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1955年教育部下發《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60多年里,国家已经颁布了九道“减负令”,并明确提出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减负”再次成为教育话题里的热门词。 “教育要不要有负担?需要什么样的负担?什么负担是过重的?我觉得这些应该作为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提出来。”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看来,落实“减负”必须做细。他认为,谈“减负”首先就要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55年教育部下發《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60多年里,国家已经颁布了九道“减负令”,并明确提出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减负”再次成为教育话题里的热门词。
“教育要不要有负担?需要什么样的负担?什么负担是过重的?我觉得这些应该作为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提出来。”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看来,落实“减负”必须做细。他认为,谈“减负”首先就要弄清楚“减什么负”。
关于“减什么负”,有专家学者进一步提出,减的是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不合理的心理负担,减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负担,但不是不要教学质量。
那么,具体实施时,什么是“不合理的、过重”的负担?应如何减?这些都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适度把握。本期,就让我们围绕“如何‘减负’”展开探讨。
其他文献
曾有过一个整天乐呵呵的同事,他常说:“不要和孩子们较真,孩子毕竟是孩子,哪有不犯错的,要不然还要我们这些老师干嘛?”细想之,确实如此。 回想当年,我们如学生一般年纪时,也曾将书本忘在家里,也曾忘了写作业,也曾上课做过小动作……为什么不允许学生犯错呢?孩子是有逆反心理的,你越急,他越不在乎。正如煎药,猛火煎出的药没效果,非得慢火熬。 所以,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有颗包容的心,将“心理放大镜”对准积
活动背景 今天的未成年人是明天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生态道德的实践者。由于学校地处城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较少接触自然界,难以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的生态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 学生个人道德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开展。开展的自然笔记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是发展学生生态道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自由与爱情》中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诚如他对自由的追求,我也热爱自由,向往自由之境。 自由,是美好的状态,不受拘束,不受限制。王羲之流觞欢饮,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陶渊明向往田园,欣然抒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寄情山水,纵情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
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写作业”……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用于写作业的时间达3小时,是全球平均时数的2倍。许多学生的作业不是按“道”计算,而是按“套”完成,往往一次作业就是一张试卷。 作业的价值由多元走向单一,作业被异化,成为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成为教师巨大的精神压力,制约着广大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寻回作业的多元
陆游有两句脍炙人口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列宁也说:“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由此看来,躬身实践,何其重要!(更换引言,准确扣合观点,言简意赅。)没有千里之遥的涉水跋山,何来处事之满腹经纶?没有细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又怎会有力透纸背的深思熟虑? 诚然,课堂的有效教学与课外的大量阅读,对于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升不可忽视,前者有助于我们掌握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后者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历史对你的评价;“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这是世人对你的评价。 诗圣,你是那么的遥远而又那么的逼近;你是那么的神秘而又那么的平凡。虽然悲苦结束了你的一生,但是诗歌却延续着你的生命与灵魂。 每当读到你的诗歌时,我总会沉浸在你的精神世界里,仿佛看到了你所经历的一切,让我无法释怀。你曾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但上苍对你不公。
今日教育,有些就是一种“为了拿什么奖”的教育,不管教师课堂上是否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都难以改变其之灌输的特性,结果就是不少的孩子也许在学业上升的阶梯上,一步步成功地走过来,但他们几乎都没有真正体验过学习与成长的快乐、读书带来的自我生命的充实与愉悦。 好的教育一定是当下就能感觉到的教育,也就是个体能从中获得美好事物体验的教育,意味着能唤起个体对美好事物的欲求,让当下的孩子找到自我生命的尊严与作为儿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前沿阵地,而班级德育活动则是一种有效的载体,承载着完成德育教育任务。不少班主任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在班级活动设计上做出了不少改进,设计出构思巧妙的班级活动方案,但往往会出现学生在活动现场热热闹闹,走出教室却依然我行我素的现象。这種“知行不一”的现象,暴露出了德育活动缺乏实效性的问题。如何让德育活动落到实处呢? 接地气,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
班级内的学生群体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正式群体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下形成的,如班委会、团支部、各类班级代表队等,而本文所探讨的小团体是指由学生自愿结合、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體。 班级小团体以其特殊的力量,对班集体建设及学生个体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所以,班级小团体不可忽视。那么,如何发挥小团体的积极作用,消除其负面影响,让其与班级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呢? 本期
班干部作为教师的助手,对其他学生有一定的管理权,因此,班干部队伍中容易产生一定的社会“官本位”思想。这些不好的风气不利于学生成长和班级建设。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笔者从班委的产生方式入手,促成班委角色的转型;以集中培训为依托,强化班委职责定位;以民主监督为手段,优化班委服务行为。多元产生,促成班委角色转型 产生方式的变革。在班集体中,常见的班委会选拔方式有四种:第一种是任命制,即由班主任根据自己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