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文明之花的盛放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t191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学校的德育活动是基层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新提倡的“讲文明,树新风”德育活动中,笔者认为整合教育的榜样力量、环境熏陶的力量和关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立体综合力量,是一个可行的德育模式。作为教育工作者,所有教师都有德育重任,在“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力量十分明显。我们不仅要注重立体教育,还要重视合作教育。
  关键词:德育 讲文明 树新风 榜样 合作
  
  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是我们塑造人不可或缺的一环。“讲文明,树新风”是德育工作的新议题。笔者注意到,“新风”的“新”应该具有时代特色,涵盖积极、先进等意义。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一书中曾经记载了一个故事:五个六年级男生本是去帮一个老奶奶浇水,“负责照料”老奶奶的白菜的。但在路上他们遇上了一个他们知道视力不好、靠拐杖探行的老大爷。他们把桶里的水倒在路上,然后躲进灌木丛。当那位老大爷终于走进水里后,他们哈哈大笑……笑完后,他们又去把桶打满水,给老奶奶浇白菜去了。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少年们本是去做好事的,而且似乎也确实做了好事。但是,如果这样的好事不是受高尚的动机所支配,它又有什么价值呢?如果一个人把好事与读熟功课、完成作业同样对待,如果在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期,从来没有体会过,什么是凭良心去做好事,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道德观念不健全的人。”如今的德育现状告诉我们,今天的学生也有可能做出上述例子的行为,对“讲文明”也可能只停留在“讲”。如何让学生从心里讲文明,进而“树新风”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和参与的德育工作。
  一、榜样的力量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学校无小事,事事皆可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皆为楷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也是倡导文明新风的示范。也许,在有的思维中,认为德育主要是班主任的事情。笔者却认为,只要有一方讲台,有一个课堂,所有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在“讲文明,树新风”中,科任老师可以和班主任通力合作。
  学科渗透即是一种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方式。有的学科很适合在教学过程中将“讲文明,树新风”渗入其中。比如,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都有着丰富而充实的德育内容,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提升他们对“文明”的尊重意识和对“新风”的理解。老师在平日与学生的交往中也是表率:当老师找学生谈话时,老师的礼貌态度也从另一个侧面教育学生;当学生路遇老师行礼问好时,老师积极回应学生也是一种教育;当学生犯了错误,甚至做出不文明举动时,老师的耐心教育和温文尔雅的仪态也一定能给予学生好的影响……教师应该用自身的影响力和人格焕发出的光彩展示“讲文明”的风范。
  二、环境熏陶的力量
  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以,文明氛围的营造十分重要。学生主要以班级为单位接受教育,同时又深受学校的大环境影响。所谓“一校有一校之特色”。在营造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都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和付出。
  笔者所在的学校有一特色活动——“绅士淑女教育主题班会”。自2004年以来,每年举行一次比赛。各个班级用具体的“绅士淑女”教育来引领学生把“讲文明”内化为精神气质和情操。整个校园由这一活动营造的文明氛围成为这个学校的积淀。学生对文明的表现形式、精神内核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要求等都有了明确的定位。这个过程是从参与准备——接受教育(习得)——精神内化——气质提升,颇有成效。学生的文明礼仪从内而外,不是一种外部强加。
  三、立体教育与合作教育
  笔者认为,“讲文明,树新风”完全可以凭借社会力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将它做好。笔者的设想是,注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惯常接受的教育。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讲文明,从家庭到学校;树新风,从学校到家庭。我们是否可以组织家长到学校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毕竟,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诸如孝敬师长、勤俭节约、克己守礼等内容也应该成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内容。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文明、礼仪的基础上,树新风才有厚实的积淀。
  围绕着传统的优秀道德教育内容,学校可以借助家庭教育力量、社会力量的帮助定期组织相关活动。比如每个月举行“亲子活动”,强调文明教育;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有针对性地反馈学生的表现。还可以在寒暑假举行走入社会的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体验,去了解文明社会中对文明的要求:寻求交警部门的配合,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文明路人”的教育;和福利院等慈善机构联系,带领学生奉献爱心;组织年龄适当的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初步体会走入社会的各种滋味……
  我們所教育的学生最后都要走上社会,成为国家的建设者,他们将是国家的未来。德育是所有教师的责任,在“讲文明,树新风”兴起的时候,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这不应该仅仅是一场活动,应该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新风的树立,还有一段路要走,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笔者异常清醒地认识到,肩上扛着德育的责任,我们是新时期的“讲文明,树新风”的示范者和教育者。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著.《德育美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著.《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作者单位:柳州市民族高中
其他文献
又是女孩被害,又是滴滴!  仅仅三个月前,在河南郑州,一名空姐乘客遭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三个月后,在浙江温州,又有一名女孩被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不同的是,这次是在白天。  这起恶性事件,无疑刺痛了每个人敏感的神经。最新的消息的是:滴滴自8月27日起在国内下线顺风车业务,并有2名高管被免职。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安部以及北京市、天津市交通运输、公安部门,对滴滴公司进行了联合约谈,表明了政府管理部门的态度和
思想品德学科就其性质或是定位而言,是一门德育课程。因此,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评价,就不应该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或考试成绩的总结性评价,更应该通过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正确道德的践行。  新的高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
记得几年前,在曲阜的全球祭孔大典上,由几位知名学者和莘莘学子在古风荡漾、人文醇厚的先哲之侧,重新唱吟起了响彻了几千年的《论语》。并且,再次提出了中国古诗词的教学及如何还原中国古文化本来面貌的话题,引起了众人的思考。  一个现象是什么呢?我们当前的诗词教授中,分解支离,生搬硬套,强化形式,应付考试。背离了诗词的本意,就像我在高中时,一位老师在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激情喷张,吟唱把玩,并且断言
摘 要:《到灯塔去》是英国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的代表作,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风格。作家创造了灯塔、窗和海浪等具有独特美学内涵的象征意象,展现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探讨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与死亡的话题。“灯塔”是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到灯塔去是人们战胜时间和死亡,完善和超越自我,获得重生的精神之旅;“窗”在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建立起一个半透明的封套,是他们观察
摘 要:《城堡》是卡夫卡的长篇代表作之一,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为研究者们所称道。卡夫卡对《圣经》的研读使得他的创作深受其影响,本文借助神话原型批评下的替罪羊理论,分析《城堡》中阿玛丽亚一家以及主人公K的悲剧形象,强调其徒劳的努力都是“替罪羊”这一特定身份造成的,揭示了“替罪羊”实质上是一种集体迫害机制。卡夫卡通过其塑造的替罪羊形象展现了特定时代人们的精神苦难和困境。  关键词:《城堡》 替罪
摘 要: 殷健灵十八岁在《少年文艺》发表处女作,由诗歌起步,从此与儿童文学结缘。她善于以女性特有的观察力用敏锐细腻的笔触探悉少年儿童隐秘曲折的心理世界,其一贯的作品多写青春期少女的迷茫、困惑、忧伤和成长。《一滴秘密的眼泪》从成年的“我”写起,通过寻找记忆之旅回溯“我”美好纯真的童年和朦胧悸动的青春期,反映出殷健灵对现代社会人们深陷于流行文化因而内心遭受蒙蔽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一滴秘密的眼泪》
摘 要:明末清初是个复杂的时代,政治黑暗、商品经济发达,人们思想解放、城市文化发达,身处朝代更替、内忧外患的文士们,思想心态就更为复杂。本文以社会历史研究法具体剖析当时文人所处的时代大环境,分析他们在这个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三种复杂矛盾的心态。  关键词:明末清初 思想心态 社会历史研究法  一、社会历史研究法  社会历史研究法,就是一种按照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去解释艺术活动的研究方法。正如法国哲学家
摘 要:“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诗名极盛,其散文成就也很高。其中《闲情赋》 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篇,它是陶集中唯一一篇涉及男女情爱的文字。这是一篇美轮美奂的抒情小赋,它淋漓尽致地描写出诗人对伊人魂牵梦绕、如痴如狂的思慕,以及对爱情的热烈追求。这篇艺术创作,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和艺术的夸张。当诗人热情地倾诉着他对伊人的思慕之情时,他追寻的不仅仅是美好的爱情,更是他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关键词:陶渊
摘 要:在鲁迅《野草》的二十三篇散文诗中,多笼罩以颓唐迷惘的情感色彩,《好的故事》则以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实现了从现实中的短暂抽离。其写作背景、行文内容、主题内涵值得深入剖析,不妨从《野草》的整体气质感知此文,也借此文的思想加深理解《野草》的内涵和鲁迅的生命哲学。  关键词:鲁迅 《好的故事》 绝望与希望  鲁迅曾说,《野草》 中的作品“大半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a,那么《好的故
摘 要: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寓复杂难言、悲凉幽怨的生命体验于四种绝美而虚幻的复合意象之中,寄情于物,借景生情,在大篇幅的逻辑空白中隐没其内涵,造成扑朔迷离的美感。而在这美好的体验中又深含着一种人生的空幻感、失落感。这种美的意象与美的幻灭,正是李诗撼动人心的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  关键词:《锦瑟》 意象 生命体验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最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