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小学教学不等同与初、高中的教学,小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因此,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现就本人的教学体会粗谈几点感受,望同行赐教。
一、教师主导性,决定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了一种双边的教育活动,只有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教学才能起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当好学生学习的向导,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这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在教学前,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本节课要讲什么内容、从什么地方讲起、怎么讲等都要有成熟的考虑,只有这样,教学才有条不紊地进行。如:我在讲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随意报一个两位数、一个三位数,要都能被三整除,顿时就难住了学生,思考了半天也未能准确说出,我立即就轻松地说出一连串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和三位数,学生感到非常惊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二、正确利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天真、好奇决定了他们对未知事物的了解和认识的心理需求,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十分有限,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对未知事物的了解,只是一时的心理满足,对事物的产生、运动、发展等不能思考和理解,他们必须通过表象的、直观的表现才知道。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思维。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做了两个活动的彩色小球,贴在黑板上,首先出示准备题:“小红和小明同时从甲地到乙地,小红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每小时走6千米,4小时后,两人各走了多少千米?”让学生移动小球演示1小时、2小时、3小时各自走的路程,然后我问:2个人如果不是从甲地到乙地,而是两人相对走会越走越怎么样?还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给了他们思考的空间。通过提问引出新课,于是我把准备题改为:“小红和小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红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每小时走6千米,3小时两人相遇,甲乙相距多少千米?”进而再启发学生思考:“两人相遇后还可以怎么走?若继续走下去,两人的距离会越来越怎样?”让学生演示一下。通过运用同一教具演示,使学生对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对事物的变化和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指导正确学法,让学生参与自学探讨
教学是一个活动性较强、知识性较严密的活动,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我们不仅要知道教给学生什么,而且要知道怎么教给学生。要让他在这个方法中,通过自己参与活动,有所探索、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我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时,有这样一个过程:观看录象,“在周围环境中,什么物体的外形是梯形。”我引导学生认真看,要求他们对周围的事物仔细观察,充分感知,结合书中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梯形的表象。观看完毕后,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中各式各样的梯形,再探讨下面的问题:什么样的图形叫梯形?它们的对边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讨论后,我问:谁能知道梯形的每一组对边有什么关系吗?用一句话概括出,什么样的图形叫做梯形?学生回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且不一定相等的四边行是梯形。通过教师指导,组织学生观察学具,开展热烈的讨论,让学生自动参与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探索、思考和研究,完成了认识事物的表象到概括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过程。
四、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参与
练习是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过程,要在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练习来加深理解,再在运用的过程中深化认识、形成技能。
例如:在教学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比较”一节后,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巩固性基本练习,练习与教材例题同类型的题目。第二层次: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学生通过我的讲解、实物观察、探索和讨论,正确完成了书中与例题同类的习题;然后,我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列举一些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物,并通过观察,说说它们的面积的大小,且简单说说比较的方法,学生们都积极地举手回答。
这两个层次的练习,是让学生在参与中弄清概念,明确特征,弄清事理。这种题型的设计,既增添学生学习兴趣,又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实现了学生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过渡的飞跃。
(作者联通:551619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大水乡箐山小学)
一、教师主导性,决定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了一种双边的教育活动,只有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教学才能起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当好学生学习的向导,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这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在教学前,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本节课要讲什么内容、从什么地方讲起、怎么讲等都要有成熟的考虑,只有这样,教学才有条不紊地进行。如:我在讲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随意报一个两位数、一个三位数,要都能被三整除,顿时就难住了学生,思考了半天也未能准确说出,我立即就轻松地说出一连串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和三位数,学生感到非常惊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二、正确利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天真、好奇决定了他们对未知事物的了解和认识的心理需求,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十分有限,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对未知事物的了解,只是一时的心理满足,对事物的产生、运动、发展等不能思考和理解,他们必须通过表象的、直观的表现才知道。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思维。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做了两个活动的彩色小球,贴在黑板上,首先出示准备题:“小红和小明同时从甲地到乙地,小红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每小时走6千米,4小时后,两人各走了多少千米?”让学生移动小球演示1小时、2小时、3小时各自走的路程,然后我问:2个人如果不是从甲地到乙地,而是两人相对走会越走越怎么样?还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给了他们思考的空间。通过提问引出新课,于是我把准备题改为:“小红和小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红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每小时走6千米,3小时两人相遇,甲乙相距多少千米?”进而再启发学生思考:“两人相遇后还可以怎么走?若继续走下去,两人的距离会越来越怎样?”让学生演示一下。通过运用同一教具演示,使学生对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对事物的变化和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指导正确学法,让学生参与自学探讨
教学是一个活动性较强、知识性较严密的活动,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我们不仅要知道教给学生什么,而且要知道怎么教给学生。要让他在这个方法中,通过自己参与活动,有所探索、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我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时,有这样一个过程:观看录象,“在周围环境中,什么物体的外形是梯形。”我引导学生认真看,要求他们对周围的事物仔细观察,充分感知,结合书中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梯形的表象。观看完毕后,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中各式各样的梯形,再探讨下面的问题:什么样的图形叫梯形?它们的对边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讨论后,我问:谁能知道梯形的每一组对边有什么关系吗?用一句话概括出,什么样的图形叫做梯形?学生回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且不一定相等的四边行是梯形。通过教师指导,组织学生观察学具,开展热烈的讨论,让学生自动参与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探索、思考和研究,完成了认识事物的表象到概括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过程。
四、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参与
练习是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过程,要在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练习来加深理解,再在运用的过程中深化认识、形成技能。
例如:在教学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比较”一节后,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巩固性基本练习,练习与教材例题同类型的题目。第二层次: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学生通过我的讲解、实物观察、探索和讨论,正确完成了书中与例题同类的习题;然后,我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列举一些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物,并通过观察,说说它们的面积的大小,且简单说说比较的方法,学生们都积极地举手回答。
这两个层次的练习,是让学生在参与中弄清概念,明确特征,弄清事理。这种题型的设计,既增添学生学习兴趣,又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实现了学生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过渡的飞跃。
(作者联通:551619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大水乡箐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