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童年为题材的课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童年之美,是珍贵的课程资源。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审美式阅读引导学生体会“童年之美”。
一、价值导向:呵护与提升儿童的精神世界
1 呵护本真的儿童精神世界。
案例1 《妈妈的账单》教学片段(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师:你们怎么看小彼得给妈妈开出的账单?
生:小彼得太不应该了。
生:小彼得是个坏孩子。
师:你们看看账单,小彼得都做了些什么?
生:他帮妈妈做了很多事。
生:小彼得还是个听话的孩子。
师:帮妈妈干活,听妈妈的话,这样的孩子是个坏孩子吗?
生:不是。
师:小彼得不是坏孩子。做了一点事,为什么就要向妈妈拿钱啊?
(生答不出)
师:小彼得帮家里做生意。看到了许多账目来往,渐渐懂得付出就要得到回报。但是,他还分不清什么该要钱,什么是不能要钱的,还不懂得亲情是无价的。在故事的结尾,小彼得对自己开出的账单有什么新的认识啊?
生:他为妈妈的无私而感动。为自己的幼稚感到羞愧万分。
师:小彼得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他还是个坏孩子吗?
生:彼得是个好孩子。
分析与启示 案例中的教师,坚持正确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小彼得之错是稚拙的错。是成长过程中可以原谅的错。假如教师认同个别学生的“小彼得是个坏孩子”的看法。将在学生的心里投下阴影,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童稚之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导致学生的心理受伤。呵护童真,宽容犯错,是教师的责任。
2 提升天真的儿童精神世界。
案例2 《钓鱼的启示》教学片段(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师:你们认为文中的“我”该不该放掉这条鱼?
生:他可以把鱼放在水中。再过两个小时拖上来。
生:他可以找一个大网兜,把鱼装进里面,让它在水中的网兜里游两个小时,再拖上来。
师:从表面上看,这的确是不错的办法,既得到大鲈鱼,又遵守了禁止钓鲈鱼的规定。但是,假如他当时真的这么做了,他会从这件事得到什么启示?成人以后。他还能够做到道德自律,不管有没有人在场,不管有没有人知道,都能遵守道德吗?
生:他会变得投机取巧。
生:他会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师:那么,刚才有的同学的主意就是不好主意,不用为好。
分析与启示 局限于对道德自律的模糊认识,学生出的“主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案例中的教师,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做得很到位的,值得借鉴。
二、以审美式阅读体验童年之美
教科书里的“童年之美”。需要审美式阅读,在阅读中体验。
1 词句细读。
案例3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片段(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师:请同学们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注意到哪几个词?
生:“不停”。还有“在乎”、“这一条”。
师:这几个词语是反复出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请比较下面的两段话:
(投影课文原文:“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念叨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改写的话:“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他捡鱼扔鱼。念叨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
师:从“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念叨着”,你体会到什么?
生2:体会到他一直在抢救这些鱼。
生3:体会到他认为哪怕是多救一条小鱼也好。
师:“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你能说得更具体吗?
生4:这条小鱼在乎我救他,这条小鱼也在乎我救他。还有这一条也在乎我救他。这一条也在乎我救他,这一条也在乎我救他,每一条小鱼都在乎我救他。
师:这么多的小鱼都在乎我去救他,“在乎”是什么意思啊?
生5:在乎,就是特别需要的意思。
师:是啊,每条小鱼都特别需要有人救它,在乎有人能救它。
分析与启示 抓住主要词语,揣摩比较。细细品味,是感悟童心的基本方法。案例里的教师比较揣摩以后。还引导学生表演“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念叨着”,体验小男孩救鱼的执著。体验式细读,感悟童心,童心与童心的沟通,能使儿童的精神世界升华。
2 放飞想象。
案例4 《触摸春天》教学片段(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师:你认为“张望”这个词用得准确吗?
生1:“张望”是“看”的意思,我认为应该用在正常人身上。安静是盲人,她看不见东西,所以不能用“张望”。
生2:我觉得可以用“张望”,虽然安静看不见东西,但从“张望”这个词中,我可以感受到她是多么想看见东西呀!
师:尽管安静是盲童,但她仰起头来张望。假如你就是安静,你想张望什么呢?
生3:我多么想看到蝴蝶长什么样子啊。
生4:我很想看到蝴蝶是怎样飞翔的。
生5:我想看看美丽的花园是什么样。
师:是呀!她多么希望能看看蝴蝶展翅高飞的姿势。多么希望看看那条划过天际的美丽弧线。你们说,她看到没有?
(孩子们善意地回答:她看到了,她用心看到了,那不是奇迹,是盲人所特有的举动。)
分析与启示 课文里的盲童是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儿童,在她的精神世界里,充满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哪怕小小的蝴蝶,都能引发她无尽的遐想。案例里的教师。以想象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从一颗童心进入另一颗童心,引发情感的共鸣。想象,是进人儿童精神世界的通行证。
3 联系语境。
案例5 《小英雄雨来》教学片段(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师:雨来为了保护交通员李大叔,被敌人暴打。而且就要被敌人杀害了。此时,他眼里的芦花村是怎样的景色啊?请同学把课文里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1:太阳已经……飘飘悠悠地飞着。
师:你从这段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生2:体会到景色的美丽。
生3:体会到雨来对家乡的留恋。
师:雨来虽然年纪小,但他知道家乡的美丽、祖国的美丽,他是为祖国而牺牲的。
分析与启示 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景入手,可以窥见儿童的精神世界。小雨来就要遇害了,此时芦花村的美景,是作者创设的美景,也是雨来心中的美景。案例中的教师。从景色描写人手,引导学生体验雨来可能遇害前的内心世界。由境入心。也是进入童心的途径之一。
4 感情朗读。
案例6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段(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师:父亲挖了8小时。儿子在黑暗里等待了8小时,儿子没有惊慌。他说:——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你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师:父亲挖了16小时,儿子在黑暗里等待了16小时,他还是没有惊慌。他说:——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你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师:父亲挖了24小时,儿子在黑暗里等待了24小时。他还是没有惊慌。他说:——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你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师:父亲挖了36小时。儿子在黑暗里等待了36小时,他还是没有惊慌。他说:——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你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师:终于可以出去了,爸爸叫儿子出去。他说——
生:不!……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的。
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不仅救了自己。也救了和他在一起的同学。
分析与启示 案例里的教师,创设情境朗读文本,把儿子对父亲的情感放到时间中理解。灾难中的8小时、16小时、24小时、36小时是何等的漫长,何等的难熬,可是,儿子坚信只要父亲还活着。就一定会来救他。情境中的朗读,使学生逐步深入地体验到了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和依赖;父子情深,是相互的,既有父亲要救出儿子的深情,更有儿子相信父亲会来解救自己的深情。情境朗读。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很多教师已经把它作为指导朗读的主要方法。
(作者单位: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责任编辑:胡本光)
一、价值导向:呵护与提升儿童的精神世界
1 呵护本真的儿童精神世界。
案例1 《妈妈的账单》教学片段(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师:你们怎么看小彼得给妈妈开出的账单?
生:小彼得太不应该了。
生:小彼得是个坏孩子。
师:你们看看账单,小彼得都做了些什么?
生:他帮妈妈做了很多事。
生:小彼得还是个听话的孩子。
师:帮妈妈干活,听妈妈的话,这样的孩子是个坏孩子吗?
生:不是。
师:小彼得不是坏孩子。做了一点事,为什么就要向妈妈拿钱啊?
(生答不出)
师:小彼得帮家里做生意。看到了许多账目来往,渐渐懂得付出就要得到回报。但是,他还分不清什么该要钱,什么是不能要钱的,还不懂得亲情是无价的。在故事的结尾,小彼得对自己开出的账单有什么新的认识啊?
生:他为妈妈的无私而感动。为自己的幼稚感到羞愧万分。
师:小彼得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他还是个坏孩子吗?
生:彼得是个好孩子。
分析与启示 案例中的教师,坚持正确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小彼得之错是稚拙的错。是成长过程中可以原谅的错。假如教师认同个别学生的“小彼得是个坏孩子”的看法。将在学生的心里投下阴影,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童稚之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导致学生的心理受伤。呵护童真,宽容犯错,是教师的责任。
2 提升天真的儿童精神世界。
案例2 《钓鱼的启示》教学片段(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师:你们认为文中的“我”该不该放掉这条鱼?
生:他可以把鱼放在水中。再过两个小时拖上来。
生:他可以找一个大网兜,把鱼装进里面,让它在水中的网兜里游两个小时,再拖上来。
师:从表面上看,这的确是不错的办法,既得到大鲈鱼,又遵守了禁止钓鲈鱼的规定。但是,假如他当时真的这么做了,他会从这件事得到什么启示?成人以后。他还能够做到道德自律,不管有没有人在场,不管有没有人知道,都能遵守道德吗?
生:他会变得投机取巧。
生:他会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师:那么,刚才有的同学的主意就是不好主意,不用为好。
分析与启示 局限于对道德自律的模糊认识,学生出的“主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案例中的教师,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做得很到位的,值得借鉴。
二、以审美式阅读体验童年之美
教科书里的“童年之美”。需要审美式阅读,在阅读中体验。
1 词句细读。
案例3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片段(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师:请同学们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注意到哪几个词?
生:“不停”。还有“在乎”、“这一条”。
师:这几个词语是反复出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请比较下面的两段话:
(投影课文原文:“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念叨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改写的话:“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他捡鱼扔鱼。念叨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
师:从“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念叨着”,你体会到什么?
生2:体会到他一直在抢救这些鱼。
生3:体会到他认为哪怕是多救一条小鱼也好。
师:“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你能说得更具体吗?
生4:这条小鱼在乎我救他,这条小鱼也在乎我救他。还有这一条也在乎我救他。这一条也在乎我救他,这一条也在乎我救他,每一条小鱼都在乎我救他。
师:这么多的小鱼都在乎我去救他,“在乎”是什么意思啊?
生5:在乎,就是特别需要的意思。
师:是啊,每条小鱼都特别需要有人救它,在乎有人能救它。
分析与启示 抓住主要词语,揣摩比较。细细品味,是感悟童心的基本方法。案例里的教师比较揣摩以后。还引导学生表演“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念叨着”,体验小男孩救鱼的执著。体验式细读,感悟童心,童心与童心的沟通,能使儿童的精神世界升华。
2 放飞想象。
案例4 《触摸春天》教学片段(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师:你认为“张望”这个词用得准确吗?
生1:“张望”是“看”的意思,我认为应该用在正常人身上。安静是盲人,她看不见东西,所以不能用“张望”。
生2:我觉得可以用“张望”,虽然安静看不见东西,但从“张望”这个词中,我可以感受到她是多么想看见东西呀!
师:尽管安静是盲童,但她仰起头来张望。假如你就是安静,你想张望什么呢?
生3:我多么想看到蝴蝶长什么样子啊。
生4:我很想看到蝴蝶是怎样飞翔的。
生5:我想看看美丽的花园是什么样。
师:是呀!她多么希望能看看蝴蝶展翅高飞的姿势。多么希望看看那条划过天际的美丽弧线。你们说,她看到没有?
(孩子们善意地回答:她看到了,她用心看到了,那不是奇迹,是盲人所特有的举动。)
分析与启示 课文里的盲童是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儿童,在她的精神世界里,充满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哪怕小小的蝴蝶,都能引发她无尽的遐想。案例里的教师。以想象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从一颗童心进入另一颗童心,引发情感的共鸣。想象,是进人儿童精神世界的通行证。
3 联系语境。
案例5 《小英雄雨来》教学片段(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师:雨来为了保护交通员李大叔,被敌人暴打。而且就要被敌人杀害了。此时,他眼里的芦花村是怎样的景色啊?请同学把课文里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1:太阳已经……飘飘悠悠地飞着。
师:你从这段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生2:体会到景色的美丽。
生3:体会到雨来对家乡的留恋。
师:雨来虽然年纪小,但他知道家乡的美丽、祖国的美丽,他是为祖国而牺牲的。
分析与启示 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景入手,可以窥见儿童的精神世界。小雨来就要遇害了,此时芦花村的美景,是作者创设的美景,也是雨来心中的美景。案例中的教师。从景色描写人手,引导学生体验雨来可能遇害前的内心世界。由境入心。也是进入童心的途径之一。
4 感情朗读。
案例6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段(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师:父亲挖了8小时。儿子在黑暗里等待了8小时,儿子没有惊慌。他说:——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你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师:父亲挖了16小时,儿子在黑暗里等待了16小时,他还是没有惊慌。他说:——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你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师:父亲挖了24小时,儿子在黑暗里等待了24小时。他还是没有惊慌。他说:——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你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师:父亲挖了36小时。儿子在黑暗里等待了36小时,他还是没有惊慌。他说:——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你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师:终于可以出去了,爸爸叫儿子出去。他说——
生:不!……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的。
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不仅救了自己。也救了和他在一起的同学。
分析与启示 案例里的教师,创设情境朗读文本,把儿子对父亲的情感放到时间中理解。灾难中的8小时、16小时、24小时、36小时是何等的漫长,何等的难熬,可是,儿子坚信只要父亲还活着。就一定会来救他。情境中的朗读,使学生逐步深入地体验到了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和依赖;父子情深,是相互的,既有父亲要救出儿子的深情,更有儿子相信父亲会来解救自己的深情。情境朗读。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很多教师已经把它作为指导朗读的主要方法。
(作者单位: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责任编辑:胡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