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必须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o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有改革才有创新,改革是创新的前提。教研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新航标,必须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通过教研教改提高认识,引导素质教育不断深化。
  关键词: 创新改革教学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要创新型人才辈出,就要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对教育进行改革。纵观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改革,他们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如不实施素质教育,一味地沿着应试教育的轨道运行,教育将走向歧途。那么,创新能力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实施呢?这就需要把着力点放在教研教改上。
  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要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使他们具有创新的品质和精神,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下面就此问题,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立民主的教学环境
  
  我们的教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我们教育的宗旨。这种教育理念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和课堂这块主阵地来实施,离开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将成为一纸空文。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创新是人的本性,但明确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创新习惯,需要进行系统的有意识的培养。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不仅应当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地方,更应当是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园地。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创新的火花会时时地爆发出来。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自由的思考环境。这就要求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中心,促进其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强调教师的指导必须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中心,教给学生思考、学习的方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支持者。因此,教师应注意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时刻想到他们是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我们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容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开放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引导他们进入创造性思维的最佳状态。
  
  二、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去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信息单向流动,偏重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使“教”与“学”无法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调控者,但不等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可以任性所为。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要将改革视为己任,担负起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不能承继呆板的古老的学究式的授课方式,津津乐道于“一言堂”、“满堂灌”,将自己当作一个知识的转换器,机械地吸入并输出,在课堂上无视学生的情感接受而一味地“填鸭”,将学生视为被动的接收器。教师必须重视存在主体即课堂主体的情感接受,将满堂灌的机械式传授变为少而精的经典式导读。教师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钻研教材、占有资料,这样方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教师在课前做到胸有成竹方能在课堂上放开手脚,敢于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敢于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并提出质疑问题。
  课堂轴心由讲向导的转变,教师不是轻松了,而是任务更重了,不是解放了,而是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真正地把握和驾驭课堂,首先必须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教师要对知识有整体地把握和调控的能力,对学生有引导和激活的能力,这就是教学的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是每一个教师终身的课业,要常修常练,不断更新,方能跟上飞速发展的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三、探索由讲向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客观世界是丰富多采的,能够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进而产生探索周围未知事物的强烈愿望。一般来说,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道理展现成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引导他们发现认识对象的特征及其运动和变化的状态,从中受到启发,产生好奇心。有了这种好奇心,学生才可能带着愉快的、高涨的情绪,克服一切困难,去分析、去比较、去实验、去研究、去掌握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展现智慧和才干。
  
  四、让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要有创新精神,要改革教学方法,变灌输方式为主动探索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运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学生在课堂却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任务就是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是“高分低能”,缺乏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早已看到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力主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新一轮课改到大学的教学质量工程,所打的攻坚战无不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由被动地接收到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课堂教学的核心指标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中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课堂教学留出充裕的时间,创设动态的教学流程,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在自主学习的经历中生成。
  有改革才有创新,改革是创新的前提,要进行教育转轨,必须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通过教研教改,我们要提高认识,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分析应试教育的弊端,改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教育陈规,把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引导素质教育实施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魏慧.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析.新西部(下半月),2009,(4).
  [2]苗良,张承明.数字化与高校教育改革.山东农业教育,2006,(2).
  [3]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4]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教育研究,2006,(11).
其他文献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欠缺。高中化学新课标以素质教育、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化学教师必须站在化学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寻求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中化学
探究式教学的内涵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启发下,以教材及社会生活为主要探究内容,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为参照对象,通过个人、小组和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的机会,促使学生使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不断探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生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探
摘 要: 教会学生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是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让学生成为自己情绪的管理者,为他们获得快乐、幸福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情绪管理 认识自我 多角度看问题 行为改变情绪 健康习惯    人的种种情绪体验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当客观世界的某些刺激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时,就引起了愉快、满意等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则会引起痛苦忧愁等否定的情绪体验。因此
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必须报告动物疫病,也是我国规定的一类烈性传染病,其暴发不仅给养禽业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还给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潜在威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使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或背景。它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智力背景,同时也能给学生提供实a践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和谐、生动、自然的学习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采取能动性行为的态势,在教师指导下,亲身去经历,去观察,去聆听,去思考,去表达,用心灵去感悟,激发学习兴趣。  一、创
摘 要: 研究性学习是江苏省新课改的主要课程之一,但在实行过程中却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本文列举了它的特征和试行中的优点,探讨了导致它处于这种地位的原因,希望有关部门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使素质教育真正地实施下去。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特征 研究 现状 高考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