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在《吉姆爷》中的叙事艺术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1-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康拉德这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伟大的波兰裔英国小说家对小说做出了历史性的革新。他打破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小说的传统,为维多利亚小说向现代派小说过渡创造了可能。康拉德运用多视角的叙事方式和实验性的“印象派主义”描述小说的主要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使之充满了神秘色彩和矛盾性,也使得人物形象由模糊不清到饱满生动。康拉德的多角度叙事艺术使其小说的主题复杂多义,发人深省。
  【关键词】 多视角;叙事方式;印象派主义;矛盾性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0-0024-02
  康拉德凭借叙事革新被誉为“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实验小说家”。他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小说的传统,为维多利亚小说和现代派小说之间提供了过渡,从而预示着20世纪现代小说的出现,他的叙事技巧对20世纪英国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F.R.列维斯在《伟大的传统》当中所概括的那样: 他选择语言是因为看中了它的鲜明色彩,是由于它与道德传统相关联……他也是个“形式”与方法的创新者,也是为对生活所抱的一种极其严肃的行为服务的。
  众所周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思潮纷纷出现,文坛风气多变,康拉德的创作正好处于这样的过渡时期。传统的英国小说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用现实主义手法来描绘英国的社会以及人物事件。康拉德意识到这种方法很难满足写作的需要。因为他不仅仅关注故事本身的描述,更致力于人物复杂内心的描写和对道德的探索,因此,他对小说的叙事技巧进行了大胆地革新,利用叙述角度的多样性,从而找到更加贴切的方式刻画人物和事件,以达到“绝对的对效果的追求”。他的小说结构复杂,在时间上前后穿插,空间上跳跃不定,这种混杂叙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元化混杂并存的人物内心世界。因为多变的人生境遇和内心世界,无法用一种固定的角度和模式来表述,采用多重变异的叙事方式有助于人物和事件的立体呈现,并使读者对人物的观察由表及里,从而也发掘刻画出了人物心理学上的深度。康拉德的叙述视角分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一,由“我”来转述他讲述的他自己的故事。其二,由“我”来转述他讲述的别人的故事。其三,由“我和他”转述别人的书信和日记。叙事视角的不断转化给主人翁蒙上了一层神秘感,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陌生感和疏离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带来了审美快感。这种多视角的叙事技巧虽然有时会破坏小说的完整性和清晰度,因为叙述的角度转化过于频繁,时间顺序过于紊乱,造成读者不知所云,不经过一番梳理和仔细地阅读很难将小说碎片似的故事情節整理清楚。但是,正是由于叙述的多角度性,使得小说的主题也复杂多义,不同的读者站在不同的角度理解小说中的人物,使康拉德的小说有重新被阐释的可能性。
  康拉德的这些叙事特点在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吉姆爷》中得以完美地体现,在小说中,多视角的叙述方式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康拉德采用前后穿插,循环往复的叙述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目的就是为了深刻剖析决定吉姆性格的各种影响,动机,情绪和信念,他的这种叙事方式使《吉姆爷》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佳作。
  康拉德在小说的开篇以全知的视角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吉姆的童年,渴望成为航海英雄的浪漫思想,并提及了他性格懦弱的特点和他作为船员那段令人不齿的弃船逃跑的经历,即由“我”来转述他讲述的他自己的故事。《吉姆爷》这部小说前几个章节,康拉德通过全知的视角描写吉姆,使得读者对这位悲剧性的命运顽抗者有了一个初步模糊的印象,这也对读者理解后来发生在主人翁吉姆身上的悲剧有了铺垫。全知的视角下的吉姆身上充满了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为他后来弃船逃跑的愚蠢行为埋下了伏笔。康拉德之所以能够用这样全知的视角来描写人物和事件是由于小说中的地点路线,人物的刻画和情景都源于他的早年作为船员的经历和记忆。无论是康拉德的海洋小说还是他的丛林小说,这种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都准确地刻画出了小说中人物的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人物的命运发展提供了实在可靠的依托。这些故事发生的外部条件看起来真实可信,充满了鲜明的色彩,不管是英雄主义色彩还是悲剧色彩,都那么的浓烈。
  在小说的中间章节,康拉德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他让故事的叙述者成为了见多识广和敏锐多疑的马洛船长。即由“我”来转述他讲述的别人的故事。而这个“他”此处指的就是马洛船长。马洛这个人物形象出现在康拉德的很多部作品中,他不仅代表的是康拉德本人,同时,在《吉姆爷》这部小说中还代表了主人翁吉姆性格的某些方面,是吉姆的“外部投射”。马洛是故事里的主要人物,也是一个独立的讲述者。康拉德通过马洛对吉姆和他的行为提供多重的直接和间接的批判,对陈腐的叙述方式,人物刻画以及道德标准进行了猛烈的反抗,这也彰显了康拉德在叙事方式上的过人之处。在他看来,年轻的马洛代表了有限认知的情况,是没有经验的水手,和弃船逃跑的吉姆是同一个类型的人物。而年长的,成熟的马洛则代表的是有广阔认知的有经验的水手,成为了能够凭经验和丰富的阅历来讲述故事的人,这和在帕图森隐姓埋名与土著人生活的吉姆爷的人物形象相吻合。马洛是个矛盾的人物形象,他同时戴着讽刺和同情的面具来讲述吉姆的故事,最初在审判吉姆的法庭上,马洛在叙述中试图隐藏吉姆弃船的真相。在他贬低吉姆时,马洛显得对吉姆非常厌恶,他认为吉姆弃船的行为不可原谅,因为他违背了人类所遵循的信念,然而,马洛又说道:或许他不怕死,但是他又害怕紧急事件……这样的叙述又激起了我们对吉姆的同情,毕竟他是“我们中的一员”。读者所了解到的不仅仅是吉姆弃船逃生这个事件表面的事实,而是想去探究吉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的行为和选择代表的是人性,人类共有的天性,从而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对人性和道德更高层次的思考。吉姆和我们所熟知的芸芸众生并无区别。康拉德让我们清晰地看见了吉姆的困境,听到了吉姆的心声,吉姆具有我们熟悉人性的共同点,康拉德让我们相信:吉姆就是我们中的一员。康拉德笔下的吉姆给我们留下的并不是善恶分明,非黑即白的形象。作为水手,吉姆有害怕和恐惧,也有光荣与梦想。但是,他受着命运的支配,无论如何也逃不出厄运,从人物矛盾的行为和表达的含混主题中,康拉德揭示了人活在世界上的真谛。   通过这样的叙述手法,康拉德就能在小说中不断给出多样化的认识,多种声调,确立起马洛所回忆的往事与回忆者目前的情形之间的联系和距离。康拉德通过马洛,获得了叙述自由,他能够宣扬自己的观点而不被暴露在批评之中,因为讲述者是马洛这个小说中的独立的个体,在读者看来,马洛只不过是一个饱经沧桑的旅行者对着一群富有同情心的职业男子讲述过往的回忆而已。通过叙述人马洛与吉姆的关系,康拉德探讨了机会,命运,荣辱和道德。这种故事事件由转述人转述给读者的叙述方式,就造成了读者和吉姆的距离感。由于插入了多个叙述视角使得故事的发展扑朔迷离,可读性更强,也使得读者和事件的距离更远。康拉德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整个发生在吉姆身上的故事主要是以倒叙为主,刚描写完现实的场景,镜头突然转向另一个久远陌生的场景,将与之前描绘的时空断然割裂,造成了诸多零碎的印象,而且,同一事件由不同的人或者几个人反复地讲述。而正是这多角度的讲述让读者对主人翁吉姆的心态了解得更加的全面和客观。康拉德的叙事技巧使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就像导演拍电影时,不同的场景相互切换,随时自由转变,但主题和风格以及表达的情感确是统一的,所以,看似颠倒杂陈的吉姆弃船又隐姓埋名去异国他乡救赎自己灵魂的故事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吉姆爷》的创作中,康拉德抛弃了从头到尾的线性的描述方式,他忽前忽后的叙说使吉姆这个人物更加的神秘,使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他的这种描写方式被人们称为是实验性的“印象主义”。这就好比印象派画家的创作过程,由局部到整体,由点到面,由模糊到清晰,一步步地给欣赏的观众呈现出一副完整的艺术作品。这样的叙述方式也接近于人们在生活中认识和了解人的实际过程,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同时也激发了读着在阅读过程中的无尽的想象力。更何况,康拉德在叙事的过程中,将绘画的色彩美和音乐的节奏美结合得如此完美,给我们描绘了时而平静时而波涛汹涌的大海,充满异域风情的帕图森,他通过声,光,影的巧妙结合,给读者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和感官的快感,也正是这些细腻的描述才使得人物形象那么饱满,故事情节那么丰富感人,这使得康拉德的小说犹如诗歌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小说的尾声部分是由“我和他”转述别人的书信和日记这种叙事方式来进行的。在最后的章节,康拉德通过马洛给无名氏的书信和手稿的方式呈现吉姆在帕图森的最后岁月。讀者从吉姆的马来妻子,法国少尉和海盗布朗等人的口述中获取并由马洛在书信中转述的,这些口头流传下来的不确定描述加深了读者对吉姆悲惨命运的多方位的理解。读者们通过脑海中所形成的吉姆的印象,对他做出自己的判断,吉姆到底是懦夫还是英雄,是救世主还是自我救赎,读者有不同的解读。后来,马洛再次见到吉姆时,刻意强调了他在帕图森的成功。他帮当地的土著人打败了阿里警长,成了帕图森真正的统治者,人们赞扬他,爱戴他,信任他,他成了传奇式的英雄。小说的后半部分,充满了浪漫传奇的色彩。康拉德在描述帕图森的战斗和吉姆与珠儿之间的爱情时,将吉姆刻画成了正义果敢的英雄,这与马洛先前所描述的那个在法庭上接受审问的吉姆判若两人,我们也可以看出马洛对吉姆的态度游弋在两个极端中,他认为吉姆孤独的灵魂既是伟大的,又是可悲的,吉姆代表了所有的矛盾,这也正是人性所拥有的特质,矛盾重重而又复杂多变。康拉德通过从多角度的叙事方式对吉姆这个悲剧英雄形象进行剖析,对社会中的道德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探索,这使得他成为伟大的实验小说家。
  参考文献:
  [1]王晓燕.多维视野中的康拉德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刘文荣.英国文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3]安宁.康拉德文学传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岳春梅,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华水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核心构成单元。将中华水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水利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关联在一起,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对中华水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水利院校学生的德育内涵进行探究,以水利院校的德育内容及方法为立足点,在水利院校学生的德育实践中,快速找到与水文化的结合点,就此为水利院校组织并开展学生德育工作开辟新思路。  【关键词】 中华水文化;水利院校;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1
期刊
【摘要】 书法是我国很早就诞生出来的词汇,古人有云见字如见人,所以在古代,人们对于书法是极为看重的。书法是我国优秀的艺术瑰宝之一,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发展和传承。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普及,人们更多依赖于电脑和手机打字,对于书法也越来越不看重。现在提笔忘字,写的字完全认不出的现象非常多,这就导致我国书法艺术能不能继续传承和发扬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本文从文化馆书法工作的推进层次展开分析,希望对于书法艺术的
期刊
【摘要】 《陶渊明集》将陶渊明作品分为“诗”与“文”两类,作为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陶渊明共有诗歌125首,诗歌风格冲淡。其诗歌在艺术特点的结构方面也有所创新,在组诗形式方面,通过整体的组诗与内部单篇诗歌的结构安排,使诗歌前后联系更加紧密;在意象方面,意象的独特组合使得诗意更好表达;在思想方面,思想的儒、道、自然前后层次的融合,使诗歌的思想结构多元化,本文将从组诗结构、意象结构与思想结构三个方
期刊
【摘要】 插花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反映出各个历史时代的审美理想和人文精神。随着中华传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实施,插花艺术和书法、国画等文艺部类一样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和可行性。国际汉语教师要在开展插花艺术教学时注意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关注学生参与度和安全性,控制好教学难度和进度,注重语言和文化教学并重。  【关键词】 插花艺术;汉语国际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
期刊
【摘要】 为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契合我国“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要求,建设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文化持续健康发展。以云南瑞丽市胞波节建设传统体育旅游为切入点,从多维度,多角度认识积累深厚的中缅边境上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分析瑞丽市胞波节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 瑞丽;胞波节;“一带一路”倡议;体育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 短篇小说《乡村医生》是卡夫卡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之一。本文从卡夫卡的情感状况和生活状况入手,分析《乡村医生》一文中所表现出的巨大的孤独感的由来。文章中非理性的语言展现了卡夫卡被压抑的内心,他以隐晦的笔触揭露了自己与现代社会的疏离,并且展示了居于其中的现代人整体的孤独和无助。  【关键字】 卡夫卡;乡村医生;孤独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在当代俄罗斯文坛上,文学作品中不乏女性形象的阐释,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文学”也逐渐走向公众的视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女性小说”占据了俄罗斯图书市场的重要位置。乌利茨卡娅是当代俄罗斯写“女性文学”作家中拥有最多读者的女作家,她的《美狄娅和她的孩子们》因对女性形象的生动刻画而受到读者一致好评,本文意欲通过三类典型人物来分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美狄亚;女性形象;情爱观念
期刊
【摘要】 唐代是一个文学兴盛的时期,几乎任何一种文体都可以在唐代中看到,可谓众体皆备,尤其是律诗,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特色成就上,都是唐代最重要的文体。到了晚唐时期,律诗更是占据了全部诗歌数量的一半以上,其兴盛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本文主要是从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文学创作的体制化以及苦吟诗风的繁荣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了晚唐律诗发展兴盛的原因。  【关键词】 晚唐;律诗;科举;体制化;苦吟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雪国》以细腻的手法,展示出颇具韵味的日本本土文化。从小说建构的物理空间、人物的心理空间以及文本所呈现的空间形式三方面入手,分析该小说展现的空间叙事形态,搭建空间理论框架。  【关键词】 川端康成;《雪国》;空间叙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0-0012-02  《雪国
期刊
【摘要】 开元十三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先后经游金陵、扬州等地,最后“酒隐安陆”,开启以安陆为中心十年的漫游生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安陆文学研究者深入民间调查,把仍活在民众口头上有关李白在安陆民间传说故事整理记录下来,围绕天才李白、李白刻苦读书、四处干谒、蔑视权臣、婚后与许氏夫人生活情景等内容,将李白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狂放率真的个性气质与行侠仗义、同情弱者的英雄主义、人道主义等主体意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