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建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新课程改革应时而生,与时俱进,它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宗旨,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这对新时期教师的智慧与创造能力具有极大的挑战。如何对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拥有着奇特的思维方式和自由的精神领域的学生实施良好的教育呢?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非常重要。教师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应该是“育人”的教育。下面就谈谈笔者对它的一点理解:
1.“育人”教育,应先从良好的习惯培养开始
1.1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教育实践家冯恩洪说过:“我们的教育要教会孩子什么?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要引导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是做学问。”学会做人,是学生成长中的必修课。而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它必须从小抓起,从小培养。“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从小事开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1.1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例如,有的学生随便给别人起绰号,要教育他在“名字”上尊重别人,使他明白没有任何语言比亲切地称呼他人的名字更能打动人心,给别人起绰号,滥用贬称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听讲,或总是随意打断别人的活,要明确告诉他,应该注意倾听别人谈话,这样不但能使自己听懂课,听明白别人谈话内容,更重要的是在“态度”上尊重了别人。并要求学生做到谦虚待人,礼貌待人,实事求是地评论人或事,都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1.1.2培养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好的品质,能博得他人的信任。诚实守信的学生,别人就愿意与他合作。比如,对于爱说谎的学生,不能仅就他说谎本身批评他:“这么小就说谎,长大了还了得?”这对学生没有丝毫的帮助。应先对他的言行进行观察,找到真正的原因,使谎言不攻自破。并乘此机会让学生冷静思考进行自我道德评价,自己去承认错误,使其从内心深处感到说实话、诚实,才是美德。在教育教学中,要经常教育学生按诚实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言行中说到做到,对别人要讲信用、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要尽力去完成。如果经过再三努力仍没有做到,应诚恳地向对方说明原因。同时还需告诉学生,在答应别人之前,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能力,看是否能有把握做到。另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不拖拉的习惯,懂得按时作息,严格遵守时间,与别人的约定要守时等,使学生在这些小小的约束中,学习到如何以自己的力量管理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任何事情都会守信践诺,会以为那是一种自律精神。最后,对于诚实守信的学生,不管事情多么小,只要他做到了,都要及时鼓励褒奖。反之,则加以批评指正。使学生懂得交往时诚实守信是对别人的重视和尊重,也是约束自己的基本要求。
1.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常听有些老师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交作业,不专心听讲,学习差,好贪玩。这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而且会使他终身受益。
1.2.1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在上课时,引导学生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心态听讲,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学生,作业马马虎虎,做事浮浮躁躁,不要认为这只是小事,不值一提,要及时给他们指出来,使其改正,并要求他们在这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防止马虎的坏习惯的形成。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若能专心致志地去探究问题,提出问题,应适当鼓励其认真思考的学习态度,太胆创新的精神,并及时表扬。同时,耐心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断激发其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
1.2.2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有的学生无心读书,不求上进,对学习无兴趣。因此,针对其特点,培养学习兴趣,调节学习与活动搭配,来加强训练和督促,使其逐步养成主动读书,主动完成作业的习惯。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比如,在做作业中遇到困难时,启发学生自行翻书,查工具书,思考后再做。发现错误时,不要马上指出或直接告知答案,而要启发引导学生自行检查、订正。在辅导时,多启发诱导,教会其审题方法,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最好的方法是“让我们一同去寻找”,在共同寻找中养成学生研究的习惯。
1.2.3还需教会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做作业前复习,作业后能仔细检查的好习惯。并能做到及时复习旧知识以巩固效果。总之,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逐步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1.3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需从具体的小事做起,使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待人,怎样接物,怎样健康的去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品质。
1.3.1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是保证人身健康的必要条件。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时时向学生渗透爱清洁、讲卫生的重要性。比如,平时让学生保持身体和服装整洁的习惯,保持周围环境整洁的习惯,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不长时间连续看书,阅读时保持正确的坐姿,书本与眼睛的距离要适当等。另外,还需教育学生在目常生活中不偏食、不挑食、厌食,吃洁净、有营养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而维护公共卫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对于能自觉讲究公共卫生的学生应及时表扬、称赞,培养其维护公共卫生的习惯,同时也给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
1.3.2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比如,让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能够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休息好才能学习好,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学习智力发展,教育学生早睡早起,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2.“育人”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
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生命发展能力,教育活动不仅是教师创造条件来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自身生命力的展现过程。因此,在师生双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如何引导学生,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充分展示自己,创新进取,不断进步。
2.1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使学生掌握观察的要领和方法,并引导他们进行对比,找出不同与相同之处,从而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加强对学生意志的锻炼,自制力的培养,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坏毛病,培养学生注意力、记忆力。并通过一些有益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它体现在,一是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在教学中采用民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三是恰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积极而有效的思维。四是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启发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和发展能力。使学生在自己的发展空间个性化的成长。
2.2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有些学生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为一点小事伤心而大发脾气,为某次考试不理想而沮丧。这就需要教会学生对不良情绪进行调整,会驾驭自己的情绪,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调整。再则,学生在学习上或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学生怎样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去承受挫折和困难呢?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一是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引导学生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挫折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客观存在的,在挫折面前不灰心,不退缩。二是指导学生预防挫折的发生,在挫折发生之后,要认真分析引起挫折的原因,设法改变、消除。三是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找出症结所在,发现自己的弱点,力争改进。另一方面,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振奋精神,鼓起勇气,树立信心,调整好心态,去面对挫折和困难。
2.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穿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它是一项最基本能力的培养。从理论知识延伸到会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让其积累一些经验,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使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等认知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一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同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及时总结规律,创新思维,创造性的发展和成长。
总之,在新课程环境下,我们要以“育人为本”的观念为目标,正确认识自己工作的地位、作用。充分发挥“育人”理念,树立全新的教师形象,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收稿日期:2008-08-25
1.“育人”教育,应先从良好的习惯培养开始
1.1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教育实践家冯恩洪说过:“我们的教育要教会孩子什么?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要引导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是做学问。”学会做人,是学生成长中的必修课。而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它必须从小抓起,从小培养。“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从小事开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1.1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例如,有的学生随便给别人起绰号,要教育他在“名字”上尊重别人,使他明白没有任何语言比亲切地称呼他人的名字更能打动人心,给别人起绰号,滥用贬称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听讲,或总是随意打断别人的活,要明确告诉他,应该注意倾听别人谈话,这样不但能使自己听懂课,听明白别人谈话内容,更重要的是在“态度”上尊重了别人。并要求学生做到谦虚待人,礼貌待人,实事求是地评论人或事,都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1.1.2培养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好的品质,能博得他人的信任。诚实守信的学生,别人就愿意与他合作。比如,对于爱说谎的学生,不能仅就他说谎本身批评他:“这么小就说谎,长大了还了得?”这对学生没有丝毫的帮助。应先对他的言行进行观察,找到真正的原因,使谎言不攻自破。并乘此机会让学生冷静思考进行自我道德评价,自己去承认错误,使其从内心深处感到说实话、诚实,才是美德。在教育教学中,要经常教育学生按诚实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言行中说到做到,对别人要讲信用、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要尽力去完成。如果经过再三努力仍没有做到,应诚恳地向对方说明原因。同时还需告诉学生,在答应别人之前,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能力,看是否能有把握做到。另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不拖拉的习惯,懂得按时作息,严格遵守时间,与别人的约定要守时等,使学生在这些小小的约束中,学习到如何以自己的力量管理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任何事情都会守信践诺,会以为那是一种自律精神。最后,对于诚实守信的学生,不管事情多么小,只要他做到了,都要及时鼓励褒奖。反之,则加以批评指正。使学生懂得交往时诚实守信是对别人的重视和尊重,也是约束自己的基本要求。
1.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常听有些老师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交作业,不专心听讲,学习差,好贪玩。这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而且会使他终身受益。
1.2.1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在上课时,引导学生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心态听讲,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学生,作业马马虎虎,做事浮浮躁躁,不要认为这只是小事,不值一提,要及时给他们指出来,使其改正,并要求他们在这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防止马虎的坏习惯的形成。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若能专心致志地去探究问题,提出问题,应适当鼓励其认真思考的学习态度,太胆创新的精神,并及时表扬。同时,耐心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断激发其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
1.2.2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有的学生无心读书,不求上进,对学习无兴趣。因此,针对其特点,培养学习兴趣,调节学习与活动搭配,来加强训练和督促,使其逐步养成主动读书,主动完成作业的习惯。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比如,在做作业中遇到困难时,启发学生自行翻书,查工具书,思考后再做。发现错误时,不要马上指出或直接告知答案,而要启发引导学生自行检查、订正。在辅导时,多启发诱导,教会其审题方法,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最好的方法是“让我们一同去寻找”,在共同寻找中养成学生研究的习惯。
1.2.3还需教会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做作业前复习,作业后能仔细检查的好习惯。并能做到及时复习旧知识以巩固效果。总之,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逐步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1.3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需从具体的小事做起,使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待人,怎样接物,怎样健康的去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品质。
1.3.1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是保证人身健康的必要条件。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时时向学生渗透爱清洁、讲卫生的重要性。比如,平时让学生保持身体和服装整洁的习惯,保持周围环境整洁的习惯,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不长时间连续看书,阅读时保持正确的坐姿,书本与眼睛的距离要适当等。另外,还需教育学生在目常生活中不偏食、不挑食、厌食,吃洁净、有营养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而维护公共卫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对于能自觉讲究公共卫生的学生应及时表扬、称赞,培养其维护公共卫生的习惯,同时也给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
1.3.2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比如,让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能够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休息好才能学习好,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学习智力发展,教育学生早睡早起,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2.“育人”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
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生命发展能力,教育活动不仅是教师创造条件来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自身生命力的展现过程。因此,在师生双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如何引导学生,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充分展示自己,创新进取,不断进步。
2.1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使学生掌握观察的要领和方法,并引导他们进行对比,找出不同与相同之处,从而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加强对学生意志的锻炼,自制力的培养,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坏毛病,培养学生注意力、记忆力。并通过一些有益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它体现在,一是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在教学中采用民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三是恰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积极而有效的思维。四是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启发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和发展能力。使学生在自己的发展空间个性化的成长。
2.2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有些学生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为一点小事伤心而大发脾气,为某次考试不理想而沮丧。这就需要教会学生对不良情绪进行调整,会驾驭自己的情绪,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调整。再则,学生在学习上或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学生怎样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去承受挫折和困难呢?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一是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引导学生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挫折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客观存在的,在挫折面前不灰心,不退缩。二是指导学生预防挫折的发生,在挫折发生之后,要认真分析引起挫折的原因,设法改变、消除。三是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找出症结所在,发现自己的弱点,力争改进。另一方面,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振奋精神,鼓起勇气,树立信心,调整好心态,去面对挫折和困难。
2.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穿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它是一项最基本能力的培养。从理论知识延伸到会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让其积累一些经验,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使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等认知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一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同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及时总结规律,创新思维,创造性的发展和成长。
总之,在新课程环境下,我们要以“育人为本”的观念为目标,正确认识自己工作的地位、作用。充分发挥“育人”理念,树立全新的教师形象,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收稿日期:2008-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