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教师在作文评改时,慢条斯理地圈呀点呀,少则一星期,多则半个月,批改了作文本发下去以后,学生只看等第,至于老师写的评语,就根本不加理会,真可谓是“精批细改,劳而无功”。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个,一是教师评改速度太慢。学生作文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思维兴奋中心,这时教师适时的指点,都能直接被接受,取得最佳的预期效果。而错过这个时机,学生的心早“冷”了,虽然花了大量时间,成效却甚微。二是在作为评改中没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想叶圣陶先生的话最能给我们以启示,他说:“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的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而且《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足见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是教师培养的结果。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总结出一些方法,也收到较好效果。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改意识
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首先必须从激发修改兴趣、培养修改意识做起,并持之以恒地将这一工作贯穿始终。
从三年级开始,教师可提前教给学生学生具体的修改符号,进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评改活动,如“文章医院”“小医生会诊”等,将作文修改的指导渗透在学生喜欢的语文活动中,并加以强化,久而久之,学生的自改意识就得以培养,自改的兴趣就会大大激发。
二、以点带面,师生共同评改
我在作文评改课中,一改教师独占讲台,一讲到底,而学生靠边站、收效少的局面,采取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章师生共同评改,交给学生自评自改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在上课始,确定讲评重点。如我在进行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训练《我熟悉的人》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题目:课文第8课《私塾先生》作者抓住了哪些方面来描写陈毅同志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提问,让学生更加明确“写出人物的与语言和行动,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是本次习作的要求,教师的讲评也要抓住这一重点。
其次,全班集体讲评。课前,我选择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打印后发给学生,要求他们细读,启发他们思考,鼓励他们讲评。这时,我对正确意见给予充分肯定,对错误意见也耐心加以纠正。
再次,小组相互讨论。学生在集体讲评中,明确此次习作的评改重点,也初步掌握了一些方法。在此次基础上,对自己组的每篇习作进行评改,并试着打个等第,辨别优劣。我在巡视中,及时总结他们的长处,并耐心解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最后,个人自改。通过小组评改,学生更受到启发,这时我作简单小结,并要求学生自行修改。
三、读读听听,学生互相批改
作为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潜力和主体作用。我在指导学生互相听读评改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评改标准。其次,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听读,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小组长根据同学的意见执笔批改,再由作者本人修改。当然,教师应在旁边作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认真听读,看谁在讲评时提出的修改意见有质量,可评为“小小评论家”。文章作者更应虚心接受意见,精心修改,争取让文章入选班刊。
这样,让学生在作文评改全过程中亲自动口、动手、动脑,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改
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我采用不同的评改方法,目的在于激发他们自己修改作文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
首先对于优等生,他们的作文中有时也会出现详略不当、中心很不明确等情况,我在评改时,抓住文章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总批,让他们独立修改。如班上一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擦黑板》时,事情经过不够具体,于是我写了这样的总批:文章语句通顺,层次清楚,但如果能抓住自己擦黑板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来描写,文章就生动了。那学生经过修改,文章果然进步不少,其中这么几句我还用红笔画出:瞧,那些顽皮的小灰尘都飞了起来,扬了我一身。但我没有时间去管它了,我只好踮着脚,伸着手臂,仰着头向上擦。真倒霉,我的个子似乎比本来矮了一截似的,最上面的一排字一点儿也擦不着了,连跳起来也不顶用。啊,老师已站在教室门口了。我急忙搬来凳子,站在上面擦。后来,此习作还在校报上发表了。
其次,对于中等生,他们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较多,自己修改的能力较弱,所以我在指导他们修改时,也是循序渐进。第一步是教师批,批语力求具体,重鼓励、启发、眉批和尾批相结合。第二步是小组批,人人发表意见,讨论怎样具体修改。第三部发给作者自改。当然,通过练习,在中等生初步探索到“自我修改的规律”后应由扶到放,教会学生自己找毛病,掌握方法,独立修改。
再次,对于那些后进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更弱,我以面批为主。用词准确,条理清晰,材料的安排等,一一在面对面具体指导下进行。通过面批,让他们回去修改再反馈,逐步达到习作的基本要求,并及时给予鼓励,调动他们写作的兴趣。
这样,在作文的评改中,不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初步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思维更加缜密,想象力更丰富,辨别能力也大大加强,也使教师相应减少了批改作文的时间,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是教师培养的结果。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总结出一些方法,也收到较好效果。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改意识
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首先必须从激发修改兴趣、培养修改意识做起,并持之以恒地将这一工作贯穿始终。
从三年级开始,教师可提前教给学生学生具体的修改符号,进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评改活动,如“文章医院”“小医生会诊”等,将作文修改的指导渗透在学生喜欢的语文活动中,并加以强化,久而久之,学生的自改意识就得以培养,自改的兴趣就会大大激发。
二、以点带面,师生共同评改
我在作文评改课中,一改教师独占讲台,一讲到底,而学生靠边站、收效少的局面,采取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章师生共同评改,交给学生自评自改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在上课始,确定讲评重点。如我在进行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训练《我熟悉的人》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题目:课文第8课《私塾先生》作者抓住了哪些方面来描写陈毅同志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提问,让学生更加明确“写出人物的与语言和行动,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是本次习作的要求,教师的讲评也要抓住这一重点。
其次,全班集体讲评。课前,我选择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打印后发给学生,要求他们细读,启发他们思考,鼓励他们讲评。这时,我对正确意见给予充分肯定,对错误意见也耐心加以纠正。
再次,小组相互讨论。学生在集体讲评中,明确此次习作的评改重点,也初步掌握了一些方法。在此次基础上,对自己组的每篇习作进行评改,并试着打个等第,辨别优劣。我在巡视中,及时总结他们的长处,并耐心解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最后,个人自改。通过小组评改,学生更受到启发,这时我作简单小结,并要求学生自行修改。
三、读读听听,学生互相批改
作为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潜力和主体作用。我在指导学生互相听读评改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评改标准。其次,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听读,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小组长根据同学的意见执笔批改,再由作者本人修改。当然,教师应在旁边作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认真听读,看谁在讲评时提出的修改意见有质量,可评为“小小评论家”。文章作者更应虚心接受意见,精心修改,争取让文章入选班刊。
这样,让学生在作文评改全过程中亲自动口、动手、动脑,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改
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我采用不同的评改方法,目的在于激发他们自己修改作文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
首先对于优等生,他们的作文中有时也会出现详略不当、中心很不明确等情况,我在评改时,抓住文章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总批,让他们独立修改。如班上一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擦黑板》时,事情经过不够具体,于是我写了这样的总批:文章语句通顺,层次清楚,但如果能抓住自己擦黑板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来描写,文章就生动了。那学生经过修改,文章果然进步不少,其中这么几句我还用红笔画出:瞧,那些顽皮的小灰尘都飞了起来,扬了我一身。但我没有时间去管它了,我只好踮着脚,伸着手臂,仰着头向上擦。真倒霉,我的个子似乎比本来矮了一截似的,最上面的一排字一点儿也擦不着了,连跳起来也不顶用。啊,老师已站在教室门口了。我急忙搬来凳子,站在上面擦。后来,此习作还在校报上发表了。
其次,对于中等生,他们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较多,自己修改的能力较弱,所以我在指导他们修改时,也是循序渐进。第一步是教师批,批语力求具体,重鼓励、启发、眉批和尾批相结合。第二步是小组批,人人发表意见,讨论怎样具体修改。第三部发给作者自改。当然,通过练习,在中等生初步探索到“自我修改的规律”后应由扶到放,教会学生自己找毛病,掌握方法,独立修改。
再次,对于那些后进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更弱,我以面批为主。用词准确,条理清晰,材料的安排等,一一在面对面具体指导下进行。通过面批,让他们回去修改再反馈,逐步达到习作的基本要求,并及时给予鼓励,调动他们写作的兴趣。
这样,在作文的评改中,不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初步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思维更加缜密,想象力更丰富,辨别能力也大大加强,也使教师相应减少了批改作文的时间,真可谓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