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讲讲很久很久以的事
下面,是2006年我收藏的一则“高短”。
尽管这则高短有无数版本,但“歌词大意”都差不多。不需要解释,不需要阐·述读它时我心里是多么负数,多么零度……一切如你所知。全文是:给孩子讲讲很久很久以前的事:
那时候天还是蓝的,
水也是绿的,
庄稼是长在地里的,
猪肉是可以放心吃的,
耗子还是怕猫的,
法官是讲理的,
结婚是先谈恋爱的,
理发店是只管理发的,
药是可以治病的,
医生是救死扶伤的,
拍电影是不需要陪导演睡觉的,
照相是要穿衣服的,
欠钱是要还的,
孩子的爸爸是明确的,
学校是不图挣钱的,
白痴是不能当教授的,
卖狗肉是不能挂羊头的,
……
我觉得我活得像一废话
上面这句话是一个网友凶巴巴地“喷”出来的。
从语文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比喻句反常规:它不是“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那种用具象比抽象,而是反着来,用抽象的“废话”比喻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一应俱全具象到家的“我”,好比钱钟书在《围城》里说:唐晓芙的眼睛大而有神,反衬得有些美女的眼睛大得像政治家的空话。
废话不如空话,空话毕竟还有些许乌托邦的倒影;同样,废话也不如瞎话,如果是,毕竟还有一点自欺欺人画饼充饥的慰藉……它甚至不如真实含义中的“wastepaper” (废纸),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无能,活生生的被抛状态。
被抛状态就是“我在且不得不在”,乃至“我在且不得不能在”……缠绕到最后,海德格尔说:“无家可归是在世的基本方式。” (《存在与时间》)
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本短语出自某网友使用过的一个签名档。短短十来个字,每每读到,眼里都会出现一幅声光电集合联动画面,只是画面里的内容并不十分确定。
有时那条暴土扬尘的“街”是那部沸沸扬扬的大片首映礼的现场;有时那条欲望横流的“街”是那个“PK”叫嚣一浪高过一浪的直播间……更多时候,那条百思难解纷扰不已的“街”,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横着,迷乱不堪。
没有兵,确实没有;没有马,确实没有——可确实兵荒马乱。在那兵荒马乱中,人性浑浊不堪的底色裸露而出,不堪一击。
奴语系
2006年开始大面积流行的新词“房奴”据说来自宝岛台湾,主要经由平面媒体传播,广为人知。人家没“包机”,但其传播效果神奇迅速,波及面极广。关于这个新词“出身”的另外一个说法是,本词其实是套用“卡奴”一词而来。
即为“奴”,便一定声泪俱下,苦大仇深,不说也罢。简单说,“房奴”们名下的豪宅并未提升业主们的生活品质或生活质量,而是相反。
照着这样的推论或置换,“房奴”一词与“伪中产”一词基本可相互置换。我们通常看见的生活场景是这样的:男主人女主人日夜奔波在外,辛勤劳作日理万机,可在他们家那幢连排别墅二层露台上,小保姆耳塞MP3,听着《我不想长大》,喝着明前茶,幻想人生。
“房奴”也好,“卡奴”也罢,都有着极为客观的扩容空间。打比方说,它们就像性能极佳的红铜。
景泰蓝制作工艺中有一道手艺叫“盘丝”,盘丝用到的材料就是红铜。为什么不用黄铜用红铜?原因是,红铜具有极好的延展性。 “房奴”或“卡奴”也如此。它们一听就懂,还可使我们迅速联想到“情奴”“钱奴”“车奴”“官奴”等诸多卑贱可怜的人儿。甚至我们可以顺势给如今已被玉米、凉粉等奇异身份搞得晕头转向的那些粉丝们泼点凉水、起点外号——我决定,就让我们偷偷管他们叫“星奴”吧。欧耶!
更有趣也更堪玩味的,是与“房奴”、“卡奴”等语词相关、可与“中文系”之类熟词并驾齐驱的一个庞大的“奴语系”——该系毕业生众多,你是房奴,他是房奴,你们是房奴,他们也是房奴,我就奇了怪了,那谁是奴隶主呢?而真有这样的奴隶主,其职称应该就是“奴语系系主任”?
而假使咱们大家一起顺藤摸瓜找到了奴隶主,我会想,是什么原因、什么动力让万千房奴冒死卖身有恨无爱、有怨无悔呢?这么一想,就感觉事情非常复杂了,复杂到我这种寡智之人无力承担,无力思索。
额滴神啊!我终于被自己寡智寡趣本分善良的联想狙击成功。现在,我需要的是另辟蹊径,寻找破译“奴语系”的新思路。
送到火葬场,全部烧成灰
老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中有几句歌词被改写。原歌词中。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举杯赞英雄,光荣属于谁”被改写成“再过几十年,我们来相会,送到火葬场,全部烧成灰,你一堆,我一堆,谁也不认识谁,全部送到农村做化肥……”
这誰改的呀?是男是女?多大岁数?没人知道。不过看这改法,还蛮有生活阅历。
人生当然终于只能成灰,想或不想,都是这样。算是绝对真理吧。可如果真要天天这样想,日子又该怎么过?人生不能这么想,一想就要流泪……前面这句话我其实不该说。我都说了好多遍了。它的作者是20世纪很有名的一位英语老师,对,申葆青。
我常常有意不去想将来的事。我想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吧。时间一长,我养成了不想未来、随遇而安的好习惯。
我的钱正在来我家的路上
上面搜集到的是作家巫昂的一句妙语……她说得太好了。虽然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我”。可当我利用很多传播手段不断推销这句欢乐妙语后,它的主语变成了“你”和“你们”,“他”和“他们”。你的钱正在来你家的路上。他的钱正在来他家的路上。他们的钱正在来他们家的路上……欧耶。
物以类聚,人以粉分
编辑蒋明语,在《南都周刊》推出的一个关于“粉丝”的专题里说到上面这句话。在一个“粉丝疯狂”的年代里,诸如“物以类聚,人以粉分”这样的声音果然就是时代最强音?
我知道,你不是玉米,不是凉粉,不是盒饭,不是“加油!好男儿”的追捧者,也不是“雪碧我型我秀”的发烧者,可20年前你没喜欢过陈冲?或者更早,30年前,你没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旋律响起来时,眼前浮现出古兰丹姆那忧郁明亮的大眼睛?我不信。别掖着,别藏着了,我都知道。
恭喜你,其实,你也是一粉丝。
你不能因为自己退役了就忘了本,不能因为今天的流行偶像不是谢芳、不是于洋、不是白杨、不是赵丹、不是张瑞芳、杨丽坤、孙道临、王丹风、王刚,就对今日正蔚为壮观的“粉丝阵线”乃至“粉丝文化”横挑鼻子竖挑眼。那是不对的。
不过,我还是觉得,这个丰富、绚丽的“粉丝时代”的内核依旧贫瘠。这个“粉丝时代”是件漂亮的花衣裳不错,但在花衣裳里面的心情怎样?心绪如何?我吃不准。
在电视台,“真人秀”节目越来越多,但从骨子里说,它们其实都差不多啊!说得难听点,它们最大的贡献无非在于继承了“二窝蜂”的光荣传统, 成功地将“晚会模型”升级为“真人秀模型”而已。
它们主题不一样,评委不一样,赞助商不一样,可说到底,终究还是差不多……我一直觉得,一个只有一个梦想的时代,很难说好。同理,只生产一种美好的青春也不怎么地——它不是青春,是流水线。
正常人欣赏正常人,正常
大家喜欢看超级女声,看完一届再看一届,没完没了。有人有意见。
作家王佩在他的博客里发表意见,十分有趣。原文如下:
“给你们亚姐超模还不满足?为什么要看超级女声?单从审美的角度讲,亚洲小姐、超级模特儿,不是中国女人的常态,而是变态。因为国人的平均身高、比例在那儿,你非找一群长着仙鹤一样的腿、蜜蜂一样的腰、长颈鹿一样脖子的女人来,谁会喜欢看呢?欧美模特儿哪怕身高一米八,看上去也很协调,因为她们本来就人高马大。中国姑娘超过1.75就基本上不能看了。而超女都是正常人,正常人欣赏正常人,正常。”
王佩的最后一句话让我哑然失笑。
“正常人欣赏正常人,正常。”
它让我想起,其实很多人都很喜欢这样很矫情、很有缭绕之美的句子,比如,有一阵儿我张嘴“拜托”、闭嘴“拜托”,一个朋友声色俱厉,忽然说:拜托你能不能少点拜托。
王佩尤其喜欢这种句式。证据是,好几年前,他的博客名称,选择的也是这种修辞,叫“禁止说禁止。”
醇厚的薄酒
胡连荣先生在他的短文《悖文不悖》中专门探讨“悖文现象”。比如,在“文革”时,苍白的文化中曾经流行过很多小儿科式的幽默,如:
“一个黄昏的午后,有个年轻的老人,拿着一把崭新的旧刀,杀害一个死去的活人”……
人们用这种明明白白的糊涂概念,变幻出可笑又可怜的笑料。
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前后矛盾的概念,而表达起来并非毫无道理,悖文不悖。从下面这些句子里,不难从矛盾与歧义中发现乐趣与诙谐之美。
最年少的老师 不服老的少将
亮度高的矮星 植株接的高粱
算错的对数 绝对的错案
室内的外宾 意外的内伤
跟前的后果 今后的前途
仿真的假发 打假的真相
偏薄的厚度 醇厚的薄酒
操场大的小学 胆子小的大娘
表面上的下跌 阳光下的上扬……
从修辞的角度看,它们大致属于“矛盾修辞”范畴,不同的是,矛盾修辞多是有意为之,而上面这些要么巧合,要么描述的刚好是一个看似悖实则不悖的物理事实。
一个屁还分上下集
一天,浏览作家公路的博客。
日记大意说,导演小于告诉公路,说她在博客日记里埋汰公路。
公路回答:“谢谢啊!”小于回复:“不客气。”
接下来,公路觉得小于的埋汰过于敷衍:“有本事你等着,过两天我除了工作就在博客上埋汰你。不过得等两天,这两天没时间更博。”
小于:“一个屁还分上下集,哼。”
上而的语文很私人,可异常精彩……其中当然有好友间知己知彼、熟稔到家的缘故,可更有对于口语灵动婉转形象生动的自觉。
我吃午饭时看见这句,笑晕。立刻想到的,是那本分两个年度出版的长篇小说,忽觉不恭,顺手断掉胡思乱想的电源,放下碗筷,出去遛弯儿去了。
生下来就跑了
中国田联要求:刘翔和王军霞生个孩子看能跑多快。9个月后,王军霞生产。刘翔问护士,是男孩还是女孩?护士惊慌地说:没看清,生下来就跑了。
这则笑话出自很流行的一则短信,它采用“实名制”虚构修辞,拿体坛两位红人开玩笑,不红不黑不黄不白,精妙传神,生机盎然。
截至目前,我没看见笑话中的两位红人为此寻死觅活打官司,这很好。
当名人,被各种各样的“实名制”玩笑开涮,是买一赠一的副产品,照单全收,是常识,也是聰明……加10分。
衣,失,地,上,爽
经常有人号称自创的短信是年度经典,这事当不得真。不过,说这话的,大家也没当真,大家一起乐呵乐呵而已。
我典藏自称经典的短信很多,如:床,钱,明,月,光,衣,失,地,上,爽。完毕。它说的什么意思,从哪首名诗套用而来,你都知道。这样的短信是写实,是纪实,是人心,是世道。再过20年看,也许更有意思。
我念书时,听过这样一个笑话,说某大学一干人马去工厂实习,师傅分配机床使用:“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尽量保证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一张床。”闻此,男生爆笑,女生脸红。
实习期间,小明为了照顾小红,把所有要用车床的活都代理了。最后考虑到假使小红什么都不会做的话,张师傅验收时很难堪,小明就劝小红也练练手。
没想到,小红说:我已经习惯让你干了。
这个笑话隐含色情元素,但仔细看,里面的青年男女一定生活在上个世纪。言及情色,他们的爆笑都那么纯真。
做人不必厚道,但要地道
2006年新东方老师罗永浩开设一家新网站,取名“牛博网”。用他自己的话说,“牛博网”就是要网罗那些最牛的博客:“不能容忍那些优秀的博客被埋没在几乎全是文字垃圾的大型博客网站里。”
为此,罗老师专门开列了若干类似于“择偶条件”之类的“牛之标准”,总计7条,在下面(为便于记忆和传播,我将这个“牛博标准”正式命名为“罗7条”)。我甚至觉得,它其实也是对牛博客的精确概括。
1.首先要会自己写字,不能像李宇春;
2.要言之有物,不能像徐静蕾;
3.不能剽窃,万一不小心剽窃了,要懂得道歉,不能像郭敬明;
4.可以是有钱人,但不能像潘石屹那么讨厌;
5.可以幽默,但不要滑稽,可以搞笑,但不要可笑,可以假装热爱人民群众,但不要同时说什么“几十亿愚众”,简单地说,不能像孔庆东;
6.长得难看也没关系,做人不必厚道,但要地道,比如说,不要在前夫正倒霉的时候落井下石,最好不要像洪晃;
7.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文章一定要写得牛。
在这个“罗7条”里,罗老师一如既往爱憎鲜明。在商业社会里,“爱憎鲜明”早已成为一种稀有人品。在这个掐架成风、舌战如云的年份里,罗老师本人就是那种“名言辈出”的人。其实早在几年前,网友已将罗老师开列为“网络十大猛人”,且位居第一;在网上,罗老师是有“语录”的人啊。
那句“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即“老罗语录”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而位居“榜眼”位置的,是下面这句:“像我这种牛人,想找个人佩服一下的时候我就去照镜子。”
牛啊!
我的心饮成驴打滚儿
我从来没听过黑人灵歌,也不懂。可读本书第一段,我脑子里忽然就蹦出这个词儿,为什么?
“我居住的村庄,一片土梁上凌乱的房屋,所有窗户向南,烟囱口朝天。麦子熟了头向西,葵花老了头朝东,人死了埋在南梁,脚朝北,远远伸向自家的房门,伸到烧热的火炕上,伸进家人焐热的被窝。”
这是长篇小说《虚土》的第一段,作者刘亮程。
“被窝”那句让我的心软成驴打滚儿。陌生的“灵歌”一词伴随那柔软的幻觉蹦蹦跳跳的。怎么啪?
(李研开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小规模荡气回肠》刘 宏 图)
下面,是2006年我收藏的一则“高短”。
尽管这则高短有无数版本,但“歌词大意”都差不多。不需要解释,不需要阐·述读它时我心里是多么负数,多么零度……一切如你所知。全文是:给孩子讲讲很久很久以前的事:
那时候天还是蓝的,
水也是绿的,
庄稼是长在地里的,
猪肉是可以放心吃的,
耗子还是怕猫的,
法官是讲理的,
结婚是先谈恋爱的,
理发店是只管理发的,
药是可以治病的,
医生是救死扶伤的,
拍电影是不需要陪导演睡觉的,
照相是要穿衣服的,
欠钱是要还的,
孩子的爸爸是明确的,
学校是不图挣钱的,
白痴是不能当教授的,
卖狗肉是不能挂羊头的,
……
我觉得我活得像一废话
上面这句话是一个网友凶巴巴地“喷”出来的。
从语文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比喻句反常规:它不是“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那种用具象比抽象,而是反着来,用抽象的“废话”比喻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一应俱全具象到家的“我”,好比钱钟书在《围城》里说:唐晓芙的眼睛大而有神,反衬得有些美女的眼睛大得像政治家的空话。
废话不如空话,空话毕竟还有些许乌托邦的倒影;同样,废话也不如瞎话,如果是,毕竟还有一点自欺欺人画饼充饥的慰藉……它甚至不如真实含义中的“wastepaper” (废纸),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无能,活生生的被抛状态。
被抛状态就是“我在且不得不在”,乃至“我在且不得不能在”……缠绕到最后,海德格尔说:“无家可归是在世的基本方式。” (《存在与时间》)
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本短语出自某网友使用过的一个签名档。短短十来个字,每每读到,眼里都会出现一幅声光电集合联动画面,只是画面里的内容并不十分确定。
有时那条暴土扬尘的“街”是那部沸沸扬扬的大片首映礼的现场;有时那条欲望横流的“街”是那个“PK”叫嚣一浪高过一浪的直播间……更多时候,那条百思难解纷扰不已的“街”,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横着,迷乱不堪。
没有兵,确实没有;没有马,确实没有——可确实兵荒马乱。在那兵荒马乱中,人性浑浊不堪的底色裸露而出,不堪一击。
奴语系
2006年开始大面积流行的新词“房奴”据说来自宝岛台湾,主要经由平面媒体传播,广为人知。人家没“包机”,但其传播效果神奇迅速,波及面极广。关于这个新词“出身”的另外一个说法是,本词其实是套用“卡奴”一词而来。
即为“奴”,便一定声泪俱下,苦大仇深,不说也罢。简单说,“房奴”们名下的豪宅并未提升业主们的生活品质或生活质量,而是相反。
照着这样的推论或置换,“房奴”一词与“伪中产”一词基本可相互置换。我们通常看见的生活场景是这样的:男主人女主人日夜奔波在外,辛勤劳作日理万机,可在他们家那幢连排别墅二层露台上,小保姆耳塞MP3,听着《我不想长大》,喝着明前茶,幻想人生。
“房奴”也好,“卡奴”也罢,都有着极为客观的扩容空间。打比方说,它们就像性能极佳的红铜。
景泰蓝制作工艺中有一道手艺叫“盘丝”,盘丝用到的材料就是红铜。为什么不用黄铜用红铜?原因是,红铜具有极好的延展性。 “房奴”或“卡奴”也如此。它们一听就懂,还可使我们迅速联想到“情奴”“钱奴”“车奴”“官奴”等诸多卑贱可怜的人儿。甚至我们可以顺势给如今已被玉米、凉粉等奇异身份搞得晕头转向的那些粉丝们泼点凉水、起点外号——我决定,就让我们偷偷管他们叫“星奴”吧。欧耶!
更有趣也更堪玩味的,是与“房奴”、“卡奴”等语词相关、可与“中文系”之类熟词并驾齐驱的一个庞大的“奴语系”——该系毕业生众多,你是房奴,他是房奴,你们是房奴,他们也是房奴,我就奇了怪了,那谁是奴隶主呢?而真有这样的奴隶主,其职称应该就是“奴语系系主任”?
而假使咱们大家一起顺藤摸瓜找到了奴隶主,我会想,是什么原因、什么动力让万千房奴冒死卖身有恨无爱、有怨无悔呢?这么一想,就感觉事情非常复杂了,复杂到我这种寡智之人无力承担,无力思索。
额滴神啊!我终于被自己寡智寡趣本分善良的联想狙击成功。现在,我需要的是另辟蹊径,寻找破译“奴语系”的新思路。
送到火葬场,全部烧成灰
老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中有几句歌词被改写。原歌词中。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举杯赞英雄,光荣属于谁”被改写成“再过几十年,我们来相会,送到火葬场,全部烧成灰,你一堆,我一堆,谁也不认识谁,全部送到农村做化肥……”
这誰改的呀?是男是女?多大岁数?没人知道。不过看这改法,还蛮有生活阅历。
人生当然终于只能成灰,想或不想,都是这样。算是绝对真理吧。可如果真要天天这样想,日子又该怎么过?人生不能这么想,一想就要流泪……前面这句话我其实不该说。我都说了好多遍了。它的作者是20世纪很有名的一位英语老师,对,申葆青。
我常常有意不去想将来的事。我想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吧。时间一长,我养成了不想未来、随遇而安的好习惯。
我的钱正在来我家的路上
上面搜集到的是作家巫昂的一句妙语……她说得太好了。虽然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我”。可当我利用很多传播手段不断推销这句欢乐妙语后,它的主语变成了“你”和“你们”,“他”和“他们”。你的钱正在来你家的路上。他的钱正在来他家的路上。他们的钱正在来他们家的路上……欧耶。
物以类聚,人以粉分
编辑蒋明语,在《南都周刊》推出的一个关于“粉丝”的专题里说到上面这句话。在一个“粉丝疯狂”的年代里,诸如“物以类聚,人以粉分”这样的声音果然就是时代最强音?
我知道,你不是玉米,不是凉粉,不是盒饭,不是“加油!好男儿”的追捧者,也不是“雪碧我型我秀”的发烧者,可20年前你没喜欢过陈冲?或者更早,30年前,你没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旋律响起来时,眼前浮现出古兰丹姆那忧郁明亮的大眼睛?我不信。别掖着,别藏着了,我都知道。
恭喜你,其实,你也是一粉丝。
你不能因为自己退役了就忘了本,不能因为今天的流行偶像不是谢芳、不是于洋、不是白杨、不是赵丹、不是张瑞芳、杨丽坤、孙道临、王丹风、王刚,就对今日正蔚为壮观的“粉丝阵线”乃至“粉丝文化”横挑鼻子竖挑眼。那是不对的。
不过,我还是觉得,这个丰富、绚丽的“粉丝时代”的内核依旧贫瘠。这个“粉丝时代”是件漂亮的花衣裳不错,但在花衣裳里面的心情怎样?心绪如何?我吃不准。
在电视台,“真人秀”节目越来越多,但从骨子里说,它们其实都差不多啊!说得难听点,它们最大的贡献无非在于继承了“二窝蜂”的光荣传统, 成功地将“晚会模型”升级为“真人秀模型”而已。
它们主题不一样,评委不一样,赞助商不一样,可说到底,终究还是差不多……我一直觉得,一个只有一个梦想的时代,很难说好。同理,只生产一种美好的青春也不怎么地——它不是青春,是流水线。
正常人欣赏正常人,正常
大家喜欢看超级女声,看完一届再看一届,没完没了。有人有意见。
作家王佩在他的博客里发表意见,十分有趣。原文如下:
“给你们亚姐超模还不满足?为什么要看超级女声?单从审美的角度讲,亚洲小姐、超级模特儿,不是中国女人的常态,而是变态。因为国人的平均身高、比例在那儿,你非找一群长着仙鹤一样的腿、蜜蜂一样的腰、长颈鹿一样脖子的女人来,谁会喜欢看呢?欧美模特儿哪怕身高一米八,看上去也很协调,因为她们本来就人高马大。中国姑娘超过1.75就基本上不能看了。而超女都是正常人,正常人欣赏正常人,正常。”
王佩的最后一句话让我哑然失笑。
“正常人欣赏正常人,正常。”
它让我想起,其实很多人都很喜欢这样很矫情、很有缭绕之美的句子,比如,有一阵儿我张嘴“拜托”、闭嘴“拜托”,一个朋友声色俱厉,忽然说:拜托你能不能少点拜托。
王佩尤其喜欢这种句式。证据是,好几年前,他的博客名称,选择的也是这种修辞,叫“禁止说禁止。”
醇厚的薄酒
胡连荣先生在他的短文《悖文不悖》中专门探讨“悖文现象”。比如,在“文革”时,苍白的文化中曾经流行过很多小儿科式的幽默,如:
“一个黄昏的午后,有个年轻的老人,拿着一把崭新的旧刀,杀害一个死去的活人”……
人们用这种明明白白的糊涂概念,变幻出可笑又可怜的笑料。
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前后矛盾的概念,而表达起来并非毫无道理,悖文不悖。从下面这些句子里,不难从矛盾与歧义中发现乐趣与诙谐之美。
最年少的老师 不服老的少将
亮度高的矮星 植株接的高粱
算错的对数 绝对的错案
室内的外宾 意外的内伤
跟前的后果 今后的前途
仿真的假发 打假的真相
偏薄的厚度 醇厚的薄酒
操场大的小学 胆子小的大娘
表面上的下跌 阳光下的上扬……
从修辞的角度看,它们大致属于“矛盾修辞”范畴,不同的是,矛盾修辞多是有意为之,而上面这些要么巧合,要么描述的刚好是一个看似悖实则不悖的物理事实。
一个屁还分上下集
一天,浏览作家公路的博客。
日记大意说,导演小于告诉公路,说她在博客日记里埋汰公路。
公路回答:“谢谢啊!”小于回复:“不客气。”
接下来,公路觉得小于的埋汰过于敷衍:“有本事你等着,过两天我除了工作就在博客上埋汰你。不过得等两天,这两天没时间更博。”
小于:“一个屁还分上下集,哼。”
上而的语文很私人,可异常精彩……其中当然有好友间知己知彼、熟稔到家的缘故,可更有对于口语灵动婉转形象生动的自觉。
我吃午饭时看见这句,笑晕。立刻想到的,是那本分两个年度出版的长篇小说,忽觉不恭,顺手断掉胡思乱想的电源,放下碗筷,出去遛弯儿去了。
生下来就跑了
中国田联要求:刘翔和王军霞生个孩子看能跑多快。9个月后,王军霞生产。刘翔问护士,是男孩还是女孩?护士惊慌地说:没看清,生下来就跑了。
这则笑话出自很流行的一则短信,它采用“实名制”虚构修辞,拿体坛两位红人开玩笑,不红不黑不黄不白,精妙传神,生机盎然。
截至目前,我没看见笑话中的两位红人为此寻死觅活打官司,这很好。
当名人,被各种各样的“实名制”玩笑开涮,是买一赠一的副产品,照单全收,是常识,也是聰明……加10分。
衣,失,地,上,爽
经常有人号称自创的短信是年度经典,这事当不得真。不过,说这话的,大家也没当真,大家一起乐呵乐呵而已。
我典藏自称经典的短信很多,如:床,钱,明,月,光,衣,失,地,上,爽。完毕。它说的什么意思,从哪首名诗套用而来,你都知道。这样的短信是写实,是纪实,是人心,是世道。再过20年看,也许更有意思。
我念书时,听过这样一个笑话,说某大学一干人马去工厂实习,师傅分配机床使用:“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尽量保证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一张床。”闻此,男生爆笑,女生脸红。
实习期间,小明为了照顾小红,把所有要用车床的活都代理了。最后考虑到假使小红什么都不会做的话,张师傅验收时很难堪,小明就劝小红也练练手。
没想到,小红说:我已经习惯让你干了。
这个笑话隐含色情元素,但仔细看,里面的青年男女一定生活在上个世纪。言及情色,他们的爆笑都那么纯真。
做人不必厚道,但要地道
2006年新东方老师罗永浩开设一家新网站,取名“牛博网”。用他自己的话说,“牛博网”就是要网罗那些最牛的博客:“不能容忍那些优秀的博客被埋没在几乎全是文字垃圾的大型博客网站里。”
为此,罗老师专门开列了若干类似于“择偶条件”之类的“牛之标准”,总计7条,在下面(为便于记忆和传播,我将这个“牛博标准”正式命名为“罗7条”)。我甚至觉得,它其实也是对牛博客的精确概括。
1.首先要会自己写字,不能像李宇春;
2.要言之有物,不能像徐静蕾;
3.不能剽窃,万一不小心剽窃了,要懂得道歉,不能像郭敬明;
4.可以是有钱人,但不能像潘石屹那么讨厌;
5.可以幽默,但不要滑稽,可以搞笑,但不要可笑,可以假装热爱人民群众,但不要同时说什么“几十亿愚众”,简单地说,不能像孔庆东;
6.长得难看也没关系,做人不必厚道,但要地道,比如说,不要在前夫正倒霉的时候落井下石,最好不要像洪晃;
7.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文章一定要写得牛。
在这个“罗7条”里,罗老师一如既往爱憎鲜明。在商业社会里,“爱憎鲜明”早已成为一种稀有人品。在这个掐架成风、舌战如云的年份里,罗老师本人就是那种“名言辈出”的人。其实早在几年前,网友已将罗老师开列为“网络十大猛人”,且位居第一;在网上,罗老师是有“语录”的人啊。
那句“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即“老罗语录”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而位居“榜眼”位置的,是下面这句:“像我这种牛人,想找个人佩服一下的时候我就去照镜子。”
牛啊!
我的心饮成驴打滚儿
我从来没听过黑人灵歌,也不懂。可读本书第一段,我脑子里忽然就蹦出这个词儿,为什么?
“我居住的村庄,一片土梁上凌乱的房屋,所有窗户向南,烟囱口朝天。麦子熟了头向西,葵花老了头朝东,人死了埋在南梁,脚朝北,远远伸向自家的房门,伸到烧热的火炕上,伸进家人焐热的被窝。”
这是长篇小说《虚土》的第一段,作者刘亮程。
“被窝”那句让我的心软成驴打滚儿。陌生的“灵歌”一词伴随那柔软的幻觉蹦蹦跳跳的。怎么啪?
(李研开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小规模荡气回肠》刘 宏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