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在父母身边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wa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小恋家,结了婚生了孩子好像还没有长大,一直想待在父母身边,睡梦里也经常围着他们转悠。
  周五放了学,我归心似箭,急不可待,草草收拾行囊,匆匆登上了开往娘家的車子上。
  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车窗外,夕阳的余晖把山坳染得彤红,清风悄悄穿过车窗玻璃缝隙爬上脸颊,一阵清凉,好不惬意。梯田多了,农庄也密了,亲切熟悉的小路越来越近……
  上中学时,每个周日都要步行回家背干粮,一回到家,母亲总会做一顿臊子面让我吃个够。那时候农村普遍穷,白面少,只有过年和来亲戚才吃臊子面。这顿特殊的面,我吃得好香好香。我走的时候,母亲又往我兜里塞几个煮鸡蛋。我沿着羊肠小道向学校而去,心里暖暖的……
  还在浮想往事,不觉已到了家。车子刚停稳,母亲已三步并作两步走到车跟前,拉开车门关切地问:“路好走着吗?晕车了没有?”
  “好走着呢!没有……”我与母亲对话时看见她还带着围裙。我能想到,母亲是个急性子,她听我回来,忙于接我,一时忘了解围裙。我贴近母亲,抚摸着她的围裙,深感十分亲切。这是她十几年的随身物件。细细端详,因常年累月烟熏火燎,斑斑痕迹依稀可见,有几处还糊着面点,像戏剧人物的脸谱。几块布丁钉在上面,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我不经意看见母亲青红脸颊上沾了几坨面粉,像没有卸完妆的演员。鼻头上几点墨黑,笑微微的眼角堆满黑垢。看到这些,我就知道今天一定吹南风,灶火不利,烟出不去为母亲画了这个形象。
  父亲吃力地提着两桶水走过来,弟弟看到了接着提到厨房。他看着我问这问那,布满皱纹的脸洋溢着笑容。他让我进屋,又忙他的鸡、猪,牛、羊和家务去了。我看着他佝偻着身子,远去的背影,心里有说不出地苦楚。这就是山村勤劳父亲的生活写照啊!
  天快黑了,母亲又钻进厨房为我做臊子面了。我要帮她,她说什么也不让。她让我坐在小凳子上,问我工作,问我学习。她说:“瑞瑞,你是农村娃,当了老师,一定要把学生娃娃教好,万万不敢学坏……”我说:“妈妈,我一定听您的,您放心!”母亲听了我的回答,满意地笑了。
  老妈忙乎着,随着鼓风机“呼呼”的声音,灶火里扑闪扑闪的火焰把母亲脸庞照得通红,她树皮般粗糙的手忙个不停。不一会儿,锅台上散发着臊子面诱人的馨香,飘着家的味道。
  饭熟了,我们一家人吃着,聊着,其乐融融。
  乡村的夜静悄悄,我又一次与母亲躺在同一个土炕上呼呼而睡。一觉醒来,太阳升了老高,父母早已干他们活路去了,我懒洋洋地爬起,简单洗漱了一遍,迈步徜徉在父亲早已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院子里。阳光唯美,清风徐徐,周围农家烟囱里飘出几缕袅袅炊烟,在轻柔的微风中缓缓散去,喜鹊在屋檐上叽叽喳喳,麻雀在树枝上跳动着,一切一切都那么惬意。
  父亲干完一阵农活,打开电炉子,开始熬他的罐罐茶。父亲说:他半辈子最爱喝老砖茶,喝了干活精神。我小的时候,经常看见父亲烟熏火燎的熬茶,有时候把衣服都烧着了。社会进步了,他用上电器方便多了。我看着他喝香了的表情,心里有说不出的畅快。
  母亲早已做好了早餐。农村活路忙,一般不吃早餐,他们饿了便喝几口凉开水,吭一个冷馒头。我回家便享受了这等特殊待遇。
  热腾腾的小米粥,香喷喷的洋芋包子,煮鸡蛋,豆芽菜,桌子摆得满满的。我吃着母亲亲手做的早餐,感到无比幸福。
其他文献
多年前,为了照顾我爹,我便搬到了城市边沿的、半似农村半似小镇的地方居住。在三楼卧室、书房东窗口,我的目光稍稍向下一斜,就可看到邻家大叔大婶的猪圈,而且那里的一切动静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在印象中,每天鸡叫三遍、离天亮还有两个钟头的时候,大叔大婶就会趁黑摸进猪圈旁的简易伙房,默契配合,做着发出“剁剁剁、当当当”声音的活计,奏响了养猪交响曲,为十几头“哄哄哄”的猪准备一天的吃食。他俩的劳作习惯,自我来
期刊
永丰川,洛河边  东岸塬下沟相连  沟壑里,村子多  出门就要去爬坡  无水旱,下雨涝  沟沟茆茆水乱跑  种麦子,种谷子  祖祖辈辈刨黄土  ……  这首民谣唱的正是我的故乡,陕西省蒲城县永丰镇党家沟。它静静地隐没于沟壑之中,淡然地存在着,不与人争风,不与物争艳,恬然、幽静。  民谣唱出了家乡的贫瘠,唱出了祖辈的艰辛,也唱出了家乡人的勤劳与坚韧。风吹日晒,面朝黄土的父老乡亲,就宛如一排排的树皮皲
期刊
小时候听老年人讲故事。  “环县有个塔,离天丈七八。”关于建造有这样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大户姑姑和侄女修行多年,在成仙前想为民间办一件好事。她们谋划了一番,决定在陇东一带建两座塔,姑姑建环县塔,侄女建肖金塔。还约定从天黑开始建造,鸡叫前建成,一同升天成仙。姑姑手脚灵快,鸡还没叫就建成了环县塔。她等到鸡叫还不见侄女到来,便驾云升天。这时侄女建造的肖金塔还没有封顶,她望见姑姑已升天,就放弃建造,
期刊
在时光深处翻阅流年,浙江就是一幅温馨雅致的水墨丹青。  一  有关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嘉兴粽子文化主题博物馆。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粽子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物,了解嘉兴粽子文化的起源及传承脉络,更可以真实感受粽子的制作过程。  杭州三
期刊
我生在庄子峁。我平凡的人生就像黄土高原上和庄子峁一样的山峦和沟壑,普通、沧桑,连绵不断。每一天迎来的每一寸阳光都那么炽烈,每一寸月光都那么柔和。在这块土地上,黄土高原就像母亲一样,把无数个庄子峁紧紧地裹在怀里,每一道车辙都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每每看到庄子峁的名字,每每听到有人说起庄子峁,我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激动,那是我的家,一个生我养我的地方。现在,我闭上眼睛都能看到庄子峁,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有
期刊
每年大年初一,不管刮风还是下雪,我们总会登上环县西山文昌阁,怀着无比崇敬心情,瞻仰“万世师表”孔子圣像,感悟圣人精神风范,接受传统文化洗礼。  清晨,徒步穿越寓意“平步青云”的环江“步云桥”,沿着水泥台阶拾级而上。行至“润物亭”小息片刻,抿一口随身带的庙儿沟泉水,环视四周,成片的树木虽然失去了暖日的葱茏,但依然挺拔傲立,接受严寒考验,迎接春天到來。最是那松柏树,不畏大雪压顶,挺着脊梁,披着绿装,泰
期刊
初夏时节,花红树绿,草木葱茏。好友清湘约我去庄子峁看鲜明老家新建的生态农庄。  早晨自驾车从环县县城出发,沿国道211线向北二十公里上山。车子沿着绸带般乡村柏油路行驶,绕过几座山头后,车窗外山梁云端里,一块块紫花苜蓿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给残原山坡平添了无限生机。这就是洪德镇耿塬畔村庄子峁。  走近庄子峁,路上遇到拉砖的卡车、拉水的罐车、铺路的铲车、三轮农用车,压路车往来不断,熙熙攘攘的人群忙碌着,
期刊
周末小聚,朋友清湘说:父亲家法严厉,说一不二,他都当了乡党委书记,回老家父亲不发话不敢上炕。母亲慈祥贤惠,善解人意,她的一个笑容都让人感到无比温暖。接着他又讲了一串严父慈母的往事。听了他的故事,我好似回到了慈母身边,仿佛她在呼唤我的乳名。  母亲很小就没了爹娘,是舅父领养大的。那年月,穷人家孩子早当家,母亲还是个半大娃娃就开始干农活。夏天,早上挖一筐猪草,摘一筐黄花。午饭后便赶着羊群出山放牧,日复
期刊
高晓松说:“曾经以为四十不惑,就是人到了四十歲,没有疑惑了,什么都能懂能得透彻了。但真到了不惑之年,才发现其意思是那些不懂的事,都不愿去探究了,也就不去疑惑了。”  这真是一种无奈的坦然和敞亮的豁达,也许就我所理解的“不惑”之惑吧?!  如今,我也是刚刚跨越不惑之年的门槛儿,看他人曾经的风景,回顾和展望自己的人生路。  一  在尚无中年阅历的生活里,开启沉甸甸的中年生活,总是从品咂父辈们曾经的光阴
期刊
喜欢上荷花,源自北宋时期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还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种意境,那种韵味和那种至纯至真的感情,仿佛看见了那浸润在荷花中透明的傲骨。  喜欢上荷花,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说的也是这一池荷花。百花之中,独有她驻颜有术,永葆青春之姿,绽放时清丽空灵,毫无凡俗之气,凋谢了也淡然风雅,不染尘埃,只是随波而去,有着无法形容的清爽和唯美。  喜欢上荷花,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