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样继承传统?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kemar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人们对春节假日翘首企盼。从2008年开始,春节之外的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也纳入了国家公假制度,社会上悄然涌动着一股回归传统的思潮。但是,如此我们就真正领悟传统了吗?
  
  在当今社会中,尤其随着城市化的急剧发展,传统节日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习俗早已被淡忘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这也是民俗发展的正常形态。民俗生活就像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它会根据时空等因素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不必大惊小怪,尤其不应该过多地进行干预。
  清明、端午、中秋及其他传统节日之所以形成,并长期延续,是因为社会和民众有这样的需要,如清明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端午包粽子、划龙舟、薰昌蒲、打扫,中秋吃月饼、赏月、怀念亲友。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发生变化,这些需求未必都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创新,不根据新的人文和自然条件设计、提倡新的节庆活动和仪式,是不可能产生新的节日的。而传统的节日活动和仪式,至多只能以“文化遗产”的身份进行演示,却无法成为今天节日活动的一部分,更不可能形成新的传统。
  两千多年前,中国人曾有一个盛大的迎春节日——上巳节。但是它与许多传统节日一样,渐渐地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仅在清明节里还留下一点倩影。从自然条件来讲,上巳节是春秋战国时期在黄河下游地区产生的,那时的气候比较温暖,所以到上巳节时已经适合在户外活动,并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了。但中国那么大,历史上,气候也有过多次冷暖变化,某些地区和某些年代的上巳日并不一定适合户外活动。就人文社会条件而言,当时人们的活动范围很小,外出机会不多,所以上巳节的活动富有吸引力,而且人们走不多远就能亲近自然。但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旅游越走越远,已不容易找到比较理想的亲近自然的场所。因此,如果不是采用一种相对固定的,抽象的、传达的仪式,仅仅依靠实际需要,上巳节既无法延续,也难以恢复,因为大多数人实际上已没有这种需求,除非将它作为一种传统、一种生活方式,甚至一种信仰来保存。在一些宗教国家,节日大多是宗教性的,因此与信仰联系,只要这种信仰还存在,节日也自然得到延续。但中国大多数人没有宗教信仰,对节日是出于实际需要,离开了仪式就很难继续存在,勉强延续也会变味。
  上巳节原先的那些活动当然对领悟自然很重要,但未必都要在当今节日里全部重现,因为这些节俗所表达的“对生命的延续和健康的渴望”,人们可以通过很多形式来达到,比如医疗保险、全民健身、拜庙烧香等,不一定要在暮春之际冷嗖嗖地到水边去搞仪式。很多传统活动,是与农业社会生活模式相适应的,完全没必要搬移到现代社会来。
  仪式是一种信仰观念的表达、整合社会、沟通天人的行为。上巳是一个生命力勃发的季节,人们借助季节仪式,将自己置身于春天的旷野与溪流中,人心与天心(自然之心)融会,由此焕发精神乃至更新生命的活力。上巳水边的祓禊仪式,就是这样清浩与换魂的生命仪式。节日一般是有仪式的,仪式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仪式形象、直观、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意愿。但这种仪式必须有内在信仰或情感的支撑,缺少仪式感的仪式只是空洞的表演或草率的行事,它不能说没有帮助,但作用有限,至多只是起一种展示作用,连形式上的推广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帮助公众回归传统文化。以汉服为例,服装的作用是保暖或降温、遮羞和美化,汉朝不同的人、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但都离不开这些功能。现在,无论自然、人文条件都与汉朝不同,怎么可能用比较单一的,礼服式的“汉服”来替代呢?
  汉服也好,古琴也好,都只是当时人类社会的一个零件,离开了这个整体,将这些零件配在另一个整体上,能不能维持下去、运转起来都有问题,更谈不上带动整体。即使想身体力行,除了穿汉服、弹古琴外还能做多少?能将衣食住行都汉化吗?当然,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选择,将他们的提倡看作一种有意义的展示。但回到传统本身已无可能,汉服与古琴自然无济于事。
  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多元、兼容并包。有人要全盘西化,有人要回归传统,都有其立足的理由。现在有些人总是对于全球化潮流忧心忡忡,觉得本土文化将被冲刷殆尽,于是生出力矫时弊的使命感和神圣感来。这样的信念有可尊敬的一面,但我觉得心态一定要轻松,不必觉得离开传统就很悲哀,接受情人节、圣诞节就是数典忘祖。我们知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胡化政策,也知道北魏孝文帝,清代康熙、乾隆大力推行汉化,华夷之辨由来已久,唐人是胡化很严重的,他们与汉代的生活方式差异极大,难道唐人不跟汉人一样都是我们的祖先吗?
  什么叫回归传统?传统从来就不是静止的、完整的、界限清楚的、随时可以取得的一团实体,无论是从时间、空间、阶层等各个维度上看,它本身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你到底要回归到哪个传统呢?所以,首先要破除对于传统的本质主义迷思(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原生态”)。没有传统,只有传统的!
  归根到底,每个人都有权利认同并实践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只可以在法律的前提下,用各种民间方式去倡导、宣传、示范、感染别人。如果这样的话,或许才是真正享受传统,因为那很可能是从心底里活泼泼地做出来的。今天,我们今天任务是“传统节日放了假,我们如何过好它”。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这些传统节日,开掘它们的文化内涵,提炼传统节日元素,并将其融入我们现代的民众生活,让传统的血脉在今天延续。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的时代,我们社会出现回归传统的思潮,但是我们再也回不到已经消逝的时代。但历史是一条流动的长河,我们身上既有过去,也有未来,我们只要对传统保持敬畏之心,并在新的时代对某些依然有效的传统价值观进行践履,那就是在书写传统流动的历史,我们就可以上无愧祖先,下无愧子孙。
其他文献
说到绍兴,脑海中浮现出鲁迅形象,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读小学时正遇文革硝烟燃起,停课闹革命的喧嚣声,搅得校园不得安宁,读中学时的我对文学感兴趣,却无小说可读,幸好可读之物除了毛选外,还聊以自慰的是可读鲁迅的作品。那时就憧憬有一天踏上鲁迅的故乡,走近三味书屋感受文化气息。这种愿望终于在2007年初秋实现。不过,这是一次风水文化之旅,我想从风水角度上解读绍兴为何历史上出了这么多杰出人物。  绍兴是
期刊
顾名思义,春节就是春天的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因此有足够的理由来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第一天,春季的第一天,正月的第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说文解字》中对“旦
期刊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祭灶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
期刊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先后发生在 19 世纪下半叶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国家,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改革,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而且,戊戌变法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然而,两者的结局却有着天壤之别: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日本从此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它不仅维护了民族独立,而且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的帝国主义强国。而中国的戊戌维新却
期刊
赵州从谂,山东人,自幼孤,投青州龙兴寺。从谂做沙弥时,有一次随师父参见南泉的普愿,普愿正在方丈躺着休息,见到从谂,问:“你来到什么地方了?”从谂说:“瑞像院。”普愿说:“看见瑞像了么?”从谂说:“瑞像没有看见,看见个卧如来。”普愿起来,问:“你这个沙弥有主,还是没主?”答:“有主。”问:“哪个是你主?”说:“孟春犹寒,祝愿和尚尊体起居万福。”从谂因此受到了普愿的器重,许他入室为弟子。  一天,从谂
期刊
京剧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只是开场前的鼓乐齐鸣,也许只是咿咿呀呀的唱腔,也许只是华丽美艳的服饰……但对于京剧本身来说,这是百多年来,几代京剧人智慧的结晶,它唱响的不只是一个剧种,而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善、恶、美、丑……  京剧,常被人们形容为“国粹”,几百年来兴盛不衰。京剧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它的一唱一念、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无不富有意韵、耐人寻味。殊不知,这让人百转千回的表演,却蕴涵了京剧演员几年
期刊
在祖国西南部的莽莽群山中,生活着一个古老神秘的民族:他们依据一年分五季,一年十个月,一月三十六天的古老太阳历而耕种收获,这个民族叫做彝族。彝族的族源多样、迁移频繁、分支芜杂、分布广泛,又因历时久远,最终形成今天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状态,其文化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并存。所以,各个地区的彝族人过年的时间并不一样,从秋天到春天,都有彝族人在吃年夜饭。但所有的年夜饭都像《彝年物语》里描述的那样:火塘边山一样堆
期刊
雾凇通称“树挂”,常见于我国北方和南方高山地区,是雾气和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的冰晶,分为粒状和晶状两种。粒状雾凇结构紧密,形成一粒粒很小的冰块;晶状雾凇结构比较松散,呈较大的片状。清秀雅致的吉林雾凇就属于晶状,有“寒江雪柳、玉树琼花”之美誉。  从古至今,人们在雾凇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雾凇之名也几度更易。最早在《春秋》一书中,这种将树枝完全包裹而形成的冰雪奇观被称为“树稼”,到了1500
期刊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泄露,寂寞无人间。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词人笔下的燕子楼,总是透着不尽的落寞,人去楼空
期刊
大家可能从小都受到一种教育,就是培养我们的觉悟。“觉悟”这两个字最直白的意思就是“见我心”。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从电脑上就可以了解天体、物理、生物、化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但是斯芬克斯之谜——人究竟是什么,仍然是一个亘古难题。最近二三十年,中国的物质财富呈几何速度增长,但人心的困惑却越来越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发现面对的世界,却少了另外一种发现,就是深刻地去发现自己的内心。  什么是真正的
期刊