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英语精读》精品课程建设为例,从树立办一流高职意识、制定科学课程规划、把握课程建设的内涵等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 精品课程 实践探索
《英语精读》课程是宜春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技能、充实文化知识和提高交际能力。《英语精读》课程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于2009年通过省级精品课程的评审,成为我院首批省级精品课程之一。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办一流高职教育的意识
建设精品课程是创办一流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向社会输送高质量、高技能的人才。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从教学质量的内涵出发,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深化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树立精品课程建设是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这一理念,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我系的整体教学水平,同时通过广泛宣传,使全校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端正精品课程建设对于学生培养质量和提升学校竞争力的认识。
二、制定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日常教学工作的积累。为了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外语系在对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对那些日常积累深厚、示范作用强、辐射面广、影响力强的课程先进行建设,遵循“突出优势、分批建设、全面推进”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实现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形成全面建设的良好局面。《英语精读》课程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构建了专业教学体系,精心拟定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方案,详细分析课程链路,设定了具体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明晰了各自的职责,建设方案科学,为申报精品课程创造了条件。
三、全面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为理解和把握精品课程的精髓,我们认真学习了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关文件,深刻领会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精神实质。我们认为,精品课不单纯是指搞好课堂教学,而是指系统的课程建设,它指的是一种优质的课程资源。解读高职精品课程的内涵,也就是深刻理解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价标准的内涵,即“五个一流”的课程标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体系;一流的实践教学基地;而贯穿这“五个一流”的精神主线,也就是精品课程的教学思想,这一教学思想在教学行为上的特征就是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学科教育的本质特征。
(一)团队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
精品课程建设是任课教师的知识、人品、理念、能力、追求的综合体现。学院运用合理的机制和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在教师中树立精品课建设是每位教师获取展示空间和发展平台的重要机遇的信念。一个团结精干、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至关重要。
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要求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强调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必须承担双重角色:即,课堂上的讲师,实践环节中的辅导老师。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精品课程教师团队的一个明显特征。
(二)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核心。
高职课程建设要围绕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以实用性为特征构建课程体系。《英语精读》课程结合了本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先修及后续课程内容和生源的实际情况,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实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及课程设置的综合化。突出实用、实际、实践、实效,使学生成为中小学英语教学领域中具有扎实的英语应用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执教能力的素质高、技能强的人才。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教师们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一言堂”、“翻译式”等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采取讨论式挖掘文章内容,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涉及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问题采用辩论式,提高学生的思辩与论辩能力;对课本中的剧本性的课文采用角色扮演式,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与表演才能;对比较容易的课文,要求学生课下准备,课上学生自己登台讲解,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及教师教育技能;对涉及到中外文化的课文,采用比较的方式,组织学生找出中外文化中的异同点。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角、专题讲座、英语技能竞赛、英语短剧表演、研究性学习等巩固学生所学语言知识,培养语言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能充分恰当地使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课程组所有老师集体制作教学辅助课件,采取分册制作、集体讨论、个性特色的方式制作多媒体电子课件,利用图片、声音、影像等途径,提供大量信息,生动活泼、形式新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教师们还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课堂外辅助学习,开拓知识面,增加阅读量,定期完成读书报告。
(四)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取决于教材的改革。随着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选择了一套重点突出、形式多样、载体多元的教材体系。为了教学的需要,我们为学生量身定做了一系列辅助性教材、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如,英文原版小说、英语电影、英文报纸杂志等,同时开发了相关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资源。
(五)实践教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
《英语精读》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尤其注意突出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如适时地利用语言实验室、微格教室,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能力训练,开展说课、模拟课堂等活动,为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职业技能奠定了基础。
为拓展本课程的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习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外语系先后与十余家中小学、英语培训机构、幼儿园签订了系校合作协议。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计划、有组织地到实习基地进行教育见习、实习,直至顶岗实习。为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六)强有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平台。
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为满足各课程建设的需要,学院建立了高速的校园网络,提供了精品课程展示空间,院设计小组为英语精读课程设计了亮丽的主页,课程组老师承担了课程网站资料的上传、维护等工作,网络教学平台分为十三个一级栏目、若干个二级栏目,几乎涵盖了网络教学的所有内容,在互动平台上,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面向学生的开放性网站成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沟通平台,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两年的精品课程实践,我们的体会是:精品课程精在创新、重在实践,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贯穿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条主线——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罗君.创建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06).
[2]李立.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
[3]《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
[4]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说明(高职高专课程适用)Http://166.111.2.5/greatcours.
[5]郭广生.抓精品课程建设,促教学质量提高.中国高职高专网.
[6]赵家华.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国高职高专网.
关键词高职 精品课程 实践探索
《英语精读》课程是宜春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技能、充实文化知识和提高交际能力。《英语精读》课程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于2009年通过省级精品课程的评审,成为我院首批省级精品课程之一。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办一流高职教育的意识
建设精品课程是创办一流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向社会输送高质量、高技能的人才。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从教学质量的内涵出发,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深化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树立精品课程建设是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这一理念,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我系的整体教学水平,同时通过广泛宣传,使全校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端正精品课程建设对于学生培养质量和提升学校竞争力的认识。
二、制定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日常教学工作的积累。为了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外语系在对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对那些日常积累深厚、示范作用强、辐射面广、影响力强的课程先进行建设,遵循“突出优势、分批建设、全面推进”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实现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形成全面建设的良好局面。《英语精读》课程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构建了专业教学体系,精心拟定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方案,详细分析课程链路,设定了具体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明晰了各自的职责,建设方案科学,为申报精品课程创造了条件。
三、全面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为理解和把握精品课程的精髓,我们认真学习了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关文件,深刻领会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精神实质。我们认为,精品课不单纯是指搞好课堂教学,而是指系统的课程建设,它指的是一种优质的课程资源。解读高职精品课程的内涵,也就是深刻理解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价标准的内涵,即“五个一流”的课程标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体系;一流的实践教学基地;而贯穿这“五个一流”的精神主线,也就是精品课程的教学思想,这一教学思想在教学行为上的特征就是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学科教育的本质特征。
(一)团队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
精品课程建设是任课教师的知识、人品、理念、能力、追求的综合体现。学院运用合理的机制和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在教师中树立精品课建设是每位教师获取展示空间和发展平台的重要机遇的信念。一个团结精干、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至关重要。
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要求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强调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必须承担双重角色:即,课堂上的讲师,实践环节中的辅导老师。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精品课程教师团队的一个明显特征。
(二)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核心。
高职课程建设要围绕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以实用性为特征构建课程体系。《英语精读》课程结合了本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先修及后续课程内容和生源的实际情况,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实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及课程设置的综合化。突出实用、实际、实践、实效,使学生成为中小学英语教学领域中具有扎实的英语应用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执教能力的素质高、技能强的人才。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教师们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一言堂”、“翻译式”等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采取讨论式挖掘文章内容,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涉及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问题采用辩论式,提高学生的思辩与论辩能力;对课本中的剧本性的课文采用角色扮演式,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与表演才能;对比较容易的课文,要求学生课下准备,课上学生自己登台讲解,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及教师教育技能;对涉及到中外文化的课文,采用比较的方式,组织学生找出中外文化中的异同点。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角、专题讲座、英语技能竞赛、英语短剧表演、研究性学习等巩固学生所学语言知识,培养语言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能充分恰当地使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课程组所有老师集体制作教学辅助课件,采取分册制作、集体讨论、个性特色的方式制作多媒体电子课件,利用图片、声音、影像等途径,提供大量信息,生动活泼、形式新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教师们还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课堂外辅助学习,开拓知识面,增加阅读量,定期完成读书报告。
(四)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取决于教材的改革。随着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选择了一套重点突出、形式多样、载体多元的教材体系。为了教学的需要,我们为学生量身定做了一系列辅助性教材、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如,英文原版小说、英语电影、英文报纸杂志等,同时开发了相关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资源。
(五)实践教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
《英语精读》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尤其注意突出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如适时地利用语言实验室、微格教室,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能力训练,开展说课、模拟课堂等活动,为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职业技能奠定了基础。
为拓展本课程的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习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外语系先后与十余家中小学、英语培训机构、幼儿园签订了系校合作协议。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计划、有组织地到实习基地进行教育见习、实习,直至顶岗实习。为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六)强有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平台。
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为满足各课程建设的需要,学院建立了高速的校园网络,提供了精品课程展示空间,院设计小组为英语精读课程设计了亮丽的主页,课程组老师承担了课程网站资料的上传、维护等工作,网络教学平台分为十三个一级栏目、若干个二级栏目,几乎涵盖了网络教学的所有内容,在互动平台上,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面向学生的开放性网站成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沟通平台,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两年的精品课程实践,我们的体会是:精品课程精在创新、重在实践,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贯穿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条主线——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罗君.创建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06).
[2]李立.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
[3]《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
[4]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说明(高职高专课程适用)Http://166.111.2.5/greatcours.
[5]郭广生.抓精品课程建设,促教学质量提高.中国高职高专网.
[6]赵家华.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国高职高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