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宣泄情感的空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1987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熏陶、人格形成的过程。学生喜爱、欢迎充满情趣并富有美感的语文课。前不久,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上的《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教师以情为主线,紧扣学生心弦,给学生留有较广阔的情感空间。一个“情”字贯穿课堂,使学生成为体验课文情感的主人,使整堂课给人以情的感动和美的享受。
  一、境中生情
  师:我们的动物王国里有许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和丹顶鹤交朋友,好吗?
  生:好。(微笑着齐回答)
  师:在你的印象中,丹顶鹤是长什么样的?(放丹顶鹤的录像)
  生: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
  生:丹顶鹤很漂亮,它们有长长的脖子、美丽的羽毛、优雅的姿态。
  师:正因为丹顶鹤有着优雅的外表,所以我们称它为美丽的丹顶鹤。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一下课题。
  (师板书,生书空)
  生:美丽的丹顶鹤。(齐读)
  师:读得真美,老师似乎已经看到了许多美丽的丹顶鹤。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丹顶鹤的故事吧!(师配乐范读课文)
  评析:教学伊始,教师就能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轻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运用录像展示课文中丹顶鹤的美丽形象。同时,教师也配上生动优美的音乐,加之富有魅力的范读,时而悠远,时而快乐,使学生似耳闻目睹、身临其境,从而感知全文内容,对阅读课文产生浓厚兴趣。
  二、读说悟情
  师:丹顶鹤不仅外形美,而且姿态也很美。(引读)
  生:丹顶鹤不论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齐)
  师:“引吭高歌”,谁来读好这个词。
  (生读)
  师:你读得真不错,谁理解它的意思呢?可以用动作来表示。
  (一生动作演示)
  师:理解了吗?大家都来做一下这个动作,伸长脖子在唱歌。(贴“引吭高歌”图)这次谁来把这个词读得更好些。好,举手的都来读。(生读)多快乐呀!一起来!(生齐读)
  师:那“展翅飞翔”呢?(生读、做动作)快乐的仙鹤们唱起来,飞起来吧!(生齐读)
  师:丹顶鹤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
  生:仙鹤。
  师:谁能用上“因为……所以”来解释把丹顶鹤叫做仙鹤的原因?
  生:因为丹顶鹤是神仙的旅伴,所以又叫它仙鹤。
  师:你喜欢丹顶鹤吗?为什么?
  生:我喜欢丹顶鹤,因为它有一身洁白的羽毛。
  生:我喜欢丹顶鹤,特别是它那鲜红鲜红的头顶。
  生:我喜欢丹顶鹤的长腿、长嘴巴、长脖子。
  生:我最喜欢丹顶鹤展翅飞翔时的优美姿态。
  生:丹顶鹤引吭高歌时动听的歌声吸引着我,我真想亲耳听一听。
  评析: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有目的、有侧重地进行感情朗读,由词到句,让学生一步一步感知、理解,体味丹顶鹤美丽的外形、优美的姿态,用自己的朗读再现丹顶鹤的勃勃生机。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借助于文本,又超越了文本,引导学生把对教材的内心体验转化为自由倾吐,给学生创造了领悟美的空间。
  三、如涌真情
  师:(示丹顶鹤图)谁能看图说一说,丹顶鹤在干什么呢?
  生:它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睡觉。
  生:它们有的唱歌,有的捉鱼,有的晒太阳。
  生:它们有的引吭高歌,有的展翅飞翔,有的在河里洗澡。
  师:小朋友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说得一个比一个好。你知道是什么原因使黄海之滨吸引了这么多的丹顶鹤吗?
  生:因为黄海之滨的风景很美丽。
  生:因为那里鱼多。
  生:因为那里阳光明媚。
  生:因为那里的人们很爱丹顶鹤。
  师:是呀!不仅是黄海之滨的风景秀丽,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们爱护丹顶鹤,保护丹顶鹤,才使丹顶鹤深深地爱上了这里。有这么一位年轻的女大学生,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真实的故事吧!
  (欣赏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师:听了这首歌,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我觉得那个女孩太爱丹顶鹤了。
  生:我觉得那个女孩太可怜了。
  生:那个女孩太让我感动了。
  生:要是小女孩能活过来就好了。
  生:我们要向小女孩学习,共同保护丹顶鹤。
  评析:教师轻重缓急的语言和真情实感真切地感染了学生,尤其是一曲高歌恰到好处地激起了学生感情的涟漪,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自由的情感空间,从而引起了他们的共鸣,使他们的感情由简单地要爱丹顶鹤升华到要去保护丹顶鹤。因此,学生成为本课情感体验的主体,他们自由诉说,使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宣泄。
  总评: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始终紧扣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情感体验的主人。通过得法引导,教师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广阔的情感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自由地去感悟、体验,诉说内心深处对丹顶鹤的情与爱。由辅到放,让学生成为本堂课的主体,正是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与感染,使学生“情动而辞发”。师生产生了感情的共鸣,思维变得活跃,情感得到宣泄,成就了一堂有血有肉、有情有感、令人难忘的语文课。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学生主体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而不是单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更不是靠教育界流行的“教不够作业凑”的做法。当前,小学生的家课作业负担太重,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是现状仍不容乐观。  一、语文作业布置的现状及反思  课外作业是巩固、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适当的作业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但现在的大部分家庭作业存在下面
听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课,总有如沐春风之感。薛法根老师的课,清新自然,幽默风趣,充满智慧,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质朴悠远的境界。这里,我们以薛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一课为例,谈谈他课堂教学和谐、智慧、圆融的特征。    一、和谐——学习目标清晰呈现    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课堂幽默风趣,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薛老师站在学生面前,似一位娓娓道来的大哥哥。薛教师总是适时示弱,把学生推到前
所谓“错”,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失误。教育专家曾指出: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词语教学中,对课堂上的错误,教师应时刻留心,努力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并加以巧妙地点拨。让学生的错误认识转变为正确认识,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体验超越的快乐。    一、开门见山    在写作中,开门见山式的开头,直入文题,一下抓住读者的心,深受大家的喜爱。在词语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如果也能开门见山地
课堂实录  一、激情导入,沉浸在热烈的掌声中  师: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掌声》一文。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掌声”。  师:我觉得应该读热烈些!  (学生再读)  师:再热烈些!(学生再读)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感情饱满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课题,这样会使学生笼罩在热烈的氛围之中,提前感受掌声的无形力量,为接下来的感悟掌声埋下了伏笔。】  二、品读文本,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要重在培养对写话的兴趣”,没有字数和段落的要求。因此,很多教师就称其为“写话”,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造句训练”,只要学生能写上两到三句话就行了。到了中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并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资料,初步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各项要求都相应提高了,很多学生刚开始时十分不适应,产生了对作文的畏惧
文本细读  《童年的发现》是一个很值得品读玩味的文本。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自己童年的发现,并因这个发现情不自禁笑出声来而受到了惩罚,然后具体叙述这个发现的过程及受惩罚的原因。文章语言幽默诙谐而富有哲理,费奥多罗夫的发现在他看来,是“如此简单明了”;而在我们看来,显得如此稚嫩与可笑,但细细品读之后,却又意味深长。    简单——不简单    对于童年的发现,费奥多罗夫在文中有个十分经典的描述:“哈
古诗的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这样的物象也就是意象。意象在古诗中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意象群的形式出现的,有时出现的是几组意象,这些意象群的叠加就构成了古诗的意境。意境的高下一方面取决于物象的艺术组合,另一方面取决于情感的一以贯注。“情”与“景”是古诗的根本构件。“景”是物质的,是“情”的折射物;“情”则是灵魂的,是“景”的粘合剂。教学古诗,当由景而入情。“意象叠加”使学生知道古诗“言之有物”,“意象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高效。教学方式作为每天师生对话的一种载体,对学生的影响自然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教学方式中所透视的开阔的视野、睿智的思想,无疑将为学生打开孕育精神的书本,推开启迪智慧的窗户。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先生指出:教学实践证明,不堵死“内容分析”的路,就迈不开改革创新的路。为了让语文课堂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状况,我们要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
倾听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善于倾听更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通过倾听,彼此间能加强沟通,也促进了解。新课标应运而生,一个新的富有时代性的词——倾听,赋予我们教师一个新的使命——让学生学会倾听。    一、增强倾听的意识,在态度上重视  倾听,是侧耳而听,引申为用心细听。倾听是人们除“眼观”之外获取信息、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成语“耳熟能详”是告诉我们:听清了,听懂
“习作难,习作难,习作课上不开颜。”习作真的这么难吗?问题何在?如何面对?本文试作如下探讨。    一、准确定位小学习作教学的目标,让习作练习以亲切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    习作难,习作难,殊不知有时候是我们自己设置了难度。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我们衡量一篇好的习作的标准往往是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叙写生动形象等等,每一篇算得上优秀的习作必须如此。诚然,这是一篇优秀作文所必须具备的,但我们要求学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