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学校的德育活动是基层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新提倡的“讲文明,树新风”德育活动中,笔者认为整合教育的榜样力量、环境熏陶的力量和关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立体综合力量,是一个可行的德育模式。作为教育工作者,所有教师都有德育重任,在“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力量十分明显。我们不仅要注重立体教育,还要重视合作教育。
关键词:德育 讲文明 树新风 榜样 合作
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是我们塑造人不可或缺的一环。“讲文明,树新风”是德育工作的新议题。笔者注意到,“新风”的“新”应该具有时代特色,涵盖积极、先进等意义。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一书中曾经记载了一个故事:五个六年级男生本是去帮一个老奶奶浇水,“负责照料”老奶奶的白菜的。但在路上他们遇上了一个他们知道视力不好、靠拐杖探行的老大爷。他们把桶里的水倒在路上,然后躲进灌木丛。当那位老大爷终于走进水里后,他们哈哈大笑……笑完后,他们又去把桶打满水,给老奶奶浇白菜去了。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少年们本是去做好事的,而且似乎也确实做了好事。但是,如果这样的好事不是受高尚的动机所支配,它又有什么价值呢?如果一个人把好事与读熟功课、完成作业同样对待,如果在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期,从来没有体会过,什么是凭良心去做好事,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道德观念不健全的人。”如今的德育现状告诉我们,今天的学生也有可能做出上述例子的行为,对“讲文明”也可能只停留在“讲”。如何让学生从心里讲文明,进而“树新风”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和参与的德育工作。
一、榜样的力量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学校无小事,事事皆可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皆为楷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也是倡导文明新风的示范。也许,在有的思维中,认为德育主要是班主任的事情。笔者却认为,只要有一方讲台,有一个课堂,所有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在“讲文明,树新风”中,科任老师可以和班主任通力合作。
学科渗透即是一种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方式。有的学科很适合在教学过程中将“讲文明,树新风”渗入其中。比如,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都有着丰富而充实的德育内容,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提升他们对“文明”的尊重意识和对“新风”的理解。老师在平日与学生的交往中也是表率:当老师找学生谈话时,老师的礼貌态度也从另一个侧面教育学生;当学生路遇老师行礼问好时,老师积极回应学生也是一种教育;当学生犯了错误,甚至做出不文明举动时,老师的耐心教育和温文尔雅的仪态也一定能给予学生好的影响……教师应该用自身的影响力和人格焕发出的光彩展示“讲文明”的风范。
二、环境熏陶的力量
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以,文明氛围的营造十分重要。学生主要以班级为单位接受教育,同时又深受学校的大环境影响。所谓“一校有一校之特色”。在营造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都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和付出。
笔者所在的学校有一特色活动——“绅士淑女教育主题班会”。自2004年以来,每年举行一次比赛。各个班级用具体的“绅士淑女”教育来引领学生把“讲文明”内化为精神气质和情操。整个校园由这一活动营造的文明氛围成为这个学校的积淀。学生对文明的表现形式、精神内核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要求等都有了明确的定位。这个过程是从参与准备——接受教育(习得)——精神内化——气质提升,颇有成效。学生的文明礼仪从内而外,不是一种外部强加。
三、立体教育与合作教育
笔者认为,“讲文明,树新风”完全可以凭借社会力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将它做好。笔者的设想是,注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惯常接受的教育。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讲文明,从家庭到学校;树新风,从学校到家庭。我们是否可以组织家长到学校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毕竟,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诸如孝敬师长、勤俭节约、克己守礼等内容也应该成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内容。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文明、礼仪的基础上,树新风才有厚实的积淀。
围绕着传统的优秀道德教育内容,学校可以借助家庭教育力量、社会力量的帮助定期组织相关活动。比如每个月举行“亲子活动”,强调文明教育;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有针对性地反馈学生的表现。还可以在寒暑假举行走入社会的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体验,去了解文明社会中对文明的要求:寻求交警部门的配合,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文明路人”的教育;和福利院等慈善机构联系,带领学生奉献爱心;组织年龄适当的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初步体会走入社会的各种滋味……
我們所教育的学生最后都要走上社会,成为国家的建设者,他们将是国家的未来。德育是所有教师的责任,在“讲文明,树新风”兴起的时候,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这不应该仅仅是一场活动,应该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新风的树立,还有一段路要走,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笔者异常清醒地认识到,肩上扛着德育的责任,我们是新时期的“讲文明,树新风”的示范者和教育者。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著.《德育美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著.《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作者单位:柳州市民族高中
关键词:德育 讲文明 树新风 榜样 合作
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是我们塑造人不可或缺的一环。“讲文明,树新风”是德育工作的新议题。笔者注意到,“新风”的“新”应该具有时代特色,涵盖积极、先进等意义。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一书中曾经记载了一个故事:五个六年级男生本是去帮一个老奶奶浇水,“负责照料”老奶奶的白菜的。但在路上他们遇上了一个他们知道视力不好、靠拐杖探行的老大爷。他们把桶里的水倒在路上,然后躲进灌木丛。当那位老大爷终于走进水里后,他们哈哈大笑……笑完后,他们又去把桶打满水,给老奶奶浇白菜去了。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少年们本是去做好事的,而且似乎也确实做了好事。但是,如果这样的好事不是受高尚的动机所支配,它又有什么价值呢?如果一个人把好事与读熟功课、完成作业同样对待,如果在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期,从来没有体会过,什么是凭良心去做好事,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道德观念不健全的人。”如今的德育现状告诉我们,今天的学生也有可能做出上述例子的行为,对“讲文明”也可能只停留在“讲”。如何让学生从心里讲文明,进而“树新风”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和参与的德育工作。
一、榜样的力量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学校无小事,事事皆可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皆为楷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也是倡导文明新风的示范。也许,在有的思维中,认为德育主要是班主任的事情。笔者却认为,只要有一方讲台,有一个课堂,所有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在“讲文明,树新风”中,科任老师可以和班主任通力合作。
学科渗透即是一种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方式。有的学科很适合在教学过程中将“讲文明,树新风”渗入其中。比如,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都有着丰富而充实的德育内容,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提升他们对“文明”的尊重意识和对“新风”的理解。老师在平日与学生的交往中也是表率:当老师找学生谈话时,老师的礼貌态度也从另一个侧面教育学生;当学生路遇老师行礼问好时,老师积极回应学生也是一种教育;当学生犯了错误,甚至做出不文明举动时,老师的耐心教育和温文尔雅的仪态也一定能给予学生好的影响……教师应该用自身的影响力和人格焕发出的光彩展示“讲文明”的风范。
二、环境熏陶的力量
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以,文明氛围的营造十分重要。学生主要以班级为单位接受教育,同时又深受学校的大环境影响。所谓“一校有一校之特色”。在营造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都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和付出。
笔者所在的学校有一特色活动——“绅士淑女教育主题班会”。自2004年以来,每年举行一次比赛。各个班级用具体的“绅士淑女”教育来引领学生把“讲文明”内化为精神气质和情操。整个校园由这一活动营造的文明氛围成为这个学校的积淀。学生对文明的表现形式、精神内核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要求等都有了明确的定位。这个过程是从参与准备——接受教育(习得)——精神内化——气质提升,颇有成效。学生的文明礼仪从内而外,不是一种外部强加。
三、立体教育与合作教育
笔者认为,“讲文明,树新风”完全可以凭借社会力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将它做好。笔者的设想是,注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惯常接受的教育。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讲文明,从家庭到学校;树新风,从学校到家庭。我们是否可以组织家长到学校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毕竟,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诸如孝敬师长、勤俭节约、克己守礼等内容也应该成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内容。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文明、礼仪的基础上,树新风才有厚实的积淀。
围绕着传统的优秀道德教育内容,学校可以借助家庭教育力量、社会力量的帮助定期组织相关活动。比如每个月举行“亲子活动”,强调文明教育;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有针对性地反馈学生的表现。还可以在寒暑假举行走入社会的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体验,去了解文明社会中对文明的要求:寻求交警部门的配合,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文明路人”的教育;和福利院等慈善机构联系,带领学生奉献爱心;组织年龄适当的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初步体会走入社会的各种滋味……
我們所教育的学生最后都要走上社会,成为国家的建设者,他们将是国家的未来。德育是所有教师的责任,在“讲文明,树新风”兴起的时候,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这不应该仅仅是一场活动,应该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新风的树立,还有一段路要走,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笔者异常清醒地认识到,肩上扛着德育的责任,我们是新时期的“讲文明,树新风”的示范者和教育者。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著.《德育美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著.《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作者单位:柳州市民族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