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习型组织 开展校本研修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d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教育领域中的基本组织结构单位,是促进学校成员共同学习和成长的组织。开展校本研修,就是以终身学习思想为指导,通过实践和反思、对话和合作,将学校建设成为实践型的学习共同体,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构建起新型的学习文化,谋求教师专业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这一特殊的重要的职业群体应当首先形成优秀的学习型组织,成为学习型社会的示范者。“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中把建设学习型组织,开展校本研修,为教师的成长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高效的终身学习体系,作为实施“网联计划”的一个重要工作。《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中指出:校本研修是实施“教师教育网联计划”的基础,是现阶段开展教师全员培训的重要辅助途径。这些指导性的意见,阐明了校本研修的开展在教师的学习和成长中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叙永县作为西部的国家级贫困县,在“十五”期间,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的实施及“UNDP403项目”、“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学校发展计划”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县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具有县域特色的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初步实现了“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实施第一阶段的基本任务要求。这为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学习型组织,充分利用优质学习资源,立足于校本开展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提供了条件。
  作为西部边远地区的叙永县在教育发展上集中体现为城乡、南北区域的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差异较大,发展水平不平衡。因此,在建设学习型组织、开展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应本着“因地制宜、挖潜革新、适度超前”的原则,在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依托具有自身区域特色的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环境,致力于将信息化学习资源与创建的具有乡校特色的学习方式整合,为校本研修的开展建立起适合区域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现状的学习型学校组织、不同层次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交流平台,为教师的学习、研修构建起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促使教师在反思实践与实践反思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在经验的不断积淀、内化、提升的过程中,激活“实践性知识”,自主形成、发展“实践性智慧”,促进不同区域的学校、教师的均衡发展,促进全县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学习型学校组织的建设及运作方式
  
  1、乡(镇)小学的建设及运作方式
  乡(镇)小学要以乡(镇)中心校为基本组织单位构建“四级培训、研修网络”即,中心校层面建立两级培训、研修网络——分科(单一型),跨学科(综合型);片区完小层面建立研修联组;村级小学层面建立以大型村小为主的研修学习组织。
  (1)中心校层面的两级培训、研修组织的建设基本原则:依托中心校原有的学科教研组的资源优势,建设帮助教师学习和交流的分科(单一型)、跨学科(综合型)的学习型教学研究小组,并将学习型教研组建设成为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学习、研究能力的群体型学习组织,促进校本研修的深入开展。
  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的方式如下:
  ①“先导小组式”的教研;②骨干教师引领的教研;③“不同背景”的教师组合;④“连环跟进式”的教研;⑤“校际联动式”的教研;⑥任务驱动式的教研;⑦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研;⑧课题研究式(项目合作式)的教研。
  在建设研修组织的过程中,以这些形式为载体,结合学校实际,引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促进教师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把教师个体内向式的自学与群体外向式的互学相结合,营造学校的教研文化,构建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的平台,实现以“教师的发展能力”为宗旨的学习型教研组的共同目标,使校本研修落到实处。
  (2)建设“四级培训、研修网络”的关键:依托中心校的培训、研修资源优势,带动片区完小研习水平的提高,加强和促进村级小学研修组织的建设,提高村级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
  (3)“四级培训、研修网络”的运作方式:四级培训研修网络的运作可通过下列三种方式进行:
  ①村级小学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到中心校的培训、研修组织中进行培训学习的“轮训(修)制”。②中心校骨干教师到村小献课,专题讲习和VCD、DVD教学光盘播放相结合进行示范演练的“示范制”。③村小教师带着研修中遇到的问题到中心校计算机网络教室中,利用网上学习资源进行研修学习的“访问学习制”。
  2、城区小学和中学的建设及运作方式
  城区中小学应以校为单位,立足于学科教研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质教育资源,创建新的研修、学习方式,改造教研组,提升教研水平。在“改造——提升”的过程中,建设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个性化特点的,基于合作、探究的校本学习、研修组织。
  可从下列三个方面开展实践:
  (1)以科研课题的开展为驱动力,促进教师队伍的改善,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模式。
  (2)以问题类型为载体,构建学习型组织,开展案例学习,促进教师成长的研修模式。
  (3)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研究活动中,构建新型的学习组织,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学习方式。
  
  二、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交流平台,促进校本研修富有成效地开展
  
  现代信息技术既是教师成长、发展过程中学习的对象、学习的工具、协作交流的手段、管理知识的手段,又是教师学习成长的环境。基层中、小学应充分利用已初步具备的多层次教育信息化形态,构建多元化的交流模式,为教师的学习、实践、反思提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交流形式,为教学、研修活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虚拟研修组织提供条件保障,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研修、实践囿于同水平循环的不足;同时在沟通和交流、对话和合作中,交流、分享校本研修的经验,促进校本研修在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充分发挥的前提下得以健康发展。
  乡、校可依照下列四种具体形态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交流模式:
  1、建设校园网,并将校园网与卫星网沟通,与宽带网互联,与先进地区的学校通过远程交互手段建立“网校”关系。
  2、校园网与卫星网沟通,与宽带网互联。
  3、计算机网络教室与卫星网沟通,与宽带网互联。
  4、计算机网络教室与卫星网沟通。
  
  三、加快乡、校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构建促进教师持续学习、不断成长的支持系统,推进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乡、校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学校组织,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基本学习组织单位。加快乡、校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不仅能促进校本研修深入、可持续的发展,而且是促进区域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共同体。
  1、乡、校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基本原则
  在整合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服务于区域内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多元化的研修方式,并通对研修组织的动态监控、评估,来实现对乡、校教育资源中心的有序、科学的管理。
  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应遵循“互信、合作、发展”的校本学习理念,建立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相互理解、认同的能支持学习组织有效运行的学校管理系统,促进教师个体的成长和学校的协调发展,逐步由对教师的知识管理向形成教师个人理论的方向发展。
  2、乡、校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及运行方式
  (1)建立并完善由校长、教导主任、学科教研组长(教科研组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相结合的管理、服务机构,并逐步实现管理、服务的信息化。
  (2)应做好下列三方面基础性的工作:①学习资源的建设: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建设信息化学习资源;整合校本教师培训的成果,建设文本化学习资源;建立“三结合”(专家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人力资源。②培训、研修的开展:创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虚拟研修组织,具有校本特色的学习型组织、具有区域特色的“四级培训、研修网络”;开展研修、实践,把乡、校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的区域教师学习、研修、专业发展的基地。③组织管理工作:立足于本区域学校发展的需要、教师发展的需求,制定区域学校发展规划、教师发展规划;建立并完善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依据学校发展规划、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阶段性目标及教师专业成长的“渐进性”的特点,依托乡、校教育教学教科业务部门,协调研修组织形态的选择、建设,统筹各研修组织的发展目标,调控研修过程,指导教师开展研修业绩自评,考评研修组织的研修成效;实现对区域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动态调控,科学评估学校发展、教师发展业绩。
  建设学习型组织、开展校本研修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教育部提出的“普及、巩固、提高”的基础教育发展方针,对新一轮教师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学校发展为目标,积极实践、开拓创新,加快乡、校教育资源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具有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生成性的信息化平台,促进教师在交流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实践中完善,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圆满地完成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任务,实现“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提出的目标。
其他文献
有人说,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学校是校长的影子,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要求校长要德才兼备,具有先进的办学思想,远见卓识,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热爱事业,具备科学的管理才能。时代对校长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作为一名校长,我们又该如何自我提升与完善,去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接受时代的挑战呢?    一、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终身学习已成为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
期刊
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这一“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不能分离的,数学需要“沟通”与“合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活化课堂教学是当前教师上课的首要任务,本学期就“如何体现合作式交流的学习方式”做了如下工作,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当
期刊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面对天真可爱的一年级孩子,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求知的旅途上来,我深信:兴趣才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钥匙;兴趣能够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满腔的热情,投身到学习当中去。以下几个环节是我平时的一点薄见,愿与大家一起
期刊
所谓同伴互助,是指教师间经常进行的一种切磋、合作、支持与分享的横向交流活动,它是化解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激发灵感的有效办法。在教师的学习中,如果只有自我研修,缺乏同伴互助,久而久之,这种自我研修就会处于一种封闭无援的状态。所以,校本教师培训,要特别重视教师之间的互相帮助。至于同伴互助的具体形式,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教师群体的要求不同。根据我的了解,下面有几种形式是同伴互助中用得较多的形式。    一
期刊
陈鹤琴先生倡导:“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这个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凡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都应让他们自己主动地去创意、去体验;凡是孩子能干的事,都由他们自己来干;凡是孩子的内心感受,他们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    1、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在孩子的生命中,从来没有一天不对至少一件事情好奇,而是直到一探究竟的地步。他们对万事万物都具有好奇
期刊
我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彼此理解、相互信任、共同促进的一种关系。具体的说,应该是: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教师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环境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同时教师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学生、学生的身心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健康的成长。下面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体会。    一、如何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
期刊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教学,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课堂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    1、新课程切实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是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第
期刊
今天,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对多种人才的需求,迫使我们冲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以全新的教育理念迎接21世纪的挑战。由此,国家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目标,积极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政治课被改为思想品德课,对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体现和把握德育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这一原则呢?现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势及教学方针
期刊
【摘要】在实践新课程理念,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合作与独立、探究与接受这三对辩证关系。  【关键词】课程改革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自主与引导 独立与合作 探究与接受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倡导自
期刊
网络在今天已深入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随着这一信息时代的到来,靠嘴巴讲、辅之以图表的教学手段已明显地落伍了。网络时代为我们每个教师展现了一片新天地,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因此每个教师应紧紧地抓住这一机遇。那么,网络时代的到来究竟给历史教学带来哪些机遇呢?具体表现为:    一、历史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的资源大大丰富和提高自己    要教好学生,首先要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但很多时候好的书借不到。买不起,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