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心理健康的含义、标准和标志,分析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背景。提出在体育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有益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或行为异常。因此,我们除了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加强对中学生的世界观、认识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外,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保障学生的身心等诸方面能得到全面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标准和标志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人在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同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与措施,这就是注意实际、富有创见、友有知交、重视客观、推崇坚定、热爱生活、心地坦诚、热心公益、美于色容、富于幽默、以诚信人等。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智力正常、心境开阔、意志顽强、人格统一、心理适应五个方面。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中学生中约有2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在某市的5万中学生中,约有16%以上的人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症、强迫症、抑郁症或经历过情感危机。《人民日报》曾刊登过杭州市“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结果的报道,在接受调查的2961名中学生中,16.79%的人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的趋势。目前,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已成为中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中学的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中学生中的心理健康不良者有时甚至走向极端,酿成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恶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工作长期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忽视对学生良好性格和情绪的培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不仅有义务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摆脱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的困扰,走向快乐人生,而且更有义务从一开始就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养成健全人格的环境。预防为主、矫正为辅应该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就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言,由于我国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已具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鉴于对健康的理解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身体健康,而是身心健康路。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就学校发展的需要而言,由于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正逐步向人格化的方向发展,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成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使当今学校及学校教育开展健康教育,尤其是长期得不到重视而被疏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了新的目标定位。有关部门还提出“使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和生活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教育。”这些都要求在学校及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出新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四、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
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来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引进理性的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是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两者不可偏废。同时,让学生树立健康的新概念,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标准和标志,了解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掌握心理健康自我保健的方法,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让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防止心理疾病;鼓励学生参加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并陶冶情操。
2.因材施教,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真正全面地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及身体素质状况,从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对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再适当的降低教学难度,增加其成功的机会,对他们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加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的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进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体育教师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对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参照学生生理健康的实际,才能有效地确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如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开发学习潜能;培养稳定的情绪,学会调控情绪;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树立理性的社会意识和观念等等。
3.教学中的多样化与多选择性相结合
这里所说的教学的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富于变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创造优化了的体育教学课堂的心理环境和氛围。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性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的,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运动项目特别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并参与,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能得以尽情发挥,使他们在各自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找到乐趣,展示才能;体育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并在技术上悉心加以点拨,让学生健康的心理通过健康的学习锻炼体现效应。这种方式的教学,就是把机会和权利交给学生本人,体现“择其所好,行其所能,展其所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协助学生开发生活体育的运动健心潜能。
【参考文献】
[1]兰自力,刘英杰.学校体育促进中学生生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4)
[2]陈正富.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11,(2)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
【关键词】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有益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或行为异常。因此,我们除了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加强对中学生的世界观、认识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外,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保障学生的身心等诸方面能得到全面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标准和标志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人在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同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与措施,这就是注意实际、富有创见、友有知交、重视客观、推崇坚定、热爱生活、心地坦诚、热心公益、美于色容、富于幽默、以诚信人等。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智力正常、心境开阔、意志顽强、人格统一、心理适应五个方面。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中学生中约有2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在某市的5万中学生中,约有16%以上的人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症、强迫症、抑郁症或经历过情感危机。《人民日报》曾刊登过杭州市“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结果的报道,在接受调查的2961名中学生中,16.79%的人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的趋势。目前,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已成为中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中学的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中学生中的心理健康不良者有时甚至走向极端,酿成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恶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工作长期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忽视对学生良好性格和情绪的培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不仅有义务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摆脱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的困扰,走向快乐人生,而且更有义务从一开始就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养成健全人格的环境。预防为主、矫正为辅应该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就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言,由于我国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已具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鉴于对健康的理解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身体健康,而是身心健康路。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就学校发展的需要而言,由于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正逐步向人格化的方向发展,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成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使当今学校及学校教育开展健康教育,尤其是长期得不到重视而被疏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了新的目标定位。有关部门还提出“使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和生活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教育。”这些都要求在学校及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出新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四、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
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来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引进理性的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是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两者不可偏废。同时,让学生树立健康的新概念,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标准和标志,了解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掌握心理健康自我保健的方法,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让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防止心理疾病;鼓励学生参加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并陶冶情操。
2.因材施教,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真正全面地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及身体素质状况,从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对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再适当的降低教学难度,增加其成功的机会,对他们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加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的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进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体育教师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对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参照学生生理健康的实际,才能有效地确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如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开发学习潜能;培养稳定的情绪,学会调控情绪;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树立理性的社会意识和观念等等。
3.教学中的多样化与多选择性相结合
这里所说的教学的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富于变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创造优化了的体育教学课堂的心理环境和氛围。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性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的,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运动项目特别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并参与,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能得以尽情发挥,使他们在各自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找到乐趣,展示才能;体育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并在技术上悉心加以点拨,让学生健康的心理通过健康的学习锻炼体现效应。这种方式的教学,就是把机会和权利交给学生本人,体现“择其所好,行其所能,展其所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协助学生开发生活体育的运动健心潜能。
【参考文献】
[1]兰自力,刘英杰.学校体育促进中学生生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4)
[2]陈正富.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11,(2)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