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哈”是畲族人民对自己的称呼,意为山里的客人。畲族主要分布于我国浙、闽、粤、赣等省份,畲族民歌也因分布地区的不同而彰显出不同的曲调特征。本文对福建省顺昌县坪畲族村为田野考察地,对该地畲族民歌进行研究,旨在分析畲族民歌在当地畲民生活中的作用。
[关键词]畲族;民歌;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3-0039-03[HK]
一、畲族概述
[JP3]“山哈”是畲族人民对自己的称呼,意为山里的客人。畲族是一个悠久历史的民族,发源地为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在公元7世纪(唐代初年)时,畲族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区。目前90%以上的畲族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JP]
畲,意为刀耕火种,可以看出畲族人最早的农作方式。畲族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畲语接近于客家语,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语稍有差别。许多学者认为畲族和瑶族同源而属于广义瑶族:盘瓠传说、盘王图腾及盘、蓝、雷、钟四大姓相同,一些语词相同,而且自古以来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称呼。
本文以福建省顺昌县田坪畲族村为调查地,对畲族民歌进行了学习和实地考察。顺昌县是闽北地区最大的畲族人口聚集地,主要分布在5个乡镇11个畲族村行政村中,全县畲族人口7000余人。畲族聚落以山地为主,顺昌县洋口镇田坪村,位于海拔1078米的天台山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4′、北纬26°47′,距顺昌县城15公里,东南与延平区的峡阳镇、沙县的高桥乡接壤,西与水南镇交界,西南与郑坊乡相连,北与埔上镇相依,东北与建西镇毗邻,常住人口1000余人。
二、畲族民歌的艺术特征
(一)畲族民歌的基本特点
畲族民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二重唱等。唱歌时普遍运用的发声法是“假声”,即发“喉音”,以轻声细语为特色,追求纤细之美。旋律多为单句变化体,一般由两大句组成, 第二句常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曲调抒情柔美,节奏多变化,极富民族特色。曲调多为五声性调式,其中商调式分布最广,角调式次之。在多数调式中,宫音起骨干作用。[1]曲调中除个别装饰音外,很少出现变化音。节奏一般为复合型节奏,如3/8、5/8、6/8等拍子的自由组合。曲式结构比较严谨,句段分明。音程进行上常出现六度、五度等的大跳。音域不宽,一般有六七度,很少超过八度,最宽不超过十度。
(二)畲族民歌唱词特点
畲族民歌的歌词一般和汉族的七言绝句一样,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段,俗称为“一条”,多条歌词以某种修辞手法连缀成篇,俗称“一连”。韵脚使用严格,一、二、四句末字押畲族的平声韵,第三句末字要押仄声韵。一首歌有好几条的,可以一韵到底,也可逐条换韵。畲族民歌中还有一种叫“三条变”,就是同一条歌词其他词句基本不变,只是把韵脚变换两次,使之一变而三,三条组成一连。马骧等几位学者在研究畲歌歌词时发现,在我国最早的民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存在着类似“三条变”的“三叠”形式。马骧把“三条变”与《诗经》中的“三叠”做比较,除了句式不同之外,二者“以一章歌词为基本,其他词句原则不变,只把韵脚变换两次,使之一变而三形成三叠”的规律是显而易见的。[2]
(三)畲族民歌的曲调特征
畲族在历史上是个不断迁徙的民族,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分布在我国东南的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以及湖南、贵州省的局部地区。随着民族不停的迁徙,畲族人民的分布空间也在不断扩大,由于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互相影响,因而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畲歌曲调也有不同。从音高运动走向,音乐节奏、节拍、曲式结构等方面,可以分为四类音调。[3]
1.闽浙调:广泛流行在畲族最大的聚居区域闽东、浙南、浙西一带的音调。五声音阶商调式。旋律进行以宫音到羽音的六度大跳、徵音到宫音的五度大跳,而后迂回下行级进至主音为特征,一字一音,自由节拍。
2.罗连调:流行于闽东罗源、连江、福州及宁德飞鸾等地。五声音阶宫调式。曲调多级进,四度、五度上行跳进,再接以平稳的一字一拍进行,曲式由一个乐句的变化重复构成平行式两乐句的单乐段或起承转合四句一段体。
3.华漳调:流行于闽南华安、漳平县等地,闽北、浙江丽水等地也流行此调。四声徵调式,切分节奏。
4.顺昌调:流行于閩北顺昌县。五声音阶徵调式。音高走向为mi 高音re do 中音la sol,每两句构成一个波浪形曲调音型,一字一拍。
三、畲族民歌在畲民生活中的作用
畲族人民喜爱唱歌与他们所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他们长期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受到种族歧视,只能居住在偏僻的山区,与外界的交往也甚少。他们没有文化、没有文字,只能靠歌言传承历史、联系沟通、娱乐生活。关于畲族民歌在畲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笔者根据对顺昌县田坪村的实地调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以歌传言,娱乐生活
畲族人民喜欢用歌声来表达他们的情感。田坪村的村民几乎人人都“肚存”不少畲歌的曲调。用当地村民的话说,他们在生活中经常是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是临场的即兴发挥。这些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内容广泛、自由,寓意深刻、比兴动人。据村民介绍,他们有固定的一些朗朗上口的常用旋律,平时只要把自己新作的词套到旋律上即可。距离较近的抒发感情的对歌一般用假声——声音尖细的“喉音”;距离较远的山间,以信息传递为目的的对歌则用真声。这类歌曲称作乐歌或闲歌,是真正意思上的“山歌”,是一种佐兴的娱乐活动,透露出畲民们丰富的生活色彩和情趣。
1拦路歌:如两个人在路上碰面,会以对歌的方式打招呼,称作拦路歌。 2劳动歌:是伴随劳动时唱的缓解疲劳的歌曲,一般内容以描述劳动场景或者劳动心情为主。如耕田时唱《耕田歌》、采茶的时候唱《采茶歌》《上坡歌》等。
3迎客歌:家里来了客人,要唱迎客歌、敬茶歌,然后开始盘歌。以下是笔者在田坪村采集到的《迎亲歌》:远路客人难得来, 客人到家就接待。伞子接来放这里, 村尾大路转弯来。
4情歌:男女之间对唱嬉戏表达爱意的情歌。以下是采集到的田坪村民在爬山上坡时的情歌对唱:
《上坡歌》 女: 下岭欢喜上岭难,度缘乃要度巧言。度缘乃要娘甘愿,不愿不要再三看。男: 下岭欢喜上岭慢,度缘乃要度巧贤 。度缘乃要娘甘愿,不愿不要再三跟。女: 上到岭头翻过东,眼看平原花开红。望见平原花开红,没好梨园不敢种。男:上到岭头翻过背,眼看平原花开红。望见平洋花开好,没好梨园不敢栽。女:上条岭了下条岭,与你有缘莫作声。多人这里不好讲,俩人私后讲来听。
歌词基本以两段为一组,把对方唱段的末字更改,就变成自己所要表达的另一种意思。
(二) 以歌传教,信仰礼俗
1宗教信仰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畲族至今还有图腾崇拜,他们把传说中的本族祖先盘瓠绘成画像(称“祖图”),祀奉甚虔,每届三年,举族为一大祭。祭祀仪式中唱《高皇歌》,歌曲记述民族的起源和祖先盘瓠的传说故事,歌颂他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
2民俗礼仪
礼俗歌是根据畲族婚丧嫁娶等习俗编唱的人生礼仪歌,主要有婚礼歌、出丧哀悼歌等。
婚礼歌——畲族婚礼时按照程序唱不同的歌曲曲目。如姑娘出嫁的前三五天,就开始哭嫁,母亲边哭边劝女儿唱《哭嫁歌》:“娘劝女,出门去,孝顺公婆天地知, 夫妻和顺合好好,厝边叔伯要和气。”[4]
上轿时新娘告别双亲要唱《别亲歌》,此外还有《拜天地歌》《闹房歌》《开嫁妆箱歌》等等。据调查,田坪村畲民与外族通婚时,要相互尊重民族的习惯,在婚礼进程上也会唱畲族礼俗规定的曲目。
出丧哀悼歌——畲族人去世,在葬礼上人们要哭唱追悼哀念的歌曲。哀歌内容主要是缅怀死者生前为人慈善、祈祷死者安息等。形式多是单唱,也有对唱、相互安慰和感谢乡亲的。比如《哭丧歌》,唱哭丧歌的人主要是外嫁的女子,穿上麻布衫,一路哭丧歌赶回娘家。出殡时,按照程序分别唱《起棺歌》《路祭歌》《劝酒歌》《跪祭歌》《进葬歌》《回龙歌》。
(三)以歌传史,不忘祖训
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一些祖训、历史事件只能靠歌曲传唱传承下去。这类歌曲称作叙事歌,又分为民族史歌和一般叙事歌。
1民族史歌
歌词讲述本民族的起源传说、发展历史等等。一般是由有名望的歌手在祭祀的时候歌唱,或者由老族长边唱边讲述,如《高皇歌》《古老歌》。
《高皇歌》又名《先皇歌》《盘古歌》等等,以神化的形式讲述了畲族祖先的来历。畲族起源于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始祖盘瓠王传下三男一女繁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受尽压迫和歧视,整个民族分散迁徙。
《古老歌》讲述了远古两兄妹在天降大火的时候躲入曾经偷吃他们粮食的石猪腹中,幸免于难。灾后石猪教他们生产生活技能,并且撮合两兄妹结为夫妻,繁衍人类。
2一般叙事歌
讲述社会事件或者歌颂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如《末朝歌》讲述历代王朝兴衰历史以及封建社会给畲族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钟良弼告阻考》,是根据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编写的诗体小说歌,讲述畲族书生钟良弼进城参加科举考试,被赶出考场,为此事打官司的故事。体现了畲族人民反抗民族歧视的斗争精神,斗争胜利后大大增强了畲族人民的自信心。[BW(D(S,,)][BW)]
(四)以歌学文,教化励志
封建社会畲族的教育落后,畲民长期受到民族歧视,不准畲民进学堂、应科举。传统的教育手段主要是家庭教育,除了父母以外,族长和有名望的人是畲族文化的传播者。最基本的教材是畲歌的唱本,但是由于文化经济条件限制,一般以口头相传。这类歌曲叫作教化歌,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传知和启蒙的歌曲,其中包括识理歌、劝世歌、生活歌、儿歌等。[5]
但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畲族“汉化”,畲族民歌的发展出现许多问题。从考察地分析,田坪村现在与外界来往密切,孩子们都掌握畲语和普通话两种语言,在学校与汉族的孩子一起学习文化知識。现在的畲族少年很多不会唱畲歌。田坪村畲民说,现在的小孩儿都不喜欢学畲歌了,哀悼会上唱畲歌的也少了。除了祭祖之外,平日很少唱畲歌。传统的传承是很重要的,但是畲族文化的发展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顺昌县政府也大力拯救畲族文化,每年都组织畲族歌赛,由11个畲族村轮流主办,鼓励畲民恢复畲族民歌文化。
畲族民歌体现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也体现了畲族民歌文化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擅长唱歌的畲族人个个都可以出口成诗,内心的质朴用音乐和文学表达得淋漓尽致。内容丰富的畲族民歌贯穿于畲族人民的生活中,渗透着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他们的祖训信仰,是他们的教科书,是他们的娱乐方式,更是他们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宝藏,希望畲族文化可以长久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丁献芝.畲族民歌的宫音运用和曲调结构J\].中国音乐,1992(01).
[2] 马骧.畲族民歌词格的“三条变”——与《诗经》风格的比较研究J\].中国音乐,1991(04).
[3][4] 关东升.中国民族文化大观.畲族篇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5] 颐宗,山月.试论畲族音乐的源流、种类、特点与发展趋势J\].丽水师专学报,1998.
[关键词]畲族;民歌;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3-0039-03[HK]
一、畲族概述
[JP3]“山哈”是畲族人民对自己的称呼,意为山里的客人。畲族是一个悠久历史的民族,发源地为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在公元7世纪(唐代初年)时,畲族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区。目前90%以上的畲族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JP]
畲,意为刀耕火种,可以看出畲族人最早的农作方式。畲族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畲语接近于客家语,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语稍有差别。许多学者认为畲族和瑶族同源而属于广义瑶族:盘瓠传说、盘王图腾及盘、蓝、雷、钟四大姓相同,一些语词相同,而且自古以来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称呼。
本文以福建省顺昌县田坪畲族村为调查地,对畲族民歌进行了学习和实地考察。顺昌县是闽北地区最大的畲族人口聚集地,主要分布在5个乡镇11个畲族村行政村中,全县畲族人口7000余人。畲族聚落以山地为主,顺昌县洋口镇田坪村,位于海拔1078米的天台山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4′、北纬26°47′,距顺昌县城15公里,东南与延平区的峡阳镇、沙县的高桥乡接壤,西与水南镇交界,西南与郑坊乡相连,北与埔上镇相依,东北与建西镇毗邻,常住人口1000余人。
二、畲族民歌的艺术特征
(一)畲族民歌的基本特点
畲族民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二重唱等。唱歌时普遍运用的发声法是“假声”,即发“喉音”,以轻声细语为特色,追求纤细之美。旋律多为单句变化体,一般由两大句组成, 第二句常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曲调抒情柔美,节奏多变化,极富民族特色。曲调多为五声性调式,其中商调式分布最广,角调式次之。在多数调式中,宫音起骨干作用。[1]曲调中除个别装饰音外,很少出现变化音。节奏一般为复合型节奏,如3/8、5/8、6/8等拍子的自由组合。曲式结构比较严谨,句段分明。音程进行上常出现六度、五度等的大跳。音域不宽,一般有六七度,很少超过八度,最宽不超过十度。
(二)畲族民歌唱词特点
畲族民歌的歌词一般和汉族的七言绝句一样,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段,俗称为“一条”,多条歌词以某种修辞手法连缀成篇,俗称“一连”。韵脚使用严格,一、二、四句末字押畲族的平声韵,第三句末字要押仄声韵。一首歌有好几条的,可以一韵到底,也可逐条换韵。畲族民歌中还有一种叫“三条变”,就是同一条歌词其他词句基本不变,只是把韵脚变换两次,使之一变而三,三条组成一连。马骧等几位学者在研究畲歌歌词时发现,在我国最早的民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存在着类似“三条变”的“三叠”形式。马骧把“三条变”与《诗经》中的“三叠”做比较,除了句式不同之外,二者“以一章歌词为基本,其他词句原则不变,只把韵脚变换两次,使之一变而三形成三叠”的规律是显而易见的。[2]
(三)畲族民歌的曲调特征
畲族在历史上是个不断迁徙的民族,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分布在我国东南的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以及湖南、贵州省的局部地区。随着民族不停的迁徙,畲族人民的分布空间也在不断扩大,由于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互相影响,因而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畲歌曲调也有不同。从音高运动走向,音乐节奏、节拍、曲式结构等方面,可以分为四类音调。[3]
1.闽浙调:广泛流行在畲族最大的聚居区域闽东、浙南、浙西一带的音调。五声音阶商调式。旋律进行以宫音到羽音的六度大跳、徵音到宫音的五度大跳,而后迂回下行级进至主音为特征,一字一音,自由节拍。
2.罗连调:流行于闽东罗源、连江、福州及宁德飞鸾等地。五声音阶宫调式。曲调多级进,四度、五度上行跳进,再接以平稳的一字一拍进行,曲式由一个乐句的变化重复构成平行式两乐句的单乐段或起承转合四句一段体。
3.华漳调:流行于闽南华安、漳平县等地,闽北、浙江丽水等地也流行此调。四声徵调式,切分节奏。
4.顺昌调:流行于閩北顺昌县。五声音阶徵调式。音高走向为mi 高音re do 中音la sol,每两句构成一个波浪形曲调音型,一字一拍。
三、畲族民歌在畲民生活中的作用
畲族人民喜爱唱歌与他们所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他们长期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受到种族歧视,只能居住在偏僻的山区,与外界的交往也甚少。他们没有文化、没有文字,只能靠歌言传承历史、联系沟通、娱乐生活。关于畲族民歌在畲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笔者根据对顺昌县田坪村的实地调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以歌传言,娱乐生活
畲族人民喜欢用歌声来表达他们的情感。田坪村的村民几乎人人都“肚存”不少畲歌的曲调。用当地村民的话说,他们在生活中经常是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是临场的即兴发挥。这些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内容广泛、自由,寓意深刻、比兴动人。据村民介绍,他们有固定的一些朗朗上口的常用旋律,平时只要把自己新作的词套到旋律上即可。距离较近的抒发感情的对歌一般用假声——声音尖细的“喉音”;距离较远的山间,以信息传递为目的的对歌则用真声。这类歌曲称作乐歌或闲歌,是真正意思上的“山歌”,是一种佐兴的娱乐活动,透露出畲民们丰富的生活色彩和情趣。
1拦路歌:如两个人在路上碰面,会以对歌的方式打招呼,称作拦路歌。 2劳动歌:是伴随劳动时唱的缓解疲劳的歌曲,一般内容以描述劳动场景或者劳动心情为主。如耕田时唱《耕田歌》、采茶的时候唱《采茶歌》《上坡歌》等。
3迎客歌:家里来了客人,要唱迎客歌、敬茶歌,然后开始盘歌。以下是笔者在田坪村采集到的《迎亲歌》:远路客人难得来, 客人到家就接待。伞子接来放这里, 村尾大路转弯来。
4情歌:男女之间对唱嬉戏表达爱意的情歌。以下是采集到的田坪村民在爬山上坡时的情歌对唱:
《上坡歌》 女: 下岭欢喜上岭难,度缘乃要度巧言。度缘乃要娘甘愿,不愿不要再三看。男: 下岭欢喜上岭慢,度缘乃要度巧贤 。度缘乃要娘甘愿,不愿不要再三跟。女: 上到岭头翻过东,眼看平原花开红。望见平原花开红,没好梨园不敢种。男:上到岭头翻过背,眼看平原花开红。望见平洋花开好,没好梨园不敢栽。女:上条岭了下条岭,与你有缘莫作声。多人这里不好讲,俩人私后讲来听。
歌词基本以两段为一组,把对方唱段的末字更改,就变成自己所要表达的另一种意思。
(二) 以歌传教,信仰礼俗
1宗教信仰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畲族至今还有图腾崇拜,他们把传说中的本族祖先盘瓠绘成画像(称“祖图”),祀奉甚虔,每届三年,举族为一大祭。祭祀仪式中唱《高皇歌》,歌曲记述民族的起源和祖先盘瓠的传说故事,歌颂他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
2民俗礼仪
礼俗歌是根据畲族婚丧嫁娶等习俗编唱的人生礼仪歌,主要有婚礼歌、出丧哀悼歌等。
婚礼歌——畲族婚礼时按照程序唱不同的歌曲曲目。如姑娘出嫁的前三五天,就开始哭嫁,母亲边哭边劝女儿唱《哭嫁歌》:“娘劝女,出门去,孝顺公婆天地知, 夫妻和顺合好好,厝边叔伯要和气。”[4]
上轿时新娘告别双亲要唱《别亲歌》,此外还有《拜天地歌》《闹房歌》《开嫁妆箱歌》等等。据调查,田坪村畲民与外族通婚时,要相互尊重民族的习惯,在婚礼进程上也会唱畲族礼俗规定的曲目。
出丧哀悼歌——畲族人去世,在葬礼上人们要哭唱追悼哀念的歌曲。哀歌内容主要是缅怀死者生前为人慈善、祈祷死者安息等。形式多是单唱,也有对唱、相互安慰和感谢乡亲的。比如《哭丧歌》,唱哭丧歌的人主要是外嫁的女子,穿上麻布衫,一路哭丧歌赶回娘家。出殡时,按照程序分别唱《起棺歌》《路祭歌》《劝酒歌》《跪祭歌》《进葬歌》《回龙歌》。
(三)以歌传史,不忘祖训
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一些祖训、历史事件只能靠歌曲传唱传承下去。这类歌曲称作叙事歌,又分为民族史歌和一般叙事歌。
1民族史歌
歌词讲述本民族的起源传说、发展历史等等。一般是由有名望的歌手在祭祀的时候歌唱,或者由老族长边唱边讲述,如《高皇歌》《古老歌》。
《高皇歌》又名《先皇歌》《盘古歌》等等,以神化的形式讲述了畲族祖先的来历。畲族起源于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始祖盘瓠王传下三男一女繁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受尽压迫和歧视,整个民族分散迁徙。
《古老歌》讲述了远古两兄妹在天降大火的时候躲入曾经偷吃他们粮食的石猪腹中,幸免于难。灾后石猪教他们生产生活技能,并且撮合两兄妹结为夫妻,繁衍人类。
2一般叙事歌
讲述社会事件或者歌颂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如《末朝歌》讲述历代王朝兴衰历史以及封建社会给畲族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钟良弼告阻考》,是根据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编写的诗体小说歌,讲述畲族书生钟良弼进城参加科举考试,被赶出考场,为此事打官司的故事。体现了畲族人民反抗民族歧视的斗争精神,斗争胜利后大大增强了畲族人民的自信心。[BW(D(S,,)][BW)]
(四)以歌学文,教化励志
封建社会畲族的教育落后,畲民长期受到民族歧视,不准畲民进学堂、应科举。传统的教育手段主要是家庭教育,除了父母以外,族长和有名望的人是畲族文化的传播者。最基本的教材是畲歌的唱本,但是由于文化经济条件限制,一般以口头相传。这类歌曲叫作教化歌,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传知和启蒙的歌曲,其中包括识理歌、劝世歌、生活歌、儿歌等。[5]
但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畲族“汉化”,畲族民歌的发展出现许多问题。从考察地分析,田坪村现在与外界来往密切,孩子们都掌握畲语和普通话两种语言,在学校与汉族的孩子一起学习文化知識。现在的畲族少年很多不会唱畲歌。田坪村畲民说,现在的小孩儿都不喜欢学畲歌了,哀悼会上唱畲歌的也少了。除了祭祖之外,平日很少唱畲歌。传统的传承是很重要的,但是畲族文化的发展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顺昌县政府也大力拯救畲族文化,每年都组织畲族歌赛,由11个畲族村轮流主办,鼓励畲民恢复畲族民歌文化。
畲族民歌体现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也体现了畲族民歌文化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擅长唱歌的畲族人个个都可以出口成诗,内心的质朴用音乐和文学表达得淋漓尽致。内容丰富的畲族民歌贯穿于畲族人民的生活中,渗透着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他们的祖训信仰,是他们的教科书,是他们的娱乐方式,更是他们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宝藏,希望畲族文化可以长久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丁献芝.畲族民歌的宫音运用和曲调结构J\].中国音乐,1992(01).
[2] 马骧.畲族民歌词格的“三条变”——与《诗经》风格的比较研究J\].中国音乐,1991(04).
[3][4] 关东升.中国民族文化大观.畲族篇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5] 颐宗,山月.试论畲族音乐的源流、种类、特点与发展趋势J\].丽水师专学报,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