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语言交际是整个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重视语言交际,忽视非语言交际,智能是一种不完全的交际。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之间的关系,非语言交际的分类,特点及功能。从而更充分地体会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表达的复杂而丰富的含义,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跨文化 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
对于非语言交际这一概念,西方学者给出了很多定义,有代表性的比如“非语言交际指的是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而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也有认为“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语言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受并由可能进行反馈”。概括起来,通俗地讲,非语言交际就是运用各种非语言信息符号进行的人际交往,它与语言交际共同构成交际的两个层面,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一般说来,非语言行为具有三个特点。第一,非语言行为相对于语言行为来说,真实性更强。因为它不易受意识影响,有时甚至完全在无意间表现出来,尤其是那些由生理本能所产生的反应。第二,非语言行为受到环境的制约,不同文化对同一非语言行为的理解可能会产生理解偏差,即使在同一文化中,非语言行为也具有强烈的情境性。第三,非语言行为很少孤立出现,它不但依附于语言行为,而且在实际交往中往往是多种非语言行为同时使用。
二、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的关系
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各司其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相互补充的。近年来,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强调非语言交际的作用。Birdwhistell曾对人在对话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做了一个量的估计,认为语言在人际交流中只表达不超过30-50%的信息。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情绪信息的表达完全是通过视觉观察到的非语言信息所完成的,这些调查和统计数字无论准确与否,有一点确定无疑的:人类交际是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的结合,或者说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非语言行为的分类
关于非语言行为的分类,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而基本上是以语言行为的基本成分作为考察的出发点,最早的是Ruesch Kess在1956年提出的手势语言(sign language)、动作语言(action language)、客体语言(object language)。其中客体语言是指诸如颜色、气味和服饰之类的因素。在众多的分类中,毕继万等的分法较为清晰、简洁、有序,即体态语(body language)、副语言(paralanguage)、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及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
(1)体态语(body language)。体态语,又称身体语(body language/Keinesics)。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irdwhistell(1970)首创。正如David Abercrombie所指出的,“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
人类的体态语具有一定的共性,语言不通、地域不同、文化相异的人们通过体态语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有效交流。然而,共性的体态语主要是一些先天的动作和自发动作,而更多的动作姿态却是后天习得的,他们根植于本国、本民族、本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它们所发出的视觉及触觉信号并不能为异地他邦的人自然领会。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文化中,体态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如,美国人用食指来指人或物,德国人用小指,而日本人则掌心向上,用整个手来指。
(2)副语言(paralanguage)。任何伴随语言并能为其添加意思的声音信息统称未副语言,或伴随语言,它通过音调、音量、语速、音质、清晰度和语调起到语言的伴随作用,它能够表达一些无法用词汇和语法表达的意思。如中西文化都认为大音量、高声调、快速度表达的是较强烈的感情,如生气和乐观,而相对平静的声音、低声调、慢语速则反映消极的感受,如失望和无聊。
凡是合伙都需要有个陪衬。有声信息在无声衬托下显得精彩,它是人类其他交流方式的补充,而且常常可以反映出那些语言所隐蔽的信息。在东方文化中,对于寂静。和沉默给予更多的积极意义,而在西方文化中则给予更多的消极意义。英语国家的人在讲话或与人交谈时最忌讳沉默不语,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认为有声的反应为好。中国人重视交谈中的沉默作用,认为停顿和沉默有丰富的含义,恰到好处的停顿能产生惊人的效果,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3)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客体语包括物质的一切有意或无意的展示。它是指人工用品,包括化妆品、装饰物、服装、衣饰、家具和其他耐用和非耐用品。这些都可以传递非语言信息,都可以展示使用者的文化特征和個人特征。在服饰方面,中西最大的差异在于:欧美国家,特别是英国讲究入室必脱帽,以示礼貌。而中国则没有如此讲究。在个人用品上,英语国家的私人小汽车可以反映车主的许多特点:地位、价值观、抱负,甚至可以反映其心理状态。
(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环境于也可以说是一种客体语言,它与个人结合往往不那么紧密,不易移动,更具持久性。从非语言交际的角度看,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不是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它包括时间、空间、颜色、声音、信号和建筑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提供信息,所以环境语也可以展示文化特征。人们既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环境,因为我们一旦对所处的环境产生一种看法,就会将此体现在所发出的信息中。该信息一旦发出,信息接受者对环境的认知也就有所改变。
四、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关键词】跨文化 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
对于非语言交际这一概念,西方学者给出了很多定义,有代表性的比如“非语言交际指的是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而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也有认为“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语言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受并由可能进行反馈”。概括起来,通俗地讲,非语言交际就是运用各种非语言信息符号进行的人际交往,它与语言交际共同构成交际的两个层面,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一般说来,非语言行为具有三个特点。第一,非语言行为相对于语言行为来说,真实性更强。因为它不易受意识影响,有时甚至完全在无意间表现出来,尤其是那些由生理本能所产生的反应。第二,非语言行为受到环境的制约,不同文化对同一非语言行为的理解可能会产生理解偏差,即使在同一文化中,非语言行为也具有强烈的情境性。第三,非语言行为很少孤立出现,它不但依附于语言行为,而且在实际交往中往往是多种非语言行为同时使用。
二、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的关系
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各司其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相互补充的。近年来,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强调非语言交际的作用。Birdwhistell曾对人在对话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做了一个量的估计,认为语言在人际交流中只表达不超过30-50%的信息。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情绪信息的表达完全是通过视觉观察到的非语言信息所完成的,这些调查和统计数字无论准确与否,有一点确定无疑的:人类交际是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的结合,或者说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非语言行为的分类
关于非语言行为的分类,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而基本上是以语言行为的基本成分作为考察的出发点,最早的是Ruesch Kess在1956年提出的手势语言(sign language)、动作语言(action language)、客体语言(object language)。其中客体语言是指诸如颜色、气味和服饰之类的因素。在众多的分类中,毕继万等的分法较为清晰、简洁、有序,即体态语(body language)、副语言(paralanguage)、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及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
(1)体态语(body language)。体态语,又称身体语(body language/Keinesics)。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irdwhistell(1970)首创。正如David Abercrombie所指出的,“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
人类的体态语具有一定的共性,语言不通、地域不同、文化相异的人们通过体态语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有效交流。然而,共性的体态语主要是一些先天的动作和自发动作,而更多的动作姿态却是后天习得的,他们根植于本国、本民族、本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它们所发出的视觉及触觉信号并不能为异地他邦的人自然领会。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文化中,体态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如,美国人用食指来指人或物,德国人用小指,而日本人则掌心向上,用整个手来指。
(2)副语言(paralanguage)。任何伴随语言并能为其添加意思的声音信息统称未副语言,或伴随语言,它通过音调、音量、语速、音质、清晰度和语调起到语言的伴随作用,它能够表达一些无法用词汇和语法表达的意思。如中西文化都认为大音量、高声调、快速度表达的是较强烈的感情,如生气和乐观,而相对平静的声音、低声调、慢语速则反映消极的感受,如失望和无聊。
凡是合伙都需要有个陪衬。有声信息在无声衬托下显得精彩,它是人类其他交流方式的补充,而且常常可以反映出那些语言所隐蔽的信息。在东方文化中,对于寂静。和沉默给予更多的积极意义,而在西方文化中则给予更多的消极意义。英语国家的人在讲话或与人交谈时最忌讳沉默不语,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认为有声的反应为好。中国人重视交谈中的沉默作用,认为停顿和沉默有丰富的含义,恰到好处的停顿能产生惊人的效果,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3)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客体语包括物质的一切有意或无意的展示。它是指人工用品,包括化妆品、装饰物、服装、衣饰、家具和其他耐用和非耐用品。这些都可以传递非语言信息,都可以展示使用者的文化特征和個人特征。在服饰方面,中西最大的差异在于:欧美国家,特别是英国讲究入室必脱帽,以示礼貌。而中国则没有如此讲究。在个人用品上,英语国家的私人小汽车可以反映车主的许多特点:地位、价值观、抱负,甚至可以反映其心理状态。
(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环境于也可以说是一种客体语言,它与个人结合往往不那么紧密,不易移动,更具持久性。从非语言交际的角度看,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不是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它包括时间、空间、颜色、声音、信号和建筑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提供信息,所以环境语也可以展示文化特征。人们既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环境,因为我们一旦对所处的环境产生一种看法,就会将此体现在所发出的信息中。该信息一旦发出,信息接受者对环境的认知也就有所改变。
四、非语言交际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