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贫困的同时,往往心理上也会出现贫困。因此心理辅导和经济资助是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两大重要手段。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心理辅导被动滞后的问题。作者结合自己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对资助工作的思考,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进行探索与研究,并提出培养贫困生积极心理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生;积极心理辅导;资助
贫困生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关注、帮扶这一特殊群体,已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心理的双重困惑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成长、成才,做好贫困生工作是高等教育刻不容缓的使命。强化贫困生的积极心理,改变贫困生的消极认知,才能真正实现资助育人的目的。
一、根据不同的经济需求引发的心理困惑进行辅导
高校中由于经济条件无法满足现实需求而引发的“心理贫困”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生存贫困生。主要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在城市化进程中未能达到小康水平家庭的子女,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们无力支付或很难支付教育费用、生活费用。这类贫困生每日背负经济压力,精打细算自己的支出,更无力应对同学间的聚会活动,从而逐步产生自卑、疏离群体的现象。第二类为由于家庭突发变故而导致经济贫困的学生。这类学生原本生活在健康普通的家庭环境中,由于家人的突然离去或突发变故而导致家庭贫困。这类贫困生在承受经济贫困的同时兼受着家庭变故带来的痛苦,最易出现心理问题。第三类是攀比消费型贫困生,这类学生或许并不符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范围,但由于奢侈、攀比消费的不良心理而导致“心理贫困”。
如果让这些消极的心理蔓延,将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人格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根据贫困生的不同心理类型进行辅导,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心态。
1.生存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由于缺乏生活保障,经济压力影响他们的基本生活。在经济困难的同时往往还伴随营养不良、身体发育不佳等情况。笔者作为高校资助工作者多次深入贫困生家庭进行家访工作,曾了解到,某贫困生为了节约开销每天只吃一顿饭,长此以往导致闭经的现象。家长希望学校能够给予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和心理辅导,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吃饱穿暖。
针对这类贫困生相关教师在学生入学阶段,需要倾注一部分精力,提早认定,通过建立贫困生档案库、绿色通道等方式最大程度地掌握这类贫困生信息。在经济上给予首要资助,同时心理辅导积极跟进,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其现实困境,积极应对经济压力。对其多一些接触、多一份问候、多一点关心与照顾。采用鼓励性的言语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扫除自卑心理。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工作,通过家庭进一步了解学生需求及心理帮扶点。
2.家庭突发变故导致经济贫困的学生
这类学生可能在入学时并不在贫困生的范围内,但由于家庭突发变故,经历家人患病或离世等突发情况引起家庭贫困,他们由于缺乏心理准备去承受失去家人和经济状况突变的双重痛苦极易导致心理问题。他们可能会由于伤心、自卑等原因并不愿将个人情况告知老师、同学,而选择独自承受,往往会导致心理问题加重。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关注并及时了解每个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和生活状态,深入进行个人辅导,并做好贫困生档案的更新和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方面的资助工作,给予他们及时的经济资助,减轻其经济上的压力。在班级建设和党团建设的过程中,营造包容的氛围,在学生出现自闭、忧郁等状态的时候,能够通过集体的温暖给予更多的爱心和帮助。
3.攀比消费型贫困生
这类学生经济状况可能并不贫困,而是心理上的不健康而导致的心理贫困。对于这类学生要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对其进行自我认识教育,使之正确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不被物质所诱惑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经济资助上要严格把关,加强诚信教育。
二、积极心理辅导的具体措施
1.树立榜样作用
在贫困生中,也有很多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吃苦耐劳、意志坚强、勤奋刻苦等。他们中也不乏出类拔萃的佼佼者,通过勤工助学和奖学金完成学业,毕业后保研或者走到社会需要的岗位中去。可以通过座谈、交流等方式,通过优秀的贫困生带来正能量,给予其心理上积极的鼓舞,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取未来。
2.丰富精神生活
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不仅仅在于个人谈心、个别咨询,还应当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团体辅导能够帮助贫困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团体辅导不能停留在集体郊游集体游戏的层面。可以给予他们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组织贫困生到实际工作岗位进行见习、参观等活动,给他们提供更多了解未来、学以致用的平台,使其产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体会到来自学校的温暖和关爱。
3.加强感恩教育
以感恩教育激励困难学生成才,是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目的所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通过组织有意义的贫困生回馈社会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自身价值的实现,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
以上是笔者结合实际资助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深信在大家共同实践探索中,一定会找到呵护困难学生脆弱心理的良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贫困生;积极心理辅导;资助
贫困生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关注、帮扶这一特殊群体,已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心理的双重困惑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成长、成才,做好贫困生工作是高等教育刻不容缓的使命。强化贫困生的积极心理,改变贫困生的消极认知,才能真正实现资助育人的目的。
一、根据不同的经济需求引发的心理困惑进行辅导
高校中由于经济条件无法满足现实需求而引发的“心理贫困”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生存贫困生。主要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在城市化进程中未能达到小康水平家庭的子女,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们无力支付或很难支付教育费用、生活费用。这类贫困生每日背负经济压力,精打细算自己的支出,更无力应对同学间的聚会活动,从而逐步产生自卑、疏离群体的现象。第二类为由于家庭突发变故而导致经济贫困的学生。这类学生原本生活在健康普通的家庭环境中,由于家人的突然离去或突发变故而导致家庭贫困。这类贫困生在承受经济贫困的同时兼受着家庭变故带来的痛苦,最易出现心理问题。第三类是攀比消费型贫困生,这类学生或许并不符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范围,但由于奢侈、攀比消费的不良心理而导致“心理贫困”。
如果让这些消极的心理蔓延,将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人格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根据贫困生的不同心理类型进行辅导,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心态。
1.生存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由于缺乏生活保障,经济压力影响他们的基本生活。在经济困难的同时往往还伴随营养不良、身体发育不佳等情况。笔者作为高校资助工作者多次深入贫困生家庭进行家访工作,曾了解到,某贫困生为了节约开销每天只吃一顿饭,长此以往导致闭经的现象。家长希望学校能够给予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和心理辅导,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吃饱穿暖。
针对这类贫困生相关教师在学生入学阶段,需要倾注一部分精力,提早认定,通过建立贫困生档案库、绿色通道等方式最大程度地掌握这类贫困生信息。在经济上给予首要资助,同时心理辅导积极跟进,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其现实困境,积极应对经济压力。对其多一些接触、多一份问候、多一点关心与照顾。采用鼓励性的言语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扫除自卑心理。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工作,通过家庭进一步了解学生需求及心理帮扶点。
2.家庭突发变故导致经济贫困的学生
这类学生可能在入学时并不在贫困生的范围内,但由于家庭突发变故,经历家人患病或离世等突发情况引起家庭贫困,他们由于缺乏心理准备去承受失去家人和经济状况突变的双重痛苦极易导致心理问题。他们可能会由于伤心、自卑等原因并不愿将个人情况告知老师、同学,而选择独自承受,往往会导致心理问题加重。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关注并及时了解每个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和生活状态,深入进行个人辅导,并做好贫困生档案的更新和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方面的资助工作,给予他们及时的经济资助,减轻其经济上的压力。在班级建设和党团建设的过程中,营造包容的氛围,在学生出现自闭、忧郁等状态的时候,能够通过集体的温暖给予更多的爱心和帮助。
3.攀比消费型贫困生
这类学生经济状况可能并不贫困,而是心理上的不健康而导致的心理贫困。对于这类学生要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对其进行自我认识教育,使之正确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不被物质所诱惑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经济资助上要严格把关,加强诚信教育。
二、积极心理辅导的具体措施
1.树立榜样作用
在贫困生中,也有很多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吃苦耐劳、意志坚强、勤奋刻苦等。他们中也不乏出类拔萃的佼佼者,通过勤工助学和奖学金完成学业,毕业后保研或者走到社会需要的岗位中去。可以通过座谈、交流等方式,通过优秀的贫困生带来正能量,给予其心理上积极的鼓舞,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取未来。
2.丰富精神生活
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不仅仅在于个人谈心、个别咨询,还应当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团体辅导能够帮助贫困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团体辅导不能停留在集体郊游集体游戏的层面。可以给予他们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组织贫困生到实际工作岗位进行见习、参观等活动,给他们提供更多了解未来、学以致用的平台,使其产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体会到来自学校的温暖和关爱。
3.加强感恩教育
以感恩教育激励困难学生成才,是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目的所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通过组织有意义的贫困生回馈社会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自身价值的实现,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
以上是笔者结合实际资助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深信在大家共同实践探索中,一定会找到呵护困难学生脆弱心理的良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