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一片神奇的文化热土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iy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彩的青海
  
  文化旅游是以文化为载体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
  连续几届的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把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带进了神奇的青海。多情的河湟“花儿”、绚丽的民族服饰、欢腾的民族歌舞、精美的民间工艺、迷人的湖光山色,都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在展示和宣传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创造着可观的经济效益。
  民族文化旅游活动也进一步打造了青海的特色文化品牌,弘扬了青海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青海文化、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
  青海,正在崛起成为一片引人注目的文化热土。
  
  河湟“花儿”:唱响多情的人生
  
  唱“花儿”,听“花儿”,赏“花儿”……“花儿”作为河湟文化的重要代表,是历届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中不可或缺的主角。
  在青海广袤的大地上,“花儿”不仅是各族群众表达心声的最直接的方式,它也是我省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花儿”的演唱者们通过歌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对知心爱人的真情流露,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高原花儿红》——2007中国青海国际乡村音乐演唱会”更成为了本届民族文化旅游节的一场重头戏。演唱会的整体创意和艺术水准不仅有新的突破,而且面向世界有力地推介了青海多元的民族文化,充分展示了青海人民多姿多彩的时代生活。
  “花儿”这种高亢、旷远、奔放的艺术形式不仅是高原人民多情的心声,也是青海走向世界的美妙音符。
  民族服饰:演绎绚丽的风采
  
  一个民族的服饰,其实就是民族文化的物质化形态。特定的气候、地理环境及生产条件,影响着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服装、服饰文化。
  青海的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枝惊艳的花朵。世居高原的各少数民族的服饰、生活自成体系又别具特色。他们的服饰所展现出的多样的款式、独特的风采、鲜明的色泽和精湛的工艺,无不让人啧啧称奇。
  在本届文化旅游节上闪亮登场的动感夏日———民族文化主题巡游活动中,巡游花车“吉祥祝福”所展示的,就是世居青海的土族、撒拉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服饰和习俗。传统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与款式、色彩、图案的不同变化,令人耳目一新。
  一位来自四川的游客惊叹到:“藏族群众的头饰、耳饰、项饰、手饰、腰饰等,手工精致,高贵华丽,独具特色;同时,文化心态、宗教观念也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内涵,真是个奇迹!”
  
  民族歌舞:跃动欢腾的旋律
  
  在本次文化旅游节中,“和谐青海,美丽家园——民族歌舞天天演”活动是所有活动中历时最长的一项内容。从6月9日晚,由海外华人华侨“喜迎奥运、畅游天路、高歌夏都”500人大型合唱演出拉开帷幕,至6月15日,“和谐青海,美丽家园——民族歌舞天天演活动”在新宁广场、中心广场和社区及部队、学校、农村进行辐射式演出。歌舞相伴,牵手起舞,阳刚与柔美相间,雄浑与灵动相济,韵味无穷。
  省戏剧艺术剧院在新宁广场的民族歌舞专场演出,把以雪山蓝天为背景,以日月星辰为灯光,以辽阔草原为舞台的民族风情歌舞带到了繁华的都市。长袖起舞,踏歌合韵,激情四溢,奔放有度;而各中老年演出团组台在中心广场的群众专场演出和省民族歌舞剧院、西宁市戏剧团等团体的文艺演出专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高原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
  民族歌舞、民族交响乐和杂技及戏曲折子戏、方言话剧、儿童剧、少儿歌舞等文艺演出节目,不仅为夏日的青海送来了缕缕凉爽,更把高原人们成就未来的动感节拍传递到了四面八方。
  
  民间工艺:绣出精美的心情
  
  历届民族文化旅游节上,青海博物馆成了荟萃青海民族民间工艺品的海洋。络绎不绝的观众,无不为精致小巧的香包或雄浑壮美的雕刻所倾倒;各类工艺品、河湟奇石、璞玉雕刻,甚至针头线脑、靴子鞋垫,无一不让游客交口称赞、啧啧称奇。在省博物馆的东侧大厅,还设立了民间艺人优秀作品展示区及表演展区,多位来自全省各地的民间艺人现场表演剪纸、皮影、掐丝唐卡制作、嘛呢石刻等民间艺术,更让人流连忘返。
  来自高原的工艺美术品,带给人们的不仅是鲜艳和新奇,这些工艺美术品本身所具备的奇异和文化底蕴,都成为了人们注目的核心。色彩绚丽的雕塑、做工精细的刺绣、壁挂、陶艺……温润细腻,亮丽多姿,生动地诠释着古老的青海大地焕发出的活力和生机。
  不仅如此,经过扶持和引导,到2006年,全省的工艺美术行业产值达到了6.7亿元,从业人员近三万人。工艺美术产业所呈现出的良好发展势头,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湖光山色:雕塑迷人的风景
  
  青海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
  以古墓群,古寺庙,古岩画,古城堡为特征的众多名胜古迹和汉、臧、回、蒙古、土、撒拉等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共同构筑起了青海大地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
  面对青海高原迷人的风景,不少人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是一片蕴含着深厚底蕴和勃勃生机的广袤大地;它是大自然沧桑巨变绘成的画卷,雄奇瑰丽,变化万千;它也是历史的巨笔写下的诗篇,情真意切,让人浮想联翩。”
  这就是青海——自然风光无限,民族文化悠长的大美之地!
  而每一届民族文化旅游节,就犹如记录青海每一个美丽瞬间的彩色胶片,引领着人们去体验高原的孤寂与苍凉, 感觉青海的震撼和激动。
  
  江源奇石:编织瑰丽的传奇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伴随着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的连年盛开,三江源头的奇石玩赏也悄然流行起来。
  目前,在我省的西宁、循化、化隆和贵德等地,都有规模不同的奇石古玩市场。漫步其间,处处皆为琳琅满目的奇石,人们会情不自禁地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连连称奇。
  奇石是指不经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由于其独特的形态、色泽、质地、纹理,因而具备了观赏和收藏价值。
  当今,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使人们旅游观赏的文化品位需求也越来越高。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就是提高旅游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于是,作为三江源头地区独领风骚又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起来的奇石,便闪亮登场,把“点石成金”的童话演绎成了异常生动的现实。尤其在每一届的奇石展上,青海的黄河石、湟水画面石、丹麻石、风砺石与来自省外的大化石、葡萄玛瑙石、长江石、灵璧石等极富灵韵的奇石精品争相媲美,不仅在青海美丽的夏日里编织着一个个瑰丽的传奇,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江之源的奇石资源无疑将是青海未来活力四射的文化旅游产业中的佼佼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塑造高原的记忆
  
  在第四届中国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新宁广场万众翘首,热闹非凡。湟中县拦隆口镇千户营村村民组织的高台在省城亮相,深深吸引了现场观众。
  这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之作。宏大的规模,雄浑的气势,远古的沧桑气息仿佛扑面而来。
  在青海这片神秘的土地上,世居的各个民族,在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孕育了江河源文化、昆仑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等值得让我们现代人倍感自豪的灿烂记忆。千姿百态的民族民间民俗活动,不仅为青海增添了文化的韵味,也成为外界了解青海,认识青海的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
  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蕴涵着时代变迁和延续的诸多文化信息,也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和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而在青海这一片文化的热土上,神话、谚语、音乐、舞蹈、戏曲、民俗、服饰、工艺、民间活动等珍贵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生动地流传至今,成为民族文化的最深根源和民族情感的承载,塑造着高原的记忆,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尾声:青海是一片正在崛起的文化热土
  
  副省长吉狄马加日前在青海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上指出,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产品,只有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并通过产品的打造,才能培育出高品位的文化品牌。
  的确,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以丰富多彩的基层群众文化为载体,充分展示了青海优秀的民族文化和高原人民奉献、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风貌,活跃了全省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有效整合与开发青海特色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和相关产业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着力营造了青海开放、发展、团结、进步的新形象。
  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是近年来我省着力打造的一项文化旅游品牌,并已成为宣传青海、展示青海各族人民精神风貌、开发利用青海经济、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的一个重要平台。但是,由于许多工作起步较晚等诸多原因,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仍面临着不少急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培育新型文化产业,建设旅游名省,不断加大青海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利用,有效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推出具有青海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培育和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丰富和活跃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就显得非常必要而又紧迫。
  但我们依然有着坚定的信念——
  青海,因高原的广袤而彰显着个性;
  青海,因岁月的沧桑而呈现着神奇;
  青海,因文化的厚重而蕴含着风采;
  青海,因风情的浓郁而四射着魅力。
  青海,正在崛起成为一片神奇的文化热土!
  (作者单位: 青海广播电视报社)
其他文献
随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不断推进,海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断深化改革,经济结构日趋多元化.全州共有68户企业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步伐,取得了一定成效:全面完成了三年医改重点任务,有力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三新三全”成效。  一、海西州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结构日趋多元化。从经济类型看,全州6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7户,占10.3
期刊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不竭的动力。民营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青海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民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变化日益剧烈,民营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推进青海省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提升民营企业自主创
期刊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礼”本来是指“敬神”,后来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例如,在《左传>中就有“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的记载,说的是重耳到了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的事。其实,就在这个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伦理道德思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法家以“礼”为最高道德准则,而儒家则提出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墨家也提出了“义”是最高道德准则,道家却把“道”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等。其实
期刊
编者按:    1994年1月18日,原青海省治多县委副书记、西部工委书记杰桑·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在可可西里与盗猎分子搏斗,壮烈牺牲,年仅40岁。中共青海省委授予他"党的优秀领导干部"称号,国家有关部委授予他"环保卫士" 称号。在杰桑·索南达杰同志殉职16周年之际,为缅怀其丰功伟绩,弘扬其大无畏精神,本刊从本期开始连载由著名军旅作家王宗仁先生的长篇通讯《可可西里历史上那个滴血的日子》,敬请关注
期刊
近年来,人行海西中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组织开展行业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创建工作紧扣金融服务海西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和人民、构建和谐海西人行为宗旨,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行业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基层央行新形象为目标任务,大力开展了“党员成为业务中坚力量”、“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金融服务创新年”、“金融服务加强年”和“金融服务提升年”等活动,使本单位
期刊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州十次党代会确定目标任务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巩固全州经济回升持续向好势头、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快富裕文明和谐新海西建设进程,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至关重要。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和州委全体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会议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继续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期刊
改革开放三十年,不仅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的三十年,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三十年。马克思曾提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公有制”的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即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 。只要公有制经济处于“量上的绝对”或“质上的绝对”主导地位,就能确保这种混合所有制的性质为社会主义经济,而建立于其上的政治制度仍然为社会主义制度。
期刊
文化是由人类活动创造的,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必然有文化的产生。  新中国成立以前,柴达木盆地地广人稀,人类活动较少,文化相对贫瘠。自从1954年第一批石油地质勘探队员进入盆地以来,这里的文化逐渐丰富起来。  青海油田企业文化的雏形正是在这个时期孕育形成的,随后又在油田50多年的发展征程中得到了发展完善和丰富创新,如今已升华为6万名柴达木石油人建设和发展千万吨级高原油气田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   
期刊
引子    有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天然气时代!  资源紧缺,能源告急,天然气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天然气作为清洁、环保、高效能源,在化工、发电、汽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起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青海柴达木盆地15.5万亿元的资源价值中,天然气占重要比重,资源总量达2.5万亿立方米。对此,青海省、海西州在长远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柴达木循环经济部署中,均将天然气作为众多产业链的资源性和基础性
期刊
二十年风雨历程,二十年积极探索,《柴达木开发研究》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以她坚定而稳健的步伐走过了艰难而辉煌的二十年。谨此,《柴达木开发研究》编辑部向一直关心支持本刊的各级领导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注本刊发展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学者以及广大热心读者和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十年来,《柴达木开发研究》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报导海西各条战线与时俱进、创造辉煌的精神风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