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分析】
该考点要求同学们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
【知识汇总】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可以采用分步阅读的方式。
1. 粗读全文,不求甚解
概览全文(段),粗略了解文中写的时、地、人、事、作者的看法等。阅读时思考:(1) 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2) 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3) 文章说了什么道理;(4) 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准确、完整地归纳和概括。
2. 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3. 回文查对,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
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的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考查方式】
具体来说,考查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 某个论点的依据;(2) 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 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 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题目采用的是选择形式的题型,一般是“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对原文有关内容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出题者一般将阅读材料的整体切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来设置选项;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设题时,设题者会加入一些干扰信息,增加辨别筛选的难度,使真实内容不易被察觉,同学们因此而容易迷惑。如:①故意曲解文中某一词语的意义;②故意忽略所用的修辞;③解析词义时稍带一笔,给人物、事件添枝加叶;④张冠李戴,不同的人所做的事错位;⑤移花接木,同一人所做的事在时间、空间上错位;⑥移花接木,同一人的“心想”化为“事成”。
【例题讲解】
例1 (2012·安徽卷)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刘大櫆
许君讳曾裕,字崙(lún)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荦(luò)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遂发愤以卒。君抱病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不获已,乃入赀补官,得通判松江水利般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船,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货,而负其价不还。君至,惩其大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水(jǐ)涸,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粗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chún)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guǐ),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干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已虽然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shì)。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松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有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秧居闲散,徙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
(选自《续修四库全书·
海峰文集》,有删节)
【注】 ①稇(kǔ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题目 (2012·安徽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曾裕从小聪颖异常,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但年轻时由于家庭变故消耗了过多的精力,耽误了仕途。
B. 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C. 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表现出爱民如子的仁厚品德。
D. 许曾裕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命运不济,有机会升迁时却病故,未能尽展才华,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
解析 B项中“公船私用”错误,文中无此信息。“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只是解除了侵吞牟利的弊端。“而负贩皆戴德感泣”处可确定另一个内容是正确的。A.篇首“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篇末“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两处可以推知。C.“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 ,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干纪之诛”处可以推知。D.“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此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同情惋惜。 答案 B
例2
《与荆南乐秀才书》欧阳修(原文略)
(2012浙江卷)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 ①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题目 (2012·浙江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B. 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C. 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D.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解析 C.作者只是借自己的遭遇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并非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这个内容在文中是曲折表达的。本文的特点如同《进学解》一样,是委婉讽刺的。A.“恐不悦于时人”是一句反语,表明自己的微词,“先辈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一句可以看出建议。B.“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可见作者对两汉文风的推重。D.本项内容比较笼统。“现身说法”即文中说到自己,“对比”作者与乐生,作者文章谈文时文多处,既然有不同文章必然有不同见解。这种笼统提及语言风格的选项,同学们可以基本确定其正确性。
答案 C
【方法归纳】
1. 重视对文言语段关键词的理解
一般来说,涉及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每个选项都会比较复杂,与原文对照的点也分布较广。因此,有错的选项并不是每一个点的分析概括都出了问题,它可能只在一个关键词的理解上出了偏差。做题时,如果不能抓住这个关键词,就等于失去了击中关键选项穴位的机会。
例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应原文 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选项 D. 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解析 D项原文在文末:“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啖”,吃,诱使;不是“害死”的意思。
2. 理清写人叙事的头绪
写人叙事类的文章涉及人物关系,事情的时间、地点、起因、发展、结局,头绪众多,内容庞杂,因此成为分析与概括类试题“青睐”的对象,如将不同时期发生的事归于同一时间,或者将此时发生的事说成彼时发生的事,提前、推迟、跳跃、乱序是时间错位常用的方法。
例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应原文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选项 C. 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解析 “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现 场 练 兵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掞(shn)字纯父,抚州临川人。少能词赋,里陈氏馆之教子,数月拂衣去。用故人荐,出淮阃杜杲幕,杲曰:“风神如许,它日不在我下。”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逾年,安丰被兵,掞慨然曰:“事亟矣,掞请行。”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官。掞念置身行伍间,骑射所当工。夜以青布籍地,乘生马以跃,初过三尺,次五尺至一丈,数闪跌不顾。制置使孟珙辟于幕,尝用其策为“小子房”,与之茶局,周其资用。掞以本领钱数万费之,总领贾似道稽数责偿,珙以白金六百令掞偿之,掞又散之宾客,酣歌不顾。似道欲杀之,掞曰:“汉高祖以黄金万斤付陈平,不问出入,公乃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邪?”似道始置之。珙尝宴客,有将校语不逊,命斩之,掞从容曰:“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珙大服。未几,有大将立功,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因叹曰:“大将立功,庭参纳拜,信兜鍪不如毛锥子也。”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遂登第,调麻城尉。向士璧守黄州,檄入幕,寻以战功升三官。赵葵为京湖制置使,掞与偕行,王登迓于沙市,极谈至夜分,掞退曰:“王景宋满身是胆,惜欠沉细者,如掞副之,何事不可为也?但恐终以勇败。”后登死,人以为知言。逾时,士璧守峡州,招之,病不果行而卒。
(《选自宋史杨掞传》,有删改)
1.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杨掞出任驻淮将帅杜杲的幕僚,杜杲很器重他,多向他咨询政治军事方面的事。安丰被敌兵包围情况危急时,他主动提出前去,用奇策解围。
B. 杨掞能非常刻苦地训练自己的军事本领。在制置使孟珙手下为官时,曾因财务事招致贾似道要杀他,杨掞以应不惜金钱结交豪杰说服贾似道免了他的罪。
C. 杨掞曾说服孟珙不斩宴客时出语不逊的手下军官。后来有大将立了功,庆贺时孟珙竟傲慢地坐着接受杨掞拜见,杨掞很受触动,于是专心学业,后中进士,调任麻城县尉。
D. 杨掞受向士璧征召入其幕府,不久立战功升官。后来在沙市同王登畅谈到半夜,回来后他说,王登勇敢有胆量,恐怕会因不够沉稳细致而失败。王登死后,人们认为他的话是知人之言。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王亚琦,南京市中华中学)
该考点要求同学们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
【知识汇总】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可以采用分步阅读的方式。
1. 粗读全文,不求甚解
概览全文(段),粗略了解文中写的时、地、人、事、作者的看法等。阅读时思考:(1) 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2) 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3) 文章说了什么道理;(4) 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准确、完整地归纳和概括。
2. 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3. 回文查对,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
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的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考查方式】
具体来说,考查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 某个论点的依据;(2) 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 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 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题目采用的是选择形式的题型,一般是“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对原文有关内容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出题者一般将阅读材料的整体切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来设置选项;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设题时,设题者会加入一些干扰信息,增加辨别筛选的难度,使真实内容不易被察觉,同学们因此而容易迷惑。如:①故意曲解文中某一词语的意义;②故意忽略所用的修辞;③解析词义时稍带一笔,给人物、事件添枝加叶;④张冠李戴,不同的人所做的事错位;⑤移花接木,同一人所做的事在时间、空间上错位;⑥移花接木,同一人的“心想”化为“事成”。
【例题讲解】
例1 (2012·安徽卷)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刘大櫆
许君讳曾裕,字崙(lún)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荦(luò)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遂发愤以卒。君抱病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不获已,乃入赀补官,得通判松江水利般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船,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货,而负其价不还。君至,惩其大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水(jǐ)涸,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粗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chún)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guǐ),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干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已虽然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shì)。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松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有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秧居闲散,徙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
(选自《续修四库全书·
海峰文集》,有删节)
【注】 ①稇(kǔ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题目 (2012·安徽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曾裕从小聪颖异常,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但年轻时由于家庭变故消耗了过多的精力,耽误了仕途。
B. 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C. 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表现出爱民如子的仁厚品德。
D. 许曾裕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命运不济,有机会升迁时却病故,未能尽展才华,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
解析 B项中“公船私用”错误,文中无此信息。“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只是解除了侵吞牟利的弊端。“而负贩皆戴德感泣”处可确定另一个内容是正确的。A.篇首“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篇末“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两处可以推知。C.“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 ,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干纪之诛”处可以推知。D.“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此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同情惋惜。 答案 B
例2
《与荆南乐秀才书》欧阳修(原文略)
(2012浙江卷)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 ①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题目 (2012·浙江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B. 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C. 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D.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解析 C.作者只是借自己的遭遇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并非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这个内容在文中是曲折表达的。本文的特点如同《进学解》一样,是委婉讽刺的。A.“恐不悦于时人”是一句反语,表明自己的微词,“先辈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一句可以看出建议。B.“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可见作者对两汉文风的推重。D.本项内容比较笼统。“现身说法”即文中说到自己,“对比”作者与乐生,作者文章谈文时文多处,既然有不同文章必然有不同见解。这种笼统提及语言风格的选项,同学们可以基本确定其正确性。
答案 C
【方法归纳】
1. 重视对文言语段关键词的理解
一般来说,涉及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每个选项都会比较复杂,与原文对照的点也分布较广。因此,有错的选项并不是每一个点的分析概括都出了问题,它可能只在一个关键词的理解上出了偏差。做题时,如果不能抓住这个关键词,就等于失去了击中关键选项穴位的机会。
例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应原文 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选项 D. 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解析 D项原文在文末:“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啖”,吃,诱使;不是“害死”的意思。
2. 理清写人叙事的头绪
写人叙事类的文章涉及人物关系,事情的时间、地点、起因、发展、结局,头绪众多,内容庞杂,因此成为分析与概括类试题“青睐”的对象,如将不同时期发生的事归于同一时间,或者将此时发生的事说成彼时发生的事,提前、推迟、跳跃、乱序是时间错位常用的方法。
例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应原文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选项 C. 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解析 “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现 场 练 兵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掞(shn)字纯父,抚州临川人。少能词赋,里陈氏馆之教子,数月拂衣去。用故人荐,出淮阃杜杲幕,杲曰:“风神如许,它日不在我下。”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逾年,安丰被兵,掞慨然曰:“事亟矣,掞请行。”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官。掞念置身行伍间,骑射所当工。夜以青布籍地,乘生马以跃,初过三尺,次五尺至一丈,数闪跌不顾。制置使孟珙辟于幕,尝用其策为“小子房”,与之茶局,周其资用。掞以本领钱数万费之,总领贾似道稽数责偿,珙以白金六百令掞偿之,掞又散之宾客,酣歌不顾。似道欲杀之,掞曰:“汉高祖以黄金万斤付陈平,不问出入,公乃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邪?”似道始置之。珙尝宴客,有将校语不逊,命斩之,掞从容曰:“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珙大服。未几,有大将立功,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因叹曰:“大将立功,庭参纳拜,信兜鍪不如毛锥子也。”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遂登第,调麻城尉。向士璧守黄州,檄入幕,寻以战功升三官。赵葵为京湖制置使,掞与偕行,王登迓于沙市,极谈至夜分,掞退曰:“王景宋满身是胆,惜欠沉细者,如掞副之,何事不可为也?但恐终以勇败。”后登死,人以为知言。逾时,士璧守峡州,招之,病不果行而卒。
(《选自宋史杨掞传》,有删改)
1.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杨掞出任驻淮将帅杜杲的幕僚,杜杲很器重他,多向他咨询政治军事方面的事。安丰被敌兵包围情况危急时,他主动提出前去,用奇策解围。
B. 杨掞能非常刻苦地训练自己的军事本领。在制置使孟珙手下为官时,曾因财务事招致贾似道要杀他,杨掞以应不惜金钱结交豪杰说服贾似道免了他的罪。
C. 杨掞曾说服孟珙不斩宴客时出语不逊的手下军官。后来有大将立了功,庆贺时孟珙竟傲慢地坐着接受杨掞拜见,杨掞很受触动,于是专心学业,后中进士,调任麻城县尉。
D. 杨掞受向士璧征召入其幕府,不久立战功升官。后来在沙市同王登畅谈到半夜,回来后他说,王登勇敢有胆量,恐怕会因不够沉稳细致而失败。王登死后,人们认为他的话是知人之言。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王亚琦,南京市中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