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俗语说:“教学有三重境界,一是教知识,二是教方法,三是教思想。”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传授数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挖掘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更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思维品质;数学素养
引言
数学知识具有明显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年纪小,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性知识学习能力有限。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就应当传授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立足于数学教材(文本)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可供教师利用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通常都可以从数学教材(文本)中挖掘出来,教师需要有一双慧眼,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探寻潜伏在教材中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因子”,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取得最佳的效果。
比如,一年级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当学生看到教材上“小朋友帮助老奶奶干活”这幅图,一年级学生不仅认识了“7”,同时也产生了像这些同学一样向雷锋叔叔学习多做好事的想法。利用“同学们航模表演”的图片教会学生认识“8”的同时,又对小学生进行了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育。又如教师节时,以小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为题材编出应用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对小学生进行尊师爱师的德育。教学“比例尺”时,通过让小学生观察校园并设计一张校园平面图,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学好数学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再如教学“圆的周长”时,通过课前让小学生上网查询与圆周率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明白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的是中国人,比西方国家要早近一千年。
二、渗透转化思想,内化新知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将所学新知转化为已有知识进行突破,从而将所学知识及时地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出示例题:“湖面上飞过3对大雁,每队12只,一共有多少只?”这道题目的数量关系非常明确,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2×3=,如何计算出它的结果呢?教师引导学生,能否将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出它的答案。有的学生提议,将12×3转化成12+12+12,它的结果是36;也有学生建议把12×3转化为10×3加2×3,10×3=30,2×3=6,30+6=36。虽然两种算法不同,但无疑都是激活了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地内化新知,为竖式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案例,面对新知,教师没有急于讲解,而是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借助旧知完成新知内化,实现了迁移,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促进理解
在数学课堂中,在面对复杂问题,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解题策略时,教师可以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将复杂的数量关系变成形象的图形,通过观察图形,寻找到有效的解题策略。
譬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教师为学生出示了这样的题:有2张边长是15厘米的正方形纸,将它拼成一个长方形,所拼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题目出示后,学生们都认为很简单,列出了这样的算式:15×4=60(厘米),60×2=120(厘米)。当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计算时,学生给出的理由是先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然后乘2。可见学生们的思维陷入了定势中,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画图,将复杂的数量关系变成直观的图形,学生们观察后,发现原先的算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所拼长方形的长是30厘米,宽是15厘米,周长应该是90厘米。
上述案例,教师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通过画图,让学生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帮助学生强化了对课堂中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的本质内涵,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四、利用学习中的错误资源渗透思想教育
数学学习中学生发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总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将学生的错误当作教学的一种宝贵资源,应将学生犯错的过程当作学生尝试与创新的过程,教师应以新的观念、新的视角,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重新审视,因“题”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并让“错误”折射出德性的光芒。
比如,在两步应用题的复习课堂上,一位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这样的问題:“修一条长468米的路,修路工人每天修52米,修了8天后还余下多少米未修完?”这道题放在复习课上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小华也胆怯地举起了手,于是教师便让小华回答,小华站起身便说:“468除以52”,这时其他同学哄堂大笑,纷纷持反对意见,在同学们的嘲讽声中,小华羞得面红耳赤,尴尬地不敢说话了,此时,教师立即制止了其他学生,平静地对同学们说:“这道题小华不是不会,只是小华还没说完,我们应该听小华说完,其实我很喜欢小华的与众不同的想法。”此时,学生用怀疑的目光看着老师议论开了,有的说小华这样做也对,于是,学生都动脑思考起来,最后在老师的启发下理解了468÷52=9(天),是求修完全程共需的天数9天,还差9-8=1(天)才能完成,再用52×1=52(米)。学生恍然大悟,教师又引导学生对两种解法进行了比较,鼓励学生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小华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眼中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教师这样面对学生的“错误”,不批评,反而冷静地从小华的错误中发现了闪光点——列式虽错,但有可取之处。通过教师适当的引领、点拨与指导,让学生发现了一种独特的解法。
结语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有层次、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是数学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灵动他们的思维,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享受数学学习的魅力和精彩!
参考文献:
[1]王文敏.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J]. 西部素质教育, 2020,6(11):49-50.
[2]孙晓熙.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J].教育革新,2019(11):5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思维品质;数学素养
引言
数学知识具有明显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年纪小,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性知识学习能力有限。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就应当传授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立足于数学教材(文本)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可供教师利用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通常都可以从数学教材(文本)中挖掘出来,教师需要有一双慧眼,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探寻潜伏在教材中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因子”,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取得最佳的效果。
比如,一年级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当学生看到教材上“小朋友帮助老奶奶干活”这幅图,一年级学生不仅认识了“7”,同时也产生了像这些同学一样向雷锋叔叔学习多做好事的想法。利用“同学们航模表演”的图片教会学生认识“8”的同时,又对小学生进行了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育。又如教师节时,以小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为题材编出应用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对小学生进行尊师爱师的德育。教学“比例尺”时,通过让小学生观察校园并设计一张校园平面图,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学好数学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再如教学“圆的周长”时,通过课前让小学生上网查询与圆周率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明白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的是中国人,比西方国家要早近一千年。
二、渗透转化思想,内化新知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将所学新知转化为已有知识进行突破,从而将所学知识及时地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出示例题:“湖面上飞过3对大雁,每队12只,一共有多少只?”这道题目的数量关系非常明确,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2×3=,如何计算出它的结果呢?教师引导学生,能否将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出它的答案。有的学生提议,将12×3转化成12+12+12,它的结果是36;也有学生建议把12×3转化为10×3加2×3,10×3=30,2×3=6,30+6=36。虽然两种算法不同,但无疑都是激活了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地内化新知,为竖式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案例,面对新知,教师没有急于讲解,而是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借助旧知完成新知内化,实现了迁移,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促进理解
在数学课堂中,在面对复杂问题,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解题策略时,教师可以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将复杂的数量关系变成形象的图形,通过观察图形,寻找到有效的解题策略。
譬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教师为学生出示了这样的题:有2张边长是15厘米的正方形纸,将它拼成一个长方形,所拼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题目出示后,学生们都认为很简单,列出了这样的算式:15×4=60(厘米),60×2=120(厘米)。当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计算时,学生给出的理由是先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然后乘2。可见学生们的思维陷入了定势中,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画图,将复杂的数量关系变成直观的图形,学生们观察后,发现原先的算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所拼长方形的长是30厘米,宽是15厘米,周长应该是90厘米。
上述案例,教师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通过画图,让学生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帮助学生强化了对课堂中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的本质内涵,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四、利用学习中的错误资源渗透思想教育
数学学习中学生发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总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将学生的错误当作教学的一种宝贵资源,应将学生犯错的过程当作学生尝试与创新的过程,教师应以新的观念、新的视角,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重新审视,因“题”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并让“错误”折射出德性的光芒。
比如,在两步应用题的复习课堂上,一位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这样的问題:“修一条长468米的路,修路工人每天修52米,修了8天后还余下多少米未修完?”这道题放在复习课上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小华也胆怯地举起了手,于是教师便让小华回答,小华站起身便说:“468除以52”,这时其他同学哄堂大笑,纷纷持反对意见,在同学们的嘲讽声中,小华羞得面红耳赤,尴尬地不敢说话了,此时,教师立即制止了其他学生,平静地对同学们说:“这道题小华不是不会,只是小华还没说完,我们应该听小华说完,其实我很喜欢小华的与众不同的想法。”此时,学生用怀疑的目光看着老师议论开了,有的说小华这样做也对,于是,学生都动脑思考起来,最后在老师的启发下理解了468÷52=9(天),是求修完全程共需的天数9天,还差9-8=1(天)才能完成,再用52×1=52(米)。学生恍然大悟,教师又引导学生对两种解法进行了比较,鼓励学生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小华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眼中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教师这样面对学生的“错误”,不批评,反而冷静地从小华的错误中发现了闪光点——列式虽错,但有可取之处。通过教师适当的引领、点拨与指导,让学生发现了一种独特的解法。
结语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有层次、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是数学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灵动他们的思维,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享受数学学习的魅力和精彩!
参考文献:
[1]王文敏.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J]. 西部素质教育, 2020,6(11):49-50.
[2]孙晓熙.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J].教育革新,2019(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