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当在年少立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bos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童年不仅有稚气美,还有志气美。不少杰出人物在童年时代就立下宏大志向。本课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最初少年周恩来不解“中华不振”之童稚,更要引导儿童体验他对“中华不振”的观察与思索,以及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现实后。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继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2 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旧社会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欺凌、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作贡献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齐读,个别读。
  2 扣题质疑: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3 指名读全文,注意“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4 同桌互读,思考:课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设计意图 从揭题、解题开始,播下学生“探根溯源”的种子。让学生思考着问题学习。有利于进入文本,整体感知课文,为接下来的精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紧扣“不振”。探明原因
  1 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小小年纪就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中华不振)
  2 伯父当年和周恩来路过一片繁华、热闹的租界地时,伯父第一次对周恩来说了这句话。让我们来重温一下当年的情景吧! (女生读周恩来说的话。男生读伯父说的,教师读旁白。)
  3 指导读好三句话。①“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读出担心、关切之情。②“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读出悲愤之情。③“为什么?中华不振啊!”读出无奈的心理感受。
  4 对于伯父说的话。周恩来是怎么想的?文中用了省略号,你觉得他会想些什么?
  设计意图 对周恩来与伯父对话部分的指导,再现伯父悲伤与无可奈何、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与刨根究底的神态。促进学生入境人情地朗读对话。
  
  三、品读语言,感受“不振”
  1 自由读7、8两个自然段,用心感受。目睹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你的心情怎样?可用哪一个词语来表达?
  2 请带着这种感受再默读这两段,把令你“痛心、痛苦、难受、气愤、愤怒”的地方一一画出来。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旁边。
  3 小组交流。代表汇报。教师点拨引导,激发内心体验。
  重点句:
  (1)“只见一个人群中……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妇女可怜无助。体会洋人“得意洋洋”、仗势欺人、胡作非为的情景,激发愤慨之情,通过对比,引导感情朗读。)
  (2)“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抓住“训斥”一词展开想象:那个中国巡警是怎样训斥她的?又会对洋人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巡警的丑态;再用“不但……反而……”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知道:租界里的巡警只不过是洋人的一条狗而已,再次激发学生的愤怒之情。)
  (3)“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思考:为什么不敢?敢了又是怎样的下场?深入体会悲哀、愤怒之情,体会民族的不幸、人民的不幸。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 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5 师生合作读7、8自然段。进一步体会情感。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这一条条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街道上行走的大多是——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那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着什么,而大个子洋人则——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原本应该为妇女讨回公道的中国巡警不但——反而——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围观的中国人都——但是——只能——
  6 引进课外收集资料。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当时落后的旧中国。哪里只是一件、两件啊……(多媒体出示《火烧圆明园》片段,出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照片。学生交流感受。)
  设计意图 这部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在读中理解“耀武扬威、得意洋洋、紧握拳头、只是劝劝、哭诉、衣衫褴褛”等词语。心中升腾起复杂的情感:为妇女的悲惨遭遇而同情,为洋人的嚣张而痛恨。为巡警的媚外、欺压同胞而愤怒。同时,租界里洋人、巡警以及受欺凌百姓的形象跃然纸上,非常有利于学生人情入境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理解周恩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不但……反而……”说话练习,让学生有倾诉情感的机会。使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得到较好的统一。
  
  四、讨论明志。引导成长
  1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周恩来,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默读课文11~16自然段。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在沉思什么。练习写话:周恩来在沉思:_________ 。写后交流。
  2 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
  3 讨论:什么原因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
  4 引读。先播放旧中国贫穷落后、任人欺凌的短片,之后引读周恩来的话:
  师:他决心拯救这个贫弱的旧中国,立志要——
  师: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
  师:这九个字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当校长再次询问时,他铿锵有力地回答——
  5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 (出示一组图片:分别是青年时期的周恩来,长征时期的周恩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周恩来。身患癌症晚期的周恩来。)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
  6 如今。屈辱已成为历史,中国已经崛起。同学们知道中国取得了哪些令人骄傲的成就吗? (学生简短交流)中国的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今天。我们要为中华之___________而读书。(出示课件:为中华之___________而读书)学生尽情抒发内心情感。教师适当引导。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践行自己的诺言。将来成为有作为的人。
  设计意图 写话练习,有利于学生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激发情感。训练表达能力;三次引读,学生用“清晰坚定”、“铿锵有力”和“大气磅礴”的语气品读,再一次丰富情感体验;适当引入课外教学资源。既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又使周恩来的精神境界植入童心。同时,将学生置身于飞速发展的新中国,引导学生放飞理想。实现从学习文本内容到关注生命成长的飞跃,大大提升了文本的时代内涵。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 阅读《周恩来传》及名人成长传记。
  2 召开《成长的故事》演讲会。
  
  (作者单位:福州钱塘小学屏北分校 责任编辑:胡本光)
其他文献
教学人教版第七册《长城》第三自然段,学生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话时,漏了“才”字。有的学生立即听了出来。学生读完后,我马上组织大家就这个“才”字能不能漏展开讨论。结果大家都认为不能漏。有的说。漏了这个“才”字就不能体现当时劳动人民建筑长城是多么艰辛、不容易。有的说,这个“才”字不但能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建筑长城是多么不易。还能体会到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
期刊
每到星期五傍晚,我家的电话铃声总会及时地响起。这时,我的儿子阿恺就会放下手中的一切冲到电话前,随着一声亲切的呼唤:“外婆……”祖孙俩开始了亲密自在的交谈。  这种电话联系起源于阿恺读小学那年,那时每次我们通话,她最关心的总是阿恺。有时,我就直接叫阿恺自己向她汇报,母亲自然正中下怀。慢慢地,母亲就撇开我,祖孙俩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每周电话联系。由于儿子周末有空,所以他们的通话渐渐固定在星期五傍晚。  儿
期刊
昨天。我们一年级召开了第一次家长会,刚送完最后一批家长。邻班的老师就跑过来不高兴地说:“什么家长会,分明就是吵着调位置的集中会。”  是啊,平时,家长基本不到教室里来,根本不清楚孩子的具体位置。可是,开家长会时,为了便于分发各种资料,家长们都坐在孩子的位置上。这时,看着孩子的各种评价,起码85%的家长都认为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优秀。本来在家长的心中,自家的孩子永远是最聪明和最值得骄傲的。可现在。刚上
期刊
在大学四年师范学生到底学什么?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教学计划对四年的课程早就设计好了。我国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育见习与实习、其他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如果询问我国的师范生和教师,大学四年到底该学习什么?他们将会给出不同的回答。如果追问,课程体系为什么要这样设置?还有没有更好的课程体系结构?那么师生的困惑会更多。比较一下中美学生的学习内容,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两国教育专业的课
期刊
一、课例研究的内涵和特征    课例研究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展开的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师教育模式,简称“行动教育”。课例研究的基本模式为“三个阶段,两次反思,行为跟进”。“三个阶段”是指: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新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两次反思:①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②,反思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
期刊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小学作为这个“营盘”是基础教育生生不息的原点。从一个基层校长的角度,我以为,校长必须当仁不让地以“我的校园”的责任感担起全面经营学校的领头人重任,以“我的校园”的视点全面规划学校的工作;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我以为,学校的每位从教者都必须以“我的校园”的主人心态参与经营学校的工作。如此,方能保证这个“营盘”的“铁打”质量,方能保证“流水兵”的质量。新课改以来的教育大环
期刊
新课改以来,现代学校教学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这既是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挑战,又是对现代教科研工作的挑战。而从学校教学管理而言,一定要强化人本意识、科研意识、创新意识,顺应时代沿革,突出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性演变。    一、强化人本意识。实现教学管理的民主化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教师队伍的建设是第一要素。因此,我校
期刊
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激发孩子进步的动力。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我深深地体会到:多给孩子一些赏识。是使孩子们将自身潜能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赏识孩子就要给他们平等的爱心。一名优秀教师的魅力,绝不仅仅来自渊博的学识和风度翩翩的外表,更源于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  我曾遇
期刊
当我们的教育从蒙着面纱的古板死寂的气氛中苏醒,教学上的改革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芽来:从洋思现象、衡水经验,到杜郎口神话……色彩缤纷的改革经验无不招惹教育者的眼球。媒体的推介、网络的宣传、报纸的报道铺天盖地,全国各地教育部门也争相“取经”。可谓教育的春天红红火火,花香蝶舞,热闹非凡。  而在这热闹的背后,我们不得不产生怀疑和担忧的是:在这样轰轰烈烈的学习的大潮中,真正取得“真经”收得实效的,究竟能有
期刊
案例背景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爱的奉献”。本课是其中一篇精读课文。金吉娅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小小的年纪有着一颗金子般的童心——她用本应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满足了一位素不相识女孩期盼已久的愿望。像《给予树》一类以体现童心之美为主题的课文教学。我们认为应该紧紧扣住主题,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朗读、领悟小金吉娅的童心之美。童心之美是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