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新课堂的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3357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市六模块语文新课堂的推进,给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和勃勃生机。《语文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新课堂。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指导下的新课堂。
   一.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创造思维
   新的课堂模式要求在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赋予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要让他们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要让他们在课堂中真正“活”起来。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在讲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有学生提出:“一个国家,在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威胁便常常会灭亡,真的是这样吗?”话音刚落,另一位学生马上联系了当今的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展开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国家需要磨练才能强大的道理。而前一位学生认为:“如果国内治理得比较好,没有敌对国家,那还会灭亡吗?”课堂辩论越来越激烈,此时我便介入讨论,点明孟子生存的战国时代,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来谈,这样便有针对意义,回归到对文章主题的把握,通过辩论,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也知道了想成才就必须经受艰苦磨练的道理。
   上述案例,正如杜威所言:“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转变自身的角色,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主、和谐的学习空间和氛围,从而塑造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注重教学过程性,培养探究精神
   “六模块”新型课堂应是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发展和学习方法发展的学习过程。新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感受、领悟、体验,在过程中学会质疑、反思、矫正,逐渐提高、不断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恰恰体现出学生的发展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古人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善觉悟,善长进。”心理学研究证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加强合作学习,在互相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共同拓展思路,共同发展。在这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思考过程,通过身体力行,掌握了通过积极学习、探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今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情感体验,培养爱国情操
   新课堂教学中更容易实施情感教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激励,唤醒与鼓励。”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的学习就不是被动而是主动的,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思想情感就不会成为外在的附属物而是心灵的雨露和阳光。教师找准学生对于家庭、集体、民族、国家等方面的情感与相关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进行精心设计,有利于凭借传统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例如,在讲到两岸统一问题时,可以结合教材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设计一个情感探究活动:
   有人说:“《乡愁》的字里行间饱含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情感,风俗习惯和心理上相互认同,血肉相连的文化气息。”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经牢牢地印在我国的民族意识之中,《乡愁》就是这种民族意识的现代诠释。”
   还有人说:“哪里是‘乡愁’,明明是‘国愁’。”
   你是如何解读这首诗的?请说出来与同学一起交流。
   两岸统一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教材从共同的先祖,共同的文化传统,深厚的民族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领会乡愁这首诗的内在意蕴。这样,既能开拓学生的情感探究的思路,链接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又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达到比较好的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构建新课堂,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让语文课去接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灵一直在“文化”中飞翔!
  
   侯玉利,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其他文献
精彩回顾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葛道凯司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发展的好坏,最关键的利益相关者是办学者,就是校长。未来十年,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发展成就如何,取决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最重要的还是校长。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校长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又拥有最大的可能和机遇。葛道凯司长重点就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当今应试教育散文的阅读质量关系到我们学生的成绩和生存的质量,因此,提高学生散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但是阅读任何一篇文章,其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文章主旨。那么怎样才能正确把握文章主旨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如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从整体入手,了解内容方向   对所读散文进行大致浏览,主要阅读散文的题目、开头、结尾,心中有一个文章的概貌。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哪个方面的
在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在现在的高考中,语文阅读题占有较大的分值,学生和老师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要解决这一难题,就要先使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学习中,学生就是自己的掌舵者。接下来老师再配合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把阅读在方法、过程、技能、知识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轻松掌握,使学生经历一堂真正的阅读课,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课堂气氛的活跃不意味着老师不占据
人的黄金阅读期应该是中学阶段,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正确的阅读观对于一个人的整个人生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况且当前的语文教育是一个大语文教育。但目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影视市场的欣欣向荣、中学生学业的日渐加重,当前中学生的阅读范围非常狭窄,只把语文或者语文读本当作阅读的对象。可能有的学生也把阅读的视野放开,他们或者在一部电影里了解享誉全球的世界名著,
“细节”是一种貌似漫不经心其实是精心设计的教学技巧,是一种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炉火纯青的授课艺术。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细节教学,深入钻研,就可以对文本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和选择,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有人说观察不到细节的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不善于捕捉细节的教育是缺乏技巧的教育;记忆中不存储细节的教育是缺少真爱的教育。   今天我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潜藏在文本中的教学
退休前,我是做文字方面工作的。长年累月地撰写稿件,时间久了,便落下了颈椎病的毛病,时不时就会感到肩颈部酸胀。而且随着年岁的增大,我的腰部还多了不少赘肉,望着镜中的自己
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有一个空白点: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分离。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任务驱使,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要授受完的,课文教学任务不完成,就等于没完成教学,而作文一般只要求完成一定数量,很多老师都不能很满意地完成学期任务,但这样也没人深究;二是读写剥离,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不容易结合的,单干阅读教学或专干写作教学,丁是丁,卯是卯,线条清晰,易于操作,不少老师也是这样处理的;三是认
高考之后一直在读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原是出于学做好妈妈的目的来读的,读着读着就发现,这本书对语文教学大有裨益。尹建莉指导孩子阅读的一些做法,对于我们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很有启示。摘录几点,与同仁共勉。   一.不读“有用”的书   “不看‘有用’的书,不是说不给孩子选好书,而是在选择中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要素,不以‘有用’为选择标准。”(尹建莉)   暑假伊始,走进书店、超市,满眼
不管素质教育的呼声有多么强烈,今天的高考仍然困扰着我们广大的中学教师。时间和体力是一个常数,过度的延长和付出就会影响师生的健康,最终又影响了“教”和“学”的效率。长期以来,教师用自己的青春和健康来换取学生的高考成绩,已成为教育界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教学质量的生命在课堂。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研究课堂,研究课堂教学。在目前令人忧心的教育环境下,我们继续探讨构建高效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什么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多年,感到无论是课程改革之前还是新课标实行了之后,不少一线教师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依然像一首歌唱的那样:“山也还是那座山,水也还是那道水”,语文课堂平平淡淡,波澜不兴,既无激情又无思想,既无看点也无实效,与理想的语文课堂相去甚远。语文课拒绝平庸!   理想化了的语文课堂什么样,已经有很多专家谈了很好的看法,对比我无须多言。本文仅立足于一个最普通的语文老师,专门从教师“教”这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