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都知道要想盖房子,首先要具备盖房所需的材料才能动工,写作也一样。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首先要积累大量的、详细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沙里淘金,取其精华,运用自如。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日常的积累很重要,人们的知识犹如奔腾的大江由涓涓细流汇成一样,是靠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纵观历史上一切真正有科学见地的好文章、好著作,都是在获得大量的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列宁为了写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就曾经收集和整理了达60万字的《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唐代诗人李贺“每日旦出……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这里所说的“遇所得,书投囊中”就是把自己精心创作的佳句认真的积累起来,涓流成海,集腋成裘,一旦遇到应用时,自然就能挥笔而就。因此,辛勤地积累材料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功。当然,研究和写作所需的大量可靠的材料,不是俯拾即得、信手拈来的。新闻“战线”上的老前辈谢觉哉说过:“懒人积累不了知识,易满足的人积累不到丰富的知识。”可见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辛劳的过程。
既然积累材料如此重要,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该如何积累呢?
一、读书中积累
教育前辈叶圣陶先生对读书有很多论述。他强调读是写的基础,认为读书和写作是对等的两件事,能读会写是一个人从事各项工作必须具备的本领。关于读书,大文学家郭沫若也曾说过:“多读名家作品,多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同样是必要的。读书可不限于文学,应是多方面的。有志于文学的人,应该有多方面的知识,应该像蜜蜂一样要采集各种各样的花粉以酿成蜜。”阅读是学生积累材料的一个间接渠道。人们熟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说多读是提高写作的基础,许多作家都是从大量阅读开始走上爱好写作的道路的。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扩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培养他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还可根据教材的编排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由节选的文章向整部作品延伸;由一个作家向同时期的其他作家延伸;由作家的一篇文章向其它作品延伸;由一篇文章向同类型同题材的作品延伸……。这样,学生既能对一部作品、某个作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又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文学修养,更主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此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贴近生活的健康报刊杂志,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扩大了对社会的认识、了解,获得了必要的知识积累。
二、观察中积累
观察是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变成文章的桥梁,也是要求我们青少年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写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达尔文把观察和实验说成是通向科学的大门。他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于细心观察,伦琴发现X射线,弗莱明发明盘尼西林。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发明创造的根源。对写作来说,培养观察力常常比学习写作技巧还重要。著名作家茅盾曾说过:“故为初学者设想,凡技巧上诸问题,固然不可不下一番功夫,但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观察力的养成。”由此可见,我们青少年要想写好作文,一定要学会观察。
学生观察事物,常处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态,许多有意思的事,令人深思的事都从身边滑过。为了克服这个毛病,教师一定要经常督促检查,悉心进行观察指导。观察的内容是广泛的,可以是身边的人或事,也可以是周围的景或物,观察人,要注意观察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观察事,要注意观察自然景物和四周的陈设。引导学生观察,要遵循由单一到复杂、由静到动的原则,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抓住事物的特征。观察完之后还可指导学生写观察记录或观察日记,让他们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这样就为写作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写作文不再无话可说了。
三、从发展兴趣中积累材料
兴趣是一个人的某种欲望达到极点时的一种感情的爆发,是积极主动积累写作材料的前提。学生们只有对人、事、物感兴趣了,他们才能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才能有所得。因此,我们可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发展兴趣中不知不觉地积累写作素材。每年的元旦文艺汇演和运动会都是指导学生积累素材的绝佳时机,不管是参与者还是观众,他们对这些活动的兴趣都很浓。老师可要求学生从开始就留心观察,凡是与此项活动有关的人或事,不论大小、好坏都要记录下来,并且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每天检查学生前一天的记录,遇到好的记录就读给全班同学听。活动结束后,可进行一次以本次活动为素材的作文训练,写作时,学生就会将这几天积累的材料用进去了,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说,不知道写什么的情况了。此外,班级举办的活动,如大扫除、主题班会等也是学生积累素材的好时机,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引导,善于给学生“创造”素材,激发他们积累素材的兴趣,积累素材就不再是难题。
当然,积累材料的方法还有很多,生活中处处有材料,处处可作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接受信息、储存信息,养成积累的好习惯,为写作储备材料,从而丰富写作取之不尽的“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日常的积累很重要,人们的知识犹如奔腾的大江由涓涓细流汇成一样,是靠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纵观历史上一切真正有科学见地的好文章、好著作,都是在获得大量的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列宁为了写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就曾经收集和整理了达60万字的《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唐代诗人李贺“每日旦出……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这里所说的“遇所得,书投囊中”就是把自己精心创作的佳句认真的积累起来,涓流成海,集腋成裘,一旦遇到应用时,自然就能挥笔而就。因此,辛勤地积累材料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功。当然,研究和写作所需的大量可靠的材料,不是俯拾即得、信手拈来的。新闻“战线”上的老前辈谢觉哉说过:“懒人积累不了知识,易满足的人积累不到丰富的知识。”可见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辛劳的过程。
既然积累材料如此重要,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该如何积累呢?
一、读书中积累
教育前辈叶圣陶先生对读书有很多论述。他强调读是写的基础,认为读书和写作是对等的两件事,能读会写是一个人从事各项工作必须具备的本领。关于读书,大文学家郭沫若也曾说过:“多读名家作品,多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同样是必要的。读书可不限于文学,应是多方面的。有志于文学的人,应该有多方面的知识,应该像蜜蜂一样要采集各种各样的花粉以酿成蜜。”阅读是学生积累材料的一个间接渠道。人们熟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说多读是提高写作的基础,许多作家都是从大量阅读开始走上爱好写作的道路的。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扩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培养他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还可根据教材的编排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由节选的文章向整部作品延伸;由一个作家向同时期的其他作家延伸;由作家的一篇文章向其它作品延伸;由一篇文章向同类型同题材的作品延伸……。这样,学生既能对一部作品、某个作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又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文学修养,更主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此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贴近生活的健康报刊杂志,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扩大了对社会的认识、了解,获得了必要的知识积累。
二、观察中积累
观察是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变成文章的桥梁,也是要求我们青少年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写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达尔文把观察和实验说成是通向科学的大门。他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于细心观察,伦琴发现X射线,弗莱明发明盘尼西林。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发明创造的根源。对写作来说,培养观察力常常比学习写作技巧还重要。著名作家茅盾曾说过:“故为初学者设想,凡技巧上诸问题,固然不可不下一番功夫,但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观察力的养成。”由此可见,我们青少年要想写好作文,一定要学会观察。
学生观察事物,常处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态,许多有意思的事,令人深思的事都从身边滑过。为了克服这个毛病,教师一定要经常督促检查,悉心进行观察指导。观察的内容是广泛的,可以是身边的人或事,也可以是周围的景或物,观察人,要注意观察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观察事,要注意观察自然景物和四周的陈设。引导学生观察,要遵循由单一到复杂、由静到动的原则,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抓住事物的特征。观察完之后还可指导学生写观察记录或观察日记,让他们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这样就为写作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写作文不再无话可说了。
三、从发展兴趣中积累材料
兴趣是一个人的某种欲望达到极点时的一种感情的爆发,是积极主动积累写作材料的前提。学生们只有对人、事、物感兴趣了,他们才能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才能有所得。因此,我们可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发展兴趣中不知不觉地积累写作素材。每年的元旦文艺汇演和运动会都是指导学生积累素材的绝佳时机,不管是参与者还是观众,他们对这些活动的兴趣都很浓。老师可要求学生从开始就留心观察,凡是与此项活动有关的人或事,不论大小、好坏都要记录下来,并且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每天检查学生前一天的记录,遇到好的记录就读给全班同学听。活动结束后,可进行一次以本次活动为素材的作文训练,写作时,学生就会将这几天积累的材料用进去了,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说,不知道写什么的情况了。此外,班级举办的活动,如大扫除、主题班会等也是学生积累素材的好时机,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引导,善于给学生“创造”素材,激发他们积累素材的兴趣,积累素材就不再是难题。
当然,积累材料的方法还有很多,生活中处处有材料,处处可作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接受信息、储存信息,养成积累的好习惯,为写作储备材料,从而丰富写作取之不尽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