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监测,我省沙化土地主要集中在川西北高寒地区,面积达82.19万公顷,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积的88.97%。在中央和省里的支持下,2007年以来,我省相继在甘孜、阿坝部分县开展了防沙治沙试点以及沙化科学考察等,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6.4万亩,治理区林灌草植被得到逐步恢复。实践证明,川西北地区的土地沙化尚属于初始阶段,是可防、可控和可治的最关键、最有利时期。这次到内蒙古自治区考察学习,看到沙漠变绿洲,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川蒙两地在降水、积温等防沙治沙关键因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川西北的优势是降水量多,劣势是年有效积温小。相对来说,解决积温不足问题尚无可行办法,为发展以林草为原料的沙产业带来巨大障碍。因此,学习借鉴内蒙古自治区以及鄂尔多斯市的做法,扎实推进川西北防沙治沙,还必须紧密结合四川实际,重点在思路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深化沙化危害认识,落实防沙治沙责任。川西北土地沙化,不仅是生态问题,更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事关我省藏区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四川要美,川西北必须美;四川要富,川西北必须富。土地沙化不仅影响着我省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影响着长江、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省级有关部门特别是沙区各级党委政府要学习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把防沙治沙作为最要紧的生态建设来抓的经验,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添动力、增强信心、落实责任,切实抓好防沙治沙工作。
加快治沙工作推进,加大治沙政策支持。2013年,包括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在内的《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已获批复,并已启动实施防沙治沙项目。当前的重点是要抓好项目实施。一是积极争取所规划项目逐年落实和实施推进,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并认真总结研究推进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二是及早研究《规划》防沙治沙项目的中期评估,在全面掌握实情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投资标准、优化建设规模的具体建议。三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川西北沙化区域禁牧、休牧、轮牧、退牧政策,建立沙区特别是治理区林灌草植被和湿地保护激励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土地沙化、沙化程度加重以及治理区沙化逆转。
强化沙化科技支撑,推进科学防沙治沙。沙化土地治理是世界上难度最大的生态治理工程之一,必须有先进科学技术作为强力支撑。从全球来看,高寒地区沙化土地治理的关键技术、成熟模式和适宜生物质材料等方面都还缺乏过硬成果,川西北治沙仍以传统治沙技术手段为主。学习借鉴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学防沙治沙经验,一是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研究,设立川西北防沙治沙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多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的系统性联合攻关,尽快研发形成先进沙化生态治理技术和沙产业开发利用技术,尽快筛选培育出适合川西北高寒沙区的治沙植物(尤其是沙生药材、沙生食材)。二是积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适时组织外出考察学习,邀请省外乃至国外的防沙治沙科研教学机构以及治沙企业的专家和能人到四川实地考察指导。三是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在重点治理区建立3-4个防沙治沙科技示范区。
切实转变治沙思路,努力推进变害为利。在坚持改善生态、改善民生,服从和服务于沙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前提下,积极学习借鉴鄂尔多斯市的治沙经验,推进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积极发展防沙治沙富民产业。一是结合实施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建立灌草结合的人工食草基地,大力发展和做大做强特色经济林果产业、中药藏药产业。二是结合旅游产业发展,探索建设和发展沙漠公园、沙漠科技馆、沙漠体验营,大力发掘和稳步开展沙漠旅游,一方面拓展旅游项目、发展旅游产业、增加旅游收入,另一方面建设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阵地,促使游客在体验优美高原生态的同时关注和关心土地荒漠化问题。三是结合沙产业发展,着力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防沙治沙和沙产业,积极引进治沙企业开展营利性治沙。
积极开展教育培训,稳步推进专业治沙。紧紧围绕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和解决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产业发展劳务施工以及招投标相关问题,积极加强农牧民教育培训特别是防沙治沙和沙产业发展等专业技术培训。一是通过培训,就近组建防沙治沙和沙产业发展专业队伍,条件适合的发展成为专门的劳务公司直至治沙企业,解决川西高原工程建设所需劳动力。二是通过组织参加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建设以及产业发展劳务施工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三是通过教育培训和参与劳务施工等,逐步转变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农牧业生产对草地的依赖和超载过牧对草地的破坏,间接助推防沙治沙。(责编:贺贵成)
深化沙化危害认识,落实防沙治沙责任。川西北土地沙化,不仅是生态问题,更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事关我省藏区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四川要美,川西北必须美;四川要富,川西北必须富。土地沙化不仅影响着我省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影响着长江、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省级有关部门特别是沙区各级党委政府要学习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把防沙治沙作为最要紧的生态建设来抓的经验,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添动力、增强信心、落实责任,切实抓好防沙治沙工作。
加快治沙工作推进,加大治沙政策支持。2013年,包括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在内的《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已获批复,并已启动实施防沙治沙项目。当前的重点是要抓好项目实施。一是积极争取所规划项目逐年落实和实施推进,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并认真总结研究推进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二是及早研究《规划》防沙治沙项目的中期评估,在全面掌握实情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投资标准、优化建设规模的具体建议。三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川西北沙化区域禁牧、休牧、轮牧、退牧政策,建立沙区特别是治理区林灌草植被和湿地保护激励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土地沙化、沙化程度加重以及治理区沙化逆转。
强化沙化科技支撑,推进科学防沙治沙。沙化土地治理是世界上难度最大的生态治理工程之一,必须有先进科学技术作为强力支撑。从全球来看,高寒地区沙化土地治理的关键技术、成熟模式和适宜生物质材料等方面都还缺乏过硬成果,川西北治沙仍以传统治沙技术手段为主。学习借鉴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学防沙治沙经验,一是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研究,设立川西北防沙治沙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多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的系统性联合攻关,尽快研发形成先进沙化生态治理技术和沙产业开发利用技术,尽快筛选培育出适合川西北高寒沙区的治沙植物(尤其是沙生药材、沙生食材)。二是积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适时组织外出考察学习,邀请省外乃至国外的防沙治沙科研教学机构以及治沙企业的专家和能人到四川实地考察指导。三是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在重点治理区建立3-4个防沙治沙科技示范区。
切实转变治沙思路,努力推进变害为利。在坚持改善生态、改善民生,服从和服务于沙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前提下,积极学习借鉴鄂尔多斯市的治沙经验,推进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积极发展防沙治沙富民产业。一是结合实施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建立灌草结合的人工食草基地,大力发展和做大做强特色经济林果产业、中药藏药产业。二是结合旅游产业发展,探索建设和发展沙漠公园、沙漠科技馆、沙漠体验营,大力发掘和稳步开展沙漠旅游,一方面拓展旅游项目、发展旅游产业、增加旅游收入,另一方面建设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阵地,促使游客在体验优美高原生态的同时关注和关心土地荒漠化问题。三是结合沙产业发展,着力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防沙治沙和沙产业,积极引进治沙企业开展营利性治沙。
积极开展教育培训,稳步推进专业治沙。紧紧围绕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和解决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产业发展劳务施工以及招投标相关问题,积极加强农牧民教育培训特别是防沙治沙和沙产业发展等专业技术培训。一是通过培训,就近组建防沙治沙和沙产业发展专业队伍,条件适合的发展成为专门的劳务公司直至治沙企业,解决川西高原工程建设所需劳动力。二是通过组织参加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建设以及产业发展劳务施工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三是通过教育培训和参与劳务施工等,逐步转变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农牧业生产对草地的依赖和超载过牧对草地的破坏,间接助推防沙治沙。(责编:贺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