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分析】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说为:“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等句式。”所谓“理解”是指能辨认出文言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知道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所谓“用法”就是指能够用现代汉语准确地翻译这些文言句式。
通过对近几年江苏及各省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句式内容考查情况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命题规律:①该考点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③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以倒装句和省略句为主。
【知识汇总】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①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②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常见。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③用动词“为”或“是”表判断。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或用“非”来表否定判断。如“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⑤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二、 被动句
常见文言文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②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为”“为……所……”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④用“被”表被动,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⑤没有被动标志,语意上表被动,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 倒装句
1. 宾语前置
常见的宾语前置有如下形式: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往往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谁、胡、何、安、焉等)时,宾语往往也前置,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有宾语前置标志词“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标志时,宾语往往前置,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2. 定语后置
常见的定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如“今战士还者”(《赤壁之战》);②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③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 状语后置
常见的状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动+以+宾”的形式,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②“动+于(乎,相当于‘于’)+宾”的形式,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③“形+于+宾”的形式,如“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像这些“以”“于”等介词构成的状语在翻译时大都要置于动词前。
4. 主谓倒装
为了突出谓语,使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 省略句
常见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种: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③省略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省略介词,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考查方式】
高考中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如“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题讲解】
例1 判断句:“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古砚说》)
误译 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解析 此句是以“非”作标志的否定判断句。“是非”不是一个词,“是”解释为“这”,“非”表判断,“不是”;在翻译时必须译成“……不是……”的格式。
答案 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例2 被动句:“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饮。”(《中古文言》)
误译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 引句的“终身不用”属于语意上的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应注意体现出被动关系。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在翻译时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它往往是一个赋分点。
答案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例3 宾语前置句:“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冉氏烹狗记》)
误译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解析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
答案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例4 定语后置句:“从衣文之媵七十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误译 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解析 此句为定语前置。“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
答案 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例5 状语后置句:“力不足,死焉,职也。”(《杨烈妇传》) 误译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了,也是你的职分。
解析 此句的“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死焉”即“死于之”,属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可译为“死在这里”或“死在这件事上”。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在翻译成现代文时大多要提到谓语前面。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职分。
例6 主谓倒装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误译 在哪里呢,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
解析 “安在”在句中做谓语成分,被前置了,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到主语之后。主谓倒装是为了突出谓语,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成“主语+谓语”式。
答案 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在哪里呢!
例7 省略句:“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聊斋志异·郭生》)
误译 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解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语“狐狸”,翻译时应补出来。在翻译省略句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出来,这些需要补出的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一个采分点。
答案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方法归纳】
1. 借助语法分析
准确地理解句式,离不开对该句的语法分析(主要是主谓宾的分析)。一般按三个步骤:①查找全句充当谓语的那个词(主要是动词)。②分析动词谓语的前半部分:主语是受动者,句子就是被动句;状语是名词,为词类活用作状语;不见主语是省略主语。③分析动词谓语后半部分:及物动词后无对象,可能是省略宾语;有名词、代词而不是宾语,可能省略了介词“于”或者是使动用法;后面紧跟“介词+名词(代词)”,可能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2. 抓住语言标志
文言句式常有标志词,可参照前面的“知识汇总”部分。要抓住各种句式的实质,掌握规律,学得扎实、灵活,不要死记硬背。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时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
(选自《南史·扬公则传》,有删节)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
(2)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
(3)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
(4)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
(5)马革还葬,此吾志也。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叶有德,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考点分析】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说为:“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等句式。”所谓“理解”是指能辨认出文言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知道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所谓“用法”就是指能够用现代汉语准确地翻译这些文言句式。
通过对近几年江苏及各省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句式内容考查情况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命题规律:①该考点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③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以倒装句和省略句为主。
【知识汇总】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①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②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常见。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③用动词“为”或“是”表判断。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或用“非”来表否定判断。如“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⑤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二、 被动句
常见文言文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②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为”“为……所……”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④用“被”表被动,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⑤没有被动标志,语意上表被动,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 倒装句
1. 宾语前置
常见的宾语前置有如下形式: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往往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谁、胡、何、安、焉等)时,宾语往往也前置,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有宾语前置标志词“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标志时,宾语往往前置,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2. 定语后置
常见的定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如“今战士还者”(《赤壁之战》);②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③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 状语后置
常见的状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动+以+宾”的形式,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②“动+于(乎,相当于‘于’)+宾”的形式,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③“形+于+宾”的形式,如“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像这些“以”“于”等介词构成的状语在翻译时大都要置于动词前。
4. 主谓倒装
为了突出谓语,使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 省略句
常见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种: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③省略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省略介词,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考查方式】
高考中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如“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题讲解】
例1 判断句:“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古砚说》)
误译 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解析 此句是以“非”作标志的否定判断句。“是非”不是一个词,“是”解释为“这”,“非”表判断,“不是”;在翻译时必须译成“……不是……”的格式。
答案 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例2 被动句:“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饮。”(《中古文言》)
误译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 引句的“终身不用”属于语意上的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应注意体现出被动关系。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在翻译时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它往往是一个赋分点。
答案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例3 宾语前置句:“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冉氏烹狗记》)
误译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解析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
答案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例4 定语后置句:“从衣文之媵七十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误译 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解析 此句为定语前置。“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
答案 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例5 状语后置句:“力不足,死焉,职也。”(《杨烈妇传》)
误译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了,也是你的职分。
解析 此句的“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死焉”即“死于之”,属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可译为“死在这里”或“死在这件事上”。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在翻译成现代文时大多要提到谓语前面。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职分。
例6 主谓倒装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误译 在哪里呢,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
解析 “安在”在句中做谓语成分,被前置了,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到主语之后。主谓倒装是为了突出谓语,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成“主语+谓语”式。
答案 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在哪里呢!
例7 省略句:“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聊斋志异·郭生》)
误译 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解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语“狐狸”,翻译时应补出来。在翻译省略句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出来,这些需要补出的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一个采分点。
答案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方法归纳】
1. 借助语法分析
准确地理解句式,离不开对该句的语法分析(主要是主谓宾的分析)。一般按三个步骤:①查找全句充当谓语的那个词(主要是动词)。②分析动词谓语的前半部分:主语是受动者,句子就是被动句;状语是名词,为词类活用作状语;不见主语是省略主语。③分析动词谓语后半部分:及物动词后无对象,可能是省略宾语;有名词、代词而不是宾语,可能省略了介词“于”或者是使动用法;后面紧跟“介词+名词(代词)”,可能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2. 抓住语言标志
文言句式常有标志词,可参照前面的“知识汇总”部分。要抓住各种句式的实质,掌握规律,学得扎实、灵活,不要死记硬背。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时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
(选自《南史·扬公则传》,有删节)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
(2)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
(3)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
(4)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
(5)马革还葬,此吾志也。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叶有德,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说为:“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等句式。”所谓“理解”是指能辨认出文言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知道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所谓“用法”就是指能够用现代汉语准确地翻译这些文言句式。
通过对近几年江苏及各省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句式内容考查情况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命题规律:①该考点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③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以倒装句和省略句为主。
【知识汇总】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①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②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常见。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③用动词“为”或“是”表判断。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或用“非”来表否定判断。如“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⑤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二、 被动句
常见文言文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②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为”“为……所……”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④用“被”表被动,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⑤没有被动标志,语意上表被动,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 倒装句
1. 宾语前置
常见的宾语前置有如下形式: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往往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谁、胡、何、安、焉等)时,宾语往往也前置,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有宾语前置标志词“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标志时,宾语往往前置,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2. 定语后置
常见的定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如“今战士还者”(《赤壁之战》);②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③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 状语后置
常见的状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动+以+宾”的形式,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②“动+于(乎,相当于‘于’)+宾”的形式,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③“形+于+宾”的形式,如“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像这些“以”“于”等介词构成的状语在翻译时大都要置于动词前。
4. 主谓倒装
为了突出谓语,使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 省略句
常见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种: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③省略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省略介词,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考查方式】
高考中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如“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题讲解】
例1 判断句:“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古砚说》)
误译 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解析 此句是以“非”作标志的否定判断句。“是非”不是一个词,“是”解释为“这”,“非”表判断,“不是”;在翻译时必须译成“……不是……”的格式。
答案 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例2 被动句:“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饮。”(《中古文言》)
误译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 引句的“终身不用”属于语意上的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应注意体现出被动关系。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在翻译时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它往往是一个赋分点。
答案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例3 宾语前置句:“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冉氏烹狗记》)
误译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解析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
答案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例4 定语后置句:“从衣文之媵七十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误译 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解析 此句为定语前置。“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
答案 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例5 状语后置句:“力不足,死焉,职也。”(《杨烈妇传》) 误译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了,也是你的职分。
解析 此句的“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死焉”即“死于之”,属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可译为“死在这里”或“死在这件事上”。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在翻译成现代文时大多要提到谓语前面。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职分。
例6 主谓倒装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误译 在哪里呢,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
解析 “安在”在句中做谓语成分,被前置了,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到主语之后。主谓倒装是为了突出谓语,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成“主语+谓语”式。
答案 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在哪里呢!
例7 省略句:“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聊斋志异·郭生》)
误译 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解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语“狐狸”,翻译时应补出来。在翻译省略句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出来,这些需要补出的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一个采分点。
答案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方法归纳】
1. 借助语法分析
准确地理解句式,离不开对该句的语法分析(主要是主谓宾的分析)。一般按三个步骤:①查找全句充当谓语的那个词(主要是动词)。②分析动词谓语的前半部分:主语是受动者,句子就是被动句;状语是名词,为词类活用作状语;不见主语是省略主语。③分析动词谓语后半部分:及物动词后无对象,可能是省略宾语;有名词、代词而不是宾语,可能省略了介词“于”或者是使动用法;后面紧跟“介词+名词(代词)”,可能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2. 抓住语言标志
文言句式常有标志词,可参照前面的“知识汇总”部分。要抓住各种句式的实质,掌握规律,学得扎实、灵活,不要死记硬背。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时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
(选自《南史·扬公则传》,有删节)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
(2)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
(3)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
(4)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
(5)马革还葬,此吾志也。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叶有德,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考点分析】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说为:“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等句式。”所谓“理解”是指能辨认出文言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知道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所谓“用法”就是指能够用现代汉语准确地翻译这些文言句式。
通过对近几年江苏及各省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句式内容考查情况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命题规律:①该考点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③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以倒装句和省略句为主。
【知识汇总】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①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②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常见。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③用动词“为”或“是”表判断。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或用“非”来表否定判断。如“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⑤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二、 被动句
常见文言文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②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为”“为……所……”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④用“被”表被动,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⑤没有被动标志,语意上表被动,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 倒装句
1. 宾语前置
常见的宾语前置有如下形式: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往往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谁、胡、何、安、焉等)时,宾语往往也前置,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有宾语前置标志词“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标志时,宾语往往前置,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2. 定语后置
常见的定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如“今战士还者”(《赤壁之战》);②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③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 状语后置
常见的状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动+以+宾”的形式,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②“动+于(乎,相当于‘于’)+宾”的形式,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③“形+于+宾”的形式,如“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像这些“以”“于”等介词构成的状语在翻译时大都要置于动词前。
4. 主谓倒装
为了突出谓语,使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 省略句
常见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种: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③省略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省略介词,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考查方式】
高考中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如“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题讲解】
例1 判断句:“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古砚说》)
误译 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解析 此句是以“非”作标志的否定判断句。“是非”不是一个词,“是”解释为“这”,“非”表判断,“不是”;在翻译时必须译成“……不是……”的格式。
答案 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例2 被动句:“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饮。”(《中古文言》)
误译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 引句的“终身不用”属于语意上的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应注意体现出被动关系。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在翻译时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它往往是一个赋分点。
答案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例3 宾语前置句:“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冉氏烹狗记》)
误译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解析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
答案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例4 定语后置句:“从衣文之媵七十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误译 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解析 此句为定语前置。“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
答案 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例5 状语后置句:“力不足,死焉,职也。”(《杨烈妇传》)
误译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了,也是你的职分。
解析 此句的“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死焉”即“死于之”,属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可译为“死在这里”或“死在这件事上”。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在翻译成现代文时大多要提到谓语前面。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职分。
例6 主谓倒装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误译 在哪里呢,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
解析 “安在”在句中做谓语成分,被前置了,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到主语之后。主谓倒装是为了突出谓语,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成“主语+谓语”式。
答案 公子能够为别人的困难着急的品质在哪里呢!
例7 省略句:“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聊斋志异·郭生》)
误译 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解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语“狐狸”,翻译时应补出来。在翻译省略句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出来,这些需要补出的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一个采分点。
答案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方法归纳】
1. 借助语法分析
准确地理解句式,离不开对该句的语法分析(主要是主谓宾的分析)。一般按三个步骤:①查找全句充当谓语的那个词(主要是动词)。②分析动词谓语的前半部分:主语是受动者,句子就是被动句;状语是名词,为词类活用作状语;不见主语是省略主语。③分析动词谓语后半部分:及物动词后无对象,可能是省略宾语;有名词、代词而不是宾语,可能省略了介词“于”或者是使动用法;后面紧跟“介词+名词(代词)”,可能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2. 抓住语言标志
文言句式常有标志词,可参照前面的“知识汇总”部分。要抓住各种句式的实质,掌握规律,学得扎实、灵活,不要死记硬背。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时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
(选自《南史·扬公则传》,有删节)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
(2)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
(3)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
(4)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
(5)马革还葬,此吾志也。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叶有德,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