获成功之后你就一直被媒体密切关注着,你经常看那些对你的描述或者评论吗?
郭:有时候会看一些。
GRACE:看到一些自己不乐意看到的言论会生气吗?
郭:现在已经没什么感觉了,以前会特别难受,因为有些报道其实是不公平或者不那么客观的,他们总是带着很多主观情绪去写我一些负面的东西,当时年龄也比较小,19、20岁,刚刚出来,就觉得很伤心:我没有做过的事情或者没有说过的话,你们为什么这样写?那时候很想不开,自己的情绪也比较低落,但是慢慢的到后来就觉得无所谓了,因为你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喜欢你,总会有人站在你的对立面,如果他们的意见是正确的是客观的,那你就听一下,如果是很主观的,也不用去理睬,反正自己努力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就OK了。
GRACE:还记得最让你伤心的报道吗?
郭:每一篇都很伤心,尤其是那些不实的报道,比如让我评价某某人的作品怎么样,当时我说的是:对不起,我没有看过所以不方便评论。但是结果报道出来的是:郭敬明不屑于看他们的作品。他会歪曲你的意思或者不那么客观地去传达,当时就觉得蛮难过的,自己也越来越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因为讲得越多可能被错写的就越多。但到后来就差不多习惯了,我现在都不大去看关于自己的新闻,除非是碰巧看到了,或者别人跟我说你有个什么什么报道我才知道。
GRACE:是不敢看还是……
郭:是不想看,因为看得太多了,就没有什么感觉了。
GRACE: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郭:有好处也有坏处,这些关注会让更多的人知道我或者去了解我的作品,但有时候一些报道由于传达方面的错误,也会不那么客观。所以正面负面的影响都有吧。
GRACE:有没有像一些评论所说的,郭敬明在媒体的关注下越来越浮躁了?
郭:那倒不太会,我以前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
GRACE:你是一个早熟的孩子吗?
郭:我是。在思考问题或者面对事情的时候我会比同龄人或者同学好一些,因为他们还在学校里面,而我已经在社会上做了很多工作了,就会比他们更了解社会。而且以我现在周围的这些条件,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可能比他们更容易一些,很多自己理想当中的东西都有条件去完成。所以相对来说在这方面我也会比他们成熟一点吧。
GRACE:很多学生一提到走向社会,都会在潜意识里产生一种本能的抗拒,你的心里有过对走向社会的恐惧吗?
郭:有过,我曾经也和很多人一样希望永远都在念书永远都是学生时代,但那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你还是应该在社会上一步一步地磨练你自己,一个人无论如何都是要成熟要长大的,这是你必须经历的过程。
GRACE:你的成长,一路上也经历了不少的波折或者磨难,面对这些你有没有歇斯底里的时候?
郭:以前也会很难过,也会哭啊,会给朋友打电话说怎么会这样。后来慢慢地就习惯了,也不再会哭了——这些都是必经的,因为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你得到的无论是名气还是财富已经远远超过了别人,所以你付出的或者是失去的也一定会比别人更多,很公平的一个代价转换。这是一个公平的世界,不可能你永远得到好处而没有失去。
GRACE:这些坎坷对你的写作和你个人都产生了什么影响?
郭:会带来更多的想法,也会让我比同龄人成熟得更快。
开始捉迷藏
当一些媒体仍然抓住郭敬明抄袭风波不肯松手的时候,当“郭迷们”还在因担心风口浪尖上的小四就此一蹶不振而暗捏了一把冷汗的时候,参透了“有得必有失”的郭敬明已经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和状态,在经历了一番风雨之后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重振旗鼓再次重拳出击。
2005年4月,郭敬明宣告跨文化担纲制作人,全情打造全新概念音乐小说《迷藏》,尝试写一部“可以听的小说,可以唱的小说”。这个在文学界已经闯出一番天地的“老作家”开始了进军新领域的自我挑战。消息一经公布,郭敬明立刻投入到了火热而疯狂的工作状态之中,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文案、歌词创作、MV的创意统筹、在全国展开的为专辑寻找演唱人的搜索行动之后,魔鬼般的“25小时”工作制终于让这部音乐小说得以在7月12号正式发行。
郭敬明说,《迷藏》是为了“祭奠青春”,与此相对应的是,专辑的第一首歌《一月·迷藏》的第一句歌词是:那些年代,淹没在人海。于是,整张专辑在这样的怀旧氛围中烙上了货真价实的“郭氏忧伤”。然而一个刚刚20出头的大男孩,在青春正盛的时刻却已经低吟着“祭奠青春”,这份老成着实让人有点吃惊。
听了我的不解和惊讶,郭敬明也笑了起来:“因为我确实会比同龄人的心理年龄大一些,虽然看起来甚至比实际年龄更小,但是经过在社会上这么多年的磨练之后我逐渐成熟了起来。”
在关于“少年作家进军娱乐圈”、“从作家到明星的转型”等等一片非议之声中,自言对媒体评论已经“没什么感觉”的郭敬明果然一派洒脱:“到底是哪个圈子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郭敬明就是郭敬明,这个东西就是郭敬明的东西,只是他尝试了很多不同的东西而已,无论做什么我都会尽我最大的努力。至于明星不明星的,我觉得以前我是作家,但是大家还是会觉得你是一个明星或者是公众人物,所以这跟你的职业关系不大。”
不按常理出牌的作家郭敬明在娱乐圈重新以新人的姿态开拓了一条新征途,这个斯文少年的闯劲着实让不少人吃了一惊,同时也让人不禁好奇:郭敬明是不是还会向其他领域进军呢?对这个问题,小四显然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要看我自己有没有兴趣。像这次做音乐小说我觉得是很好的一个创意,自己很有兴趣才会去做。如果有一天我接触到另外一个方面我觉得很有兴趣那么我也会去做。我不是一个对自己的未来太有规划的人,就是走一步算一步,到了哪一步具体再去做就可以了。”
对话的碎片
GRACE:你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吗?
郭:还好。我会有很多的理想然后把它们一一实现,但这些理想都不是不切实际的想法,都是一些我愿意去做也把握做好的东西。
GRACE:一个人的野心满分有10分的话你给自己打几分?
郭:8分。
GRACE:你曾说证明自己的才华比实现自我更重要,你是要证明给谁看?
郭:证明给不相信我的人看,其实这也有点不服输的心态,因为当他们戴着有色眼镜的话,他们就是不肯承认你的才华,这对我很不公平。这时我就想,你不承认没关系,我继续去努力,无论两年、三年、五年,或者更漫长的时间我都愿意去做,直到有一天你能看到我的才华。
GRACE:看来别人的评论对于你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动力。
郭:对。甚至会更加苛刻地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得越来越好。因为我是一个不太服输的人,你给我的压力越大,我就越是要证明给你看。
GRACE: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还是乐观主义者?
郭:我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其实归根结底是悲观主义者,但是我平时的表现会让人感觉比较乐观一点。我做任何一件事情比如我发一本新书或者发唱片,我都会说应该还不错,应该会有蛮多人喜欢的,但其实自己心里一直在害怕:万一大家不喜欢,觉得你做得不好怎么办,就是会去想很多负面的问题。但也就是心里在担心,表面上还是很乐观。
GRACE:看起来你一直是一个很传统的孩子,在你身上有叛逆的因素吗?
郭:有,但是不太多。
GRACE:有的那一点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郭:比如说有的想法我觉得挺好的,但是别人不认同——就像我写小说,一开始编辑不喜欢,说你的小说肯定不会卖得很好或者肯定没人喜欢,我当时反而会更加坚持地认为自己是对的——可能我最多的叛逆就表现在这些地方吧。
GRACE:你那么敏感,这是否让你觉得很累?
郭:是会比别人累一点。我现在的累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因为是作家,就需要特别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可能这些事情从身边走过去别人都不会注意到,但你一定要注意,这样你才能写出让人震撼的东西;一方面我现在一边是学生要读书,一边在外面有很多工作,通告也很多,两者都要兼顾,所以就会比我的同学累很多。这两个方面都会让我觉得很累,压力也比别人更大一些。
GRACE:如果不写作的话你想做什么?
郭: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我一直很想开一家书店,卖很多比较少见但是很好的书给大家看,店里摆很多沙发,你不买书但可以进来看,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GRACE:就在今年,你被评为上海十大时尚人士之一,你认为自己的时尚在哪里?
郭(笑):不太清楚,拿到这个奖的时候我自己也觉得很意外。可能是因为我是年轻人,相对于长辈的作家会更注重一些时尚的东西,所以可能他们觉得在作家里面我是比较时尚的一个人。
(由于小四是从新浪接受过采访后直接过来的,所以脸上已经带着妆了。我们的化妆师在给小四补好妆后特激动地跑过来对我说:你不知道吧,小四先前的妆是他自己弄的,那个眼线画得比我的几个学生画得都好。)
GRACE:哪种爱情最让你心动?
郭:就是一种互相的宽容吧,那些有激烈冲突、山盟海誓的爱情我反而不会觉得感动,我感动的是你喜欢她就能够包容她的所有——不论是优点还是缺点——这种很温婉的感情是最打动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