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深刻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及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为当代社会发展生态文明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 生态文明观 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主要内容
(一)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及人与自然关系时,首先肯定了自然是先于人类而存在于世界之中的,人类是自然界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大自然就像是人类的母亲,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保障。人类要想生存就必定离不开水、食物……而这些物品的出现均是来自于大自然的恩赐,特别是在生产力较低的原始社会,那时的人类对自然界充满了崇拜和畏惧之情。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又是极度批判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崇拜以及把自然界神秘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自然界过度崇拜、把自然界神秘化的最大危害就是否认了人的主体地位,否认了劳动的价值,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看不到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从而导致消极的、落后的历史观。
在人与自然界相处的过程当中,人类逐渐意识到自身有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开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会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不能盲目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深刻的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的生存永远依靠于自然界。如果人类只是无休止的对自然界加以改造,那么,当自然界资源枯竭的时候,也就是人类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刻。因此,人类必须具有长远的目光,在順应自然界的规律下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但由于资本家对剩余利润的狂热追求,根本不顾及在这样盲目的生产活动下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最终引发了生态危机。马克思曾指出:“资本对土地的盘剥,导致了土地肥力的锐减和土地的贫瘠。资本破坏了土地的持久肥力,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其中,在1976年8月19日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中曾指出: “我们在卡尔巴斯德 ( 这里最近六个星期没有下雨)从各方面听到的和亲身感受的是:热死人!此处还缺水;贴普尔河好像是被谁吸干了。由于两岸树木伐尽,因而造成了美妙的状况: 这条小河在多雨时期(如1872年) 就泛滥,在干旱年头就干涸。”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破环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对劳动者的身体形成了损害。 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照它的矛盾的、对立的性质,还把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本身,看作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从而看作提高利润率的手段。”恩格斯还曾经对工人的生活环境作了真实的描述:“大街左右有很多有顶的过道通到许多大杂院里面去;一到那里,就陷入一种不能比拟的肮脏而令人作呕的环境里;向艾尔克河倾斜下去的大杂院尤其如此;这里的住宅无疑地是我所看到过的最糟糕的房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能获得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极其恶劣,但是“资本是根本不关心工人的健康和寿命的,除非社会迫使它去关心”。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生态危机已经初露端倪。
二、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当代价值
第一,走生态文明之路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重点突出的位置。在现代生产过程中,必须要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方式。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要发挥科技进步在促进资源节约中的作用,普及节约资源方面的科学成果,倡导各个企业淘汰浪费资源的产品、生产机器以及生产技术。重视对高污染企业的改造,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煤炭、建筑等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人们的生活方式方面,应当倡导节俭的生活方式:节约用水、节约粮食……提倡大家积极参加环保活动,爱护自然环境。从个人做起,从我做起,每个人都积极参加环保活动,承担起个人的环境义务和责任。
第二,走生态文明之路必须提高全民生态意识,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在过去,人们只注重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否认了自然环境对于人类自身发展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价值观,新的价值观注重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倡导人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绿色消费就是指购买在生产过程中和使用过程中符合环保标准的绿色产品。倡导人们杜绝一次性用品,维护自然界的自我循环系统:人们从自然界获取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源,使用过后的物品重回自然界,被自然界本身的力量分解和吸收,成为自然界新的成分,又成为可以供人们使用的新的物质资源,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自然内部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 刘曾慧.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实践研究[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 陈会伟.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生态文明观[D].安徽大学,2011.
[7] 张梦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当代价值[D].吉林大学,2012.
【关键词】 马克思 生态文明观 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主要内容
(一)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及人与自然关系时,首先肯定了自然是先于人类而存在于世界之中的,人类是自然界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大自然就像是人类的母亲,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保障。人类要想生存就必定离不开水、食物……而这些物品的出现均是来自于大自然的恩赐,特别是在生产力较低的原始社会,那时的人类对自然界充满了崇拜和畏惧之情。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又是极度批判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崇拜以及把自然界神秘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自然界过度崇拜、把自然界神秘化的最大危害就是否认了人的主体地位,否认了劳动的价值,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看不到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从而导致消极的、落后的历史观。
在人与自然界相处的过程当中,人类逐渐意识到自身有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开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会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不能盲目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深刻的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的生存永远依靠于自然界。如果人类只是无休止的对自然界加以改造,那么,当自然界资源枯竭的时候,也就是人类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刻。因此,人类必须具有长远的目光,在順应自然界的规律下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但由于资本家对剩余利润的狂热追求,根本不顾及在这样盲目的生产活动下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最终引发了生态危机。马克思曾指出:“资本对土地的盘剥,导致了土地肥力的锐减和土地的贫瘠。资本破坏了土地的持久肥力,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其中,在1976年8月19日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中曾指出: “我们在卡尔巴斯德 ( 这里最近六个星期没有下雨)从各方面听到的和亲身感受的是:热死人!此处还缺水;贴普尔河好像是被谁吸干了。由于两岸树木伐尽,因而造成了美妙的状况: 这条小河在多雨时期(如1872年) 就泛滥,在干旱年头就干涸。”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破环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对劳动者的身体形成了损害。 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照它的矛盾的、对立的性质,还把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本身,看作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从而看作提高利润率的手段。”恩格斯还曾经对工人的生活环境作了真实的描述:“大街左右有很多有顶的过道通到许多大杂院里面去;一到那里,就陷入一种不能比拟的肮脏而令人作呕的环境里;向艾尔克河倾斜下去的大杂院尤其如此;这里的住宅无疑地是我所看到过的最糟糕的房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能获得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极其恶劣,但是“资本是根本不关心工人的健康和寿命的,除非社会迫使它去关心”。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生态危机已经初露端倪。
二、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当代价值
第一,走生态文明之路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重点突出的位置。在现代生产过程中,必须要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方式。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要发挥科技进步在促进资源节约中的作用,普及节约资源方面的科学成果,倡导各个企业淘汰浪费资源的产品、生产机器以及生产技术。重视对高污染企业的改造,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煤炭、建筑等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人们的生活方式方面,应当倡导节俭的生活方式:节约用水、节约粮食……提倡大家积极参加环保活动,爱护自然环境。从个人做起,从我做起,每个人都积极参加环保活动,承担起个人的环境义务和责任。
第二,走生态文明之路必须提高全民生态意识,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在过去,人们只注重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否认了自然环境对于人类自身发展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价值观,新的价值观注重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倡导人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绿色消费就是指购买在生产过程中和使用过程中符合环保标准的绿色产品。倡导人们杜绝一次性用品,维护自然界的自我循环系统:人们从自然界获取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源,使用过后的物品重回自然界,被自然界本身的力量分解和吸收,成为自然界新的成分,又成为可以供人们使用的新的物质资源,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自然内部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 刘曾慧.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实践研究[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 陈会伟.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生态文明观[D].安徽大学,2011.
[7] 张梦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当代价值[D].吉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