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是理解所有学科的基础,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虽侧重于人文性,但其科学性也是无处不在的,科学元素已经渗透到了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中。因此教师应当从平时的教学细节做起,对于科学知识及其相关的方法和影响,都应清晰表达,让学生积累初步的科学常识,教师要好好运用被其放飞的相对自主权,激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热情,促使他们初步展开自主与合作的学习。
一、 平时铺垫积累,了解一般常识
初中生的科学知识与能力基础是很薄弱的,所以教师在平时就要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教育,而科学内容的文章最讲究表述的准确性,因此,凡涉及到科学素养内容的,都注意要表达无误。课堂上,在须要反复表达时,最好用相同或相近的语句和词语,可以起到强调、加深印象的作用;在学生出现对某一科学内容的好奇时,不妨多解释两句,如果离开了教学目标,也应当表示课后回答,或提示他们向相关学科教师讨教,不能回避,更不能批评,让他们扫兴;在学生对某个涉及科学的问题进行讨论时,教师要给足时间,不要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挡住了他们点滴积累的脚步……
如果教师能注意平时为学生作好铺垫,则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渐渐积累起可观的科学知识量,从而增加他们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并借此支持他们进一步形成科学素养中更高端的能力与思想情感。7下的《安塞腰鼓》本是一篇诗意散文,但是在学生质疑环节上,有个学生提出想看看安塞腰鼓的样子,我想学生了解这点,对他们更清楚地理解课文也是有帮助的,于是选择了课件中一个比较清晰的画面,将腰鼓一点点放大,他看清楚后点了点头;出乎意料的是,他进而又询问了安塞腰鼓的制作材料,我说下课我愿跟他一起查查(后来我才知道,课余时间他正在学习架子鼓,所以懂鼓,对其他的鼓也很感兴趣)。得到了我肯定的回答后,他兴致勃勃地与同学一起继续探讨其他问题去了。下课时,一群同学都围了上来,我便让这个学生用教室的网络进行搜索,当面解答了这一问题,并鼓励了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二、 依靠教材内容,形成基本思维
在初中教材中,有不少直接讲述科学内容的课文,那就是说明文,这是一种文艺性的说明文,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生,看干巴巴的科技论文是毫无兴趣的,他们的思维还沉浸在形象的画面或视频中,所有过于抽象的脑力活动,都处在他们须要跳一跳才能进入的发展区,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于是我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如果在开始或中间适当的展示图片、视频,或吸引他们的兴趣,或清楚解释其中的事物、事理,结果就必定要回归到总结、概括上来,有时还会在延伸环节提出实践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归纳和演绎的科学思维方式;如果在自主、合作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引导他们借助现成的说明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
除了说明文,其他体裁的教学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教小说,少不了分析人物形象,透过作品对人物的5种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提炼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像韩麦尔先生、小弗朗士、孔乙己;教议论文,其中常用到对比论证的方法,学生可以透过比较,清楚地鉴别出其中一方的某个突出特点;当发现课外有文章与某篇课文在内容或写作手法上有近似之处时,也可以用比较阅读,以养成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如都德和邹韬奋的《最后一课》。
三、 延伸课外实践,激发探究热情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空间,无论怎样以生为本,其中的过程都是经过教师设计的,都在教师的掌控中,只是这种控制在教改后,已经削弱了很多,教师也有意识地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使用,但无论如何,都不如放手让学生在课前课后进行实践来得自由,而这种自由能够极为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提升他们对科学的探究热情。
若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了解相关的科学常识,便能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很好的基础,如要求《大雁归来》课前观察大雁的生活状态(视频),或查找、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若课前提出让学生搜集(或拍下、录下)当地名人、小吃、歌谣、谚语、方言等,也能拉近他们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如《到民间采风去》。
若教师在课后布置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或者小组活动,在自己的家乡周围,寻找相应的人、事、物,如《泥人张》课后寻找有绝活的人进行描写,或如《苏州园林》课后,寻找自己家乡的优点、特产,都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素养就是修养,它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历无数个认识、思考、实践、总结和提高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才可能谈得上形成了一定的素养。科学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养成,也需要这样的日积月累,不管是知识能力,还是思想情感,都只能在一课课的教与学中,在一天天的分析总结里成熟、完善,故教师对于起主导作用的教,便要进行异构与研磨,方能有系统、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31中学(221000)
一、 平时铺垫积累,了解一般常识
初中生的科学知识与能力基础是很薄弱的,所以教师在平时就要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教育,而科学内容的文章最讲究表述的准确性,因此,凡涉及到科学素养内容的,都注意要表达无误。课堂上,在须要反复表达时,最好用相同或相近的语句和词语,可以起到强调、加深印象的作用;在学生出现对某一科学内容的好奇时,不妨多解释两句,如果离开了教学目标,也应当表示课后回答,或提示他们向相关学科教师讨教,不能回避,更不能批评,让他们扫兴;在学生对某个涉及科学的问题进行讨论时,教师要给足时间,不要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挡住了他们点滴积累的脚步……
如果教师能注意平时为学生作好铺垫,则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渐渐积累起可观的科学知识量,从而增加他们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并借此支持他们进一步形成科学素养中更高端的能力与思想情感。7下的《安塞腰鼓》本是一篇诗意散文,但是在学生质疑环节上,有个学生提出想看看安塞腰鼓的样子,我想学生了解这点,对他们更清楚地理解课文也是有帮助的,于是选择了课件中一个比较清晰的画面,将腰鼓一点点放大,他看清楚后点了点头;出乎意料的是,他进而又询问了安塞腰鼓的制作材料,我说下课我愿跟他一起查查(后来我才知道,课余时间他正在学习架子鼓,所以懂鼓,对其他的鼓也很感兴趣)。得到了我肯定的回答后,他兴致勃勃地与同学一起继续探讨其他问题去了。下课时,一群同学都围了上来,我便让这个学生用教室的网络进行搜索,当面解答了这一问题,并鼓励了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二、 依靠教材内容,形成基本思维
在初中教材中,有不少直接讲述科学内容的课文,那就是说明文,这是一种文艺性的说明文,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生,看干巴巴的科技论文是毫无兴趣的,他们的思维还沉浸在形象的画面或视频中,所有过于抽象的脑力活动,都处在他们须要跳一跳才能进入的发展区,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于是我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如果在开始或中间适当的展示图片、视频,或吸引他们的兴趣,或清楚解释其中的事物、事理,结果就必定要回归到总结、概括上来,有时还会在延伸环节提出实践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归纳和演绎的科学思维方式;如果在自主、合作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引导他们借助现成的说明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
除了说明文,其他体裁的教学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教小说,少不了分析人物形象,透过作品对人物的5种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提炼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像韩麦尔先生、小弗朗士、孔乙己;教议论文,其中常用到对比论证的方法,学生可以透过比较,清楚地鉴别出其中一方的某个突出特点;当发现课外有文章与某篇课文在内容或写作手法上有近似之处时,也可以用比较阅读,以养成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如都德和邹韬奋的《最后一课》。
三、 延伸课外实践,激发探究热情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空间,无论怎样以生为本,其中的过程都是经过教师设计的,都在教师的掌控中,只是这种控制在教改后,已经削弱了很多,教师也有意识地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使用,但无论如何,都不如放手让学生在课前课后进行实践来得自由,而这种自由能够极为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提升他们对科学的探究热情。
若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了解相关的科学常识,便能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很好的基础,如要求《大雁归来》课前观察大雁的生活状态(视频),或查找、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若课前提出让学生搜集(或拍下、录下)当地名人、小吃、歌谣、谚语、方言等,也能拉近他们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如《到民间采风去》。
若教师在课后布置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或者小组活动,在自己的家乡周围,寻找相应的人、事、物,如《泥人张》课后寻找有绝活的人进行描写,或如《苏州园林》课后,寻找自己家乡的优点、特产,都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素养就是修养,它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历无数个认识、思考、实践、总结和提高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才可能谈得上形成了一定的素养。科学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养成,也需要这样的日积月累,不管是知识能力,还是思想情感,都只能在一课课的教与学中,在一天天的分析总结里成熟、完善,故教师对于起主导作用的教,便要进行异构与研磨,方能有系统、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31中学(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