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五千年,众多文化元素在历史的沉淀中累积了无限光华,古诗词是其中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本文以中外记者招待会为例,以释意理论中理解原文并脱离语言外壳、进行再创造的原则为基础,对古诗词汉英口译的原则与标准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技巧。
关键词:古诗词;口译处理技巧;中外记者招待会;释意理论
20世纪60年代确立的释意理论,以其完善的理论架构和独特的理论视角,一度成为西方口译界的主导性理论。龚龙生在《从释意理论看口译研究》中提到:“1968年,法国著名口译专家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发表的《国际会议译员——会话与交际问题》一文,被视为释意理论的奠基之作。在随后的十几年间,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及释意学派的其他研究人员逐步总结和提炼出一套较完整的口译理论,即释意理论。”塞莱斯科维奇指出,口译并不是源语的直接转换,而是将源语转换成意义,再将意义用目的语表达出来。
根據释意学派学者的观点,释意理论的基本内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理解原文、脱离语言外壳与再创造。在结合释意理论与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发言人所引用的古诗词及其口译译文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下六点处理技巧。
一、词汇对等
顾名思义,对于一些直接能够从字面理解原意的诗词,其口译译文的意义应与原始意义保持统一。而在会议中,发言人经常会引用这类诗词来直抒胸臆,那么词汇对等就是此时口译的最佳策略,口译员唯一要做的就是对诗词进行直译,无须任何修饰。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方法要求口译员不仅要做到译文的意义与原句一致,还要在最大限度上保持两者结构的对等。例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即被口译为“wreckedship”,“病树”即为“witheredtree”。
二、表达转换
口译员将源语中的困难词汇,例如术语、行话等,根据口语表达习惯转换为易被听众理解的简单词汇,这种方法就叫作表达转换。古诗词中有大量文言词汇,而这些词汇的语义并非英语能够完整表达的,这就需要口译员在会议中根据现场情况对引用的古诗词进行口语化转变,这也十分考验译员的随机应变能力。例如,在“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这句诗词中,口译员将春秋译作“history”,意为历史,这就是口语化表达转换的表现。
三、意象再造
再创造是释意理论的最后阶段。首先脱离语言外壳,抛开形式的禁锢,再将具有情感意义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符号创造出新的句子。在古诗词中,每一种意象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意义,例如梅花象征坚韧,牡丹象征富贵等。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尽管是同一种意象,也会有相差甚远的意义。例如,在中华文化中,西风总是象征孤独与悲伤,而在西方文化中则象征惬意与欢乐。这种情况就需要口译员在现场理解了被引用的古诗词后,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进行再创造。例如,“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一句,其中的“情天”经过意象再造后被译为“theillinmyheart”。
四、信息增添
释意理论认为,做到译文与原文的意义等同是所有口译员的追求,因此口译员需要在确保不改变原句意义的情况下适当地增加一些信息。通常中国发言人在现场引用古诗词时只会选择诗篇中的一两句来抒发己见,而有时这些诗句中并没有包含主语,这就需要译员在现场口译时进行补充。例如,在“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中,口译员根据语境增添了“officials”这一主语。
五、结语
一方面,古诗词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无限的文化价值。但现有的古诗词翻译研究都以笔译为主,本文只总结归纳了少数原则和方法,于古诗词口译的长期学术研究而言还是不够的,真心希望本文所提出的处理技巧能够有益于口译员的工作。
另一方面,口译员掌握了正确的口译处理技巧,既可以准确顺畅地表达领导人所引用古诗词的含义,让外国的领导人和媒体更好地理解,从而促进交流探讨,也可以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深厚文化积淀,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中国文化更广泛地在世界各国传播,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龔龙生.从释意理论看口译研究[J].中国外语,2008(5):80-90.
关键词:古诗词;口译处理技巧;中外记者招待会;释意理论
20世纪60年代确立的释意理论,以其完善的理论架构和独特的理论视角,一度成为西方口译界的主导性理论。龚龙生在《从释意理论看口译研究》中提到:“1968年,法国著名口译专家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发表的《国际会议译员——会话与交际问题》一文,被视为释意理论的奠基之作。在随后的十几年间,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及释意学派的其他研究人员逐步总结和提炼出一套较完整的口译理论,即释意理论。”塞莱斯科维奇指出,口译并不是源语的直接转换,而是将源语转换成意义,再将意义用目的语表达出来。
根據释意学派学者的观点,释意理论的基本内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理解原文、脱离语言外壳与再创造。在结合释意理论与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发言人所引用的古诗词及其口译译文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下六点处理技巧。
一、词汇对等
顾名思义,对于一些直接能够从字面理解原意的诗词,其口译译文的意义应与原始意义保持统一。而在会议中,发言人经常会引用这类诗词来直抒胸臆,那么词汇对等就是此时口译的最佳策略,口译员唯一要做的就是对诗词进行直译,无须任何修饰。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方法要求口译员不仅要做到译文的意义与原句一致,还要在最大限度上保持两者结构的对等。例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即被口译为“wreckedship”,“病树”即为“witheredtree”。
二、表达转换
口译员将源语中的困难词汇,例如术语、行话等,根据口语表达习惯转换为易被听众理解的简单词汇,这种方法就叫作表达转换。古诗词中有大量文言词汇,而这些词汇的语义并非英语能够完整表达的,这就需要口译员在会议中根据现场情况对引用的古诗词进行口语化转变,这也十分考验译员的随机应变能力。例如,在“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这句诗词中,口译员将春秋译作“history”,意为历史,这就是口语化表达转换的表现。
三、意象再造
再创造是释意理论的最后阶段。首先脱离语言外壳,抛开形式的禁锢,再将具有情感意义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符号创造出新的句子。在古诗词中,每一种意象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意义,例如梅花象征坚韧,牡丹象征富贵等。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尽管是同一种意象,也会有相差甚远的意义。例如,在中华文化中,西风总是象征孤独与悲伤,而在西方文化中则象征惬意与欢乐。这种情况就需要口译员在现场理解了被引用的古诗词后,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进行再创造。例如,“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一句,其中的“情天”经过意象再造后被译为“theillinmyheart”。
四、信息增添
释意理论认为,做到译文与原文的意义等同是所有口译员的追求,因此口译员需要在确保不改变原句意义的情况下适当地增加一些信息。通常中国发言人在现场引用古诗词时只会选择诗篇中的一两句来抒发己见,而有时这些诗句中并没有包含主语,这就需要译员在现场口译时进行补充。例如,在“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中,口译员根据语境增添了“officials”这一主语。
五、结语
一方面,古诗词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无限的文化价值。但现有的古诗词翻译研究都以笔译为主,本文只总结归纳了少数原则和方法,于古诗词口译的长期学术研究而言还是不够的,真心希望本文所提出的处理技巧能够有益于口译员的工作。
另一方面,口译员掌握了正确的口译处理技巧,既可以准确顺畅地表达领导人所引用古诗词的含义,让外国的领导人和媒体更好地理解,从而促进交流探讨,也可以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深厚文化积淀,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中国文化更广泛地在世界各国传播,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龔龙生.从释意理论看口译研究[J].中国外语,2008(5):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