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教育领域中的基本组织结构单位,是促进学校成员共同学习和成长的组织。开展校本研修,就是以终身学习思想为指导,通过实践和反思、对话和合作,将学校建设成为实践型的学习共同体,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构建起新型的学习文化,谋求教师专业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这一特殊的重要的职业群体应当首先形成优秀的学习型组织,成为学习型社会的示范者。“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中把建设学习型组织,开展校本研修,为教师的成长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高效的终身学习体系,作为实施“网联计划”的一个重要工作。《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中指出:校本研修是实施“教师教育网联计划”的基础,是现阶段开展教师全员培训的重要辅助途径。这些指导性的意见,阐明了校本研修的开展在教师的学习和成长中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叙永县作为西部的国家级贫困县,在“十五”期间,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的实施及“UNDP403项目”、“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学校发展计划”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县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具有县域特色的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初步实现了“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实施第一阶段的基本任务要求。这为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学习型组织,充分利用优质学习资源,立足于校本开展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提供了条件。
作为西部边远地区的叙永县在教育发展上集中体现为城乡、南北区域的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差异较大,发展水平不平衡。因此,在建设学习型组织、开展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应本着“因地制宜、挖潜革新、适度超前”的原则,在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依托具有自身区域特色的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环境,致力于将信息化学习资源与创建的具有乡校特色的学习方式整合,为校本研修的开展建立起适合区域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现状的学习型学校组织、不同层次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交流平台,为教师的学习、研修构建起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促使教师在反思实践与实践反思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在经验的不断积淀、内化、提升的过程中,激活“实践性知识”,自主形成、发展“实践性智慧”,促进不同区域的学校、教师的均衡发展,促进全县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学习型学校组织的建设及运作方式
1、乡(镇)小学的建设及运作方式
乡(镇)小学要以乡(镇)中心校为基本组织单位构建“四级培训、研修网络”即,中心校层面建立两级培训、研修网络——分科(单一型),跨学科(综合型);片区完小层面建立研修联组;村级小学层面建立以大型村小为主的研修学习组织。
(1)中心校层面的两级培训、研修组织的建设基本原则:依托中心校原有的学科教研组的资源优势,建设帮助教师学习和交流的分科(单一型)、跨学科(综合型)的学习型教学研究小组,并将学习型教研组建设成为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学习、研究能力的群体型学习组织,促进校本研修的深入开展。
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的方式如下:
①“先导小组式”的教研;②骨干教师引领的教研;③“不同背景”的教师组合;④“连环跟进式”的教研;⑤“校际联动式”的教研;⑥任务驱动式的教研;⑦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研;⑧课题研究式(项目合作式)的教研。
在建设研修组织的过程中,以这些形式为载体,结合学校实际,引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促进教师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把教师个体内向式的自学与群体外向式的互学相结合,营造学校的教研文化,构建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的平台,实现以“教师的发展能力”为宗旨的学习型教研组的共同目标,使校本研修落到实处。
(2)建设“四级培训、研修网络”的关键:依托中心校的培训、研修资源优势,带动片区完小研习水平的提高,加强和促进村级小学研修组织的建设,提高村级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
(3)“四级培训、研修网络”的运作方式:四级培训研修网络的运作可通过下列三种方式进行:
①村级小学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到中心校的培训、研修组织中进行培训学习的“轮训(修)制”。②中心校骨干教师到村小献课,专题讲习和VCD、DVD教学光盘播放相结合进行示范演练的“示范制”。③村小教师带着研修中遇到的问题到中心校计算机网络教室中,利用网上学习资源进行研修学习的“访问学习制”。
2、城区小学和中学的建设及运作方式
城区中小学应以校为单位,立足于学科教研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质教育资源,创建新的研修、学习方式,改造教研组,提升教研水平。在“改造——提升”的过程中,建设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个性化特点的,基于合作、探究的校本学习、研修组织。
可从下列三个方面开展实践:
(1)以科研课题的开展为驱动力,促进教师队伍的改善,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模式。
(2)以问题类型为载体,构建学习型组织,开展案例学习,促进教师成长的研修模式。
(3)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研究活动中,构建新型的学习组织,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学习方式。
二、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交流平台,促进校本研修富有成效地开展
现代信息技术既是教师成长、发展过程中学习的对象、学习的工具、协作交流的手段、管理知识的手段,又是教师学习成长的环境。基层中、小学应充分利用已初步具备的多层次教育信息化形态,构建多元化的交流模式,为教师的学习、实践、反思提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交流形式,为教学、研修活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虚拟研修组织提供条件保障,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研修、实践囿于同水平循环的不足;同时在沟通和交流、对话和合作中,交流、分享校本研修的经验,促进校本研修在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充分发挥的前提下得以健康发展。
乡、校可依照下列四种具体形态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交流模式:
1、建设校园网,并将校园网与卫星网沟通,与宽带网互联,与先进地区的学校通过远程交互手段建立“网校”关系。
2、校园网与卫星网沟通,与宽带网互联。
3、计算机网络教室与卫星网沟通,与宽带网互联。
4、计算机网络教室与卫星网沟通。
三、加快乡、校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构建促进教师持续学习、不断成长的支持系统,推进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乡、校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学校组织,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基本学习组织单位。加快乡、校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不仅能促进校本研修深入、可持续的发展,而且是促进区域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共同体。
1、乡、校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基本原则
在整合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服务于区域内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多元化的研修方式,并通对研修组织的动态监控、评估,来实现对乡、校教育资源中心的有序、科学的管理。
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应遵循“互信、合作、发展”的校本学习理念,建立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相互理解、认同的能支持学习组织有效运行的学校管理系统,促进教师个体的成长和学校的协调发展,逐步由对教师的知识管理向形成教师个人理论的方向发展。
2、乡、校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及运行方式
(1)建立并完善由校长、教导主任、学科教研组长(教科研组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相结合的管理、服务机构,并逐步实现管理、服务的信息化。
(2)应做好下列三方面基础性的工作:①学习资源的建设: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建设信息化学习资源;整合校本教师培训的成果,建设文本化学习资源;建立“三结合”(专家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人力资源。②培训、研修的开展:创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虚拟研修组织,具有校本特色的学习型组织、具有区域特色的“四级培训、研修网络”;开展研修、实践,把乡、校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的区域教师学习、研修、专业发展的基地。③组织管理工作:立足于本区域学校发展的需要、教师发展的需求,制定区域学校发展规划、教师发展规划;建立并完善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依据学校发展规划、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阶段性目标及教师专业成长的“渐进性”的特点,依托乡、校教育教学教科业务部门,协调研修组织形态的选择、建设,统筹各研修组织的发展目标,调控研修过程,指导教师开展研修业绩自评,考评研修组织的研修成效;实现对区域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动态调控,科学评估学校发展、教师发展业绩。
建设学习型组织、开展校本研修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教育部提出的“普及、巩固、提高”的基础教育发展方针,对新一轮教师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学校发展为目标,积极实践、开拓创新,加快乡、校教育资源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具有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生成性的信息化平台,促进教师在交流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实践中完善,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圆满地完成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任务,实现“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提出的目标。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这一特殊的重要的职业群体应当首先形成优秀的学习型组织,成为学习型社会的示范者。“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中把建设学习型组织,开展校本研修,为教师的成长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高效的终身学习体系,作为实施“网联计划”的一个重要工作。《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中指出:校本研修是实施“教师教育网联计划”的基础,是现阶段开展教师全员培训的重要辅助途径。这些指导性的意见,阐明了校本研修的开展在教师的学习和成长中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叙永县作为西部的国家级贫困县,在“十五”期间,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的实施及“UNDP403项目”、“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学校发展计划”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县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具有县域特色的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初步实现了“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实施第一阶段的基本任务要求。这为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学习型组织,充分利用优质学习资源,立足于校本开展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提供了条件。
作为西部边远地区的叙永县在教育发展上集中体现为城乡、南北区域的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差异较大,发展水平不平衡。因此,在建设学习型组织、开展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应本着“因地制宜、挖潜革新、适度超前”的原则,在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依托具有自身区域特色的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环境,致力于将信息化学习资源与创建的具有乡校特色的学习方式整合,为校本研修的开展建立起适合区域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现状的学习型学校组织、不同层次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交流平台,为教师的学习、研修构建起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促使教师在反思实践与实践反思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在经验的不断积淀、内化、提升的过程中,激活“实践性知识”,自主形成、发展“实践性智慧”,促进不同区域的学校、教师的均衡发展,促进全县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学习型学校组织的建设及运作方式
1、乡(镇)小学的建设及运作方式
乡(镇)小学要以乡(镇)中心校为基本组织单位构建“四级培训、研修网络”即,中心校层面建立两级培训、研修网络——分科(单一型),跨学科(综合型);片区完小层面建立研修联组;村级小学层面建立以大型村小为主的研修学习组织。
(1)中心校层面的两级培训、研修组织的建设基本原则:依托中心校原有的学科教研组的资源优势,建设帮助教师学习和交流的分科(单一型)、跨学科(综合型)的学习型教学研究小组,并将学习型教研组建设成为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学习、研究能力的群体型学习组织,促进校本研修的深入开展。
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的方式如下:
①“先导小组式”的教研;②骨干教师引领的教研;③“不同背景”的教师组合;④“连环跟进式”的教研;⑤“校际联动式”的教研;⑥任务驱动式的教研;⑦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研;⑧课题研究式(项目合作式)的教研。
在建设研修组织的过程中,以这些形式为载体,结合学校实际,引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促进教师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把教师个体内向式的自学与群体外向式的互学相结合,营造学校的教研文化,构建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的平台,实现以“教师的发展能力”为宗旨的学习型教研组的共同目标,使校本研修落到实处。
(2)建设“四级培训、研修网络”的关键:依托中心校的培训、研修资源优势,带动片区完小研习水平的提高,加强和促进村级小学研修组织的建设,提高村级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
(3)“四级培训、研修网络”的运作方式:四级培训研修网络的运作可通过下列三种方式进行:
①村级小学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到中心校的培训、研修组织中进行培训学习的“轮训(修)制”。②中心校骨干教师到村小献课,专题讲习和VCD、DVD教学光盘播放相结合进行示范演练的“示范制”。③村小教师带着研修中遇到的问题到中心校计算机网络教室中,利用网上学习资源进行研修学习的“访问学习制”。
2、城区小学和中学的建设及运作方式
城区中小学应以校为单位,立足于学科教研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质教育资源,创建新的研修、学习方式,改造教研组,提升教研水平。在“改造——提升”的过程中,建设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个性化特点的,基于合作、探究的校本学习、研修组织。
可从下列三个方面开展实践:
(1)以科研课题的开展为驱动力,促进教师队伍的改善,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模式。
(2)以问题类型为载体,构建学习型组织,开展案例学习,促进教师成长的研修模式。
(3)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研究活动中,构建新型的学习组织,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学习方式。
二、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交流平台,促进校本研修富有成效地开展
现代信息技术既是教师成长、发展过程中学习的对象、学习的工具、协作交流的手段、管理知识的手段,又是教师学习成长的环境。基层中、小学应充分利用已初步具备的多层次教育信息化形态,构建多元化的交流模式,为教师的学习、实践、反思提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交流形式,为教学、研修活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虚拟研修组织提供条件保障,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研修、实践囿于同水平循环的不足;同时在沟通和交流、对话和合作中,交流、分享校本研修的经验,促进校本研修在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充分发挥的前提下得以健康发展。
乡、校可依照下列四种具体形态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交流模式:
1、建设校园网,并将校园网与卫星网沟通,与宽带网互联,与先进地区的学校通过远程交互手段建立“网校”关系。
2、校园网与卫星网沟通,与宽带网互联。
3、计算机网络教室与卫星网沟通,与宽带网互联。
4、计算机网络教室与卫星网沟通。
三、加快乡、校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构建促进教师持续学习、不断成长的支持系统,推进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乡、校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学校组织,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基本学习组织单位。加快乡、校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不仅能促进校本研修深入、可持续的发展,而且是促进区域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共同体。
1、乡、校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基本原则
在整合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服务于区域内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多元化的研修方式,并通对研修组织的动态监控、评估,来实现对乡、校教育资源中心的有序、科学的管理。
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应遵循“互信、合作、发展”的校本学习理念,建立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相互理解、认同的能支持学习组织有效运行的学校管理系统,促进教师个体的成长和学校的协调发展,逐步由对教师的知识管理向形成教师个人理论的方向发展。
2、乡、校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及运行方式
(1)建立并完善由校长、教导主任、学科教研组长(教科研组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相结合的管理、服务机构,并逐步实现管理、服务的信息化。
(2)应做好下列三方面基础性的工作:①学习资源的建设: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建设信息化学习资源;整合校本教师培训的成果,建设文本化学习资源;建立“三结合”(专家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人力资源。②培训、研修的开展:创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虚拟研修组织,具有校本特色的学习型组织、具有区域特色的“四级培训、研修网络”;开展研修、实践,把乡、校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的区域教师学习、研修、专业发展的基地。③组织管理工作:立足于本区域学校发展的需要、教师发展的需求,制定区域学校发展规划、教师发展规划;建立并完善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依据学校发展规划、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阶段性目标及教师专业成长的“渐进性”的特点,依托乡、校教育教学教科业务部门,协调研修组织形态的选择、建设,统筹各研修组织的发展目标,调控研修过程,指导教师开展研修业绩自评,考评研修组织的研修成效;实现对区域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动态调控,科学评估学校发展、教师发展业绩。
建设学习型组织、开展校本研修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教育部提出的“普及、巩固、提高”的基础教育发展方针,对新一轮教师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学校发展为目标,积极实践、开拓创新,加快乡、校教育资源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具有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生成性的信息化平台,促进教师在交流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实践中完善,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圆满地完成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任务,实现“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提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