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鼓励教学在职业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uanhua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们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自暴自弃,甚至是放弃美术这一课程。究其各种原因,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鼓励是一个重大的因素。所以,在美术教学中,给与学生适当的鼓励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鼓励教学 美术教学 审美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实施鼓励教学方法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 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鼓励审美个性,即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
  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 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鼓励自我体验,即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特别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
  在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工具的性能,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写生,多观察,多总结,每节写生课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在真实的事物面前观察表现比对着范画临画要形象生动得多。在图案创作方面,通过录像、图片、标本、实物等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它们的造型特点,结果同学们所创作出来的图案造型比起教师仅出示图案范画让学生欣赏参考制作出来的效果要好得多,图案作业造型也要丰富、生动得多。
  三、 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必须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在教学中不能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交朋友、交心。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
  例如引导学生以“我爱家乡风光美”为主题创作一幅风景装饰画,课前我先布置同学们回到自己的村子里走一走,看看那一处景象你认为最能代表家乡的美。上课时我先讲了一点风景装饰画的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谈谈想法,结果由于每一个同学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等都不同,他们对美的感受也大不一样。有的认为热闹的市场能体现家乡的繁荣景象美;有的说宁静的小街美;有的说幽静的村前小园美……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再对同学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且较充分的体现了家乡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注意鼓励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 没有扎实的文化底蕴,是很难在艺术上有所造诣有所发展的,所以,我们的教师必须扭转这种局面,坚持一手抓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一手抓文化理论知识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和造就一批批德艺双磬的高素质舞蹈人才。  关键词 表演意识 神韵 创新    一、舞台习惯意识的培养  好的文章首先要有好的立意一样,教师要想把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这篇文章做好,也需要有好的立意。这个立意就是舞台习惯意识的树
期刊
摘 要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班主任重点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其他任课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课程教学上,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可是实际上,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最多,为任课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德育教育 思想教育 课程教学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班主任重点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其他任课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课程教学上,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可
期刊
摘 要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一方面要加强美育、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学习,正确地认识音 乐审美趣味的作用,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审美教育 本质 审美趣味 品味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小学低段
期刊
摘 要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是中学英语教材编写的目标之一。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英语写作能力 写作训练 语言基本功    一、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主、客观因素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大力倡导,中考、高考的英语试题也逐渐注重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交际语言教学思想已被语言教学界认可并接受,在教材的编写和
期刊
摘 要 李商隐的无题诗一般都是爱情诗,它们在抒写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着于缠绵、苦闷与悲愤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抒情艺术水平。本文就李商隐无题诗的语言特色“隐”、“秀”、“凄”、“艳”,作一初步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 李商隐 无题诗 语言特色 诗词    一、“隐”  即“重旨”、“复义”,是指诗词含有双重或多重意义。纵观李商隐的诗词,他所要抒写的体验与感受,往往比较深细隐微,特别是
期刊
摘 要 美术教学是一个欣赏美、接受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小学的美术教学,实际上就是引导小学生审美、创造美的入门教学。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既感到美术教学是一个充满乐趣、情趣的过程,也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艺术。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兴趣培养 有效途径    作为小学的美术教师,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兴趣,逐步掌握一些技能,为进入中学、大学的绘画审美等打下基础。  一、欣赏——兴趣的启蒙  一个人要对某门学
期刊
摘 要 本文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工作中的教学实例,试从重构教学预设,催化课堂生成;利用动态生成,提高预设质量;统一预设生成,提高语文课堂实效三个方面论述两者有机统一以及对语文课堂实际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 语文课堂 预设 生成 有效统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等为契机,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计划
期刊
摘 要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珍贵艺术的瑰宝。当代大学生加强民族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搞好民族音乐教育,是高师院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关键词 救亡音乐 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一、救亡音乐对当代大学生爱国思想的影响  抗日救亡音乐始自1931年“九一八”之后黄自等创作的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和聂耳的《义勇军
期刊
摘 要 初中语文教学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初中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难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僵化而导致的。本文针对各种教学问题,重点来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一、引言  提及教学,每个老师都有他自己的的教学模式,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也是如此,但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却一直存在许多问题,很多学生不喜
期刊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的进行,传统教育形成的师生关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发展,所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课程改革的实施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师生关系 学生 教育    一、传统的师生关系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史上,师生关系一直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绝对服从,只能听而不问,信而不疑。如中国最早的学生守则《弟子职》,就对学生如何尊敬老师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所以我国教育长期以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