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课前预习、课堂操作、课后反思三个方面入手,着重探讨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对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做些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语文课堂 优化操作 实践构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语文核心素养”成为当前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用叶圣陶老先生的话说就是:“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学习者应具备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除课外的大量阅读以外,还要我们抓好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这是推进核心素养培育,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下面就从课堂教学的流程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搞好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预习
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虽然我们布置了预习,但大多流于形式,没真正的去落实、检查。而预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专题学习和群文阅读方面,在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1.预习要以生为本,设立目标
在我看来,预习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师仅是提倡学生要预习课文,第二层次是教师在呼吁的同时,关注预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预习;而第三层次则是最理想的境界,那即是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做科学的预习,而且要从学生角度考虑,在充分考虑学生差异性的情况下,主动设计有层次有阶段的预习目标,对预习内容进行优化。如著名特级教师尤立增的做法是:在教授某一篇文章之前,提前一周给学生下发“预习作业”纸。作业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字词积累、预习所得、质疑问难四个板块。“作家作品”“字词积累”由学生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总结积累;“预习所得”是学生在其认知能力基础上对文本理解的“原始”收获;“质疑问难”是重点,即学生在预习时发现的问题。这样的预习作业有梯度,注意了层次性,就能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预习的效率大大提高。
2.预习要重视文体和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
文章的体裁不同,预习的重点也不同。如:记叙文的预习,重点是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熟读精思,从而确定人物刻画、事件描述、情感倾向和立意选材等;议论文的预习,要让学生认真揣摩题目,以题眼来发掘中心论点,重点应放在论据和论点的结合及论证的严密度、论证方法上;文言文则应做到字词落实、句索要旨,重点应放在双基知识点上,这是体裁特点上的落实。新课标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彼此间渗透融合、衔接延伸,我们要根据各个任务群的特点、学生的兴趣、学习程度布置好预习。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既然在课堂上,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导”,学生怎样有效地“学”就显得尤其重要。而一堂课的好坏,关键就在于教师对所有的资源和步骤是否进行科学的优化、整合。
1.优化教学预设
所谓的教学预设,是指在教学之前,对整个课堂多角度全方位的关照和构想。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以及应对的方式等几个方面。
教學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它限制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目前在各级赛课活动中,存在着教学目标泛化或者狭隘化的随意趋向,这与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相违背的,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我们大的原则是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去确定,因“新课标”对每类文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然后再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来确定一个恰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如柳永《雨霖铃》一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采用诵读法让学生熟悉课文,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②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鉴赏意境,使学生在学习中领悟意境,加深对全诗的把握。③学习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如果我们能按照教学目标一一地落实,这样的课就是一堂好课,这样的教学就是好的教学。
2.优化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本来是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也是一门艺术,问题设计得好,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是有效的,什么问题是无效的?我们认为有效的问题是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问题并因此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能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技术与艺术兼而有之)。“问题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问句,其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提问有很多方式,每种方式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 3.优化教学语言
一是注意语言的文学性。譬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就这样导入:“说起李白,我想要给大家提三件事,一是诗,二是酒,三是剑。李白是诗仙,杜甫说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说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啊,他还是一剑客,曾经仗剑去国,而且写下了‘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锦。’这样的诗句。那么对于李白的诗、李白的酒、李白的剑,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怀李白》中作了非常详细的评价,他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样的语言导入,不仅让人对李白有了更为清晰深入的了解,而且听觉上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是注意语言的趣味性。譬如在教学《诗经·氓》时,首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我让学生先用正统的古文翻译方式翻译,然后用现代汉语进行直白的表述。一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表述,也一下就让学生理解了氓当时贸丝求婚的纯情之态,激活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语言引导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质量。
三是注意语言的时代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语言应引入时代元素,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才易于学生接受,才能与你产生情感的共鸣。央视“百家讲坛”之所以红火,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将古代的故事用现代语言讲述出来,引进了很多流行的时代语言,获得了观众共鸣。再如每年的网络流行语,流行歌曲等恰当引入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优化讲授内容
新课程倡导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课堂上教师恰当有效的讲解是必需的。一是讲授课的起点要“亮”。一堂好课开始就要用亮丽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中去。如《故都的秋》开头的导语可这样设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呢,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她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佳作很多,但着眼点却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绿,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就总体来说,古人多哀愁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共同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这样的导语让人耳目一新,学生很快就能进入情境。“亮”的另一层意思是直接亮出本节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以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做到心中有數。二是把握好讲授的节奏。Cruickshank,D.Bainer,D.Metcalf,K.在《教学行为指导》一书中说:“会保持一种顺利的、相对快捷的节奏。……虽然教学活动的速度很快,但却与课程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能力很匹配”。教师应恰当掌握教学中的重难点、动情点,然后选择适宜表达的节奏,这样,学生更能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三是注重讲授的即时反馈。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中说:“行为和反馈之间尽可能短的时间间隔是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行为和反馈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学习就会越快发生。”即时反馈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矫正和强化。三是教师讲授要精,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弄懂的知识一定不要讲,教师需讲的一定是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且整堂课教师讲解最好不超过15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精彩!
5.优化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课堂上精彩起来,自主学习更能体现新课改倡导的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生本理念,它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过程,取得行为复杂层次更高的成果。这种学习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内容进行推理、解决问题并进行批判性思考。但自主学习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随便学习,很多教师就只看到了自主学习的自由和热闹,放手让学生随意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随意的探讨。短期看很新颖,也实现了多重减负,但从长远看,这又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下降,学生的最终收获不丰。我们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教师不仅在场,要设定内容、目标和学习方式,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画龙点睛般的启发、引导、讲解、延伸,力求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师生双方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中得到自信、智慧发展与欢乐。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堂一定是教师恰当的“导”和学生自主的“学”所碰撞出思维火花的课堂。
三、注重反思
反思是我们生存的一种基本方式。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而言,课堂是流动的、复杂的、生成的。课堂教学情境也是复杂、不确定的,教学充满了智慧和挑战。所以我们要时时反思:要学会反思自己教学实践的整个过程,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后果进行反思。在教学前,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教法,学生学习的内容、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反思自己是否把着眼点放到了学生的发展上,学生是否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教学环节是否科学有效;在教学后,要反思课是否上得成功,重难点是否解决到位,教学目标是否落到了实处,是否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还有那些问题与困惑还需要深入思考解决等。我们认真总结了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利与弊,对自己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进行重新认识,对自我表现进行反省、检查、自我完善之后,还应将自己的这些反思记录下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不断积累,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所在,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是我们教师工作的永恒主题,需要不断地、执着地探索,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何善亮.论有效教学的实践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0,5:20-26.
[4]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5.
[5] 李煜晖,郑国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J].教育研究,2018,2: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