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中的“信息代沟”
蔡连玉在《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信息代沟”指的是在网络时代,作为年长的教师与作为年轻的学生在信息活动方面的差异。“信息代沟”的存在一方面导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代人之间在信息活动方面的沟通困难,另一方面导致教育者不能在受教育者面前树立应有的权威。而在信息时代,要实现师生沟通的顺畅、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克服基础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信息代沟”,比如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使他们对信息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够与受教育者同步,再者,教师必须对年轻的学生所共享的文化有足够的了解,特别是他们之间新兴的信息文化。另外,学校管理层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强调软件建设,提高教育者的信息技术素养,填平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代沟”。
教育叙事让教育研究回归生活世界
杨宏权在《教育科学论坛》2009年第10期上撰文认为,在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潮中,教育叙事成为架设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鸿沟”中的桥梁,它让教育研究真正回到一线教师手中,同时在教育叙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了新的发展走向:①叙事载体网络化——从书面载体到网络载体。博客作为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交流平台,将过去以书面为载体的叙事研究报告架构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实现了教育叙事研究的载体网络化发展。②叙事主体多元化——从教育叙事到学习叙事。在教育叙事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提出“学生写学习叙事”的设想。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重新建构自己的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③叙事形式可视化——从文字叙事到图画叙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教育教学中的片段拍摄成视频文件,形成视频叙事,实现教育研究共享。
文化教育如何焕发人文之光
周学荣在2009年12月14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在人文精神的建设上,文化教育是一种手段。①从文化教育的本质来看,文化教育的本质就是人化教育的本质,最终使人成为完美的人,而这正是人文精神所追求的全面而幸福的人。②从文化教育传播的方式来看,先进文化教育传播手段的使用,可以促进人文精神建设的自由和解放。③从文化教育创新的意义来看,文化创造与创新是一个国家一切生产力发展的源泉,为此我们应该建立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的人文社会环境,进行观念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④从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教育以文化来培育人,又通过对人的培育来推动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因而教育是最具有人文意义的文化。因此,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专业教育、知识教育和技术教育这些“显性”教育,而且更要重视理念教育、价值教育和情感教育这些“隐性”教育,使文化教育充分焕发出人文精神的光彩。
创建有意义的课堂
特级教师吴自光在其博客发表博文提出,要想创建出有意义的课堂,教师必须牢固确立以下几种意识:①平等互动意识。教师要把自己摆到与学生平等的信息传播者的位置上,努力形成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关系,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较大水平的挖掘和发挥。②激发“自我”意识。教师要唤醒学生心中可贵的“自我”意识,牢固树立“有效学习”的观念。③优质服务意识。④学法指导意识。教师要敢于和善于超越自我,把研究的重点从研究教法转移到研究学法上来,使学生尽快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但会获取“金子”,更能获得“点金术”。⑤生成创新意识。教师要突出课程开发意识与课堂创造生成行为的关系,对课堂中生成资源实施有意识的开发与重组,促进教师教育智慧与教学艺术的提高,使教学活动成为自觉地走向生命创造生成的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意义。
素质教育评价应避免“三重三轻”
皮大鹏在2009年12月16日的《中国教师报》上撰文指出,素质教育的推行要求我们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一是评价内容应避免重“学业评价”轻“心理评价”,评价内容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既要涉及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突显学生的心理素质;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二是评价主体应避免重“教师评价”轻“多维评价”,在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中,应采取教师一学生一家长评价相互结合的多维评价方式,增加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等,使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是评价形式应避免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展对学生的即时评价,这样不仅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领域中的努力成果,又能使学生明确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为最后的结果评价提供材料。
蔡连玉在《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信息代沟”指的是在网络时代,作为年长的教师与作为年轻的学生在信息活动方面的差异。“信息代沟”的存在一方面导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代人之间在信息活动方面的沟通困难,另一方面导致教育者不能在受教育者面前树立应有的权威。而在信息时代,要实现师生沟通的顺畅、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克服基础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信息代沟”,比如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使他们对信息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够与受教育者同步,再者,教师必须对年轻的学生所共享的文化有足够的了解,特别是他们之间新兴的信息文化。另外,学校管理层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强调软件建设,提高教育者的信息技术素养,填平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代沟”。
教育叙事让教育研究回归生活世界
杨宏权在《教育科学论坛》2009年第10期上撰文认为,在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潮中,教育叙事成为架设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鸿沟”中的桥梁,它让教育研究真正回到一线教师手中,同时在教育叙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了新的发展走向:①叙事载体网络化——从书面载体到网络载体。博客作为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交流平台,将过去以书面为载体的叙事研究报告架构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实现了教育叙事研究的载体网络化发展。②叙事主体多元化——从教育叙事到学习叙事。在教育叙事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提出“学生写学习叙事”的设想。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重新建构自己的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③叙事形式可视化——从文字叙事到图画叙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教育教学中的片段拍摄成视频文件,形成视频叙事,实现教育研究共享。
文化教育如何焕发人文之光
周学荣在2009年12月14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在人文精神的建设上,文化教育是一种手段。①从文化教育的本质来看,文化教育的本质就是人化教育的本质,最终使人成为完美的人,而这正是人文精神所追求的全面而幸福的人。②从文化教育传播的方式来看,先进文化教育传播手段的使用,可以促进人文精神建设的自由和解放。③从文化教育创新的意义来看,文化创造与创新是一个国家一切生产力发展的源泉,为此我们应该建立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的人文社会环境,进行观念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④从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教育以文化来培育人,又通过对人的培育来推动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因而教育是最具有人文意义的文化。因此,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专业教育、知识教育和技术教育这些“显性”教育,而且更要重视理念教育、价值教育和情感教育这些“隐性”教育,使文化教育充分焕发出人文精神的光彩。
创建有意义的课堂
特级教师吴自光在其博客发表博文提出,要想创建出有意义的课堂,教师必须牢固确立以下几种意识:①平等互动意识。教师要把自己摆到与学生平等的信息传播者的位置上,努力形成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关系,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较大水平的挖掘和发挥。②激发“自我”意识。教师要唤醒学生心中可贵的“自我”意识,牢固树立“有效学习”的观念。③优质服务意识。④学法指导意识。教师要敢于和善于超越自我,把研究的重点从研究教法转移到研究学法上来,使学生尽快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但会获取“金子”,更能获得“点金术”。⑤生成创新意识。教师要突出课程开发意识与课堂创造生成行为的关系,对课堂中生成资源实施有意识的开发与重组,促进教师教育智慧与教学艺术的提高,使教学活动成为自觉地走向生命创造生成的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意义。
素质教育评价应避免“三重三轻”
皮大鹏在2009年12月16日的《中国教师报》上撰文指出,素质教育的推行要求我们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一是评价内容应避免重“学业评价”轻“心理评价”,评价内容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既要涉及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突显学生的心理素质;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二是评价主体应避免重“教师评价”轻“多维评价”,在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中,应采取教师一学生一家长评价相互结合的多维评价方式,增加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等,使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是评价形式应避免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展对学生的即时评价,这样不仅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领域中的努力成果,又能使学生明确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为最后的结果评价提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