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童年不仅有稚气美,还有志气美。不少杰出人物在童年时代就立下宏大志向。本课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最初少年周恩来不解“中华不振”之童稚,更要引导儿童体验他对“中华不振”的观察与思索,以及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现实后。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继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2 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旧社会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欺凌、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作贡献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齐读,个别读。
2 扣题质疑: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3 指名读全文,注意“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4 同桌互读,思考:课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设计意图 从揭题、解题开始,播下学生“探根溯源”的种子。让学生思考着问题学习。有利于进入文本,整体感知课文,为接下来的精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紧扣“不振”。探明原因
1 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小小年纪就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中华不振)
2 伯父当年和周恩来路过一片繁华、热闹的租界地时,伯父第一次对周恩来说了这句话。让我们来重温一下当年的情景吧! (女生读周恩来说的话。男生读伯父说的,教师读旁白。)
3 指导读好三句话。①“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读出担心、关切之情。②“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读出悲愤之情。③“为什么?中华不振啊!”读出无奈的心理感受。
4 对于伯父说的话。周恩来是怎么想的?文中用了省略号,你觉得他会想些什么?
设计意图 对周恩来与伯父对话部分的指导,再现伯父悲伤与无可奈何、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与刨根究底的神态。促进学生入境人情地朗读对话。
三、品读语言,感受“不振”
1 自由读7、8两个自然段,用心感受。目睹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你的心情怎样?可用哪一个词语来表达?
2 请带着这种感受再默读这两段,把令你“痛心、痛苦、难受、气愤、愤怒”的地方一一画出来。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旁边。
3 小组交流。代表汇报。教师点拨引导,激发内心体验。
重点句:
(1)“只见一个人群中……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妇女可怜无助。体会洋人“得意洋洋”、仗势欺人、胡作非为的情景,激发愤慨之情,通过对比,引导感情朗读。)
(2)“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抓住“训斥”一词展开想象:那个中国巡警是怎样训斥她的?又会对洋人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巡警的丑态;再用“不但……反而……”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知道:租界里的巡警只不过是洋人的一条狗而已,再次激发学生的愤怒之情。)
(3)“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思考:为什么不敢?敢了又是怎样的下场?深入体会悲哀、愤怒之情,体会民族的不幸、人民的不幸。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 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5 师生合作读7、8自然段。进一步体会情感。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这一条条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街道上行走的大多是——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那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着什么,而大个子洋人则——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原本应该为妇女讨回公道的中国巡警不但——反而——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围观的中国人都——但是——只能——
6 引进课外收集资料。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当时落后的旧中国。哪里只是一件、两件啊……(多媒体出示《火烧圆明园》片段,出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照片。学生交流感受。)
设计意图 这部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在读中理解“耀武扬威、得意洋洋、紧握拳头、只是劝劝、哭诉、衣衫褴褛”等词语。心中升腾起复杂的情感:为妇女的悲惨遭遇而同情,为洋人的嚣张而痛恨。为巡警的媚外、欺压同胞而愤怒。同时,租界里洋人、巡警以及受欺凌百姓的形象跃然纸上,非常有利于学生人情入境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理解周恩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不但……反而……”说话练习,让学生有倾诉情感的机会。使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得到较好的统一。
四、讨论明志。引导成长
1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周恩来,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默读课文11~16自然段。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在沉思什么。练习写话:周恩来在沉思:_________ 。写后交流。
2 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
3 讨论:什么原因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
4 引读。先播放旧中国贫穷落后、任人欺凌的短片,之后引读周恩来的话:
师:他决心拯救这个贫弱的旧中国,立志要——
师: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
师:这九个字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当校长再次询问时,他铿锵有力地回答——
5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 (出示一组图片:分别是青年时期的周恩来,长征时期的周恩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周恩来。身患癌症晚期的周恩来。)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
6 如今。屈辱已成为历史,中国已经崛起。同学们知道中国取得了哪些令人骄傲的成就吗? (学生简短交流)中国的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今天。我们要为中华之___________而读书。(出示课件:为中华之___________而读书)学生尽情抒发内心情感。教师适当引导。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践行自己的诺言。将来成为有作为的人。
设计意图 写话练习,有利于学生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激发情感。训练表达能力;三次引读,学生用“清晰坚定”、“铿锵有力”和“大气磅礴”的语气品读,再一次丰富情感体验;适当引入课外教学资源。既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又使周恩来的精神境界植入童心。同时,将学生置身于飞速发展的新中国,引导学生放飞理想。实现从学习文本内容到关注生命成长的飞跃,大大提升了文本的时代内涵。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 阅读《周恩来传》及名人成长传记。
2 召开《成长的故事》演讲会。
(作者单位:福州钱塘小学屏北分校 责任编辑:胡本光)
童年不仅有稚气美,还有志气美。不少杰出人物在童年时代就立下宏大志向。本课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最初少年周恩来不解“中华不振”之童稚,更要引导儿童体验他对“中华不振”的观察与思索,以及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现实后。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继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2 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旧社会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欺凌、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作贡献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齐读,个别读。
2 扣题质疑: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3 指名读全文,注意“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4 同桌互读,思考:课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设计意图 从揭题、解题开始,播下学生“探根溯源”的种子。让学生思考着问题学习。有利于进入文本,整体感知课文,为接下来的精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紧扣“不振”。探明原因
1 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小小年纪就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中华不振)
2 伯父当年和周恩来路过一片繁华、热闹的租界地时,伯父第一次对周恩来说了这句话。让我们来重温一下当年的情景吧! (女生读周恩来说的话。男生读伯父说的,教师读旁白。)
3 指导读好三句话。①“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读出担心、关切之情。②“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读出悲愤之情。③“为什么?中华不振啊!”读出无奈的心理感受。
4 对于伯父说的话。周恩来是怎么想的?文中用了省略号,你觉得他会想些什么?
设计意图 对周恩来与伯父对话部分的指导,再现伯父悲伤与无可奈何、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与刨根究底的神态。促进学生入境人情地朗读对话。
三、品读语言,感受“不振”
1 自由读7、8两个自然段,用心感受。目睹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你的心情怎样?可用哪一个词语来表达?
2 请带着这种感受再默读这两段,把令你“痛心、痛苦、难受、气愤、愤怒”的地方一一画出来。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旁边。
3 小组交流。代表汇报。教师点拨引导,激发内心体验。
重点句:
(1)“只见一个人群中……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妇女可怜无助。体会洋人“得意洋洋”、仗势欺人、胡作非为的情景,激发愤慨之情,通过对比,引导感情朗读。)
(2)“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抓住“训斥”一词展开想象:那个中国巡警是怎样训斥她的?又会对洋人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巡警的丑态;再用“不但……反而……”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知道:租界里的巡警只不过是洋人的一条狗而已,再次激发学生的愤怒之情。)
(3)“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思考:为什么不敢?敢了又是怎样的下场?深入体会悲哀、愤怒之情,体会民族的不幸、人民的不幸。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 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5 师生合作读7、8自然段。进一步体会情感。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这一条条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街道上行走的大多是——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那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着什么,而大个子洋人则——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原本应该为妇女讨回公道的中国巡警不但——反而——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围观的中国人都——但是——只能——
6 引进课外收集资料。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当时落后的旧中国。哪里只是一件、两件啊……(多媒体出示《火烧圆明园》片段,出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照片。学生交流感受。)
设计意图 这部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在读中理解“耀武扬威、得意洋洋、紧握拳头、只是劝劝、哭诉、衣衫褴褛”等词语。心中升腾起复杂的情感:为妇女的悲惨遭遇而同情,为洋人的嚣张而痛恨。为巡警的媚外、欺压同胞而愤怒。同时,租界里洋人、巡警以及受欺凌百姓的形象跃然纸上,非常有利于学生人情入境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理解周恩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不但……反而……”说话练习,让学生有倾诉情感的机会。使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得到较好的统一。
四、讨论明志。引导成长
1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周恩来,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默读课文11~16自然段。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在沉思什么。练习写话:周恩来在沉思:_________ 。写后交流。
2 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
3 讨论:什么原因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
4 引读。先播放旧中国贫穷落后、任人欺凌的短片,之后引读周恩来的话:
师:他决心拯救这个贫弱的旧中国,立志要——
师: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
师:这九个字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当校长再次询问时,他铿锵有力地回答——
5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 (出示一组图片:分别是青年时期的周恩来,长征时期的周恩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周恩来。身患癌症晚期的周恩来。)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
6 如今。屈辱已成为历史,中国已经崛起。同学们知道中国取得了哪些令人骄傲的成就吗? (学生简短交流)中国的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今天。我们要为中华之___________而读书。(出示课件:为中华之___________而读书)学生尽情抒发内心情感。教师适当引导。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践行自己的诺言。将来成为有作为的人。
设计意图 写话练习,有利于学生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激发情感。训练表达能力;三次引读,学生用“清晰坚定”、“铿锵有力”和“大气磅礴”的语气品读,再一次丰富情感体验;适当引入课外教学资源。既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又使周恩来的精神境界植入童心。同时,将学生置身于飞速发展的新中国,引导学生放飞理想。实现从学习文本内容到关注生命成长的飞跃,大大提升了文本的时代内涵。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 阅读《周恩来传》及名人成长传记。
2 召开《成长的故事》演讲会。
(作者单位:福州钱塘小学屏北分校 责任编辑:胡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