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来源 :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h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分析】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说为:“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等句式。”所谓“理解”是指能辨认出文言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知道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所谓“用法”就是指能够用现代汉语准确地翻译这些文言句式。
  通过对近几年江苏及各省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句式内容考查情况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命题规律:①该考点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③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以倒装句和省略句为主。
  【知识汇总】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①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②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常见。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③用动词“为”或“是”表判断。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或用“非”来表否定判断。如“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⑤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二、 被动句
  常见文言文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②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为”“为……所……”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④用“被”表被动,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⑤没有被动标志,语意上表被动,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 倒装句
  1. 宾语前置
  常见的宾语前置有如下形式: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往往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谁、胡、何、安、焉等)时,宾语往往也前置,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有宾语前置标志词“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标志时,宾语往往前置,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2. 定语后置
  常见的定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如“今战士还者”(《赤壁之战》);②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③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 状语后置
  常见的状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动+以+宾”的形式,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②“动+于(乎,相当于‘于’)+宾”的形式,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③“形+于+宾”的形式,如“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像这些“以”“于”等介词构成的状语在翻译时大都要置于动词前。
  4. 主谓倒装
  为了突出谓语,使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 省略句
  常见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种: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③省略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省略介词,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考查方式】
  高考中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如“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题讲解】
  例1 判断句:“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古砚说》)
  误译 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解析 此句是以“非”作标志的否定判断句。“是非”不是一个词,“是”解释为“这”,“非”表判断,“不是”;在翻译时必须译成“……不是……”的格式。
  答案 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例2 被动句:“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饮。”(《中古文言》)
  误译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 引句的“终身不用”属于语意上的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应注意体现出被动关系。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在翻译时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它往往是一个赋分点。
  答案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例3 宾语前置句:“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冉氏烹狗记》)
  误译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解析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
  答案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例4 定语后置句:“从衣文之媵七十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误译 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解析 此句为定语前置。“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
  答案 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例5 状语后置句:“力不足,死焉,职也。”(《杨烈妇传》)   误译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了,也是你的职分。
  解析 此句的“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死焉”即“死于之”,属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可译为“死在这里”或“死在这件事上”。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在翻译成现代文时大多要提到谓语前面。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职分。
  例6 主谓倒装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误译 在哪里呢,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
  解析 “安在”在句中做谓语成分,被前置了,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到主语之后。主谓倒装是为了突出谓语,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成“主语+谓语”式。
  答案 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在哪里呢!
  例7 省略句:“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聊斋志异·郭生》)
  误译 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解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语“狐狸”,翻译时应补出来。在翻译省略句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出来,这些需要补出的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一个采分点。
  答案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方法归纳】
  1. 借助语法分析
  准确地理解句式,离不开对该句的语法分析(主要是主谓宾的分析)。一般按三个步骤:①查找全句充当谓语的那个词(主要是动词)。②分析动词谓语的前半部分:主语是受动者,句子就是被动句;状语是名词,为词类活用作状语;不见主语是省略主语。③分析动词谓语后半部分:及物动词后无对象,可能是省略宾语;有名词、代词而不是宾语,可能省略了介词“于”或者是使动用法;后面紧跟“介词+名词(代词)”,可能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2. 抓住语言标志
  文言句式常有标志词,可参照前面的“知识汇总”部分。要抓住各种句式的实质,掌握规律,学得扎实、灵活,不要死记硬背。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时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
  (选自《南史·扬公则传》,有删节)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
  (2)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
  (3)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
  (4)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
  (5)马革还葬,此吾志也。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叶有德,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考点分析】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说为:“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等句式。”所谓“理解”是指能辨认出文言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知道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所谓“用法”就是指能够用现代汉语准确地翻译这些文言句式。
  通过对近几年江苏及各省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句式内容考查情况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命题规律:①该考点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③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以倒装句和省略句为主。
  【知识汇总】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①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②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常见。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③用动词“为”或“是”表判断。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或用“非”来表否定判断。如“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⑤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二、 被动句
  常见文言文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②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为”“为……所……”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④用“被”表被动,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⑤没有被动标志,语意上表被动,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 倒装句
  1. 宾语前置
  常见的宾语前置有如下形式: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往往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谁、胡、何、安、焉等)时,宾语往往也前置,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有宾语前置标志词“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标志时,宾语往往前置,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2. 定语后置
  常见的定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如“今战士还者”(《赤壁之战》);②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③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 状语后置
  常见的状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动+以+宾”的形式,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②“动+于(乎,相当于‘于’)+宾”的形式,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③“形+于+宾”的形式,如“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像这些“以”“于”等介词构成的状语在翻译时大都要置于动词前。
  4. 主谓倒装
  为了突出谓语,使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 省略句
  常见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种: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③省略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省略介词,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考查方式】
  高考中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如“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题讲解】
  例1 判断句:“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古砚说》)
  误译 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解析 此句是以“非”作标志的否定判断句。“是非”不是一个词,“是”解释为“这”,“非”表判断,“不是”;在翻译时必须译成“……不是……”的格式。
  答案 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例2 被动句:“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饮。”(《中古文言》)
  误译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 引句的“终身不用”属于语意上的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应注意体现出被动关系。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在翻译时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它往往是一个赋分点。
  答案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例3 宾语前置句:“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冉氏烹狗记》)
  误译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解析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
  答案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例4 定语后置句:“从衣文之媵七十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误译 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解析 此句为定语前置。“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
  答案 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例5 状语后置句:“力不足,死焉,职也。”(《杨烈妇传》)
  误译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了,也是你的职分。
  解析 此句的“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死焉”即“死于之”,属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可译为“死在这里”或“死在这件事上”。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在翻译成现代文时大多要提到谓语前面。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职分。
  例6 主谓倒装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误译 在哪里呢,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
  解析 “安在”在句中做谓语成分,被前置了,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到主语之后。主谓倒装是为了突出谓语,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成“主语+谓语”式。
  答案 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在哪里呢!
  例7 省略句:“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聊斋志异·郭生》)
  误译 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解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语“狐狸”,翻译时应补出来。在翻译省略句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出来,这些需要补出的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一个采分点。
  答案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方法归纳】
  1. 借助语法分析
  准确地理解句式,离不开对该句的语法分析(主要是主谓宾的分析)。一般按三个步骤:①查找全句充当谓语的那个词(主要是动词)。②分析动词谓语的前半部分:主语是受动者,句子就是被动句;状语是名词,为词类活用作状语;不见主语是省略主语。③分析动词谓语后半部分:及物动词后无对象,可能是省略宾语;有名词、代词而不是宾语,可能省略了介词“于”或者是使动用法;后面紧跟“介词+名词(代词)”,可能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2. 抓住语言标志
  文言句式常有标志词,可参照前面的“知识汇总”部分。要抓住各种句式的实质,掌握规律,学得扎实、灵活,不要死记硬背。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时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
  (选自《南史·扬公则传》,有删节)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
  (2)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
  (3)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
  (4)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
  (5)马革还葬,此吾志也。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叶有德,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 诗歌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 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期刊
一、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 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  2. 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期刊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闻笛  李 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 本诗是中唐诗人李益谪迁江淮时所作。  1. 这首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 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 莎 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
期刊
【考点分析】  文言实词是高考必考的内容,积累文言实词知识是学好文言文最重要的基础。  对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在于理解。考查较多的是古今词义;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主要考查点是实词的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要求同学们准确把握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知识汇总】  1. 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文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通用或借用的一种语言现象(包含古今字)。如“反”通“返”,“要”
期刊
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①  辛弃疾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风雨飘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  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注】 ①本词写于词人被贬闲居期间。  1. 开头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分析其效果。 
期刊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幽州夜饮  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 据《新唐书·张说传》,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  1.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这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2. 诗歌颔联中的“迟暮心”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
期刊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 本诗运用了哪几种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2. 从艺术效果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的作用。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 一、二两句写景,在全诗中
期刊
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  秋风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  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
期刊
①水墨江南,是我最为心仪的画轴。峰峦中的涧水、烟树里的人家、晨炊上的鸟啼、落日下的橹声、匍匐在蛰气上的春梦无痕、浮漾于绵雨中的秋叶满山,或宁静、或喧闹,或尺幅玲珑、或无远弗届。我心中的江南,永远是一幅常读常新的水墨。
期刊
2012年第11期参考答案  第7-9页  一、1. 点题,首尾呼应,霜与作者的童年生活融为一体;交代作者童年生活的艰辛,引起下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感慨。 2. 寒冬黑夜的寒冷与早餐温暖的香气融合,萦绕在我的身边;家境的贫寒和父母对我无声的关爱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知道贫寒的生活也有浓郁的爱,处艰辛之中也无需畏惧,凝聚成了淡然踏实、勇敢感恩的我。 3. 细节描写,将母亲为儿女日夜操劳、疲惫至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