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指导机构。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成为教研组的基本工作目标。
【关键词】教研组建设发展
开县德阳初级中学是开县初中“实验型、示范性、窗口式”学校。学校本着“养德炼才促发展,为人生奠基;超越自我求卓著,让生命添彩”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积极探索科研兴校的新路子。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学校形成了教师乐教、善教,学生乐学、善学的良好氛围,正朝着“凸显教育品牌,成就巴渝名校”的目标迈进。学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通过强化教研组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学校在教育科研管理上采用四级分层模式(第一级为学校行政分管领导;第二级是教科室主任;第三级是教研组长;第四级是备课组长)。在四级分层管理下,我校数学教研组发扬传统,团结协作,锐意创新,彰显出学校内涵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的强大活力,在学校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1.强化凝聚力,营造团结和谐的教研组氛围
1.1以合作通往和谐:在“凸显教育品牌,成就巴渝名校”的目标指引下,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任务更重,如何让挑战变成激励,除了改革评价机制外,更重要的是让每位教师体验到人生定位的成功感。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愉悦、信任、成功、合作的氛围,是很难顺利有效地开展教研组工作的。一个具有和谐氛围和人文关怀的教研组,就是教师共同的心灵家园。一个优秀的教研组应该是一个和谐、进取、互助的团队,因此,创设一个崇尚良性竞争、展开自由的学术论争且有合作精神的研究氛围是教研组建设的首要工作。数学组围绕着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凝聚人心,引领教师多渠道参与教研组活动,以教师集体智慧建设优秀教研组,增强了工作的合力。在我们数学组里,20多位老师的进取心非常强,年青教师勤学善问,老教师不停留在过去的功劳簿中,积极学习新理念、新技能。大家生活上互相关心,工作上互相支持。在每次研讨活动中,各位老师站在理论的高度,有理有据,敢说缺点与不足,发表自己的真实见解。参加过我们教研活动的领导和县里教研员都对我们数学组的科研作风赞叹不已。2007年12月,重庆市云阳一中到我校参加教学科研观摩活动,在我校献课的七个科目中,他们尤其称道我校数学组的团队合作精神,认为在其教学生涯中听到了最好的数学课。在数学组这个团队里,每一项成绩都凝集着集体的智慧。在06年开县青年教师数学优质课竞赛中,学校派出了组员唐海波、李莉、刘桃老师参赛,全组数学教师自觉地集合一起商讨,如何新颖别致的导入,如何匠心独具的设计,如何精彩适当的拓展,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拿捏”,唯恐出现疏漏。记得王可亮老师跑回家把自己的教具贡献出来,刘本柱老师对教师着装的善意提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各位老师的群策群力下,李莉的赛课获得县一等奖。
1.2从助推走向联动:根据美国福勒的教师成长四阶段学说,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从早期生存关注阶段转化到教学情境关注阶段。数学组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传帮带,鼓励青年教师承担各种公开课、竞赛课任务。为了助推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2007年,我们重新修订了《青年教师“互助结对”方案》,对结对教师对象做了重新调整:要求教龄在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选择一名与自己发展特点类似的经验老师结为“一帮一”的师徒对子。我们把每周四确定为一周一次的“师徒互动日”,要求结对教师之间开展“同上一节课”“同评一节课”“同研一节课”的互动教研活动。师徒既各展其长,又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如今,数学组共有5对师徒教师,经过近一年的结对活动,他们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学科质量上都有了显著提高。为了肯定成绩,推广经验,每学期在教科室的统一部署下,我们还举办两次“师徒结对教研成果交流会”,要求徒弟教师要向全校教师做汇报课,师傅教师则要全程跟踪并进行现场评课。经过实践,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校的“青蓝工程”在教师间营造了一种新的互动氛围,给校本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
2.打造研究力,引领互动求真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承载者,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直接环境。实施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成就教师的根本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数学组注意研究每个组员的角色特征,关注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合理需要,激活他们良好的从业动机,为他们搭建宽松的沟通、学习和提升的平台,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成长资源,负责他们的业务管理、培训提高等工作,以促进他们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2.1引领教师“充电”和“洗脑”。
2.1.1提供学习机会。我们不断拓宽比以往更广阔的相关理论学习领域,相继开展了“教育哲学深度读书活动”“新课程读书活动”,组织全体教师集体学习了武汉专家裴光亚老师的数学教研系列专题文章,要求每个教师通过努力能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发展区水平”。同时,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全市、全国的各种教育教学研讨学习活动,广泛吸收最新教改信息,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带回学校研究、讨论、内化和推广。2006年7月,谭志华老师赴昆明参加了北师大版全国数学课程实施研讨会;2007年11月,向守堂老师参加了陕西师大举办的全国中学数学教师解题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
2.1.2提供交流阵地。我们配合学校开办学、教、研宣传栏,举办一年一度的数学节,出版德中数学教研信息,充分调动各备课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数学沙龙活动,为学习研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定期举办数学科研论坛,不断提高老师们的学习研究水平。
2.1.3据供实践场所。要求老师们时时有研究,月月有汇报,期期有献课,年年有著述。为了使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我校每期开展了百堂献课教研活动,探索和优化课堂教学创新模式,从而创造出符合我校教师个性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相关教师汇集同伴智慧后上一堂竞赛课,展示探索成果,数学组老师效果突出,学校给予了表彰;向守堂、李小辉、谭志华、邱龙术、王可亮等多位老师已成长为市、县骨干教师,并定期送课下乡扶持兄弟学校,受到县教师进修校和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在促进全县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从而实现城乡初中数学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互助和同步发展。
2.2引领教师反思和研究: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的公式。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首先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因为反思,才会发现问题,因为反思,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反思中遇到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就迫切需要教育科研。数学组特别引导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通过科研渠道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以市级课题“实施自主、协作、创新学习策略研究”“智能创新课堂实验研究”为龙头,开展了多项子课题研究,形成了“时时有课题,人人搞实验”的科研氛围。2007年,本组教师向守堂在市级课题“智能创新课堂实验研究”的培训会上作的专题讲座受到全校老师的赞许。
校本教研需要教师人人都成为教研员。为实现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良性循环,数学组要求教师坚持每天写一次教学反思,一月写一篇教学案例。为了鼓励教师的热情,也为了及时交流优秀的反思案例,我们配合学校出台了反思案例的月评比制度。每次评出的优秀反思案例上传到校园网页上供教师们互相学习、交流。从开展校本教研以来,我们已经汇集成了2本《优秀反思集》,编著了1本《优秀教学案例》。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反思案例集锦,篇篇都记载着数学组教师亲历校本教研的点滴经验和智慧。
2.3引领教师突破和创新:数学组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教师占绝大多数,其中少数教师处于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高原状态”,其成长速度不仅比不上青年教师,有的还有下降的趋势。由于年龄和思维模式的影响,既不太善于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别人的建议,又缺乏追求的动力,成为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数学组采取了以下措施破除教师自我封闭的镣铐:①集体备课。我们制定了《开县德阳中学数学集体备课方案》,要求组内教师在个人熟悉及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事先指定中心发言人,对本周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剖析,诸如教学重点的把握,教学难点的确定及突破,教材中思想、方法因素的挖掘,教学手段的选择,学生学情的分析等。②研究学生。有人认为专家型教师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知道学生易错之处”。美国福勒的教师成长四阶段学说也认为教师成长的最后阶段为“关注学生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重在研究学生,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实际:包括知能基础、接受能力、思维特征、心理品质等,了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思维上的普遍性障碍,建立学生学习“病历卡”,这为处于“高原状态”的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重点,更具针对性。
我们数学组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型教师的特质,在人格素质、现代意识、知识素养、教学艺术等方面永远领先。教学必须在“新”字上下功夫,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要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敢于挑战,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使自己的教学常教常新,在学习中前进,在创新中得到提高,培养自己的创造激情和求知热情。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由“维持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从而初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个性。近几年,本组老师强化了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有数十名学生获得各级奖励,获奖人数名列全县榜首;数学中考成绩连续四年获得全县第一;近三年本组教师均有教研文章在各级专业刊物公开发表;近三年全县初中数学毕业复习培训研讨会均聘请我组教师担任中心发言人。
3.扣紧执行力,严格规范实效的常态化要求
数学组严格执行学校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配合教务处强化各项教学的督查评估,使备课、上课、质量检测、作业批改、辅导学生、组织课外活动的各个环节都符合规范化的教学要求。
3.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各教师必须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把课上足、上好。
3.2要求备课组内单元目标、进度、检测把关,每期每位老师认真做好两次质量分析,数学组组长在此基础上进行全校的质量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3全组教师都按要求备足备好课(青年教师必须写详案),并能及时写好教后反思,教研组长每月对全组教师进行一次教学常规“六认真”检查,分管领导和教务处督查。全组教师积极参与听课,每期不少于15节,并及时写好听课反思或评价。
3.4各备课组的教师要针对作业设计、作业量等问题进行讨论,要求布置科学的、有价值的、体现“新课标”特点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特色作业。对于考试命题,要求研究每道试题的科学性,试题表述的严密、规范等多方面的命题技巧等等,并实行命题人、审题人署名制。
3.5注重积累与储备各类教研资源。我们着眼于教研组的发展性建设,要求每个教师对课上、课后、考试使用的题库,经筛选的教学参考资料,典型的案例分析,精品课、公开课的实施方案,教师的经验总结、有分量的论文,校外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案例、教学经验,在教研活动过程中积累的各种原始资料等进行收集、整理、保存,从而提升数学组的教研文化品位。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德中数学教研组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凝聚着德中人的努力,也离不开市、县专家的专业引领。德阳中学数学教研组将是名师成长的摇篮、教学质量的保证、教育科研的阵地。
收稿日期:2008-08-28
【关键词】教研组建设发展
开县德阳初级中学是开县初中“实验型、示范性、窗口式”学校。学校本着“养德炼才促发展,为人生奠基;超越自我求卓著,让生命添彩”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积极探索科研兴校的新路子。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学校形成了教师乐教、善教,学生乐学、善学的良好氛围,正朝着“凸显教育品牌,成就巴渝名校”的目标迈进。学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通过强化教研组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学校在教育科研管理上采用四级分层模式(第一级为学校行政分管领导;第二级是教科室主任;第三级是教研组长;第四级是备课组长)。在四级分层管理下,我校数学教研组发扬传统,团结协作,锐意创新,彰显出学校内涵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的强大活力,在学校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1.强化凝聚力,营造团结和谐的教研组氛围
1.1以合作通往和谐:在“凸显教育品牌,成就巴渝名校”的目标指引下,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任务更重,如何让挑战变成激励,除了改革评价机制外,更重要的是让每位教师体验到人生定位的成功感。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愉悦、信任、成功、合作的氛围,是很难顺利有效地开展教研组工作的。一个具有和谐氛围和人文关怀的教研组,就是教师共同的心灵家园。一个优秀的教研组应该是一个和谐、进取、互助的团队,因此,创设一个崇尚良性竞争、展开自由的学术论争且有合作精神的研究氛围是教研组建设的首要工作。数学组围绕着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凝聚人心,引领教师多渠道参与教研组活动,以教师集体智慧建设优秀教研组,增强了工作的合力。在我们数学组里,20多位老师的进取心非常强,年青教师勤学善问,老教师不停留在过去的功劳簿中,积极学习新理念、新技能。大家生活上互相关心,工作上互相支持。在每次研讨活动中,各位老师站在理论的高度,有理有据,敢说缺点与不足,发表自己的真实见解。参加过我们教研活动的领导和县里教研员都对我们数学组的科研作风赞叹不已。2007年12月,重庆市云阳一中到我校参加教学科研观摩活动,在我校献课的七个科目中,他们尤其称道我校数学组的团队合作精神,认为在其教学生涯中听到了最好的数学课。在数学组这个团队里,每一项成绩都凝集着集体的智慧。在06年开县青年教师数学优质课竞赛中,学校派出了组员唐海波、李莉、刘桃老师参赛,全组数学教师自觉地集合一起商讨,如何新颖别致的导入,如何匠心独具的设计,如何精彩适当的拓展,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拿捏”,唯恐出现疏漏。记得王可亮老师跑回家把自己的教具贡献出来,刘本柱老师对教师着装的善意提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各位老师的群策群力下,李莉的赛课获得县一等奖。
1.2从助推走向联动:根据美国福勒的教师成长四阶段学说,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从早期生存关注阶段转化到教学情境关注阶段。数学组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传帮带,鼓励青年教师承担各种公开课、竞赛课任务。为了助推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2007年,我们重新修订了《青年教师“互助结对”方案》,对结对教师对象做了重新调整:要求教龄在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选择一名与自己发展特点类似的经验老师结为“一帮一”的师徒对子。我们把每周四确定为一周一次的“师徒互动日”,要求结对教师之间开展“同上一节课”“同评一节课”“同研一节课”的互动教研活动。师徒既各展其长,又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如今,数学组共有5对师徒教师,经过近一年的结对活动,他们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学科质量上都有了显著提高。为了肯定成绩,推广经验,每学期在教科室的统一部署下,我们还举办两次“师徒结对教研成果交流会”,要求徒弟教师要向全校教师做汇报课,师傅教师则要全程跟踪并进行现场评课。经过实践,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校的“青蓝工程”在教师间营造了一种新的互动氛围,给校本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
2.打造研究力,引领互动求真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承载者,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直接环境。实施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成就教师的根本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数学组注意研究每个组员的角色特征,关注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合理需要,激活他们良好的从业动机,为他们搭建宽松的沟通、学习和提升的平台,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成长资源,负责他们的业务管理、培训提高等工作,以促进他们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2.1引领教师“充电”和“洗脑”。
2.1.1提供学习机会。我们不断拓宽比以往更广阔的相关理论学习领域,相继开展了“教育哲学深度读书活动”“新课程读书活动”,组织全体教师集体学习了武汉专家裴光亚老师的数学教研系列专题文章,要求每个教师通过努力能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发展区水平”。同时,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全市、全国的各种教育教学研讨学习活动,广泛吸收最新教改信息,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带回学校研究、讨论、内化和推广。2006年7月,谭志华老师赴昆明参加了北师大版全国数学课程实施研讨会;2007年11月,向守堂老师参加了陕西师大举办的全国中学数学教师解题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
2.1.2提供交流阵地。我们配合学校开办学、教、研宣传栏,举办一年一度的数学节,出版德中数学教研信息,充分调动各备课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数学沙龙活动,为学习研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定期举办数学科研论坛,不断提高老师们的学习研究水平。
2.1.3据供实践场所。要求老师们时时有研究,月月有汇报,期期有献课,年年有著述。为了使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我校每期开展了百堂献课教研活动,探索和优化课堂教学创新模式,从而创造出符合我校教师个性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相关教师汇集同伴智慧后上一堂竞赛课,展示探索成果,数学组老师效果突出,学校给予了表彰;向守堂、李小辉、谭志华、邱龙术、王可亮等多位老师已成长为市、县骨干教师,并定期送课下乡扶持兄弟学校,受到县教师进修校和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在促进全县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从而实现城乡初中数学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互助和同步发展。
2.2引领教师反思和研究: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的公式。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首先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因为反思,才会发现问题,因为反思,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反思中遇到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就迫切需要教育科研。数学组特别引导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通过科研渠道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以市级课题“实施自主、协作、创新学习策略研究”“智能创新课堂实验研究”为龙头,开展了多项子课题研究,形成了“时时有课题,人人搞实验”的科研氛围。2007年,本组教师向守堂在市级课题“智能创新课堂实验研究”的培训会上作的专题讲座受到全校老师的赞许。
校本教研需要教师人人都成为教研员。为实现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良性循环,数学组要求教师坚持每天写一次教学反思,一月写一篇教学案例。为了鼓励教师的热情,也为了及时交流优秀的反思案例,我们配合学校出台了反思案例的月评比制度。每次评出的优秀反思案例上传到校园网页上供教师们互相学习、交流。从开展校本教研以来,我们已经汇集成了2本《优秀反思集》,编著了1本《优秀教学案例》。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反思案例集锦,篇篇都记载着数学组教师亲历校本教研的点滴经验和智慧。
2.3引领教师突破和创新:数学组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教师占绝大多数,其中少数教师处于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高原状态”,其成长速度不仅比不上青年教师,有的还有下降的趋势。由于年龄和思维模式的影响,既不太善于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别人的建议,又缺乏追求的动力,成为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数学组采取了以下措施破除教师自我封闭的镣铐:①集体备课。我们制定了《开县德阳中学数学集体备课方案》,要求组内教师在个人熟悉及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事先指定中心发言人,对本周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剖析,诸如教学重点的把握,教学难点的确定及突破,教材中思想、方法因素的挖掘,教学手段的选择,学生学情的分析等。②研究学生。有人认为专家型教师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知道学生易错之处”。美国福勒的教师成长四阶段学说也认为教师成长的最后阶段为“关注学生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重在研究学生,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实际:包括知能基础、接受能力、思维特征、心理品质等,了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思维上的普遍性障碍,建立学生学习“病历卡”,这为处于“高原状态”的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重点,更具针对性。
我们数学组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型教师的特质,在人格素质、现代意识、知识素养、教学艺术等方面永远领先。教学必须在“新”字上下功夫,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要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敢于挑战,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使自己的教学常教常新,在学习中前进,在创新中得到提高,培养自己的创造激情和求知热情。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由“维持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从而初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个性。近几年,本组老师强化了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有数十名学生获得各级奖励,获奖人数名列全县榜首;数学中考成绩连续四年获得全县第一;近三年本组教师均有教研文章在各级专业刊物公开发表;近三年全县初中数学毕业复习培训研讨会均聘请我组教师担任中心发言人。
3.扣紧执行力,严格规范实效的常态化要求
数学组严格执行学校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配合教务处强化各项教学的督查评估,使备课、上课、质量检测、作业批改、辅导学生、组织课外活动的各个环节都符合规范化的教学要求。
3.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各教师必须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把课上足、上好。
3.2要求备课组内单元目标、进度、检测把关,每期每位老师认真做好两次质量分析,数学组组长在此基础上进行全校的质量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3全组教师都按要求备足备好课(青年教师必须写详案),并能及时写好教后反思,教研组长每月对全组教师进行一次教学常规“六认真”检查,分管领导和教务处督查。全组教师积极参与听课,每期不少于15节,并及时写好听课反思或评价。
3.4各备课组的教师要针对作业设计、作业量等问题进行讨论,要求布置科学的、有价值的、体现“新课标”特点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特色作业。对于考试命题,要求研究每道试题的科学性,试题表述的严密、规范等多方面的命题技巧等等,并实行命题人、审题人署名制。
3.5注重积累与储备各类教研资源。我们着眼于教研组的发展性建设,要求每个教师对课上、课后、考试使用的题库,经筛选的教学参考资料,典型的案例分析,精品课、公开课的实施方案,教师的经验总结、有分量的论文,校外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案例、教学经验,在教研活动过程中积累的各种原始资料等进行收集、整理、保存,从而提升数学组的教研文化品位。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德中数学教研组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凝聚着德中人的努力,也离不开市、县专家的专业引领。德阳中学数学教研组将是名师成长的摇篮、教学质量的保证、教育科研的阵地。
收稿日期:2008-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