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因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宏观因素主要有:体育教育思想、体育教育方针政策、体育教育法律法规。微观因素有:社会、学校领导和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体育教学的考核与评价等。通过对学校体育教育体制和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反思,力求能够找到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促进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切实、有效、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青少年;体质;学校体育教育
1.我国近20多年青少年体质状况
自1979年开始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进行了4次全国学生体质监测和2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20多年呈下降趋势,青少年学生体质水平即体能素质下降、心肺功能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青少年儿童大幅增加。其中1979-2000年这20年内,中国青少年的肥胖率增长了12%,而2000-2005年这5年内,肥胖率增长25%,5年内比过去的20年翻了一翻。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据体育卫生艺术司司长杨贵仁介绍,与2000年相比,各年龄组的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且随年龄增加视力不良率明显升高:小学生31.67%,初中生58.07%,高中生76.02%,大学生为82.68%。其中初中生近视人数成为各学段中涨幅最大的学生群体,并且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近两年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从各种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20多年下降的严峻形势,这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2.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原因分析
2.1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宏观因素
2.2.1体育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教师实施正确有效教育的基本依据。教育思想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成败。综观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不难发现,体育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等无一不是受教育思想的指导和影响。从新中国的成立至今,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经历了多种变迁,从建国初期学习前苏联的体育教学理论,确立了“三基”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到改革开放后确立增强体质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步入新世纪,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人们需求健康成为时代的主题,“健康第一”的思想被确立为新时期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健康的身体是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载体,是人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从事创造性劳动的载体。所以学校体育教育要抓住这个载体不放,抓紧抓实。
2.2.2体育教育方针、政策
体育政策反映了一定形势下一个国家和地区对体育工作的认识水平,发展体育的方针和策略,对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1990年为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5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等一系列保证青少年身体健康成长的方针政策相继出台。2006年2月,中共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制定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可见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体质健康,不失时机的颁布体育教育方针政策来指导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政策并没有在学校中被真正地理解和贯彻落实,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和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2.2.3体育教育法律、法规
1995年8月29日,第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并于199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00年颁布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2002年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2年试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等。将现有的体育法规放在市场经济体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某些体育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差;有些体育法律法规的条文比较粗疏,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内容含糊不清。这些法律法规一旦遇到复杂事件,很难为执法提供一个明确清晰的依据。另外,已出台的体育法律法规,如《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也难以得到有效落实。所以应加强体育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监督保障体系和相应配套措施,改进法律法规的操作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增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3.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微观因素
3.1认识层面上的因素
3.1.1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认识
哲学家说:“体育是在理性轨道上运行的竞争机制”。医学家说:“体育是包治白病,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的灵丹妙药”。艺术家说:“体育是健、力、美三位一体的组合”。社会学家说:“体育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可见不同的人对体育的认识不同。由于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且长期以来受“重文轻武”的思想影响根深蒂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就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是以智育教育为主,体育教育可有可无。可见在学校教育中要推进素质教育顺利实施,推动学校体育改革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促进青少年体质逐步提高,就要加大学校体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的认识。
3.1.2教师对学校体育的认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计”。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相当数量的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工作热情不高,影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可见提高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对振兴体育教育事业、提高教学质量、普及学校体育和促进青少年体质具有积极的影响。
3.1.3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
毛泽东说:“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但有些学生认为:“我们上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是锻炼身体。”有的说:“我与其到操场玩一会,不如看一会主课的课本。”有些学生因受他们文化修养、道德规范、体育基础、自身素质和他们内部因素等的局限性及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致使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因此,我们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及体育意识,让学生理解个人健康与国民健康的密切关系、个人健康与学业、事业有成的正相关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强健体魄、开拓思维,为中华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努力。
3.2实践过程中的因素
3.2.1体育教学目标制定
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学目标主要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当然在《体育与健康标准》中也提到要注重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但目前,各学校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个性不突出,没能体现出学校体育的特殊性及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等,对注重个体的发展还只是停留在文字上,还比较空洞,目标内容虽然很全面,但缺乏重点,尤其缺乏目标管理。在设计学校教学目标评价体系上,往往考虑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较多。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较为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的培养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对学生的个人价值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在客观上,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我们要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有层次结构,由易到难,不同的对象设置不同的目标。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体质。
3.2.2体育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主要是以讲解、示范、学生练习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过于详细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和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在教学中兴趣大失,产生厌倦情绪。教学上形成固定模式:“二列横队一字排,看齐报数挨个来;教师口令一声吼,风风火火跑起来;热身运动七八节,胳膊伸伸腿抬抬;两个内容一节课,上下搭配巧安排;下课之前先整队,放松整理别懈怠。”并成为所谓的“经典”。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增强体质为名义,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运动技术与技能的传授,既无法满足当前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也无法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的目标相结合,同时也大大地挫伤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体育教学内容上看.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内容大而全,不少项目存在有重复现象,内容偏于竞技内容,目标偏重于体育技能的达标。因此,应做好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将一些较为成熟的具体的教学模式应用在体育教学之中,既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提高学生健康体魄和身体素质。
3.2.3体育教师的教学
体育教学有与其它教学不同点及体育教学的特点,是教师和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时时处于身体的活动之中,所以它比其它教学活动复杂。主要表现在学生身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情绪变化较大,难以掌控;教学处于动态之中组织管理较为复杂;处在动态之中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是指挥者、组织者、协调者,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把学生充分组织好、管理好、才能有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但目前大多数体育教师奉行的是“拿来主义”、“经验主义”对教学大纲、教科书等书本知识很少置疑和批判,通常把教学视为一种“操作性活动”—一种按照既定的程序和已有的经验进行的简单重复性活动,其教学决策的形成往往来自于传统、例行、习惯,有时甚至是一种直觉反应,而很少有理性的思考。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我认为好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就很明确的指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只是向学生单纯传授运动知识,而是要教育学生怎样去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
3.2.4体育教学考核与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找出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工作;二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某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着对体育教学评价工作认识上的偏差,普遍存在为评价而评价的问题,从而形成“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局面。现行体育教学考核内容单一,缺乏科学性。在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中,过分注重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情感、个性、合作等方面的评定。注重体育教学的效果,忽视体育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发展性目标缺少必要的评价。另外考核方法选择片面.体育教学评价中过分注重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缺乏定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所以应该尽快的建立一个全面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调动评价对象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宏观层面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体育教育方针政策缺乏实效性,且没有在学校中被真正地理解和贯彻落实;体育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监督和保障体系尚不建全、实践性、可操作性差。在微观层面,表现在社会、学校领导和学生对学校体育教育观念落后,思想淡薄、认识不足;体育教学目标制定缺乏多元性,对学生的个人价值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模式一成不变,使学生在教学中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教学考核与评价内容单一、缺乏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EB/oL].中国教育部网址:http://www.moe.cdu.cn/edoas/websitel 8inf028348.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2007,5.
[3]段世杰.新时期体育理论建设与政策法规共组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体育文化导刊,2005,(9).
[4]于贵身,陈利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04).
[5]杨建林.体育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J].湖北体育科技,1996,(4).
关键词:青少年;体质;学校体育教育
1.我国近20多年青少年体质状况
自1979年开始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进行了4次全国学生体质监测和2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20多年呈下降趋势,青少年学生体质水平即体能素质下降、心肺功能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青少年儿童大幅增加。其中1979-2000年这20年内,中国青少年的肥胖率增长了12%,而2000-2005年这5年内,肥胖率增长25%,5年内比过去的20年翻了一翻。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据体育卫生艺术司司长杨贵仁介绍,与2000年相比,各年龄组的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且随年龄增加视力不良率明显升高:小学生31.67%,初中生58.07%,高中生76.02%,大学生为82.68%。其中初中生近视人数成为各学段中涨幅最大的学生群体,并且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近两年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从各种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20多年下降的严峻形势,这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2.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原因分析
2.1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宏观因素
2.2.1体育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教师实施正确有效教育的基本依据。教育思想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成败。综观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不难发现,体育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等无一不是受教育思想的指导和影响。从新中国的成立至今,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经历了多种变迁,从建国初期学习前苏联的体育教学理论,确立了“三基”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到改革开放后确立增强体质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步入新世纪,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人们需求健康成为时代的主题,“健康第一”的思想被确立为新时期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健康的身体是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载体,是人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从事创造性劳动的载体。所以学校体育教育要抓住这个载体不放,抓紧抓实。
2.2.2体育教育方针、政策
体育政策反映了一定形势下一个国家和地区对体育工作的认识水平,发展体育的方针和策略,对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1990年为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5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等一系列保证青少年身体健康成长的方针政策相继出台。2006年2月,中共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制定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可见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体质健康,不失时机的颁布体育教育方针政策来指导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政策并没有在学校中被真正地理解和贯彻落实,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和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2.2.3体育教育法律、法规
1995年8月29日,第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并于199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00年颁布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2002年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2年试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等。将现有的体育法规放在市场经济体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某些体育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差;有些体育法律法规的条文比较粗疏,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内容含糊不清。这些法律法规一旦遇到复杂事件,很难为执法提供一个明确清晰的依据。另外,已出台的体育法律法规,如《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也难以得到有效落实。所以应加强体育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监督保障体系和相应配套措施,改进法律法规的操作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增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3.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微观因素
3.1认识层面上的因素
3.1.1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认识
哲学家说:“体育是在理性轨道上运行的竞争机制”。医学家说:“体育是包治白病,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的灵丹妙药”。艺术家说:“体育是健、力、美三位一体的组合”。社会学家说:“体育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可见不同的人对体育的认识不同。由于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且长期以来受“重文轻武”的思想影响根深蒂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就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是以智育教育为主,体育教育可有可无。可见在学校教育中要推进素质教育顺利实施,推动学校体育改革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促进青少年体质逐步提高,就要加大学校体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的认识。
3.1.2教师对学校体育的认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计”。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相当数量的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工作热情不高,影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可见提高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对振兴体育教育事业、提高教学质量、普及学校体育和促进青少年体质具有积极的影响。
3.1.3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
毛泽东说:“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但有些学生认为:“我们上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是锻炼身体。”有的说:“我与其到操场玩一会,不如看一会主课的课本。”有些学生因受他们文化修养、道德规范、体育基础、自身素质和他们内部因素等的局限性及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致使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因此,我们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及体育意识,让学生理解个人健康与国民健康的密切关系、个人健康与学业、事业有成的正相关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强健体魄、开拓思维,为中华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努力。
3.2实践过程中的因素
3.2.1体育教学目标制定
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学目标主要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当然在《体育与健康标准》中也提到要注重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但目前,各学校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个性不突出,没能体现出学校体育的特殊性及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等,对注重个体的发展还只是停留在文字上,还比较空洞,目标内容虽然很全面,但缺乏重点,尤其缺乏目标管理。在设计学校教学目标评价体系上,往往考虑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较多。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较为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的培养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对学生的个人价值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在客观上,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我们要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有层次结构,由易到难,不同的对象设置不同的目标。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体质。
3.2.2体育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主要是以讲解、示范、学生练习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过于详细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和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在教学中兴趣大失,产生厌倦情绪。教学上形成固定模式:“二列横队一字排,看齐报数挨个来;教师口令一声吼,风风火火跑起来;热身运动七八节,胳膊伸伸腿抬抬;两个内容一节课,上下搭配巧安排;下课之前先整队,放松整理别懈怠。”并成为所谓的“经典”。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增强体质为名义,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运动技术与技能的传授,既无法满足当前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也无法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的目标相结合,同时也大大地挫伤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体育教学内容上看.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内容大而全,不少项目存在有重复现象,内容偏于竞技内容,目标偏重于体育技能的达标。因此,应做好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将一些较为成熟的具体的教学模式应用在体育教学之中,既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提高学生健康体魄和身体素质。
3.2.3体育教师的教学
体育教学有与其它教学不同点及体育教学的特点,是教师和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时时处于身体的活动之中,所以它比其它教学活动复杂。主要表现在学生身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情绪变化较大,难以掌控;教学处于动态之中组织管理较为复杂;处在动态之中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是指挥者、组织者、协调者,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把学生充分组织好、管理好、才能有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但目前大多数体育教师奉行的是“拿来主义”、“经验主义”对教学大纲、教科书等书本知识很少置疑和批判,通常把教学视为一种“操作性活动”—一种按照既定的程序和已有的经验进行的简单重复性活动,其教学决策的形成往往来自于传统、例行、习惯,有时甚至是一种直觉反应,而很少有理性的思考。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我认为好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就很明确的指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只是向学生单纯传授运动知识,而是要教育学生怎样去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
3.2.4体育教学考核与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找出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工作;二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某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着对体育教学评价工作认识上的偏差,普遍存在为评价而评价的问题,从而形成“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局面。现行体育教学考核内容单一,缺乏科学性。在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中,过分注重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情感、个性、合作等方面的评定。注重体育教学的效果,忽视体育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发展性目标缺少必要的评价。另外考核方法选择片面.体育教学评价中过分注重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缺乏定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所以应该尽快的建立一个全面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调动评价对象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宏观层面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体育教育方针政策缺乏实效性,且没有在学校中被真正地理解和贯彻落实;体育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监督和保障体系尚不建全、实践性、可操作性差。在微观层面,表现在社会、学校领导和学生对学校体育教育观念落后,思想淡薄、认识不足;体育教学目标制定缺乏多元性,对学生的个人价值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模式一成不变,使学生在教学中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教学考核与评价内容单一、缺乏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EB/oL].中国教育部网址:http://www.moe.cdu.cn/edoas/websitel 8inf028348.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2007,5.
[3]段世杰.新时期体育理论建设与政策法规共组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体育文化导刊,2005,(9).
[4]于贵身,陈利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04).
[5]杨建林.体育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J].湖北体育科技,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