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实现资源的互补,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能够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这既能够推动技术成果向产业化转化,同时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的增长。对于高校来说产学研模式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促进高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本文对产学研模式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互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互动机制有所帮助。
【关键词】产学研 人才培养 创新互动机制
【课题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关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路径探索》(2017SJB2071);校级教改重点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以机器人行业学院为例(YJG2018A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8-0026-02
前言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信息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因此传统的产业都开始向高科技产业转型,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产业的转型和结构的优化需要更多的人才,因此新技术、新能源等应用型人才成为了各行各业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我国想要建设创新型的国家也需要人才为基础,需要以企业为实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的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我国每年都会从国外引进大批人才,吸引海归回国创业,逐渐地培养属于我们自己的高级创新人才团队,因此很多高校也开始与企业进行合作,在产学研的模式下培养学生,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良好的基础。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我国的每一所高校都有着自身的历史定位,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是各有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是高校根据实际的社会需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生产为导向,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关的理论的基础上,具备实际应用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术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实践成果。通常来说应用型人才与专业性人才、全能性人才不同,属于二者中间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国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人才的实用性,通识教育是基础,然后高校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及需求量,来重点对学生的某些能力和技术进行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可以让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发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改变了传统教育追求单一成绩的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更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实践教学的比重较传统教学模式有了极大的增加。理论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但实践教学是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前提条件,因此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调配合,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数量需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更加注重的是因材施教,会根据专业的特点和方向来为学生量身制定适合的学习计划和课程内容。应用型模式下的学生必须经历基础知识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实践能力锻炼等训练过程,同时还采取了较为科学的评价机制,以此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2.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性分析
在新时期,很多高校的理念也开始转变,社会产业结构也随之做出了调整,因此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是更加的密切,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对知识进行传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进行科技创新,而高校通过企业的帮助和对企业资源的利用能够让知识转化为成果,让知识真正的为社会服务,因此高校的 研究成果逐渐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企业与高校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二者之间的互动性和依赖性越来越强,很多地方政府特别看重校企合作,因此在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了,这样更加有利于高校与企业之间关系的稳定,其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的是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因素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想要在竞争中获胜,那么必须重视知识人才的储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人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是科技、知识、文化的重要基地。因此很多高校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增加科学研究,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不断的教育改革,高校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优良素质,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水平。企业中有很多资源是高校内所不具备的,高校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我国,搞科研必须去高校,在高校中有很多的专家和学者,师资队伍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同时还有很多科研的仪器和设备,通常高校都是研究一些重大课题,能够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可以间接的提高企业的技术实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的发展需要资金和动力,而企业恰好能够为高校提供这方面的支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企业对于高校的长期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高校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输送人才,为社会服务,提高我国社会的经济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将知识更多的转化为研究成果,服务社会。因此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及办学水平、实力等都能够体现高校的能力。我国的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者,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和发展,企业的发展也在推动高校办学理念的改革和创新,高校会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的调整管理体制和人才的培养模式,这样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更多的选择。通过校企合作能够让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的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今天教育趋势,因此素質教育和全面发展才是核心,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让高校看到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对应用型人才的渴求,因此会在未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加的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将理论知识真正的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同时校企合作还能够帮助高校培养“双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双师型”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高校可以让教师得到锻炼,为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现阶段,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加快了高校的发展脚步。 3.产学研模式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1大学生缺少实践锻炼
现在很多高校都开始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更多的高校在教学模式上还是以传统的理论课堂教学为主,在课堂中教师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了,更多的时间是通过课本和PPT来进行学习,因此学生能够接触到实践的机会非常少,很多高校也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因此实践教学环节非常少,学生能够得到的实践机会也是非常少,这就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脱节,无法真正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很难让学生学以致用。
3.2忽略了知识的深度
在产学研的背景下,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知识的深度,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对问题进行思考,而很多高校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更多的是追求广泛的知识面,忽视了学生知识深度的挖掘,广泛的知识面固然能够扩大学生的学识,让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但是这样的方开始让学生面临的课程太多,在有限的精力下学生需要不断的学习新课程,导致学生虽然学的多,但是学的不够精,学生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知识的深度研究中去,因此学生需要放弃很多自己喜爱的方向,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也是一种影响,因此近期我国教育部提出高校应该剔除“水课”,减少一些无用的课程,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去。
3.3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现在很多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是注重灌输式的教育,学习方式像高中一样,通过老师的带领,让学生进行学习,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就需要在课堂上谨记知识点,课程知识点过多,导致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的思考,没有任何质疑。在课后,学生会为了通过考试而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课堂知识,缺少对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逐渐的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机械地学习浩瀚的知识。
3.4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在高校中,很多管理决策人员认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理论型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是对立的,认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需要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应该注重学生应用技术的学习,注重學生实践操作能力。这种教学管理理念是有偏差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学术型和理论型有着一定的不同,但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是需要以理论学习为基础的,没有理论的指导,人才的培养会出现偏差,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更加强调的是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的学会应用知识,因此过于追求理论教学或者过于追求实践教学都是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想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高校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3.5“3+1”模式存在弊端
为了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我国很多高校都推行“3+1”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需要在三年内学完四年的课程,因为课程学时等缘故,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压缩和精简,导致知识的深度不够,无法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到课程的精髓,学生理论知识的欠缺对于其以后的发展是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的。另一方面,学生的课余时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学生在三年内需要学习之前四年的课程,因此学习压力增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减少,娱乐和生活等时间缩减,学生无法充分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研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4.产学研模式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互动机制完善的对策
4.1校企联合办学,创新教学模式
在产学研模式下,高校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与企业联合共同办学,将高校的专业建设、学生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等各项工作与产学研结合到一起,以此为切入点,推动高校的办学机制的创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联合办学来发挥产学研的作用,高校可以根据企业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来进行招生,每年的专业招生计划和招生人数都应该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调整,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还应该及时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社会实践应用技能相结合,创新和完善课程体系,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应用能力。
4.2建立校企合作组织机制
高校与企业之间应该建立合作组织机制,将学校与企业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在这种机制下能够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组织机制应该根据不同的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进行调整,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激发出新的活力和创造力。在这种合作组织机制下,高校、企业、政府等都可以参与,不断的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同时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理念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让高校的专业能够与社会的行业实现无缝对接,在产学研的模式下,高校需要与地方企业加强合作,合作的内容可以分阶段进行,高校与企业应该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加联合项目的开发,让企业的资源与高校的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从而高校与企业之间能够形成全方位的合作关系,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和保障机制。
4.3重构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能够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重新制定,让高校的教学能够与市场接轨。因此高效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方案,不断的适应社会的变化。如果条件允许,那么高校应该根据用人单位的特殊要求,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的,满足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办学需求,可以进行订单式教育,高校可以专门开设一些专业,为企业提供应用型人才。同时企业应该与高校共享软硬件资源,为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条件。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对原来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改进,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能够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让学生有更多参加科研项目的机会。
4.4完善创新制度
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长期的,这种长期的关系能否稳定的继续下去需要完善的创新制度为保障,通过校企之间的互动合作来达到双赢的目的,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在发挥自身功能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强管理,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创新人才到国内外的优秀企业中学习,学习这些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同时还应该不断的完善和健全校企互动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的对技术合同进行完善,通过法律的方式来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也可以通过法律来保障、维护双方的利益。一些非政府组织力量也可以发挥其服务组织的能力,为校企互动合作机制的完善提供帮助,完善科研资金投入,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总结
在产学研模式下,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与企业之间加强互动的方式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在产学研模式下,高校应该积极的与企业合作,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不断地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从而充分的发挥产学研的作用,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闫泓竹.“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人才培养探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8(08)
[2]张钡,张琳.基于产学研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的典型调查[J].学周刊.2017(05)
[3]施达,杨晋浩,张志强,陈丹,王伟钧.数据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4]吴迪,赵娟,胡慧,林国汉.以产促研以研促学——探索高素质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J].艺术科技.2017(04)
[5]刘琴.产学研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电子商务.2017(10)
[6]张宏雷.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大学生人才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30)
作者简介:
冯冲(1985.12—),男,汉族,江苏泰兴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关键词】产学研 人才培养 创新互动机制
【课题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关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路径探索》(2017SJB2071);校级教改重点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以机器人行业学院为例(YJG2018A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8-0026-02
前言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信息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因此传统的产业都开始向高科技产业转型,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产业的转型和结构的优化需要更多的人才,因此新技术、新能源等应用型人才成为了各行各业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我国想要建设创新型的国家也需要人才为基础,需要以企业为实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的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我国每年都会从国外引进大批人才,吸引海归回国创业,逐渐地培养属于我们自己的高级创新人才团队,因此很多高校也开始与企业进行合作,在产学研的模式下培养学生,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良好的基础。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我国的每一所高校都有着自身的历史定位,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是各有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是高校根据实际的社会需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生产为导向,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关的理论的基础上,具备实际应用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术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实践成果。通常来说应用型人才与专业性人才、全能性人才不同,属于二者中间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国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人才的实用性,通识教育是基础,然后高校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及需求量,来重点对学生的某些能力和技术进行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可以让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发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改变了传统教育追求单一成绩的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更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实践教学的比重较传统教学模式有了极大的增加。理论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但实践教学是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前提条件,因此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调配合,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数量需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更加注重的是因材施教,会根据专业的特点和方向来为学生量身制定适合的学习计划和课程内容。应用型模式下的学生必须经历基础知识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实践能力锻炼等训练过程,同时还采取了较为科学的评价机制,以此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2.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性分析
在新时期,很多高校的理念也开始转变,社会产业结构也随之做出了调整,因此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是更加的密切,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对知识进行传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进行科技创新,而高校通过企业的帮助和对企业资源的利用能够让知识转化为成果,让知识真正的为社会服务,因此高校的 研究成果逐渐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企业与高校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二者之间的互动性和依赖性越来越强,很多地方政府特别看重校企合作,因此在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了,这样更加有利于高校与企业之间关系的稳定,其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的是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因素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想要在竞争中获胜,那么必须重视知识人才的储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人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是科技、知识、文化的重要基地。因此很多高校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增加科学研究,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不断的教育改革,高校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优良素质,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水平。企业中有很多资源是高校内所不具备的,高校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我国,搞科研必须去高校,在高校中有很多的专家和学者,师资队伍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同时还有很多科研的仪器和设备,通常高校都是研究一些重大课题,能够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可以间接的提高企业的技术实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的发展需要资金和动力,而企业恰好能够为高校提供这方面的支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企业对于高校的长期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高校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输送人才,为社会服务,提高我国社会的经济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将知识更多的转化为研究成果,服务社会。因此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及办学水平、实力等都能够体现高校的能力。我国的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者,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和发展,企业的发展也在推动高校办学理念的改革和创新,高校会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的调整管理体制和人才的培养模式,这样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更多的选择。通过校企合作能够让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的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今天教育趋势,因此素質教育和全面发展才是核心,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让高校看到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对应用型人才的渴求,因此会在未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加的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将理论知识真正的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同时校企合作还能够帮助高校培养“双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双师型”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高校可以让教师得到锻炼,为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现阶段,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加快了高校的发展脚步。 3.产学研模式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1大学生缺少实践锻炼
现在很多高校都开始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更多的高校在教学模式上还是以传统的理论课堂教学为主,在课堂中教师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了,更多的时间是通过课本和PPT来进行学习,因此学生能够接触到实践的机会非常少,很多高校也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因此实践教学环节非常少,学生能够得到的实践机会也是非常少,这就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脱节,无法真正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很难让学生学以致用。
3.2忽略了知识的深度
在产学研的背景下,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知识的深度,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对问题进行思考,而很多高校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更多的是追求广泛的知识面,忽视了学生知识深度的挖掘,广泛的知识面固然能够扩大学生的学识,让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但是这样的方开始让学生面临的课程太多,在有限的精力下学生需要不断的学习新课程,导致学生虽然学的多,但是学的不够精,学生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知识的深度研究中去,因此学生需要放弃很多自己喜爱的方向,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也是一种影响,因此近期我国教育部提出高校应该剔除“水课”,减少一些无用的课程,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去。
3.3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现在很多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是注重灌输式的教育,学习方式像高中一样,通过老师的带领,让学生进行学习,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就需要在课堂上谨记知识点,课程知识点过多,导致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的思考,没有任何质疑。在课后,学生会为了通过考试而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课堂知识,缺少对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逐渐的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机械地学习浩瀚的知识。
3.4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在高校中,很多管理决策人员认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理论型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是对立的,认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需要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应该注重学生应用技术的学习,注重學生实践操作能力。这种教学管理理念是有偏差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学术型和理论型有着一定的不同,但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是需要以理论学习为基础的,没有理论的指导,人才的培养会出现偏差,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更加强调的是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的学会应用知识,因此过于追求理论教学或者过于追求实践教学都是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想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高校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3.5“3+1”模式存在弊端
为了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我国很多高校都推行“3+1”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需要在三年内学完四年的课程,因为课程学时等缘故,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压缩和精简,导致知识的深度不够,无法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到课程的精髓,学生理论知识的欠缺对于其以后的发展是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的。另一方面,学生的课余时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学生在三年内需要学习之前四年的课程,因此学习压力增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减少,娱乐和生活等时间缩减,学生无法充分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研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4.产学研模式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互动机制完善的对策
4.1校企联合办学,创新教学模式
在产学研模式下,高校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与企业联合共同办学,将高校的专业建设、学生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等各项工作与产学研结合到一起,以此为切入点,推动高校的办学机制的创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联合办学来发挥产学研的作用,高校可以根据企业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来进行招生,每年的专业招生计划和招生人数都应该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调整,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还应该及时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社会实践应用技能相结合,创新和完善课程体系,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应用能力。
4.2建立校企合作组织机制
高校与企业之间应该建立合作组织机制,将学校与企业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在这种机制下能够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组织机制应该根据不同的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进行调整,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激发出新的活力和创造力。在这种合作组织机制下,高校、企业、政府等都可以参与,不断的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同时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理念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让高校的专业能够与社会的行业实现无缝对接,在产学研的模式下,高校需要与地方企业加强合作,合作的内容可以分阶段进行,高校与企业应该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加联合项目的开发,让企业的资源与高校的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从而高校与企业之间能够形成全方位的合作关系,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和保障机制。
4.3重构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能够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重新制定,让高校的教学能够与市场接轨。因此高效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方案,不断的适应社会的变化。如果条件允许,那么高校应该根据用人单位的特殊要求,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的,满足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办学需求,可以进行订单式教育,高校可以专门开设一些专业,为企业提供应用型人才。同时企业应该与高校共享软硬件资源,为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条件。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对原来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改进,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能够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让学生有更多参加科研项目的机会。
4.4完善创新制度
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长期的,这种长期的关系能否稳定的继续下去需要完善的创新制度为保障,通过校企之间的互动合作来达到双赢的目的,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在发挥自身功能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强管理,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创新人才到国内外的优秀企业中学习,学习这些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同时还应该不断的完善和健全校企互动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的对技术合同进行完善,通过法律的方式来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也可以通过法律来保障、维护双方的利益。一些非政府组织力量也可以发挥其服务组织的能力,为校企互动合作机制的完善提供帮助,完善科研资金投入,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总结
在产学研模式下,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与企业之间加强互动的方式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在产学研模式下,高校应该积极的与企业合作,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不断地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从而充分的发挥产学研的作用,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闫泓竹.“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人才培养探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8(08)
[2]张钡,张琳.基于产学研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的典型调查[J].学周刊.2017(05)
[3]施达,杨晋浩,张志强,陈丹,王伟钧.数据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4]吴迪,赵娟,胡慧,林国汉.以产促研以研促学——探索高素质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J].艺术科技.2017(04)
[5]刘琴.产学研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电子商务.2017(10)
[6]张宏雷.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大学生人才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30)
作者简介:
冯冲(1985.12—),男,汉族,江苏泰兴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