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探月、高分、北斗等航天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圆满收官,中国航天事业开启新征程,以行星探测、探月四期、载人航天工程等新任务扬帆起航,拉开了探索九天的新序章。
2021年4月24日正值第六个“中国航天日”,让我们聚焦航天影像—我国太空探索领域的国之重器。
宿东作为《中国航天报》的资深摄影记者,长期奔赴于航天火箭和卫星研制厂房与各大发射场之间,用相机见证我国航天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和一次次腾飞。
你参与过哪些重大发射任务的拍摄?印象最深的是哪次?
宿东:15年间,我有幸参与了中国成功发射的11艘神舟飞船中,从神舟七号至十一号的拍摄采访任务。但记忆最深刻的还是第一次拍火箭发射带给我的震撼体验,随着倒计时的归零,指挥员发出点火的指令,刺眼的火光托举着火箭升起,随之而来的是撕心裂肺的轰鸣,以及对自己身体和内心强大的冲击力扑面而来,那一夜无眠。
你平时主要用的器材有哪些?拍火箭类题材时,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拍火箭发射的场面有什么注意事项?
宿东:我拍火箭发射使用两台相机—尼康D4s和D800,镜头的焦段分别在12-24mm、70-200mm和150-600mm。拍摄者需要研究发射场的环境,利用好每一个结合点。航天发射是计划性很强的活动,只要发射时间确定下来就很少会有改变,但还要考虑极端天气情况对发射活动的影响。不同的发射场,会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下执行发射任务,这就需要对相机的曝光模式、快门速度以及镜头的光圈值进行提前的预设。
相机的曝光模式我一般使用手动模式,拍摄火箭的速度建议不低于1/500秒,光圈值可以设在镜头的最佳光圈f/8或者更小,速度和光圈值确认后,建议以火箭箭体最亮处测光并减少1~2挡曝光值来确定感光度,因为火箭点火后离开塔架前尾焰会增加周围环境亮度。
对焦模式我一般使用手动模式。拍摄火箭点火起飞段,建议使用三脚架和快门线,当火箭离开塔架后可以采用手持追随拍摄。尤其是夜间,如果控制火箭的火焰与箭体之间反差也是需要提前做预判,极端情况下火箭尾焰的曝光值与箭体的曝光值可以相差到惊人的十挡。
如何将千篇一律的火箭发射场景,拍摄出新鲜感?
宿东:航天作为新闻摄影的一个题材,为摄影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但面对这些独具特色的机会,摄影工作者不仅要完成历史使命,还应以艺术的眼光,去审视每一次机会,追求新闻与艺术的结合,赋予记录过程以创作的意义,使这类新闻图片成为既符合新闻和史料价值,且兼具艺术创作的属性。毕竟,追求自然美是摄影者的根本出发点。
由于早期军事目的、高风险和航天器进入空间轨道等要求,世界上绝大多数航天发射场要么建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要么建在山沟里,或建在海边。我国的四大发射场也不例外。但也正是这样,发射场具有了自己明显的特征—深度贴近大自然,并与大自然形成天人合一的美。再者,分析不同发射活动的特点,让每一个结合点都能撞击出不同的火花。每年,世界航天发射活动都有上百次;我国的航天发射活动近年来每年也能达到几十次。这些航天发射活动涉及的面很广,有载人航天、月球探测还有发射太空望远镜等。所以,能否根据不同的航天活动,让每一次的结合点都能撞击出新的火花,需要拍摄者事先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
如果摄影爱好者想去拍摄火箭,你更推荐哪个发射场?
宿东: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图08)。因为这个发射场的地理位置沿海,爱好者可以近距离感受火箭升空,加上近年来执行任务频繁,所以有很多拍摄的机会。在记录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火箭升空的活动中,无论是专业的摄影師还是摄影爱好者都拍摄出了很多精彩作品。不仅有碧海蓝天下的浪漫,还有火箭划过天际的优美曲线,更有火箭起飞时尾焰喷薄而出的壮美,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同时,拍摄火箭也不再是航天“圈内人”的专属,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都会来到现场拍摄火箭升空的场面,和我们一起倒数,紧张、激动、热泪盈眶……
在拍摄过程中,你切身感受到的“工匠精神”是什么?
宿东:航天工作者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他们低调而神秘。“大国工匠”徐立平就是众多航天一线工作者的缩影,他负责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药面整形工作,被称为“在炸药堆里工作”。记得我拍摄徐师傅在固体发动机内工作的场景,在狭窄的弹体内我只能听到他的刀在切削火药的声音以及我的心跳声,他手中的整形刀稍有差错就可能会引燃火药,几乎没有逃生的机会。在不到两分钟的拍摄时间里,我浑身是汗,是紧张也是恐惧。这样的工作他已经从事了30 多年,他说:“命在自己手里,只要胆大严谨,按照规章流程进行工作,就不会有问题。”话重如千钧,只有行走在生命边缘的人,才知道它的重量。
接下来,你还有哪些拍摄计划?
宿东:2020年,中国航天事业已先后实现了北斗组网、月球采样归来、长征八号首飞。2021年的重要任务则是空间站的建设,上半年长征五号B遥二火箭将发射空间站核心舱。中国空间站预计会用两年时间建成。作为飞天光影的逐梦人,我将继续拍摄航天主题的作品,争取让人能有眼前一亮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