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团安徽省委迅速行动,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动员全省各级团组织在关爱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家庭、助推疫情期间青年就业等方面积极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做好疫情防控和青年工作。
积极响应省委工作部署,为帮助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解决后顾之忧,2月中旬以来,团安徽省委组织开展了“安心战‘疫’·徽团助力”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家庭关爱行动,部署全省各级团组织向安徽驰援湖北医务人员和省内各地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参与疫情防控的医务人员家庭定向开展志愿服务,暖心关爱,护航后方,做战“疫”前线医护人员的坚实后盾。
“一户一策”建台账。按照精准对接的目标,为关爱对象及家庭提供必要的生活帮扶、学业辅导、读书交流、心理疏导、疫情防护教育等各项服务,切实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行动,指导各地团组织建立“关爱台账”,实现“一户一策”,并积极提供防疫必备物资、“微心愿”圆梦等各类爱心服务礼包。
“四项举措”强保障。团省委联合安徽医科大学团委,针对安徽省奋战在湖北抗疫一线的8批共计1305名医务人员先行开展精准关爱行动,建立医务人员家庭联系人制度,在征得服务对象同意的基础上,为每个家庭配备一个志愿者服务团队,建立一个服务微信群,制作一张志愿服务联络卡,建立一个“手拉手”学习辅导团队,四个“一”并举,加强联系服务保障。指导安徽中医药大学、蚌埠医学院、皖南医学院等医学类高校团委联合附属医院对接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五心服务”送温暖。一是开展“贴心”学业辅导。动员全省各高校发挥专业知识优势,运用线上直播平台,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云公益课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委的线上战“疫”公益课堂每天辅导学生超过500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0000小时。安徽师范大学团委招募276名学生志愿者分批次提供学业辅导、素质课堂、读书交流等定制服务。团马鞍山市委与安徽工业大学团委共同组织团员志愿者967人,累计开展线上学业辅导3016小时。二是加强“安心”助学保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抗击疫情希望同行——关爱抗疫医务人员子女”专项助学基金,为牺牲和被感染医务人员子女提供爱心资助。三是配送“暖心”防疫物资。发动省青联、省青科协、省青企协、省大创会等募集到4.7万元,用来提供防护用品和生活用品爱心礼包,通过物流配送至相关医护人员家庭。四是协调“热心”出行服务。通过联系爱心车队、赠送轨道交通卡等为有出行需求的医护人员家庭提供便利出行服务。五是提供“知心”成长关爱。团省委為医护人员子女赠送少儿兴趣课程,赠阅青少年报刊杂志,邀请其参加全省小记者站活动等,并为今年参加高考的医务人员子女提供志愿填报咨询辅导。团合肥市委提供605个少年宫兴趣培训免费名额。团宿州市委利用12355青少年服务台向驰援湖北医务人员家庭成员,特别是其未成年子女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团马鞍山市委认真对照12355青少年心理援助特别行动,通过创新载体、整合资源、强化引导等举措,推动12355青少年心理援助特别行动走深走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持续贡献青春力量。利用马鞍山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开通疫情防控心理援助服务和儿童救助保护热线,联合市心理健康中心等单位在全市范围内组建疫情防控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截至目前共接听各类咨询电话超过3400余人次。
当前,助推青年就业也是团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为解决疫情期间企业招工难、青年就业难问题,团安徽省委主动出击,精准施策,在需就业青年和招工企业之间做好对接,当好桥梁。
充分调研,摸清需求。面向青年企业家、青年创业者等青年群体进行电话调研,掌握青年就业一手资料。成立调研组,赴省青企协、省青创协会员单位开展“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专题调研,实地了解企业应对疫情举措、用工困难和青年就业诉求,做到靶向施策,精准帮扶青年就业,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举办各类线上招聘会,解决人力资源难题。2月下旬,启动“春暖皖江”线上公益招聘会,共为近500家企业解决了用工难题,总计为青年提供就业岗位万余个。依托长三角一体化优势,精准对接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联系团苏州市委举办“苏州·安徽线上专场招聘会”,共吸引苏州上百家企业在皖招聘。
做好物资和金融保障,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向淮北、亳州等皖北8地市下拨青年创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700万元,帮助小微企业尽快走出困境。联合人民银行合肥支行、农商行、九江银行,为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贷款利率方面给予较大幅度的优惠。联合上海隆华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为企业和就业青年提供多方位的疫情防控保险保障。疫情发生以来,团省委先后两次共计下拨160万元特殊团费(含团中央下拨的50万元),用于支持基层团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及助力复工复产、促进青年就业工作。
做好心理疏导,凝聚复工就业信心。开展12355心理援助专项行动,带领各地心理专家团队为包括广大青年企业家、就业青年在内的青少年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复工复产过程中的焦虑和恐慌心理。利用新媒体优势大力开展复工复产和就业正面宣传,鼓舞士气、凝聚人心,营造积极舆论氛围。
暖心关爱护航后方
积极响应省委工作部署,为帮助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解决后顾之忧,2月中旬以来,团安徽省委组织开展了“安心战‘疫’·徽团助力”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家庭关爱行动,部署全省各级团组织向安徽驰援湖北医务人员和省内各地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参与疫情防控的医务人员家庭定向开展志愿服务,暖心关爱,护航后方,做战“疫”前线医护人员的坚实后盾。
“一户一策”建台账。按照精准对接的目标,为关爱对象及家庭提供必要的生活帮扶、学业辅导、读书交流、心理疏导、疫情防护教育等各项服务,切实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行动,指导各地团组织建立“关爱台账”,实现“一户一策”,并积极提供防疫必备物资、“微心愿”圆梦等各类爱心服务礼包。
“四项举措”强保障。团省委联合安徽医科大学团委,针对安徽省奋战在湖北抗疫一线的8批共计1305名医务人员先行开展精准关爱行动,建立医务人员家庭联系人制度,在征得服务对象同意的基础上,为每个家庭配备一个志愿者服务团队,建立一个服务微信群,制作一张志愿服务联络卡,建立一个“手拉手”学习辅导团队,四个“一”并举,加强联系服务保障。指导安徽中医药大学、蚌埠医学院、皖南医学院等医学类高校团委联合附属医院对接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五心服务”送温暖。一是开展“贴心”学业辅导。动员全省各高校发挥专业知识优势,运用线上直播平台,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云公益课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委的线上战“疫”公益课堂每天辅导学生超过500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0000小时。安徽师范大学团委招募276名学生志愿者分批次提供学业辅导、素质课堂、读书交流等定制服务。团马鞍山市委与安徽工业大学团委共同组织团员志愿者967人,累计开展线上学业辅导3016小时。二是加强“安心”助学保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抗击疫情希望同行——关爱抗疫医务人员子女”专项助学基金,为牺牲和被感染医务人员子女提供爱心资助。三是配送“暖心”防疫物资。发动省青联、省青科协、省青企协、省大创会等募集到4.7万元,用来提供防护用品和生活用品爱心礼包,通过物流配送至相关医护人员家庭。四是协调“热心”出行服务。通过联系爱心车队、赠送轨道交通卡等为有出行需求的医护人员家庭提供便利出行服务。五是提供“知心”成长关爱。团省委為医护人员子女赠送少儿兴趣课程,赠阅青少年报刊杂志,邀请其参加全省小记者站活动等,并为今年参加高考的医务人员子女提供志愿填报咨询辅导。团合肥市委提供605个少年宫兴趣培训免费名额。团宿州市委利用12355青少年服务台向驰援湖北医务人员家庭成员,特别是其未成年子女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团马鞍山市委认真对照12355青少年心理援助特别行动,通过创新载体、整合资源、强化引导等举措,推动12355青少年心理援助特别行动走深走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持续贡献青春力量。利用马鞍山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开通疫情防控心理援助服务和儿童救助保护热线,联合市心理健康中心等单位在全市范围内组建疫情防控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截至目前共接听各类咨询电话超过3400余人次。
精准帮扶助推就业
当前,助推青年就业也是团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为解决疫情期间企业招工难、青年就业难问题,团安徽省委主动出击,精准施策,在需就业青年和招工企业之间做好对接,当好桥梁。
充分调研,摸清需求。面向青年企业家、青年创业者等青年群体进行电话调研,掌握青年就业一手资料。成立调研组,赴省青企协、省青创协会员单位开展“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专题调研,实地了解企业应对疫情举措、用工困难和青年就业诉求,做到靶向施策,精准帮扶青年就业,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举办各类线上招聘会,解决人力资源难题。2月下旬,启动“春暖皖江”线上公益招聘会,共为近500家企业解决了用工难题,总计为青年提供就业岗位万余个。依托长三角一体化优势,精准对接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联系团苏州市委举办“苏州·安徽线上专场招聘会”,共吸引苏州上百家企业在皖招聘。
做好物资和金融保障,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向淮北、亳州等皖北8地市下拨青年创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700万元,帮助小微企业尽快走出困境。联合人民银行合肥支行、农商行、九江银行,为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贷款利率方面给予较大幅度的优惠。联合上海隆华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为企业和就业青年提供多方位的疫情防控保险保障。疫情发生以来,团省委先后两次共计下拨160万元特殊团费(含团中央下拨的50万元),用于支持基层团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及助力复工复产、促进青年就业工作。
做好心理疏导,凝聚复工就业信心。开展12355心理援助专项行动,带领各地心理专家团队为包括广大青年企业家、就业青年在内的青少年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复工复产过程中的焦虑和恐慌心理。利用新媒体优势大力开展复工复产和就业正面宣传,鼓舞士气、凝聚人心,营造积极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