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是其学习语文及其他学科基础性、关键性能力之一。由于小学语文课文内容数量与体裁限制,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需要借助课外读物来加强。
【关键词】课外读物;小学生;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单纯地依靠小学语文教材并不能满足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需要。在阅读技巧、阅读目标等帮助与指导下,小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有效地补充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教材内容的不足,对其阅读能力的培养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课外读物运用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系
课外读物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补充,与语文教材课文内容一样起到了直接的阅读能力培养作用,只不过相对处于从属或辅助地位。
(一)阅读习惯培养
阅读习惯,作为良性的学习方式方法,需要在长时间与稳定的状态中养成。小学生由于其身心成长规律决定了其好奇与好动的特点,对其阅读能力培养机遇与挑战并存。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来有效制约其好动,并养成良好的阅读规律。如根据其感兴趣的知识帮助小学生选择读物,先让其养成人坐下来、心静下来并读书的习惯。进而根据兴趣性引导加以拓展,拓展其兴趣的范围,知识的深度,与其他知识的交叉程度等,尤其要注意运用任务阅读的办法,激励小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肯定中继续巩固与提升阅读的兴趣。由此,教师指导学生及其家长根据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制定科学的阅读作息时间,既不要太长容易伤害孩子的身体,特别是眼睛等部位,也不要太短无法起到培养习惯的效果。
(二)阅读质与量的积累
任何阅读都需要有质与量的实现,才具有培养阅读能力的现实意义。对小学生而言,阅读的量有阅读每日时间长度、每周总时间长度以及月与年的总时间规定,只有达到适合其身心规律的一定量,才能真正把他们读书的习惯养成,并成为一种良好的惯性让他们自觉地坚持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所谓阅读的质,即阅读过后小学生收获了什么,每次阅读学习到知识的数量及其能运用到的知识量。为了确保小学生能实现高效阅读,教师要加强指导,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任务型阅读,让小学生带着学习的任务去阅读,任务完成了也就达到基本的学习目标了。二是,学习做读书笔记,或把做摘抄性的积累,或消化性反思感悟积累。由此,随着阅读书籍数量与时间的积累,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知识也会出现质变。
二、运用课外读物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方法
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必须加强指导,一方面确保与教学的结合性,起到帮助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阅读要有目标性,即每次都要实现什么样程度阅读能力提升。
(一)课堂阅读成果展示激励
根据小学生爱表现喜表扬的心理特点,为了加强课外阅读引导,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给你展示的机会。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教材内容相关性,让小学生来展示他们阅读的成果。当然,这种展示相对课堂教学而言是补充性或辅助性的。其一,导入展示,教师根据课前布置的阅读,让小学生们展示自己阅读的书籍名字、故事数量甚或简短的介绍阅读的内容等,由此来导入新课,激发小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十课《松鼠和松果》时,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展示关于小松鼠的相关常识的知识,如生活习性、食物、大小与天敌等,由此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地投入到教材学习中去。其二,激活展示,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进程情况,判断小学生对相关知识学习程度,进一步激活他们思考、探究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起到启发或指点迷津的作用。如在学习相对难度较大的课文,如寓言类、古诗词类的内容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地让小学生展示他们学习的成果。根据与所学习内容相近性、相似性的原则,以启发他们展开发散思考。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时,就可以让小学生讲一些自己看过的寓言故事,并说出寓言的象征或暗示教育意义,由此激活他们大胆积极的思考,实现对教材课文的阅读理解。这种阶段成果性的展示,既是一种表率,也是一种检验,能实现对其他同学的内驱激励。
(二)课堂教学知识拓展体验巩固
小学语文教材中设计了许多让小学生自我探究活动的内容,其中的一些内容必须依靠课外读物才能最大可能的实现。这就需要小学生在充分地阅读的基础上,首先实现知识的拓展,进而根据要求去选择性的完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运用知识拓展环节,让小学生们在知识的获取与运用的体验中,去巩固课外阅读实用性,与对语文学习的切实促进作用。一是,相似性知识拓展展示。即小学生把类似的知识搜集起来,在记忆的基础上,去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分析、分类与归纳能力,由此,让他们在以后的阅读中学会运用这些能力,做出基本的知识处理。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中的选读课文4《迷人的张家界》时,就可以让小学生们在阅读相关国内景点读物的基础上,对景区做出简单分类,例如山水类、历史古迹类与海景类等。二是,深入性知识拓展展示。即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或深入挖掘或内涵与外延的拓展等。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就可以让小学生对地震的知识从简单后果性向过程性与成因性知识拓展与深入。如通过阅读掌握更多的地壳与地壳运动等地理知识,及动力、地震时产生各种破坏性力量等物理学知识。或许这些知识他们并不能真正地理解,甚至就像天书,但会为他们以后带着更多疑问去探索,准备了引导性的线索。且会指引他们按照这个思路,去不断地加强课外阅读学习,他们自然地会有计划、有目标地去自觉阅读,其阅读能力也自然形成。
三、结语
课外读物的运用中,教师必须发挥指导性、把关性、督导性、检验性与激励保障性的作用,把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切实加强。
参考文献
[1]姚良君.捧起心爱读物畅游知识海洋——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四点体会[J].小学教学参考,2013(12).
[2]武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J].天津教育,2006(1).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课外读物;小学生;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单纯地依靠小学语文教材并不能满足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需要。在阅读技巧、阅读目标等帮助与指导下,小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有效地补充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教材内容的不足,对其阅读能力的培养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课外读物运用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系
课外读物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补充,与语文教材课文内容一样起到了直接的阅读能力培养作用,只不过相对处于从属或辅助地位。
(一)阅读习惯培养
阅读习惯,作为良性的学习方式方法,需要在长时间与稳定的状态中养成。小学生由于其身心成长规律决定了其好奇与好动的特点,对其阅读能力培养机遇与挑战并存。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来有效制约其好动,并养成良好的阅读规律。如根据其感兴趣的知识帮助小学生选择读物,先让其养成人坐下来、心静下来并读书的习惯。进而根据兴趣性引导加以拓展,拓展其兴趣的范围,知识的深度,与其他知识的交叉程度等,尤其要注意运用任务阅读的办法,激励小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肯定中继续巩固与提升阅读的兴趣。由此,教师指导学生及其家长根据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制定科学的阅读作息时间,既不要太长容易伤害孩子的身体,特别是眼睛等部位,也不要太短无法起到培养习惯的效果。
(二)阅读质与量的积累
任何阅读都需要有质与量的实现,才具有培养阅读能力的现实意义。对小学生而言,阅读的量有阅读每日时间长度、每周总时间长度以及月与年的总时间规定,只有达到适合其身心规律的一定量,才能真正把他们读书的习惯养成,并成为一种良好的惯性让他们自觉地坚持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所谓阅读的质,即阅读过后小学生收获了什么,每次阅读学习到知识的数量及其能运用到的知识量。为了确保小学生能实现高效阅读,教师要加强指导,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任务型阅读,让小学生带着学习的任务去阅读,任务完成了也就达到基本的学习目标了。二是,学习做读书笔记,或把做摘抄性的积累,或消化性反思感悟积累。由此,随着阅读书籍数量与时间的积累,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知识也会出现质变。
二、运用课外读物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方法
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必须加强指导,一方面确保与教学的结合性,起到帮助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阅读要有目标性,即每次都要实现什么样程度阅读能力提升。
(一)课堂阅读成果展示激励
根据小学生爱表现喜表扬的心理特点,为了加强课外阅读引导,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给你展示的机会。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教材内容相关性,让小学生来展示他们阅读的成果。当然,这种展示相对课堂教学而言是补充性或辅助性的。其一,导入展示,教师根据课前布置的阅读,让小学生们展示自己阅读的书籍名字、故事数量甚或简短的介绍阅读的内容等,由此来导入新课,激发小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十课《松鼠和松果》时,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展示关于小松鼠的相关常识的知识,如生活习性、食物、大小与天敌等,由此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地投入到教材学习中去。其二,激活展示,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进程情况,判断小学生对相关知识学习程度,进一步激活他们思考、探究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起到启发或指点迷津的作用。如在学习相对难度较大的课文,如寓言类、古诗词类的内容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地让小学生展示他们学习的成果。根据与所学习内容相近性、相似性的原则,以启发他们展开发散思考。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时,就可以让小学生讲一些自己看过的寓言故事,并说出寓言的象征或暗示教育意义,由此激活他们大胆积极的思考,实现对教材课文的阅读理解。这种阶段成果性的展示,既是一种表率,也是一种检验,能实现对其他同学的内驱激励。
(二)课堂教学知识拓展体验巩固
小学语文教材中设计了许多让小学生自我探究活动的内容,其中的一些内容必须依靠课外读物才能最大可能的实现。这就需要小学生在充分地阅读的基础上,首先实现知识的拓展,进而根据要求去选择性的完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运用知识拓展环节,让小学生们在知识的获取与运用的体验中,去巩固课外阅读实用性,与对语文学习的切实促进作用。一是,相似性知识拓展展示。即小学生把类似的知识搜集起来,在记忆的基础上,去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分析、分类与归纳能力,由此,让他们在以后的阅读中学会运用这些能力,做出基本的知识处理。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中的选读课文4《迷人的张家界》时,就可以让小学生们在阅读相关国内景点读物的基础上,对景区做出简单分类,例如山水类、历史古迹类与海景类等。二是,深入性知识拓展展示。即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或深入挖掘或内涵与外延的拓展等。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就可以让小学生对地震的知识从简单后果性向过程性与成因性知识拓展与深入。如通过阅读掌握更多的地壳与地壳运动等地理知识,及动力、地震时产生各种破坏性力量等物理学知识。或许这些知识他们并不能真正地理解,甚至就像天书,但会为他们以后带着更多疑问去探索,准备了引导性的线索。且会指引他们按照这个思路,去不断地加强课外阅读学习,他们自然地会有计划、有目标地去自觉阅读,其阅读能力也自然形成。
三、结语
课外读物的运用中,教师必须发挥指导性、把关性、督导性、检验性与激励保障性的作用,把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切实加强。
参考文献
[1]姚良君.捧起心爱读物畅游知识海洋——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四点体会[J].小学教学参考,2013(12).
[2]武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J].天津教育,2006(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