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创设情境,活跃气氛,让学生想“说”、 敢“说”。联系生活,解决问题,让学生想“学”、乐“学”。 动手实践,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做”、敢“做”。 动手实践,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做”、敢“做”。 合作探究,激活思维,让学生敢“交流”,敢“创新”。
【关键词】 创设情境 动手实践 激发兴趣 合作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氛围,创造快乐数学课堂,使数学课不再枯燥,让学生在宽松、自然、快乐的教学环境中愉快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现实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参与身边的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探究,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是小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使比较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怎样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呢?
一、创设情境,活跃气氛,让学生想“说”、敢“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把自己“溶入”课堂活动中,首先得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越感兴趣,其参与的意识就越强烈,其思维也就越活跃。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兴趣地学习数学知识。如我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在本上画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学生跃跃欲试,都开始动手画了起来。我在一旁观察同学们的表现。不一会儿,有的孩子开始说话了,有的说:“老师,我画不出你所要求的三角形。”有的说:“一个三角形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有的问:“老师,这里边是不是有什么奥秘?您能把这个奥秘告诉我们吗?”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而且,由于带悬念,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非常投入,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创设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情境,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想“说”、敢“说”。教师得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要改变过去以老师为中心的旧的教学模式,将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师生共同探讨,使课氛围显得民主、和谐,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愿意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
二、联系生活,解决问题,让学生想“学”、乐“学”。
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理解“平均分”这一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片断:小朋友们,老师今天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9颗糖,想请小朋友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议一议:这9颗糖你准备怎样分着吃?一下子,教室里便炸开了锅,小组同学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个同学说:“爸爸妈妈每人吃一颗,剩下是我的,嘿嘿!”立即就有一个同学批评说:“这样不好,你也太自私了吧!爸爸妈妈工作那么辛苦,我想每人应该吃3颗,这样很公平。爸爸妈妈也会夸奖我的。”此时,所有的同学都赞成这种分法。此刻,我非常兴奋,于是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平均分”这一概念。通过这一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这一片断的教学,让我感受到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要想真正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必须让数学随着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动手实践,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做”、敢“做”。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数学活动才有可能被激活,才能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把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社会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的方式生活化,用动手实践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紧闭的心智,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
在教学《角的认识》,教师介绍三角板三个角的度数。突然,一名学生质疑:“老师,我的三角板比你的小得多,他们三个角的大小怎么会一样大呢?”教师趁机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形成了两种意见,展开了辩论……这时,用学生所想所做组织下一环节,接着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解决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这一数学问题。整个活动,大家非常兴奋,学习的兴趣很浓,因为他们正沉浸在自己获取新知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
四、合作探究,激活思维,让学生敢“交流”,敢“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自主探究的课堂中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
在“数学广角—搭配”这课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爸爸有两件件上衣,三条裤子,可以搭配几种不同的穿法?由于已经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学生马上回答出有六种不同的穿法。我看时机已经成熟,马上提出:“如果增加一件上衣,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孩子们通过思考,马上回答了出来。接着我继续说:“如果再增加两件、三件上衣呢?”同学们激烈地讨论起来,有的动手画,有的动手算,有的找规律,水道渠成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有的学生还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增加了两件上衣的同时,也增加了两条裤子,又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求知欲望很强。看到孩子们这种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我作为一个学习伙伴参与学生之中,感到很欣慰。因此,我们要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去激活学生创新的思维,播撒创新的种子,点燃创新的火花,开发创新的才能。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通过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灵性的人。让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把握教育发展的脉搏,和着教育发展的节拍,使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活动化、探究化。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育》
[2]《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
[3]《小学数学教学论》
【关键词】 创设情境 动手实践 激发兴趣 合作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氛围,创造快乐数学课堂,使数学课不再枯燥,让学生在宽松、自然、快乐的教学环境中愉快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现实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参与身边的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探究,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是小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使比较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怎样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呢?
一、创设情境,活跃气氛,让学生想“说”、敢“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把自己“溶入”课堂活动中,首先得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越感兴趣,其参与的意识就越强烈,其思维也就越活跃。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兴趣地学习数学知识。如我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在本上画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学生跃跃欲试,都开始动手画了起来。我在一旁观察同学们的表现。不一会儿,有的孩子开始说话了,有的说:“老师,我画不出你所要求的三角形。”有的说:“一个三角形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有的问:“老师,这里边是不是有什么奥秘?您能把这个奥秘告诉我们吗?”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而且,由于带悬念,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非常投入,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创设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情境,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想“说”、敢“说”。教师得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要改变过去以老师为中心的旧的教学模式,将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师生共同探讨,使课氛围显得民主、和谐,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愿意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
二、联系生活,解决问题,让学生想“学”、乐“学”。
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理解“平均分”这一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片断:小朋友们,老师今天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9颗糖,想请小朋友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议一议:这9颗糖你准备怎样分着吃?一下子,教室里便炸开了锅,小组同学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个同学说:“爸爸妈妈每人吃一颗,剩下是我的,嘿嘿!”立即就有一个同学批评说:“这样不好,你也太自私了吧!爸爸妈妈工作那么辛苦,我想每人应该吃3颗,这样很公平。爸爸妈妈也会夸奖我的。”此时,所有的同学都赞成这种分法。此刻,我非常兴奋,于是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平均分”这一概念。通过这一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这一片断的教学,让我感受到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要想真正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必须让数学随着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动手实践,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做”、敢“做”。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数学活动才有可能被激活,才能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把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社会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的方式生活化,用动手实践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紧闭的心智,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
在教学《角的认识》,教师介绍三角板三个角的度数。突然,一名学生质疑:“老师,我的三角板比你的小得多,他们三个角的大小怎么会一样大呢?”教师趁机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形成了两种意见,展开了辩论……这时,用学生所想所做组织下一环节,接着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解决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这一数学问题。整个活动,大家非常兴奋,学习的兴趣很浓,因为他们正沉浸在自己获取新知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
四、合作探究,激活思维,让学生敢“交流”,敢“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自主探究的课堂中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
在“数学广角—搭配”这课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爸爸有两件件上衣,三条裤子,可以搭配几种不同的穿法?由于已经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学生马上回答出有六种不同的穿法。我看时机已经成熟,马上提出:“如果增加一件上衣,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孩子们通过思考,马上回答了出来。接着我继续说:“如果再增加两件、三件上衣呢?”同学们激烈地讨论起来,有的动手画,有的动手算,有的找规律,水道渠成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有的学生还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增加了两件上衣的同时,也增加了两条裤子,又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求知欲望很强。看到孩子们这种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我作为一个学习伙伴参与学生之中,感到很欣慰。因此,我们要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去激活学生创新的思维,播撒创新的种子,点燃创新的火花,开发创新的才能。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通过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灵性的人。让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把握教育发展的脉搏,和着教育发展的节拍,使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活动化、探究化。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育》
[2]《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
[3]《小学数学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