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中的重要性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ua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语言交际是整个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重视语言交际,忽视非语言交际,智能是一种不完全的交际。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之间的关系,非语言交际的分类,特点及功能。从而更充分地体会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表达的复杂而丰富的含义,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跨文化 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
  对于非语言交际这一概念,西方学者给出了很多定义,有代表性的比如“非语言交际指的是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而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也有认为“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语言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受并由可能进行反馈”。概括起来,通俗地讲,非语言交际就是运用各种非语言信息符号进行的人际交往,它与语言交际共同构成交际的两个层面,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一般说来,非语言行为具有三个特点。第一,非语言行为相对于语言行为来说,真实性更强。因为它不易受意识影响,有时甚至完全在无意间表现出来,尤其是那些由生理本能所产生的反应。第二,非语言行为受到环境的制约,不同文化对同一非语言行为的理解可能会产生理解偏差,即使在同一文化中,非语言行为也具有强烈的情境性。第三,非语言行为很少孤立出现,它不但依附于语言行为,而且在实际交往中往往是多种非语言行为同时使用。
  二、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的关系
  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各司其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相互补充的。近年来,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强调非语言交际的作用。Birdwhistell曾对人在对话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做了一个量的估计,认为语言在人际交流中只表达不超过30-50%的信息。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情绪信息的表达完全是通过视觉观察到的非语言信息所完成的,这些调查和统计数字无论准确与否,有一点确定无疑的:人类交际是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的结合,或者说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非语言行为的分类
  关于非语言行为的分类,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而基本上是以语言行为的基本成分作为考察的出发点,最早的是Ruesch Kess在1956年提出的手势语言(sign language)、动作语言(action language)、客体语言(object language)。其中客体语言是指诸如颜色、气味和服饰之类的因素。在众多的分类中,毕继万等的分法较为清晰、简洁、有序,即体态语(body language)、副语言(paralanguage)、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及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
  (1)体态语(body language)。体态语,又称身体语(body language/Keinesics)。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irdwhistell(1970)首创。正如David Abercrombie所指出的,“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
  人类的体态语具有一定的共性,语言不通、地域不同、文化相异的人们通过体态语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有效交流。然而,共性的体态语主要是一些先天的动作和自发动作,而更多的动作姿态却是后天习得的,他们根植于本国、本民族、本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它们所发出的视觉及触觉信号并不能为异地他邦的人自然领会。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文化中,体态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如,美国人用食指来指人或物,德国人用小指,而日本人则掌心向上,用整个手来指。
  (2)副语言(paralanguage)。任何伴随语言并能为其添加意思的声音信息统称未副语言,或伴随语言,它通过音调、音量、语速、音质、清晰度和语调起到语言的伴随作用,它能够表达一些无法用词汇和语法表达的意思。如中西文化都认为大音量、高声调、快速度表达的是较强烈的感情,如生气和乐观,而相对平静的声音、低声调、慢语速则反映消极的感受,如失望和无聊。
  凡是合伙都需要有个陪衬。有声信息在无声衬托下显得精彩,它是人类其他交流方式的补充,而且常常可以反映出那些语言所隐蔽的信息。在东方文化中,对于寂静。和沉默给予更多的积极意义,而在西方文化中则给予更多的消极意义。英语国家的人在讲话或与人交谈时最忌讳沉默不语,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认为有声的反应为好。中国人重视交谈中的沉默作用,认为停顿和沉默有丰富的含义,恰到好处的停顿能产生惊人的效果,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3)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客体语包括物质的一切有意或无意的展示。它是指人工用品,包括化妆品、装饰物、服装、衣饰、家具和其他耐用和非耐用品。这些都可以传递非语言信息,都可以展示使用者的文化特征和個人特征。在服饰方面,中西最大的差异在于:欧美国家,特别是英国讲究入室必脱帽,以示礼貌。而中国则没有如此讲究。在个人用品上,英语国家的私人小汽车可以反映车主的许多特点:地位、价值观、抱负,甚至可以反映其心理状态。
  (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环境于也可以说是一种客体语言,它与个人结合往往不那么紧密,不易移动,更具持久性。从非语言交际的角度看,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不是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它包括时间、空间、颜色、声音、信号和建筑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提供信息,所以环境语也可以展示文化特征。人们既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环境,因为我们一旦对所处的环境产生一种看法,就会将此体现在所发出的信息中。该信息一旦发出,信息接受者对环境的认知也就有所改变。
  四、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国际交际语言,越来越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我们需要把英语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中,把课堂上学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并巩固英语,使英语走向生活、认识生活。本文中把一些英语融入到生活中的一些窍门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英语 学习 生活  一、让英语更贴近实际生活  在预习新课时,我们应根据教学目标,将教材内容情境化、真实化,将课文中的英语场景还原成一
【摘要】桑戈尔作为“黑人性”文化运动创始人之一,其诗歌作品具有显著的“黑人性”特征,本文从意气风发的非洲个性及强烈的韵律、法兰西特性和以及其诗歌中所表现出的非洲浪漫主义下的哲学思想等几方面着眼,在客观评价“黑人性”诗歌的同时,较为深入解读了桑戈尔诗歌作品所体现的对法兰西的感情以及其“黑人性”的文学特点。  【关键词】“黑人性” 桑戈尔诗歌 浪漫主义  一、前言  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Léop
【Abstract】Catch-22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American “Black Humor” written by Joseph Heller. The leading character Yossarian is normally looked on as a “coward” and an “anti-heroic figure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文科的学习,相较于理科而言,记忆的规律和技巧对于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对于不同的高职英语题型或学习内容,记忆的编码方式会有所不同。所以,掌握科学的记忆编码方式,研究学生记忆的规律和对抗遗忘的良策对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关重要。本文在记忆理论基础上,研究其对高职英语教学具体的实践指导。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联系课堂课后的英语学习,对高职英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记忆编码
【摘要】有效教学是一种提倡教学效果、教学效用、教学效率三者并重的教学观。当前中职英语教学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更注重教学有效性。本文在总结有效教学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提高中职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中职英语 有效性教学 措施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中职英语的教学逐渐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侧重在培养学生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着重强调培养学生运
【摘要】批判性阅读,也叫评判性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主要策略。文章以牛津译林初中英语的几个阅读教学案例为例,谈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阅读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批判性阅读 有效阅读  批判性阅读,以预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前提、以质疑、解疑为主线、以培养创新思维、探究式阅读为终极目的。下面,结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几个小案例,针对批判性阅读这一话题,谈谈批判性阅读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移动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到高职院校的教学当中,手机移动技术的作用在课堂上得到了重视和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以手机蓝墨云班课APP为例,分析了现代移动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中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并提出了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此为据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移动信息技术 蓝墨云班课 公共英语课程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现代移动信息技术的应
【摘要】文章探讨了如何将“雨课堂”软件应用于教学,以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扩大“雨课堂”软件的影响力。  【关键词】“雨课堂”软件 混合式学习  一、引言  目前,很多课堂都面临着“低头族”的难题,学生不听讲玩手机的现象让不少老师感到担忧。教师与手机抢夺学生的注意力,已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教育问题。  麦可思调查显示了学生对于手机应用于教学的期待。65%大学生希望将手机应用于课堂
【Abstract】As the researches on offensive words focus more attention on people in the symmetric power context and ignores dynamic contexts, it causes a lack of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mechanism of t
【摘要】“信达雅”是严复在1898年《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观点,即“译事三难:信达雅”,其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验证,是最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和原则。本文首先对“信达雅”的提出环境以及学术界的争论进行了研究,然后研究了“信达雅”的基本思想以及其在现代的运用,其受到很多学者的推崇,成为指导我国翻译的基本理论。接着研究了“信达雅”的原意与现意,其产生受到一定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并且受到译者文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