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市六模块语文新课堂的推进,给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和勃勃生机。《语文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新课堂。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指导下的新课堂。
一.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创造思维
新的课堂模式要求在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赋予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要让他们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要让他们在课堂中真正“活”起来。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在讲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有学生提出:“一个国家,在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威胁便常常会灭亡,真的是这样吗?”话音刚落,另一位学生马上联系了当今的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展开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国家需要磨练才能强大的道理。而前一位学生认为:“如果国内治理得比较好,没有敌对国家,那还会灭亡吗?”课堂辩论越来越激烈,此时我便介入讨论,点明孟子生存的战国时代,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来谈,这样便有针对意义,回归到对文章主题的把握,通过辩论,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也知道了想成才就必须经受艰苦磨练的道理。
上述案例,正如杜威所言:“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转变自身的角色,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主、和谐的学习空间和氛围,从而塑造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注重教学过程性,培养探究精神
“六模块”新型课堂应是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发展和学习方法发展的学习过程。新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感受、领悟、体验,在过程中学会质疑、反思、矫正,逐渐提高、不断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恰恰体现出学生的发展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古人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善觉悟,善长进。”心理学研究证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加强合作学习,在互相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共同拓展思路,共同发展。在这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思考过程,通过身体力行,掌握了通过积极学习、探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今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情感体验,培养爱国情操
新课堂教学中更容易实施情感教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激励,唤醒与鼓励。”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的学习就不是被动而是主动的,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思想情感就不会成为外在的附属物而是心灵的雨露和阳光。教师找准学生对于家庭、集体、民族、国家等方面的情感与相关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进行精心设计,有利于凭借传统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例如,在讲到两岸统一问题时,可以结合教材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设计一个情感探究活动:
有人说:“《乡愁》的字里行间饱含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情感,风俗习惯和心理上相互认同,血肉相连的文化气息。”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经牢牢地印在我国的民族意识之中,《乡愁》就是这种民族意识的现代诠释。”
还有人说:“哪里是‘乡愁’,明明是‘国愁’。”
你是如何解读这首诗的?请说出来与同学一起交流。
两岸统一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教材从共同的先祖,共同的文化传统,深厚的民族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领会乡愁这首诗的内在意蕴。这样,既能开拓学生的情感探究的思路,链接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又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达到比较好的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构建新课堂,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让语文课去接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灵一直在“文化”中飞翔!
侯玉利,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一.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创造思维
新的课堂模式要求在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赋予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要让他们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要让他们在课堂中真正“活”起来。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在讲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有学生提出:“一个国家,在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威胁便常常会灭亡,真的是这样吗?”话音刚落,另一位学生马上联系了当今的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展开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国家需要磨练才能强大的道理。而前一位学生认为:“如果国内治理得比较好,没有敌对国家,那还会灭亡吗?”课堂辩论越来越激烈,此时我便介入讨论,点明孟子生存的战国时代,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来谈,这样便有针对意义,回归到对文章主题的把握,通过辩论,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也知道了想成才就必须经受艰苦磨练的道理。
上述案例,正如杜威所言:“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转变自身的角色,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主、和谐的学习空间和氛围,从而塑造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注重教学过程性,培养探究精神
“六模块”新型课堂应是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发展和学习方法发展的学习过程。新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感受、领悟、体验,在过程中学会质疑、反思、矫正,逐渐提高、不断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恰恰体现出学生的发展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古人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善觉悟,善长进。”心理学研究证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加强合作学习,在互相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共同拓展思路,共同发展。在这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思考过程,通过身体力行,掌握了通过积极学习、探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今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情感体验,培养爱国情操
新课堂教学中更容易实施情感教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激励,唤醒与鼓励。”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的学习就不是被动而是主动的,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思想情感就不会成为外在的附属物而是心灵的雨露和阳光。教师找准学生对于家庭、集体、民族、国家等方面的情感与相关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进行精心设计,有利于凭借传统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例如,在讲到两岸统一问题时,可以结合教材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设计一个情感探究活动:
有人说:“《乡愁》的字里行间饱含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情感,风俗习惯和心理上相互认同,血肉相连的文化气息。”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经牢牢地印在我国的民族意识之中,《乡愁》就是这种民族意识的现代诠释。”
还有人说:“哪里是‘乡愁’,明明是‘国愁’。”
你是如何解读这首诗的?请说出来与同学一起交流。
两岸统一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教材从共同的先祖,共同的文化传统,深厚的民族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领会乡愁这首诗的内在意蕴。这样,既能开拓学生的情感探究的思路,链接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又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达到比较好的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构建新课堂,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让语文课去接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灵一直在“文化”中飞翔!
侯玉利,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