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殷健灵十八岁在《少年文艺》发表处女作,由诗歌起步,从此与儿童文学结缘。她善于以女性特有的观察力用敏锐细腻的笔触探悉少年儿童隐秘曲折的心理世界,其一贯的作品多写青春期少女的迷茫、困惑、忧伤和成长。《一滴秘密的眼泪》从成年的“我”写起,通过寻找记忆之旅回溯“我”美好纯真的童年和朦胧悸动的青春期,反映出殷健灵对现代社会人们深陷于流行文化因而内心遭受蒙蔽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一滴秘密的眼泪》 自我迷失 精神成长
成长是文学创作的一大母题,殷健灵作为21世纪以来备受关注的女性作家,一直把笔触聚焦于成长小说的领域,作品获得了许多奖项。而成长小说这一类边缘性的小说类型,在她的努力下,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了解。莫迪凯·马科斯 (Mordecai Marcus)指出成长小说的定义主要有两类:一类把成长描绘为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过程;另一类把成长解释为认知自我身份与价值,并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一滴秘密的眼泪》中主人公的成长叙事明显属于后者,精神迷失的主人公出走后得到顿悟,最后重新认识了自我,获得新生。从结构上看,《一滴秘密的眼泪》中“我”的成长历程并没有脱离一贯的成长模式,“我”经历了精神上的迷惘—追寻—顿悟—成长的过程,从迷失自我到寻找自我,最后重塑精神世界获得新生。
一、困境中的自我迷失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展开:“我”走在潮流前端,过着最时髦的城市生活,久而久之,少年时期的记忆被遮蔽,甚至忘却了自己还会流泪。当“我”得知小宝重病后,“我”封闭的记忆被撬开了一条缝,从此“我”踏上了一个人的旅途。在这个由多个幻境串联起来的旅途中,“我”遇到了飘儿和风,一步一步寻回了记忆,重新找到了真我。
小说并未提及主人公的名字,全篇以“我”自称,是在灯红酒绿中迷失自我的“时尚中人”,“我”活在当下,自由而个性地活着,有着永不停歇的生活节奏。在大多数时候,“我”的记忆只有现在。通过荣格有关集体无意识的哲学和精神病理学的分析可知,失忆症是对自我空虚性的猜疑,是身份认同危机的征兆。虽然“我”的生活方式被朋友们认同和赞美,然而“我”建立在虚荣之上的认同感并非是真正的自我认同,“我”看似快活得如鱼得水,精神世界却一片空白,在“他者”的认同中迷失了自我。这不仅是“我”的精神危机,同时也是现代都市人在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同样面临的困境。
提倡享乐纵欲的流行文化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年轻群体的拥趸,它能给大众带来欢愉和刺激,但同时也会使大众逐渐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小說中的“我”是流行文化最忠实的跟随者,在日常生活中,“我”喜欢刺激和新鲜,“做过广告人、音乐人、网站和时尚杂志的编辑、外资货运公司的主管”,去蹦极攀岩,去野外探险,对这个城市所有与“流行”有关的事物,“我”都了如指掌。“我”沉迷于这种感觉,并把它引入自己的感情生活:不断地更换男友,和朋友们通宵达旦地喝酒蹦迪,享受黑夜的暧昧和冰冷。极度的感官刺激下,“我忘却了梦中的道路和太阳,我曾经的梦,已经不再相识”。
正当“我”陷于流行文化泥淖中而不自知时,接到了中学女同学的电话,她说小宝就要死了。“我”艰难地从记忆深处找出小宝,小宝是“我”青春期时喜欢过的第一个男孩子,青春期离“我”过于久远,现实和理智让“我”学会了遗忘;“我”遗忘了所有的过去,包括曾经喜欢过的男孩小宝。得知他快要死了的消息后,“我”开始坐立不安,神情恍惚。“我”去看望了小宝,也见到了他白发苍苍的母亲,一碗赤豆莲心汤出现在“我”的记忆里。在“我”脑海中浮现的这些意象:蓝边细瓷碗、红木桌、结了冰棱的屋檐、围着白围脖扎着两条辫子的小姑娘等,蕴含着一股温暖宁静的气息。小姑娘是小时候的“我”,但小姑娘所处的世界与“我”身处的现代社会完全是割裂的两个世界。“我”沉浸在喧嚣浮躁中已久,突然忆起温暖平和的过去,打破了“我”内心的平静。
离开小宝家后,“我”猝不及防地开始流泪。“眼泪”的意象在小说中频繁出现,它是情感的外在显现,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爱、救赎和希望,代表“我”内心的情感开始复苏。它见证着“我”的迷失,也见证了“我”的成长。小宝的出现,在“我”僵硬的记忆之湖上砸开了一圈涟漪,让“我”脑海里被遮蔽已久的记忆开始萌发。
二、“出走”时的自我寻找
出走是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也是处于困境的主人公进行的自我解救。小说中“我”远离城市的喧嚣,背起行囊开始了一个人的旅程。在这趟旅行中,作者建构了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我”游历的博雅古城,百鸟天堂、鱼树屋等地都是幻境,甚至连这段旅途的向导“飘儿”都是“我”内心纯美童真的外化。在旅途中,心如磐石的“我”逐渐恢复童心,最终找回了童年的记忆,也找回了内心的美好与温暖。
旅途一开始,“我”的越野吉普车坏在了黑暗的山野中,好在“我”遇到了山谷旅店的飘儿,让“我”有了食物和住处。飘儿要求跟着“我”去旅行,并保证会给“我”讲故事,“我”答应了她。飘儿的第一个故事是小猫花儿。即将远行的朋友将小猫崽抱给飘儿,说四年后来接走它。飘儿精心地照顾它长大,与花儿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四年转瞬即到,花儿要去远方了,但它在一个夜晚跑了,飘儿遍寻不见,绝望之时,一个白衣少年叩门而入。两人披着月光在湖水里游泳,少年像花儿一样亲吻飘儿的手背,原来花儿祈求月光女神给它一个夜晚,让它变成少年和飘儿告别。她的故事把“我”吸引住了,并且总让“我”想起些什么,但“我”却记不分明,“此时的我体会到了失忆的痛苦”。“我”失去的不仅是记忆,更是内心的情感,所以飘儿讲的纯美故事让“我”感到痛苦。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飘儿奶奶的。奶奶每年都会在飘儿生日的时候给她送春饼吃,后来奶奶去世了,飘儿伤心欲绝,在一个早晨突然收到一封信,信里告诉她,在满月的时候唱一首奶奶教给她的歌,就能见到她。飘儿终于等到了满月,她站在银杉树下一遍又一遍地歌唱,奶奶出现了,她告诉飘儿她仍然活着,活在她的心中。以后的每年,飘儿都会在生日的时候收到一个装着春饼的竹篮子。“我”听完后落了一滴泪,“仿佛什么影像撞击了我的心扉,然后奔驰过‘我’全身的血管”。“我”大脑深处冻僵了的记忆等待着苏醒,但饥饿战胜了“我”内心泛起的一丝柔软,“我”打断了飘儿的话,赶着去买食物和水。 十只翩翩飞舞的蝴蝶带领我们来到了博雅古城,之后我们遇到了古城的导游“过先生”,他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古城里漂亮的影壁、高大的向日葵、摇曳的迎春花、精美的梁雕等景物,飘儿听得津津有味,但“我”所看见的景色与他们所见的截然不同,在“我”眼里,这座被废弃的古城就像是一个大的垃圾场,只有碎石瓦砾、断壁残垣。当我们开车离开古城一里后,回头看博雅古城,看到了一座精美的水墨古城镇。我们继续往前走,准备翻越一座叫“百鸟天堂”的山岭,里面散落着众多鸟雀的尸体,“我”认为这里是百鸟地狱,飘儿却认为这里很美,因为鸟儿知道自己的终点。在这短短几日的旅程中,“我感到了一种久违的情绪,那似乎不是高兴,那是什么呢?我却说不清楚”。这时的“我”意识到喧闹的都市生活是空洞的,茫然失措的人们全被欲望裹挟着往前走,丧失了心灵深处的幸福和安然。
接着,我们跟着玻璃球来到了梦幻的鱼鸟屋,它坐落于从湖底浮出的一片森林中,屋子的主人坐在织布机旁,织出了真实的鸟、蝴蝶、鲜花和晚霞等一系列美妙的事物。“我”失手把玻璃球摔碎后,森林消失了,但“我”相信,那座森林一定还在,恢复童心的人在某一时刻能与和它见面。之前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虽然对“我”内心有所触动,但直到此时,“我”才从心灵深处接受并且相信这个梦幻的世界。
“我”想弄清飘儿的来历,但她拒不回答,而是跟“我”讲了个故事。最后一个故事说的是铁盒茶馆的少年“风”,飘儿的山谷旅店和风的铁盒茶馆在山腰上遥遥相对,有一天,风到飘儿的山谷旅馆里住店,给飘儿的生活蒙上了一层朦胧暧昧的面纱,他离开时送了一匹木马给飘儿。有一天,飘儿视若珍宝的褪色木马不见了,她决定去铁盒茶馆找风,但没有找到。飘儿一开始悲伤欲绝,后来意识到自己的念头很蠢,因为风一直在她心里。听完她的故事,“我”意识到自己忘记了极其重要的东西,“我”曾经为忘记过去感到骄傲,但此时的“我”感到很不安。这晚,“我”在梦中梦见了久违的童年。
飘儿不见了,“我”在恍惚间看到她回到了山谷旅店,于是“我”踏上了寻找她的路途。“我”沿着回程之路走,周围的景色和之前迥然不同。“我”遇见了一片沙漠,童年的某些片段突然在“我”脑海中出现。“我”沿着沙漠一直往前走,遇到了家财万贯却在沙漠寻找愿望的赶驼人和生活殷实却和“我”一样患了失忆症的一对情侣。那对情侣和“我”一样,从繁重不堪的现实生活中逃离,遇上了一个天使般的小男孩,在他的陪伴之下,他们的心灵慢慢复苏,但小男孩却消失了,两人踏上了寻找他的旅程。“我”一直往前行驶,终于,一个年轻的女子给“我”指明了寻找飘儿的道路:美树镇。美树镇全是孩子,“我”没有找到飘儿,却找到了陪伴了“我”整个童年的洋囡囡。“我”的记忆在这个时候完全复苏,“我”重新拾起遺失已久的童心,成了一个完整的自我。
三、“顿悟”后的精神成长
“顿悟”是成长小说的一个典型元素。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认为:“顿悟是一种突发的精神现象:通过顿悟, 主人公对自己活着和某种事物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知。顿悟通常是主人公摆脱困惑、幡然醒悟的原因,发生在心理变化的关键时刻,是故事的高潮。成长小说中的顿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生活中震撼事件在主人公精神上的感悟;一种是主人公在日常小事中自发产生的感悟。”与典型的成长小说一样,在“我”精神成长的过程中,特殊事件的发生引发“我”的思考,并形成小说的高潮,成为“我”成长历程的一个转折点。
“我”的第一次顿悟是在美树镇,美树镇是一座玩具城,卖的全是旧玩具,这里的每家店都挤满了大人,而店主都是孩子。原来这些旧玩具都陪伴着曾是孩子的大人们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在手镯的引领下,“我”来到了一家偏僻的小店,在那里找到了奶奶给“我”做的洋囡囡,洋囡囡的出现给“我”内心带来巨大的冲击,“我”的记忆彻底苏醒了。幼时的“我”被百货商店里的一个漂亮的洋囡囡吸引住了,但奶奶买不起,为了满足“我”的心愿,手脚不麻利的她费心思地收集各种材料给“我”做了一个相似的洋囡囡,一针一线中藏着深深的爱。“我”记起了关于奶奶的一切,孩提时天真纯粹的生活以及深厚的亲情将“我”内心的情感唤醒。
第二次顿悟是在山谷旅店。“我”在寻找飘儿的路上遇到了同样要去山谷旅店的搭车少年“风”,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席卷了“我”,让“我”想起高中时的小宝。“我”记起了我们的相遇,他的口琴表演、他画的画、他给“我”采的桑葚、他在转学前写的表白日记……这所有的细节都充满了难以言说的青涩懵懂的爱恋之情。我们到达山谷旅店后,发现那里是一个岛屿,与“我”之前见过的不一样,也没有飘儿,“我”意识到自己再也找不到飘儿了,“我”忍不住落泪,“这些年来的洒脱不羁、轻松谈笑、超脱离世、特立独行……统统积攒起来,有了此刻的尽情一恸”。此时“我”从都市文化的泥淖中彻底挣脱出来,感受到了精神世界的充实远远比物质世界的享受重要得多。风说:“飘儿只是一片叶子,是一片花瓣,是天上的一朵云,是你的一颗眼泪哟……飘儿又哪里离开过你。”他的话让“我”停止了哭泣,陷入深深的思考。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我”回到了现实中,从此“我”成了都市的“异类”,“我”不再追逐潮流,而是直面自己内心的灵魂,充满热爱地去聆听树叶、花瓣和云朵的声音。正是通过这两次震撼性的顿悟,曾经迷失自我的“我”恢复了内心被遮蔽的情感,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终获得了新生。
“我”的自助旅行是一个寻找记忆,同时也是寻找心灵和谐之旅;在飘儿的帮助下,在都市文化中迷失的“我”拾回了幼时的记忆,填补了“我”内心缺失的情感,成为一个有着温暖内心的人。在当下时代,小说关于流行文化与自我迷失、消费主义与人格异化以及返璞归真的书写,对适应了快节奏生活无暇顾及精神世界的人来说,无疑具有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 Mordecai Marcus:“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 The Young Man in American Literature:The Initiation Theme. Ed.Willaim Coyle, New York:The Odyssey Press, 1969.
[2] 殷健灵.一滴秘密的眼泪[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 赣南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10418005)
作 者: 罗兰,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张希睿,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编 辑: 张晴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一滴秘密的眼泪》 自我迷失 精神成长
成长是文学创作的一大母题,殷健灵作为21世纪以来备受关注的女性作家,一直把笔触聚焦于成长小说的领域,作品获得了许多奖项。而成长小说这一类边缘性的小说类型,在她的努力下,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了解。莫迪凯·马科斯 (Mordecai Marcus)指出成长小说的定义主要有两类:一类把成长描绘为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过程;另一类把成长解释为认知自我身份与价值,并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一滴秘密的眼泪》中主人公的成长叙事明显属于后者,精神迷失的主人公出走后得到顿悟,最后重新认识了自我,获得新生。从结构上看,《一滴秘密的眼泪》中“我”的成长历程并没有脱离一贯的成长模式,“我”经历了精神上的迷惘—追寻—顿悟—成长的过程,从迷失自我到寻找自我,最后重塑精神世界获得新生。
一、困境中的自我迷失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展开:“我”走在潮流前端,过着最时髦的城市生活,久而久之,少年时期的记忆被遮蔽,甚至忘却了自己还会流泪。当“我”得知小宝重病后,“我”封闭的记忆被撬开了一条缝,从此“我”踏上了一个人的旅途。在这个由多个幻境串联起来的旅途中,“我”遇到了飘儿和风,一步一步寻回了记忆,重新找到了真我。
小说并未提及主人公的名字,全篇以“我”自称,是在灯红酒绿中迷失自我的“时尚中人”,“我”活在当下,自由而个性地活着,有着永不停歇的生活节奏。在大多数时候,“我”的记忆只有现在。通过荣格有关集体无意识的哲学和精神病理学的分析可知,失忆症是对自我空虚性的猜疑,是身份认同危机的征兆。虽然“我”的生活方式被朋友们认同和赞美,然而“我”建立在虚荣之上的认同感并非是真正的自我认同,“我”看似快活得如鱼得水,精神世界却一片空白,在“他者”的认同中迷失了自我。这不仅是“我”的精神危机,同时也是现代都市人在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同样面临的困境。
提倡享乐纵欲的流行文化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年轻群体的拥趸,它能给大众带来欢愉和刺激,但同时也会使大众逐渐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小說中的“我”是流行文化最忠实的跟随者,在日常生活中,“我”喜欢刺激和新鲜,“做过广告人、音乐人、网站和时尚杂志的编辑、外资货运公司的主管”,去蹦极攀岩,去野外探险,对这个城市所有与“流行”有关的事物,“我”都了如指掌。“我”沉迷于这种感觉,并把它引入自己的感情生活:不断地更换男友,和朋友们通宵达旦地喝酒蹦迪,享受黑夜的暧昧和冰冷。极度的感官刺激下,“我忘却了梦中的道路和太阳,我曾经的梦,已经不再相识”。
正当“我”陷于流行文化泥淖中而不自知时,接到了中学女同学的电话,她说小宝就要死了。“我”艰难地从记忆深处找出小宝,小宝是“我”青春期时喜欢过的第一个男孩子,青春期离“我”过于久远,现实和理智让“我”学会了遗忘;“我”遗忘了所有的过去,包括曾经喜欢过的男孩小宝。得知他快要死了的消息后,“我”开始坐立不安,神情恍惚。“我”去看望了小宝,也见到了他白发苍苍的母亲,一碗赤豆莲心汤出现在“我”的记忆里。在“我”脑海中浮现的这些意象:蓝边细瓷碗、红木桌、结了冰棱的屋檐、围着白围脖扎着两条辫子的小姑娘等,蕴含着一股温暖宁静的气息。小姑娘是小时候的“我”,但小姑娘所处的世界与“我”身处的现代社会完全是割裂的两个世界。“我”沉浸在喧嚣浮躁中已久,突然忆起温暖平和的过去,打破了“我”内心的平静。
离开小宝家后,“我”猝不及防地开始流泪。“眼泪”的意象在小说中频繁出现,它是情感的外在显现,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爱、救赎和希望,代表“我”内心的情感开始复苏。它见证着“我”的迷失,也见证了“我”的成长。小宝的出现,在“我”僵硬的记忆之湖上砸开了一圈涟漪,让“我”脑海里被遮蔽已久的记忆开始萌发。
二、“出走”时的自我寻找
出走是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也是处于困境的主人公进行的自我解救。小说中“我”远离城市的喧嚣,背起行囊开始了一个人的旅程。在这趟旅行中,作者建构了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我”游历的博雅古城,百鸟天堂、鱼树屋等地都是幻境,甚至连这段旅途的向导“飘儿”都是“我”内心纯美童真的外化。在旅途中,心如磐石的“我”逐渐恢复童心,最终找回了童年的记忆,也找回了内心的美好与温暖。
旅途一开始,“我”的越野吉普车坏在了黑暗的山野中,好在“我”遇到了山谷旅店的飘儿,让“我”有了食物和住处。飘儿要求跟着“我”去旅行,并保证会给“我”讲故事,“我”答应了她。飘儿的第一个故事是小猫花儿。即将远行的朋友将小猫崽抱给飘儿,说四年后来接走它。飘儿精心地照顾它长大,与花儿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四年转瞬即到,花儿要去远方了,但它在一个夜晚跑了,飘儿遍寻不见,绝望之时,一个白衣少年叩门而入。两人披着月光在湖水里游泳,少年像花儿一样亲吻飘儿的手背,原来花儿祈求月光女神给它一个夜晚,让它变成少年和飘儿告别。她的故事把“我”吸引住了,并且总让“我”想起些什么,但“我”却记不分明,“此时的我体会到了失忆的痛苦”。“我”失去的不仅是记忆,更是内心的情感,所以飘儿讲的纯美故事让“我”感到痛苦。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飘儿奶奶的。奶奶每年都会在飘儿生日的时候给她送春饼吃,后来奶奶去世了,飘儿伤心欲绝,在一个早晨突然收到一封信,信里告诉她,在满月的时候唱一首奶奶教给她的歌,就能见到她。飘儿终于等到了满月,她站在银杉树下一遍又一遍地歌唱,奶奶出现了,她告诉飘儿她仍然活着,活在她的心中。以后的每年,飘儿都会在生日的时候收到一个装着春饼的竹篮子。“我”听完后落了一滴泪,“仿佛什么影像撞击了我的心扉,然后奔驰过‘我’全身的血管”。“我”大脑深处冻僵了的记忆等待着苏醒,但饥饿战胜了“我”内心泛起的一丝柔软,“我”打断了飘儿的话,赶着去买食物和水。 十只翩翩飞舞的蝴蝶带领我们来到了博雅古城,之后我们遇到了古城的导游“过先生”,他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古城里漂亮的影壁、高大的向日葵、摇曳的迎春花、精美的梁雕等景物,飘儿听得津津有味,但“我”所看见的景色与他们所见的截然不同,在“我”眼里,这座被废弃的古城就像是一个大的垃圾场,只有碎石瓦砾、断壁残垣。当我们开车离开古城一里后,回头看博雅古城,看到了一座精美的水墨古城镇。我们继续往前走,准备翻越一座叫“百鸟天堂”的山岭,里面散落着众多鸟雀的尸体,“我”认为这里是百鸟地狱,飘儿却认为这里很美,因为鸟儿知道自己的终点。在这短短几日的旅程中,“我感到了一种久违的情绪,那似乎不是高兴,那是什么呢?我却说不清楚”。这时的“我”意识到喧闹的都市生活是空洞的,茫然失措的人们全被欲望裹挟着往前走,丧失了心灵深处的幸福和安然。
接着,我们跟着玻璃球来到了梦幻的鱼鸟屋,它坐落于从湖底浮出的一片森林中,屋子的主人坐在织布机旁,织出了真实的鸟、蝴蝶、鲜花和晚霞等一系列美妙的事物。“我”失手把玻璃球摔碎后,森林消失了,但“我”相信,那座森林一定还在,恢复童心的人在某一时刻能与和它见面。之前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虽然对“我”内心有所触动,但直到此时,“我”才从心灵深处接受并且相信这个梦幻的世界。
“我”想弄清飘儿的来历,但她拒不回答,而是跟“我”讲了个故事。最后一个故事说的是铁盒茶馆的少年“风”,飘儿的山谷旅店和风的铁盒茶馆在山腰上遥遥相对,有一天,风到飘儿的山谷旅馆里住店,给飘儿的生活蒙上了一层朦胧暧昧的面纱,他离开时送了一匹木马给飘儿。有一天,飘儿视若珍宝的褪色木马不见了,她决定去铁盒茶馆找风,但没有找到。飘儿一开始悲伤欲绝,后来意识到自己的念头很蠢,因为风一直在她心里。听完她的故事,“我”意识到自己忘记了极其重要的东西,“我”曾经为忘记过去感到骄傲,但此时的“我”感到很不安。这晚,“我”在梦中梦见了久违的童年。
飘儿不见了,“我”在恍惚间看到她回到了山谷旅店,于是“我”踏上了寻找她的路途。“我”沿着回程之路走,周围的景色和之前迥然不同。“我”遇见了一片沙漠,童年的某些片段突然在“我”脑海中出现。“我”沿着沙漠一直往前走,遇到了家财万贯却在沙漠寻找愿望的赶驼人和生活殷实却和“我”一样患了失忆症的一对情侣。那对情侣和“我”一样,从繁重不堪的现实生活中逃离,遇上了一个天使般的小男孩,在他的陪伴之下,他们的心灵慢慢复苏,但小男孩却消失了,两人踏上了寻找他的旅程。“我”一直往前行驶,终于,一个年轻的女子给“我”指明了寻找飘儿的道路:美树镇。美树镇全是孩子,“我”没有找到飘儿,却找到了陪伴了“我”整个童年的洋囡囡。“我”的记忆在这个时候完全复苏,“我”重新拾起遺失已久的童心,成了一个完整的自我。
三、“顿悟”后的精神成长
“顿悟”是成长小说的一个典型元素。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认为:“顿悟是一种突发的精神现象:通过顿悟, 主人公对自己活着和某种事物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知。顿悟通常是主人公摆脱困惑、幡然醒悟的原因,发生在心理变化的关键时刻,是故事的高潮。成长小说中的顿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生活中震撼事件在主人公精神上的感悟;一种是主人公在日常小事中自发产生的感悟。”与典型的成长小说一样,在“我”精神成长的过程中,特殊事件的发生引发“我”的思考,并形成小说的高潮,成为“我”成长历程的一个转折点。
“我”的第一次顿悟是在美树镇,美树镇是一座玩具城,卖的全是旧玩具,这里的每家店都挤满了大人,而店主都是孩子。原来这些旧玩具都陪伴着曾是孩子的大人们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在手镯的引领下,“我”来到了一家偏僻的小店,在那里找到了奶奶给“我”做的洋囡囡,洋囡囡的出现给“我”内心带来巨大的冲击,“我”的记忆彻底苏醒了。幼时的“我”被百货商店里的一个漂亮的洋囡囡吸引住了,但奶奶买不起,为了满足“我”的心愿,手脚不麻利的她费心思地收集各种材料给“我”做了一个相似的洋囡囡,一针一线中藏着深深的爱。“我”记起了关于奶奶的一切,孩提时天真纯粹的生活以及深厚的亲情将“我”内心的情感唤醒。
第二次顿悟是在山谷旅店。“我”在寻找飘儿的路上遇到了同样要去山谷旅店的搭车少年“风”,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席卷了“我”,让“我”想起高中时的小宝。“我”记起了我们的相遇,他的口琴表演、他画的画、他给“我”采的桑葚、他在转学前写的表白日记……这所有的细节都充满了难以言说的青涩懵懂的爱恋之情。我们到达山谷旅店后,发现那里是一个岛屿,与“我”之前见过的不一样,也没有飘儿,“我”意识到自己再也找不到飘儿了,“我”忍不住落泪,“这些年来的洒脱不羁、轻松谈笑、超脱离世、特立独行……统统积攒起来,有了此刻的尽情一恸”。此时“我”从都市文化的泥淖中彻底挣脱出来,感受到了精神世界的充实远远比物质世界的享受重要得多。风说:“飘儿只是一片叶子,是一片花瓣,是天上的一朵云,是你的一颗眼泪哟……飘儿又哪里离开过你。”他的话让“我”停止了哭泣,陷入深深的思考。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我”回到了现实中,从此“我”成了都市的“异类”,“我”不再追逐潮流,而是直面自己内心的灵魂,充满热爱地去聆听树叶、花瓣和云朵的声音。正是通过这两次震撼性的顿悟,曾经迷失自我的“我”恢复了内心被遮蔽的情感,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终获得了新生。
“我”的自助旅行是一个寻找记忆,同时也是寻找心灵和谐之旅;在飘儿的帮助下,在都市文化中迷失的“我”拾回了幼时的记忆,填补了“我”内心缺失的情感,成为一个有着温暖内心的人。在当下时代,小说关于流行文化与自我迷失、消费主义与人格异化以及返璞归真的书写,对适应了快节奏生活无暇顾及精神世界的人来说,无疑具有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 Mordecai Marcus:“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 The Young Man in American Literature:The Initiation Theme. Ed.Willaim Coyle, New York:The Odyssey Press, 1969.
[2] 殷健灵.一滴秘密的眼泪[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 赣南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10418005)
作 者: 罗兰,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张希睿,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编 辑: 张晴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