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惑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晓松说:“曾经以为四十不惑,就是人到了四十歲,没有疑惑了,什么都能懂能得透彻了。但真到了不惑之年,才发现其意思是那些不懂的事,都不愿去探究了,也就不去疑惑了。”
  这真是一种无奈的坦然和敞亮的豁达,也许就我所理解的“不惑”之惑吧?!
  如今,我也是刚刚跨越不惑之年的门槛儿,看他人曾经的风景,回顾和展望自己的人生路。
  一
  在尚无中年阅历的生活里,开启沉甸甸的中年生活,总是从品咂父辈们曾经的光阴开始。
  四十岁的父母,正值物质贫乏却激情燃烧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他们为了生计,不远千里从苦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逃荒到天山脚下的古牧地。在开荒拓土的天池湖畔,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赡养寡母、养育儿女,还给孤儿的表弟娶妻;他们一共生育了十二个子女,最终却只留下我们姐弟四人。我是他们均已步入四十岁的生命轨迹后生的,是他们的最后一个孩子,也是他们中年人生的收获。然而,在我四十岁的时候,他们都已匆匆离世。
  母亲去世,是在我走进婚姻殿堂前一周的日子。我没有推延我的婚期,因为这是母亲亲自确定的日子,我在母亲的头七那天完成了她的心愿。父亲说,我们家里走了一个人,又来了一个人,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我们要正确面对一切世事无常,所有事都有定数。七天前老人离世,七天后新人进门,这是生死场上的迎来送往。
  母亲走后六年,父亲也撒手人寰。这六年里,父亲是孤独的,但也是幸福的。他轮流在四个孩子的家里,安享晚年。儿女们争先恐后地接他去家里住,可他总是要强地不给儿女添麻烦。父亲生命最后的一年,因脑梗而瘫卧在床,也几乎不认识人。他嘴里时时呼唤的是姐姐和大哥的名字,偶尔也会叫起小哥;而我只有在当面问认识我不,才说出我的名字。我知道,这是因为父母生我时的年龄已是四十好几,我在他记忆的表层里是模糊的。
  母亲因心脏病发作走的时候,我们四个子女都在近旁;弥留之际的父亲也是终于等到我中午下班回家,守在身旁时才走的。这些都已成为四十岁当口的我的巨大的人生财富。我敬爱的父母啊!我把您们葬在我的心房里。我用四十年的光景开始理解“遗憾”和“沧桑”这两个词。
  二
  施耐庵《水浒传·序》云:“人生三十未娶,不应再娶;四十未仕,不应再仕。”而我,“娶”在三十有二,“仕”则始于三十有七,跻身副高职称在四十岁叩门的三十九岁半。比照古人的标准,我显然是晚婚晚育,立业入仕也是滞后的,但我是迟来者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我和妻子研一报到时认识,研二结婚并要了蜜月宝宝,研三生了女儿。在读硕三年里,我们完美地修完功课,并把爱情修成正果。毕业后,老婆很快进入当地一所高校当老师,而我成了一名文学编辑。好多同学羡慕我们是爱情、学习、孩子和工作一样都没落下。而此时,我们继续筹划着再要个宝宝,于是在我们工作的第四个年头,也是女儿四岁半时我们的儿子出生了。终得儿女双全,幸福满满。一年后,儿子蹒跚学步,跌得鼻青脸肿时,老婆学校里让她考博的文件下来啦。妈呀!在这最幸福,也是最繁忙的时候,她得准备考博。在充分酝酿后,我们决定把儿子送到百余公里外的孩子姥姥家照看,我则全权负责幼儿园女儿接送和家务。终于,争气的老婆于第二年以全学院入学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山东大学,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博士研究生。
  而我,进入杂志社工作时因硕士身份搭上政策的末班车而直聘编辑职称。科班出身的文学硕士,当然要以编好稿,辑好字为己任;还以编辑业务的学术研究为要务,撰写专业论文,并独立或参与完成数项省级课题;有心之余再写点文字、抒点心绪。五年的光阴眨眼即逝。正是这些扎实的工作和过硬的学术科研,以及散见各文学期刊的累计二十多万字文字,终于使我任职中级职称满五年刚刚具备评聘副高时,就压茬跻身副编审;入仕三年刚满也是压茬再进一阶……以四十岁为界,我的前半生厚积而薄发;也算是一介草根出身的寒微书生的经典人生路。
  站在四十岁的门槛上,看到妻贤子孝的家庭温馨鼓舞;蒸蒸日上的事业更我信心满满,踌躇满志。我在中年的门口,心总比年龄勇敢,激情一波又一波地阻碍着年轮的滚动,时时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好在身体是仗义的,没有给我的雄心拖后腿。
  三
  人处在四十岁的光景,有了些许江湖打拼的磨砺,七彩的光阴折射在我们的心路历程里,所以多愁善感地感悟人生苦短是家常便饭。
  “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唯觉少年多。”真真的呀!就是眼前过往的一茬儿一茬儿的红白喜事,把人都催老啦!
  现如今,和父母同岁的长辈没几个人了,路上碰见个熟人都是小心翼翼地问候,你父亲或母亲身体可还好?得到的回答也是谨慎里透着感激:还凑合,衣食尚能自理;从医院出来才两三天,瓶瓶罐罐的药一大堆啊……有时会突然接到电话,谁谁谁无常(去世)了,几时几时送埋体。心里顿时透着悲凉,也赶紧着计算着,把要紧的事儿急急地办了,稍缓的事儿挪挪,想方设法地去送个埋体。巴望着再去缅怀一下亡人,顺道见见久不联系的亲戚和朋友。见了面,关切地问候,盛情地邀约,感觉都是那么亲切。加上出殡的气氛,真真地感受到见一面少一面的真切。
  遇到红事,当然透着喜庆。新郎新娘就是当年那个撒尿和泥巴的小屁孩,甚至是当年抱过的小不点呢。那亲切,欢喜中透着热乎劲。再看看周围,一些不认识的生面孔,都是懵懂的半大小伙子、小姑娘,还有领着学走路的,怀里抱着的,挺着大肚子的……正心里盘算着,这个可能是谁谁的孩子,那个可能是谁谁的孙子。突然听到“妈”、“爸”或“爷”、“奶”的叫声,赶紧循着应声望去,会吃一惊:他都有孩子、孙子啦!望着眼前的孩子们,一茬茬的韭菜苗子似地成长着,有心地在其中找找自己的位子,妈呀!我们成了晒在地里被荒草掩埋的老蒜苔了,沧桑中透着股蔫巴劲,已是明日黄花啦!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滩上。
  父母本身在我们这个家族中,辈分就大;我还是家里的老小,比大姐整整小十四岁呢。如今四十岁当口儿的我在一帮孩子堆里,是爷爷辈的。我当年晚婚,三十多岁才走进婚姻殿堂的。我那一出生的儿女,就是人家的阿姨、姨奶或舅舅、舅爷啦。真是把人笑死!   四
  四十岁,还是储蓄健康的关键期。这个时候人的各种生理机能开始走下坡路,熬不得通宵,也挺不住长久的加班,俨然不能像二十几的小伙子那样生龙活虎,天不怕地不怕地风风火火闯九洲了。如果再不注意劳逸结合,就会健康透支,疾病开始找上门来的。
  可不是吗?刚刚步入四十的我,通常是一夜乱梦。在魇住后挣扎着醒来,惊悚和哀叹过后,哑然失笑,不过是一场梦。接着睡下,故人故事依然入梦来。连梦都重复着做,甚至梦里套梦,给别人叙述刚刚做的梦境,竟然本身还是在梦里,再次醒来才是真正回到现实。
  “饿”是一种养生。饿回青春,饿去疾病。可我不行。半夜起床,偷几口零食是常有的事。每晚三点、五点就会起床,尔后去趟厕所,可怜的几滴洒入尿池后再回卧榻时,肚皮闹腾起来,于是随手捡起桌上的饼干、水果什么的,扔进嘴里,敷衍一下肠胃,才能接着入眠。再也不是一觉睡到大天亮,一大早跑进卫生间,打发一夜陈货的激情年岁了。
  看到儿子学着女儿照镜子,化妆,就想起当年的我曾为青春痘和刺眼的胡茬烦恼,一有空就对着镜子想着怎么收拾它们。现在呢?最不爱照镜子了,偶尔照个镜子也多是顾影自怜:满脸的粗糙,像是把儿子稚嫩的小脸放大几百倍后的特写;毛孔放大,褶皱纵横,年轻时的几处痤疮疤痕醒目地挂在腮帮和下巴边,右额角和头顶的两撮头发提前衰老——变白啦;染发,成了每月一次与理发相伴的规定动作,染发剂成了我这个中年男人的标配。
  小我八岁的媳妇还算俊俏,皮肤好是她征服我的一大法宝。三十二岁的她也开始常常敷个面膜,让我想起“画皮”里“周迅”那一张惨白的脸,甚至是专门夺人性命的“白无常”。可就这样,还是在妻子的鼓动下偶尔也敷一张她的面膜,感觉还真不错。最近,真想着买一些男士面膜来保养一下自己的肌肤。
  五
  家是一个自由的世界,温馨的港湾。特别是与孩子待在一起,日子很短,笑很灿烂,我开始理解“无邪”这个词。这是四十岁的人开始有的感悟。
  七岁半的女儿学妈妈,把口红抹在嘴唇,把粉底擦在脸庞,稚嫩的小手显然拿不住分寸,浓淡不均;还顺带给三岁的弟弟画个黑眼圈,点个眉心痣,红红的腮帮像个“高原红”……一方厅堂,一双儿女,此起彼伏的笑声窜出房间,飘满整个楼道。
  我翻白眼,哼唧一双儿女,跟你妈一样妖精;媳妇则急急地跑来,抢救她的宝贝。女儿抢白妈妈:谁让我是你女儿。儿子更淘气,稚气地唱起:“我是一个,一个,很会干活,还不黏人的小妖精——”结果,爱人被这天真和无邪彻底打败。
  姐弟俩玩着玩着开始争执,甚至打起来,通常是姐姐先哭;弟弟看姐姐哭了,害怕地也哭起来。我或妻把儿子一把拉来,开始训斥,告诉他孔融让梨的故事……终于儿子苦笑着抹干眼泪给姐姐说对不起;女儿还在拗着,哭丧着脸。“你是姐姐,要让着点弟弟。”她好像一下子肩头有了责任,委屈也立马释然,撂撂手不计较啦!于是,成就感油然而生。
  妈妈在电脑前查阅资料,撰写论文;女儿写完作业背唐诗,练完钢琴学画画,写完书法练舞蹈;三岁半的儿子学姐姐照葫芦画瓢或坐在平衡车上找感觉,摔下来呜呜两声见没人搭理,就又干别的事了。我则悠闲地把疲惫的懒腰往沙发一靠,翻着片儿地看电视。有时也会拿起女儿的钢琴书打拍子,跃跃欲试地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艺。
  每次看到家里这样的火热场景,我都是无限感慨:培养儿女,先培养老婆。这是多么重要的至理名言呀!
  就老婆的教育程度讲,丈母娘只把她女儿培养成半成品——一个本科毕业生+—个在读硕士生=半个硕士研究生。而我,一鼓作气,直接把老婆培养成立博士生,这成了我此生最大的教育投资。
  有博士的家,我这个硕士是不用操心儿女教育的。女儿出生后,怎么教育孩子成了我们家庭的主题。老婆忙活着从胎教到入幼儿园,到小学择校,以及周末给孩子的兴趣学习班,缜密地计划着、落实着。她要在女儿上初中前,把女儿的文艺细胞激活并培养起来。所以小学二年级的女儿除了周六开拓智力的高斯数学、少儿英语和益智作文外,还把钢琴、书法、舞蹈、绘画填满周日,让女儿在艺术的氛围中成长,丰富她的情趣,扩充她的兴趣。我也着实感受到这种教育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该有怎样的自信和阳光。三岁半的儿子,也即将步入姐姐的后尘,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得承认,这些都是老婆的功勞。没有老婆的精心运筹,这些教育措施一定不会落实在我家。老婆是我家教育走向的设计师,更是我家庭生活的灵魂所在。我得庆幸,我把老婆培养成了博士。
  梁实秋说:“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是的,四十岁开始的生活,于我而言除了家庭,还有事业。或许,四十岁的人生开启的只是我心里的执念;或许,四十岁以后的人生真的会成为我生命里另一段浓墨重彩的手迹。但无论怎样,都是岁月静好。面对年华渐少,我们再也没有心情像孩童那样奢靡年轮,抱怨青春。四十岁以后的人生,只有珍重和脚踏实地。
  我的雄心和行动是同步的。我相信,四十岁以后的人生于我而言一定是丰富多彩、姹紫嫣红的。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二零一六年四月,正是玉兰花开的时候,父亲查出了肺癌晚期。  二零一七年四月,父亲去世三个月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我又回到了老家,还没有到家门口,老远就看见满枝头盛开的玉兰花和闻到了随风飘来的阵阵清香。  睹物思人,百感交集。  这棵玉兰树是父亲二十年前亲手栽植的,从一棵手指粗的小树苗长到今天碗口粗的大树。  我随手拿出手机拍了个照并附上一首经我稍微改动的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期刊
我的江湖很简单,简言之:生死。拉长一点,从我记事到现在,活着;今后,更简单,慢慢变老,然后死去。  有人和我谈及江湖,我说我从不工作的那天就算是退出江湖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江湖了。  我收紧自己,就是想认真想想自己,看看自己,不然,你们看不见我时,我也看不见自己了。  有人在生活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过得自在逍遥,有人在生活中生不如死,仅仅活着。  江湖去了,我就能睡到自然醒,不浪费自在的生命
期刊
多年前,为了照顾我爹,我便搬到了城市边沿的、半似农村半似小镇的地方居住。在三楼卧室、书房东窗口,我的目光稍稍向下一斜,就可看到邻家大叔大婶的猪圈,而且那里的一切动静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在印象中,每天鸡叫三遍、离天亮还有两个钟头的时候,大叔大婶就会趁黑摸进猪圈旁的简易伙房,默契配合,做着发出“剁剁剁、当当当”声音的活计,奏响了养猪交响曲,为十几头“哄哄哄”的猪准备一天的吃食。他俩的劳作习惯,自我来
期刊
永丰川,洛河边  东岸塬下沟相连  沟壑里,村子多  出门就要去爬坡  无水旱,下雨涝  沟沟茆茆水乱跑  种麦子,种谷子  祖祖辈辈刨黄土  ……  这首民谣唱的正是我的故乡,陕西省蒲城县永丰镇党家沟。它静静地隐没于沟壑之中,淡然地存在着,不与人争风,不与物争艳,恬然、幽静。  民谣唱出了家乡的贫瘠,唱出了祖辈的艰辛,也唱出了家乡人的勤劳与坚韧。风吹日晒,面朝黄土的父老乡亲,就宛如一排排的树皮皲
期刊
小时候听老年人讲故事。  “环县有个塔,离天丈七八。”关于建造有这样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大户姑姑和侄女修行多年,在成仙前想为民间办一件好事。她们谋划了一番,决定在陇东一带建两座塔,姑姑建环县塔,侄女建肖金塔。还约定从天黑开始建造,鸡叫前建成,一同升天成仙。姑姑手脚灵快,鸡还没叫就建成了环县塔。她等到鸡叫还不见侄女到来,便驾云升天。这时侄女建造的肖金塔还没有封顶,她望见姑姑已升天,就放弃建造,
期刊
在时光深处翻阅流年,浙江就是一幅温馨雅致的水墨丹青。  一  有关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嘉兴粽子文化主题博物馆。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粽子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物,了解嘉兴粽子文化的起源及传承脉络,更可以真实感受粽子的制作过程。  杭州三
期刊
我生在庄子峁。我平凡的人生就像黄土高原上和庄子峁一样的山峦和沟壑,普通、沧桑,连绵不断。每一天迎来的每一寸阳光都那么炽烈,每一寸月光都那么柔和。在这块土地上,黄土高原就像母亲一样,把无数个庄子峁紧紧地裹在怀里,每一道车辙都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每每看到庄子峁的名字,每每听到有人说起庄子峁,我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激动,那是我的家,一个生我养我的地方。现在,我闭上眼睛都能看到庄子峁,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有
期刊
每年大年初一,不管刮风还是下雪,我们总会登上环县西山文昌阁,怀着无比崇敬心情,瞻仰“万世师表”孔子圣像,感悟圣人精神风范,接受传统文化洗礼。  清晨,徒步穿越寓意“平步青云”的环江“步云桥”,沿着水泥台阶拾级而上。行至“润物亭”小息片刻,抿一口随身带的庙儿沟泉水,环视四周,成片的树木虽然失去了暖日的葱茏,但依然挺拔傲立,接受严寒考验,迎接春天到來。最是那松柏树,不畏大雪压顶,挺着脊梁,披着绿装,泰
期刊
初夏时节,花红树绿,草木葱茏。好友清湘约我去庄子峁看鲜明老家新建的生态农庄。  早晨自驾车从环县县城出发,沿国道211线向北二十公里上山。车子沿着绸带般乡村柏油路行驶,绕过几座山头后,车窗外山梁云端里,一块块紫花苜蓿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给残原山坡平添了无限生机。这就是洪德镇耿塬畔村庄子峁。  走近庄子峁,路上遇到拉砖的卡车、拉水的罐车、铺路的铲车、三轮农用车,压路车往来不断,熙熙攘攘的人群忙碌着,
期刊
周末小聚,朋友清湘说:父亲家法严厉,说一不二,他都当了乡党委书记,回老家父亲不发话不敢上炕。母亲慈祥贤惠,善解人意,她的一个笑容都让人感到无比温暖。接着他又讲了一串严父慈母的往事。听了他的故事,我好似回到了慈母身边,仿佛她在呼唤我的乳名。  母亲很小就没了爹娘,是舅父领养大的。那年月,穷人家孩子早当家,母亲还是个半大娃娃就开始干农活。夏天,早上挖一筐猪草,摘一筐黄花。午饭后便赶着羊群出山放牧,日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