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要担当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服务的责任,首要的是构建起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课程体系。
早在1997年,刚刚诞生一年的京源学校就在校内创办了为爱好美术的孩子提供特长教育的书画院。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美、享受美、创造美的需要与日俱增,社会生活中需要大量具有美术专长和艺术创造力的人才。而当时的现实是:一方面,有数以百计的孩子在少年宫以及社会上办的各种美术特长班里乐此不疲地学习着;另一方面,在全区的高考历史上,几年也不见有一个学生报考美术院校。高考考场上这些孩子都到哪里去了呢?是他们不再爱好艺术?还是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被证明没有艺术天赋?事实上都不是,原因在于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给这些在这一领域有一定天赋、有强烈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与发展的空间,而是强迫他们去学习根本就没有兴趣,也许是除了考试在他们一生中不会再有任何用处的东西。他们在美术方面的优势得不到承认,他们不被认为是聪明的、有潜力的孩子。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是我们的人才观念和僵死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承认差别的、单一死板的、繁难偏旧的课程体系吞噬了这些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天赋,终止了这些孩子迈向高等艺术教育殿堂的步伐,让他们的艺术追求半途而废了。个别执着地坚持自我发展的孩子,到高考时也只能落到顾此失彼、狼狈不堪的尴尬境地,因为传统的课程制度不能为他提供任何有意义的帮助。
脱离社会生活实际,不顾学生个性和特长,是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的最大弊病。传统课程理论上是在追求“全面发展”,而实际上却是在扼杀人的个性和特长。天赋、潜质、个性、职业取向完全不同的学生,却被要求学习同样的、同一水平的课程,在甲领域有天赋、有兴趣的学生,不能在甲领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充分发展的条件,同样,在乙领域有天赋、有兴趣的学生也不能在乙领域获得其所需要的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他们都要在所有领域同样程度的学习,其结果是学生一无所长,有专长、有个性的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我们在一所普通中学里创办书画院,就是想尝试着用我们的实践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对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的桎梏,为在美术方面有天赋,对美术有强烈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与发展的空间,创造一种适合美术特长生发展的课程模式:文化素质与专业特长并重,系统的基本功训练与艺术创造思维培养并举,为造就一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美术专业人才打好基础。学校专门为这些学生设计了适合他们特点,有利于发展其艺术天赋的课程计划和课表,配备了热爱美术教育且艺术造诣很深的专业教师,建设了美术专业教室,购置了充足的专业用具,创造了所能创造的一切条件。我们的实践成功了。现在,京源学校从初一至高三每个年级都有一个美术教育实验班,在校美术特长生200多人,自2003年第一批美术特长生毕业参加高考至今,五届毕业生共计100多人全部从这里步入了高等学府的艺术殿堂,中央美院、清华大学、人大、北师大、北理工、北航、中央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北服、北印、农大、林大、北工大……京源学校毕业的学子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全国数十所高校的美术及相关专业院系,所学专业有绘画、雕塑等纯美术专业,同时还涉及了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园林艺术、城市景观、影视美术、动画、广告、装饰、美术史、美术教育等数十个美术相关专业并成为所在院校和专业中的佼佼者。相信不远的将来,中国大地上一定会活跃起一批从京源学校走出去的艺术家和设计师。
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每一个孩子都是有潜力的,只不过他们潜力存在与发展的方向不同而已。鉴于学生智能的多元性,一方面要以多元的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使他们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不是通过抑制优势智能的发展来保证弱势智能的提升,而是针对学生的优势智能加以引导和开发,促进优势智能的充分发展。
什么是优质教育?优质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潜能的方面得到最好的发展。京源学校努力实践了这一教育信念。除了举办美术教育实验班以外,我们还为喜好数学的孩子办了数学实验班,为有外语学习潜力的学生办了外语实验班,为爱好科技的同学开办了科技小组,为有舞蹈爱好的同学聘请了舞蹈教师,成立舞蹈队等等,学校为这些学生量身定制了适合他们发展的特殊课程。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中学习是不知疲倦的,潜力也是惊人的。美术特长班的孩子们每周上8~10节美术课仍嫌时间不够;爱好船舰模的孩子几乎用上所有的假期,晚上常常制作到9、10点钟,依然乐此不疲。尹婷同学在初三紧张复习的日子里为参加航模世锦赛搭进了几个月的业余时间,夺得世锦赛银牌,市教委给她颁发了银帆奖,中考时她又获得全区总分第一名。在今年暑假举办的北京市青少年船模制作比赛中,京源学校的选手们获得四个项目和组别的第一名,包揽了其中一个项目的前四名。外语实验班的周雅同学,在当年高考中获得全区外语最高分,历届外语实验班都有多人考取北外、北二外、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外经贸等知名外语院校和综合大学的外语院系。
学校教育如何彰显学生个性,使拥有不同天赋和潜能的学生能够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特质的发展,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面对的共同课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在其指导下,教育部制订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普通高中教育课程方案(实验)》等一系列课程改革的文件,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改变了传统课程单一的国家课模式,校本课程有了明确的地位;改变了单一的必修课程模式,设置了大量选修模块,一个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它为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天赋、潜能和未来的职业倾向选择课程提供了空间,同时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要有能力创造性地搭建好具有学校特色的多样化、可选择的校本课程结构。怎样搭建呢?
第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上文中提到的关于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文件,它们是纵观世界教育改革大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国情和教育现状,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高度,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出发而得出的结晶,凝结了当代中国教育的最高智慧,是指导我们进行学校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深刻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对各级各类人才的要求状况,既要了解共性需求,更要了解个性需求。社会对人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多样性即个性。
第三,清楚了解自己学校所处的地域特点和这一地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家长的渴望与需求。
第四,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禀赋、潜质、个性和职业倾向,尊重每一个学生自身潜力的发展权和基于自身潜力的选择权,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课程服务,让潜质不同的学生享有不同的课程,促进其潜能的发展。
第五,关注共同基础,开足开好必修课程。传统课程注重共同基础,这是其优势,不足在于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忽视了个性。而今在注重个性的时候,我们不要跑到另一个极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每一个人都要具备社会所需要的共性要求。
在开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让具备不同潜能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用不同的选修课程支撑具有不同潜能学生的发展,最终创造一种使学生脱颖而出的课程机制,是京源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本领和能力,靠它生存,靠它发展,靠它成就自己的人生!
(作者单位:北京市京源学校)
编辑 付江泓
早在1997年,刚刚诞生一年的京源学校就在校内创办了为爱好美术的孩子提供特长教育的书画院。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美、享受美、创造美的需要与日俱增,社会生活中需要大量具有美术专长和艺术创造力的人才。而当时的现实是:一方面,有数以百计的孩子在少年宫以及社会上办的各种美术特长班里乐此不疲地学习着;另一方面,在全区的高考历史上,几年也不见有一个学生报考美术院校。高考考场上这些孩子都到哪里去了呢?是他们不再爱好艺术?还是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被证明没有艺术天赋?事实上都不是,原因在于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给这些在这一领域有一定天赋、有强烈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与发展的空间,而是强迫他们去学习根本就没有兴趣,也许是除了考试在他们一生中不会再有任何用处的东西。他们在美术方面的优势得不到承认,他们不被认为是聪明的、有潜力的孩子。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是我们的人才观念和僵死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承认差别的、单一死板的、繁难偏旧的课程体系吞噬了这些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天赋,终止了这些孩子迈向高等艺术教育殿堂的步伐,让他们的艺术追求半途而废了。个别执着地坚持自我发展的孩子,到高考时也只能落到顾此失彼、狼狈不堪的尴尬境地,因为传统的课程制度不能为他提供任何有意义的帮助。
脱离社会生活实际,不顾学生个性和特长,是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的最大弊病。传统课程理论上是在追求“全面发展”,而实际上却是在扼杀人的个性和特长。天赋、潜质、个性、职业取向完全不同的学生,却被要求学习同样的、同一水平的课程,在甲领域有天赋、有兴趣的学生,不能在甲领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充分发展的条件,同样,在乙领域有天赋、有兴趣的学生也不能在乙领域获得其所需要的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他们都要在所有领域同样程度的学习,其结果是学生一无所长,有专长、有个性的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我们在一所普通中学里创办书画院,就是想尝试着用我们的实践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对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的桎梏,为在美术方面有天赋,对美术有强烈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与发展的空间,创造一种适合美术特长生发展的课程模式:文化素质与专业特长并重,系统的基本功训练与艺术创造思维培养并举,为造就一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美术专业人才打好基础。学校专门为这些学生设计了适合他们特点,有利于发展其艺术天赋的课程计划和课表,配备了热爱美术教育且艺术造诣很深的专业教师,建设了美术专业教室,购置了充足的专业用具,创造了所能创造的一切条件。我们的实践成功了。现在,京源学校从初一至高三每个年级都有一个美术教育实验班,在校美术特长生200多人,自2003年第一批美术特长生毕业参加高考至今,五届毕业生共计100多人全部从这里步入了高等学府的艺术殿堂,中央美院、清华大学、人大、北师大、北理工、北航、中央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北服、北印、农大、林大、北工大……京源学校毕业的学子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全国数十所高校的美术及相关专业院系,所学专业有绘画、雕塑等纯美术专业,同时还涉及了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园林艺术、城市景观、影视美术、动画、广告、装饰、美术史、美术教育等数十个美术相关专业并成为所在院校和专业中的佼佼者。相信不远的将来,中国大地上一定会活跃起一批从京源学校走出去的艺术家和设计师。
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每一个孩子都是有潜力的,只不过他们潜力存在与发展的方向不同而已。鉴于学生智能的多元性,一方面要以多元的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使他们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不是通过抑制优势智能的发展来保证弱势智能的提升,而是针对学生的优势智能加以引导和开发,促进优势智能的充分发展。
什么是优质教育?优质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潜能的方面得到最好的发展。京源学校努力实践了这一教育信念。除了举办美术教育实验班以外,我们还为喜好数学的孩子办了数学实验班,为有外语学习潜力的学生办了外语实验班,为爱好科技的同学开办了科技小组,为有舞蹈爱好的同学聘请了舞蹈教师,成立舞蹈队等等,学校为这些学生量身定制了适合他们发展的特殊课程。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中学习是不知疲倦的,潜力也是惊人的。美术特长班的孩子们每周上8~10节美术课仍嫌时间不够;爱好船舰模的孩子几乎用上所有的假期,晚上常常制作到9、10点钟,依然乐此不疲。尹婷同学在初三紧张复习的日子里为参加航模世锦赛搭进了几个月的业余时间,夺得世锦赛银牌,市教委给她颁发了银帆奖,中考时她又获得全区总分第一名。在今年暑假举办的北京市青少年船模制作比赛中,京源学校的选手们获得四个项目和组别的第一名,包揽了其中一个项目的前四名。外语实验班的周雅同学,在当年高考中获得全区外语最高分,历届外语实验班都有多人考取北外、北二外、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外经贸等知名外语院校和综合大学的外语院系。
学校教育如何彰显学生个性,使拥有不同天赋和潜能的学生能够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特质的发展,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面对的共同课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在其指导下,教育部制订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普通高中教育课程方案(实验)》等一系列课程改革的文件,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改变了传统课程单一的国家课模式,校本课程有了明确的地位;改变了单一的必修课程模式,设置了大量选修模块,一个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它为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天赋、潜能和未来的职业倾向选择课程提供了空间,同时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要有能力创造性地搭建好具有学校特色的多样化、可选择的校本课程结构。怎样搭建呢?
第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上文中提到的关于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文件,它们是纵观世界教育改革大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国情和教育现状,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高度,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出发而得出的结晶,凝结了当代中国教育的最高智慧,是指导我们进行学校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深刻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对各级各类人才的要求状况,既要了解共性需求,更要了解个性需求。社会对人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多样性即个性。
第三,清楚了解自己学校所处的地域特点和这一地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家长的渴望与需求。
第四,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禀赋、潜质、个性和职业倾向,尊重每一个学生自身潜力的发展权和基于自身潜力的选择权,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课程服务,让潜质不同的学生享有不同的课程,促进其潜能的发展。
第五,关注共同基础,开足开好必修课程。传统课程注重共同基础,这是其优势,不足在于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忽视了个性。而今在注重个性的时候,我们不要跑到另一个极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每一个人都要具备社会所需要的共性要求。
在开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让具备不同潜能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用不同的选修课程支撑具有不同潜能学生的发展,最终创造一种使学生脱颖而出的课程机制,是京源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本领和能力,靠它生存,靠它发展,靠它成就自己的人生!
(作者单位:北京市京源学校)
编辑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