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过去结构调整时期大力提倡特种种植的经验教训,该文认为应以科学、审慎的态度高度关注特种种植在高效益掩盖下的市场、技术、灾害等风险,真正培植起本地种植产业的亮点,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关键词:特种种植;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灾害风险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0-66-02
特种种植是相对于常规种植,如粮食生产而言的,泛指一切适宜发展农业生产的非常规种植项目,特别是可获取高收益的名、特、优、稀经济作物的种植。如蔬菜、中药材、果苗及景观树苗等。特种种植曾承载着我国农业增效的厚望被大加推崇,我国一些农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在种植结构调整中逐步摸索出了成功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农业,但更多的地方却并没有因此取得预期效果,甚至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主要原因就是对发展特种种植存在着误区,突出表现为对各类风险估计不足,进而导致发展项目失败。
1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特种种植中影响最大,最不确定,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风险。由于农民受过去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加之多年来国家实行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和大宗粮食作物需求相对稳定,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不紧密,使得农户普遍缺乏市场风险意识,在特种种植项目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市场规律缺乏应有的了解,缺乏行情变化趋势评估能力,习惯用早先的价格行情判断后来的收益水平。这是过去农户在选择特种种植品种方面的通病,也是导致特种种植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并使发展项目始乱终弃的关键因素。市场行情变化本身就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这里并非要求种植业者多么准确地预测行情,主要是强调要有市场风险意识,从而在生产实践中尽可能地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在计算收益时要将市场风险成本考虑进去,从而最大限度避免盲目投资和经营亏损。二是盲目听信虚假宣传。这种风险与农民市场意识不强有关,但对农民合法权益的侵害更为严重和直接。很长时间以来,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农民迫切想提高种植效益的心理,借助农民市场意识淡薄,信息不对称,利用虚假回收合同为诱饵,打着零风险、高回报的幌子,大肆推广一些奇特种植项目,导致信以为真的农民血本无归。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以至于前几年形成了一个以特种种养为诱饵的集资诈骗传销行业,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
2 技术风险
特种种植的特,主要表现在种植品种的新、奇、稀、少上面,不同种植品种有不同的特点,对生长环境和基本田管技术要求各不相同。事实上,特种种植作物之所以能比粮棉油作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也是其科技附加值较高的一种表现。但在一些地方的特种种植推广活动中,技术的应用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
2.1 盲目引种 农业生产上的引种,指从外地引入能供生产上推广栽培的优良品种。其本身要求遵循原产地和引入地之间应具有生态气候条件的某种相似性。但生产实践中,一些单位或个人对引种推广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想当然地引种一些所谓高产高效种植品种,盲目大面积推广种植,往往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的后果。如果不顾市场行情变化是時间上误判,盲目引种就是空间上的失算,不顾引种规律盲目求新求异,很难得尝所愿。
2.2 粗放田管 在生产实践中,由于我国农区长期遵循粗放式种植模式,导致对科技投入不重视,或者盲目按照粮食生产经验来搞特种种植,缺乏对种植作物品种特性的应有了解和认识,严重影响了收获物的产量和品质,如整地质量不过关、病虫草害防治不及时、肥水跟不上等,往往一个很小的技术缺失,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的后果,这也是农民之所以无法取得预期收益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缺失导致的收益下降,比市场行情的危害更大,因为它缺乏可规避的手段,造成的损失是绝对的和必然的。
3 灾害风险
传统农区由于长期散户经营,对集体使用的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缺乏日常养护机制,导致损毁现象十分严重,相当比例的农业区事实上处于雨养农业和靠天吃饭的状态,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很低。在以散户为主的农业生产阶段,由于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比例的不断下降,种植减产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小,所以农业灾害的影响并不突出。但如果是公司化规模连片种植,种植规模的增加和特种种植对田管技术的高要求,将使特种种植因为农业灾害造成的损失被成倍放大,成为目前实力尚不雄厚的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不能承受。
4 其他风险
主要指政策风险和人文环境风险。在我国,土地问题一直是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国家土地政策调整相对比较频繁,虽然现在农地改革的方向已定,但并不排除随形势变化进一步调整的可能性,这就有可能影响到不符合当地种植习惯的特种种植生产,因此生产主体要更多关注农业政策,适时调整种植项目,用足用活政策为企业做大做强服务。
另外,农村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政策水平偏低,法制观念淡薄,可能出于对土地朴素的感情,或者对不再从事熟悉的农业活动心存不满,针对土地流转主体的破坏、偷盗行为频发,如偷盗在地农作物、农产品等,对生产的影响也不容小视。
在传统作物种植受政策、刚性供求等条件限制难以大幅度增产增效的情况下,特种种植再次吸引了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目光。基于过去结构调整时期大力提倡特种种植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应以科学、审慎的态度高度关注特种种植在高效益掩盖下的高风险,特别是对过去导致种植项目失败的教训进行认真总结分析,找出我们思想上的误区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从而有效避免重蹈覆辙,真正培植起本地种植产业的亮点,以点带面,做大做强,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服务。
(责编:吴祚云)
关键词:特种种植;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灾害风险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0-66-02
特种种植是相对于常规种植,如粮食生产而言的,泛指一切适宜发展农业生产的非常规种植项目,特别是可获取高收益的名、特、优、稀经济作物的种植。如蔬菜、中药材、果苗及景观树苗等。特种种植曾承载着我国农业增效的厚望被大加推崇,我国一些农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在种植结构调整中逐步摸索出了成功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农业,但更多的地方却并没有因此取得预期效果,甚至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主要原因就是对发展特种种植存在着误区,突出表现为对各类风险估计不足,进而导致发展项目失败。
1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特种种植中影响最大,最不确定,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风险。由于农民受过去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加之多年来国家实行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和大宗粮食作物需求相对稳定,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不紧密,使得农户普遍缺乏市场风险意识,在特种种植项目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市场规律缺乏应有的了解,缺乏行情变化趋势评估能力,习惯用早先的价格行情判断后来的收益水平。这是过去农户在选择特种种植品种方面的通病,也是导致特种种植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并使发展项目始乱终弃的关键因素。市场行情变化本身就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这里并非要求种植业者多么准确地预测行情,主要是强调要有市场风险意识,从而在生产实践中尽可能地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在计算收益时要将市场风险成本考虑进去,从而最大限度避免盲目投资和经营亏损。二是盲目听信虚假宣传。这种风险与农民市场意识不强有关,但对农民合法权益的侵害更为严重和直接。很长时间以来,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农民迫切想提高种植效益的心理,借助农民市场意识淡薄,信息不对称,利用虚假回收合同为诱饵,打着零风险、高回报的幌子,大肆推广一些奇特种植项目,导致信以为真的农民血本无归。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以至于前几年形成了一个以特种种养为诱饵的集资诈骗传销行业,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
2 技术风险
特种种植的特,主要表现在种植品种的新、奇、稀、少上面,不同种植品种有不同的特点,对生长环境和基本田管技术要求各不相同。事实上,特种种植作物之所以能比粮棉油作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也是其科技附加值较高的一种表现。但在一些地方的特种种植推广活动中,技术的应用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
2.1 盲目引种 农业生产上的引种,指从外地引入能供生产上推广栽培的优良品种。其本身要求遵循原产地和引入地之间应具有生态气候条件的某种相似性。但生产实践中,一些单位或个人对引种推广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想当然地引种一些所谓高产高效种植品种,盲目大面积推广种植,往往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的后果。如果不顾市场行情变化是時间上误判,盲目引种就是空间上的失算,不顾引种规律盲目求新求异,很难得尝所愿。
2.2 粗放田管 在生产实践中,由于我国农区长期遵循粗放式种植模式,导致对科技投入不重视,或者盲目按照粮食生产经验来搞特种种植,缺乏对种植作物品种特性的应有了解和认识,严重影响了收获物的产量和品质,如整地质量不过关、病虫草害防治不及时、肥水跟不上等,往往一个很小的技术缺失,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的后果,这也是农民之所以无法取得预期收益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缺失导致的收益下降,比市场行情的危害更大,因为它缺乏可规避的手段,造成的损失是绝对的和必然的。
3 灾害风险
传统农区由于长期散户经营,对集体使用的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缺乏日常养护机制,导致损毁现象十分严重,相当比例的农业区事实上处于雨养农业和靠天吃饭的状态,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很低。在以散户为主的农业生产阶段,由于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比例的不断下降,种植减产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小,所以农业灾害的影响并不突出。但如果是公司化规模连片种植,种植规模的增加和特种种植对田管技术的高要求,将使特种种植因为农业灾害造成的损失被成倍放大,成为目前实力尚不雄厚的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不能承受。
4 其他风险
主要指政策风险和人文环境风险。在我国,土地问题一直是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国家土地政策调整相对比较频繁,虽然现在农地改革的方向已定,但并不排除随形势变化进一步调整的可能性,这就有可能影响到不符合当地种植习惯的特种种植生产,因此生产主体要更多关注农业政策,适时调整种植项目,用足用活政策为企业做大做强服务。
另外,农村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政策水平偏低,法制观念淡薄,可能出于对土地朴素的感情,或者对不再从事熟悉的农业活动心存不满,针对土地流转主体的破坏、偷盗行为频发,如偷盗在地农作物、农产品等,对生产的影响也不容小视。
在传统作物种植受政策、刚性供求等条件限制难以大幅度增产增效的情况下,特种种植再次吸引了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目光。基于过去结构调整时期大力提倡特种种植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应以科学、审慎的态度高度关注特种种植在高效益掩盖下的高风险,特别是对过去导致种植项目失败的教训进行认真总结分析,找出我们思想上的误区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从而有效避免重蹈覆辙,真正培植起本地种植产业的亮点,以点带面,做大做强,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服务。
(责编:吴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