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汽车工业仍旧保持着非常旺盛的发展势头。但强劲发展势头之下,对于环境,对于能源造成的压力也不可小觑。面对这些压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不言而喻。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最近发表重要讲话呼吁大家一定要事先考虑一种新能源时代的到来,认为如果哪一个国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没有未雨绸缪,它可能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同时认为,对于电动汽车,目前电池还是其发展的最大羁绊。
国内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去年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生产汽车产量最多的国家,生产了2300万辆。大家都说美国是“装”在四个轮子上的国家,没有想到我们国家的汽车产量能够超过美国,这是我原来没有预想到的。今年仍然保持着一个非常旺盛的发展势头,全年下来产量预计要超过2300万辆,增速虽不如去年,但与其他的工业门类相比,仍然可谓一枝独秀,属于增速最快的行业之一。现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各个工业门类都不可避免,但比较起来,汽车工业却依旧保有旺盛的社会需求,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对汽车的需求非常大,所以仍然保持着增速。汽车工业无疑在国家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状况下,对国家经济作出了贡献。
过去我们算过一笔账,六个人当中有一个人的就业就跟汽车相关。仔细算来,比如生产一辆车出来后,每个车按照配备一个司机来算,另外还要加上收费站的工作人员,还有搞汽车修理的人员,还有负责收汽车税费的员工,如果再加上高速公路的管理人员,那就更庞大了,所以说六个人当中有一个人的就业就跟汽车息息相关,这个不是夸夸其谈。
强劲发展背后存在隐忧
汽车业的迅速发展背后却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像北京的雾霾,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总是被雾霾困扰,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北京雾霾的压力很大,但关于为什么会产生雾霾却是各说各理,有的人把责任归咎于煤炭,有的人把责任归咎于汽油,比如,从事汽车行业的人说是煤炭造成的,从事煤炭行业的人又说是汽油造成的。但不管怎么说,我想谁都脱不了干系。
另外,汽车业的迅速发展背后还给能源供应带来很大压力。我们现在用的能源是化石能源,满打满算有260年的历史,从人类钻木取火到以吃熟食为主,人们烧生物能源,烧柴火,烧秸秆等,仅仅用了260年就已经变成现在这样,这么高强度使用下去,那么还能不能再用260年?
我经历过每桶油80美元的时候,也经历过每桶油147美元的时候。随着时间推移,试想某一天假如没有原油怎么办?所以我们要未雨绸缪,要考虑未来。过去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现在通过飞机可能十几个小时就到达,通过轮船也不过十来天就到达,但是如果没有能源,轮船开不了,飞机也开不动,建起来的好几万公里的高速公路没有汽车跑,那怎么办?所以人类要事先考虑一种新能源时代的到来。或者说哪个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占领先机,那么它就可能在未来占领了先机。如果哪一个国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没有未雨绸缪,它可能就会被这个时代淘汰,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未来汽车动力路在何方?
目前电动汽车,传统的电池技术大体上相近,尽管有些要先进一些,所以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这是很重要的。不管将来这个汽车会怎么发展。当然还有一些人说纯电动一时半会电池技术支持不了,要搞核动力。还有像日本,认为电动汽车因为存在电池重量什么的问题,所以又转过去研究燃料电池汽车。
所以今后究竟是混合动力、纯电动还是燃料电池汽车,谁会左右未来汽车动力的方向?我觉得现在还不好下结论,目前仍然处于一种态势,究竟鹿死谁手还未知晓。大家现在都在关注混合动力也好,现在还是要有一个发展的理解,最后探索出究竟是哪一种能源的汽车占上风,不一定能够替代所有,但是肯定会有一个技术方向。
电动汽车的发展并不很晚。据我了解,早在1839年的时候,就出现了电动汽车。1839年,苏格兰人罗伯特把四轮马车装上了电池和电动机便开了起来。到了1881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辆电动汽车由法国人特努夫发明出来,而且他把汽车拿到了1882年的巴黎国际电气展览会上去展览。1899年,第一辆能够跑一小时一百公里的电动车被比利时人热纳滋发明出来。所以第一阶段电动车的黄金时段就从十九世纪初开始了。第二个黄金时段是从1885年到1915年,那个时候车用内燃机还不像现在这么先进,所以还不如电动车方便易行,因此在这一段时间内电动车被普遍认可,也曾经得到过一个发展的时期。到了1967年,美国通用、福特分别研发了电动汽车,并且通用汽车公司在底特律建立了一个汽车工厂。后来由于内燃机技术的不断改进,在续航里程上又优于电动车,到了1990年这一段时间镍氢的电池开始代替了过去的电池,所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到德国,德国的奔驰展示了两辆氢动力汽车,在汽车尾部上放了两个压缩的氢气,已经过去20多年,没有听说氢动力汽车的发展。用燃料电池来发展汽车,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有听说燃料电池汽车在整个汽车领域占了多大的份额,占了多大的市场,这个技术的突破还是非常难。
电池发展至关重要
前面提到了能源的压力、环保的压力,现在世界各国对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治理,对气体的排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电池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说到电动汽车其实并不稀奇,四个轮子加上电池就可开起来,这个就是最简单的电动汽车。问题是电动汽车它固有的一些问题,比如说续航性、充电的时间、本身的制作等。近几年掀起了一股一股的电动汽车热,像比亚迪王传福开始是给别人制做小电池,后来有了电池干脆自己做汽车,现在绝大部分电动车的电池都是用这个。
这两年又冒出一个新的热点叫做——特斯拉,我曾到特斯拉工厂里面看过,确实很有特点。但是业内的人士又怕它来占上风,所以就贬低它,认为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前天我刚刚从美国回来,去到特斯拉的展示厅,我前前后后比在厂里面看得还仔细。打开车子的前后盖里面全部是空的,后盖打开后是两个安全带,坐小孩的,孩子坐在里面并且可以看到外面。前面打开也是空的,过去我们把空调、发动电机放在里面,特斯拉则把它们变成行李箱,电池全部放在车底下。
有人说特斯拉不安全,易着火。它确实出现过着火事故,因为路上碰到一个铁疙瘩。特斯拉相关人员解释说虽然刮碰了,虽然着火几次,但没有伤过人,所以这是特斯拉的一个卖点。现在特斯拉一股两百多块钱,炒的很高,并且实行订单订货。但不管它好坏与否,我觉得现在美国涌现出特斯拉热,我看到不少时尚人士在买,我们国内也有不少时尚人士在订。特斯拉用的电池跟我们不一样,它是铝箔电池,因此如果电动汽车发展起来就需要材料技术。但是电池专利不是特斯拉的,特斯拉的技术在哪里?特斯拉的技术在电池管理。电池造出来以后,怎么管理这个电池也是一个很大的技术。
在电动车领域中,我们现在对特斯拉有恐惧感,其实,我们更加要注重发展。现在我觉得对于电动汽车,电池还是很大的问题。刚才讲到铝箔,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报道称以色列人发明了一种铝电池,可以续航400公里。咱们现在汽车加满一箱油,恐怕也只能跑到这个距离,甚至还不一定跑到这个距离。后来我听到消息,现在他的概念是烧铝,所谓的充电是要把铝箔都换掉,今后能不能真正成为产业,这个不敢断言,技术发展太快了。目前为止实用技术还在进行,但是他的续航里程确实很长。随着电动车电池的使用,电池回收怎么办,这个今后肯定也要提上日程。还有特斯拉的刮碰,有的人说这个不怪车,那路上正好有一个铁疙瘩。但能不能即使碰到马路牙子也不着火,即便掉到沟里也不着火,这个就是对电池安全性不可忽略的一点。
美国政府也跟我们一样,现在对电动汽车进行积极推广。我看到很多国家科技发展的汇报都把电池技术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光是汽车,就是风力发动、太阳能也离不开,电池技术发展任重而道远。
国内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去年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生产汽车产量最多的国家,生产了2300万辆。大家都说美国是“装”在四个轮子上的国家,没有想到我们国家的汽车产量能够超过美国,这是我原来没有预想到的。今年仍然保持着一个非常旺盛的发展势头,全年下来产量预计要超过2300万辆,增速虽不如去年,但与其他的工业门类相比,仍然可谓一枝独秀,属于增速最快的行业之一。现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各个工业门类都不可避免,但比较起来,汽车工业却依旧保有旺盛的社会需求,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对汽车的需求非常大,所以仍然保持着增速。汽车工业无疑在国家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状况下,对国家经济作出了贡献。
过去我们算过一笔账,六个人当中有一个人的就业就跟汽车相关。仔细算来,比如生产一辆车出来后,每个车按照配备一个司机来算,另外还要加上收费站的工作人员,还有搞汽车修理的人员,还有负责收汽车税费的员工,如果再加上高速公路的管理人员,那就更庞大了,所以说六个人当中有一个人的就业就跟汽车息息相关,这个不是夸夸其谈。
强劲发展背后存在隐忧
汽车业的迅速发展背后却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像北京的雾霾,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总是被雾霾困扰,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北京雾霾的压力很大,但关于为什么会产生雾霾却是各说各理,有的人把责任归咎于煤炭,有的人把责任归咎于汽油,比如,从事汽车行业的人说是煤炭造成的,从事煤炭行业的人又说是汽油造成的。但不管怎么说,我想谁都脱不了干系。
另外,汽车业的迅速发展背后还给能源供应带来很大压力。我们现在用的能源是化石能源,满打满算有260年的历史,从人类钻木取火到以吃熟食为主,人们烧生物能源,烧柴火,烧秸秆等,仅仅用了260年就已经变成现在这样,这么高强度使用下去,那么还能不能再用260年?
我经历过每桶油80美元的时候,也经历过每桶油147美元的时候。随着时间推移,试想某一天假如没有原油怎么办?所以我们要未雨绸缪,要考虑未来。过去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现在通过飞机可能十几个小时就到达,通过轮船也不过十来天就到达,但是如果没有能源,轮船开不了,飞机也开不动,建起来的好几万公里的高速公路没有汽车跑,那怎么办?所以人类要事先考虑一种新能源时代的到来。或者说哪个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占领先机,那么它就可能在未来占领了先机。如果哪一个国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没有未雨绸缪,它可能就会被这个时代淘汰,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未来汽车动力路在何方?
目前电动汽车,传统的电池技术大体上相近,尽管有些要先进一些,所以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这是很重要的。不管将来这个汽车会怎么发展。当然还有一些人说纯电动一时半会电池技术支持不了,要搞核动力。还有像日本,认为电动汽车因为存在电池重量什么的问题,所以又转过去研究燃料电池汽车。
所以今后究竟是混合动力、纯电动还是燃料电池汽车,谁会左右未来汽车动力的方向?我觉得现在还不好下结论,目前仍然处于一种态势,究竟鹿死谁手还未知晓。大家现在都在关注混合动力也好,现在还是要有一个发展的理解,最后探索出究竟是哪一种能源的汽车占上风,不一定能够替代所有,但是肯定会有一个技术方向。
电动汽车的发展并不很晚。据我了解,早在1839年的时候,就出现了电动汽车。1839年,苏格兰人罗伯特把四轮马车装上了电池和电动机便开了起来。到了1881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辆电动汽车由法国人特努夫发明出来,而且他把汽车拿到了1882年的巴黎国际电气展览会上去展览。1899年,第一辆能够跑一小时一百公里的电动车被比利时人热纳滋发明出来。所以第一阶段电动车的黄金时段就从十九世纪初开始了。第二个黄金时段是从1885年到1915年,那个时候车用内燃机还不像现在这么先进,所以还不如电动车方便易行,因此在这一段时间内电动车被普遍认可,也曾经得到过一个发展的时期。到了1967年,美国通用、福特分别研发了电动汽车,并且通用汽车公司在底特律建立了一个汽车工厂。后来由于内燃机技术的不断改进,在续航里程上又优于电动车,到了1990年这一段时间镍氢的电池开始代替了过去的电池,所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到德国,德国的奔驰展示了两辆氢动力汽车,在汽车尾部上放了两个压缩的氢气,已经过去20多年,没有听说氢动力汽车的发展。用燃料电池来发展汽车,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有听说燃料电池汽车在整个汽车领域占了多大的份额,占了多大的市场,这个技术的突破还是非常难。
电池发展至关重要
前面提到了能源的压力、环保的压力,现在世界各国对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治理,对气体的排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电池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说到电动汽车其实并不稀奇,四个轮子加上电池就可开起来,这个就是最简单的电动汽车。问题是电动汽车它固有的一些问题,比如说续航性、充电的时间、本身的制作等。近几年掀起了一股一股的电动汽车热,像比亚迪王传福开始是给别人制做小电池,后来有了电池干脆自己做汽车,现在绝大部分电动车的电池都是用这个。
这两年又冒出一个新的热点叫做——特斯拉,我曾到特斯拉工厂里面看过,确实很有特点。但是业内的人士又怕它来占上风,所以就贬低它,认为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前天我刚刚从美国回来,去到特斯拉的展示厅,我前前后后比在厂里面看得还仔细。打开车子的前后盖里面全部是空的,后盖打开后是两个安全带,坐小孩的,孩子坐在里面并且可以看到外面。前面打开也是空的,过去我们把空调、发动电机放在里面,特斯拉则把它们变成行李箱,电池全部放在车底下。
有人说特斯拉不安全,易着火。它确实出现过着火事故,因为路上碰到一个铁疙瘩。特斯拉相关人员解释说虽然刮碰了,虽然着火几次,但没有伤过人,所以这是特斯拉的一个卖点。现在特斯拉一股两百多块钱,炒的很高,并且实行订单订货。但不管它好坏与否,我觉得现在美国涌现出特斯拉热,我看到不少时尚人士在买,我们国内也有不少时尚人士在订。特斯拉用的电池跟我们不一样,它是铝箔电池,因此如果电动汽车发展起来就需要材料技术。但是电池专利不是特斯拉的,特斯拉的技术在哪里?特斯拉的技术在电池管理。电池造出来以后,怎么管理这个电池也是一个很大的技术。
在电动车领域中,我们现在对特斯拉有恐惧感,其实,我们更加要注重发展。现在我觉得对于电动汽车,电池还是很大的问题。刚才讲到铝箔,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报道称以色列人发明了一种铝电池,可以续航400公里。咱们现在汽车加满一箱油,恐怕也只能跑到这个距离,甚至还不一定跑到这个距离。后来我听到消息,现在他的概念是烧铝,所谓的充电是要把铝箔都换掉,今后能不能真正成为产业,这个不敢断言,技术发展太快了。目前为止实用技术还在进行,但是他的续航里程确实很长。随着电动车电池的使用,电池回收怎么办,这个今后肯定也要提上日程。还有特斯拉的刮碰,有的人说这个不怪车,那路上正好有一个铁疙瘩。但能不能即使碰到马路牙子也不着火,即便掉到沟里也不着火,这个就是对电池安全性不可忽略的一点。
美国政府也跟我们一样,现在对电动汽车进行积极推广。我看到很多国家科技发展的汇报都把电池技术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光是汽车,就是风力发动、太阳能也离不开,电池技术发展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